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 15.《子夜·吴老太爷进城》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 15.《子夜·吴老太爷进城》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5 22:1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吴老太爷进城
茅盾
都市文学
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历程
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的新感觉派是中国都市文学的开拓者——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是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发展。
茅盾的《子夜》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都市文学最早的代表——以都市中阶级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斗争,来表现光怪陆离、急剧变化和发展的城市社会。
老舍的《骆驼祥子》是另一种城市文学的代表——表现老北京市民阶层的现代命运以及老北京的风俗民情。
作者
☆茅盾
(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茅盾是他常用的笔名。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长篇:《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
短篇:
《创造》、《林家铺子》
☆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茅盾文学奖金”成为中国文坛最高荣誉。
☆由于在创作和理论上的巨大贡献,茅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巴尔扎克”。
小说情节
   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开始,赵伯韬拉拢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矛盾。赵伯韬依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加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的工人怠工、罢工,尽管吴荪甫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后也没有改变全盘失败的命运。
   


民族资本家根本无力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仍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概括节选部分主要情节
节选部分主要是从吴老太爷的角度,记录了他从故乡到上海,特别是坐汽车回公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节选前后主要情节
  
课文选自小说第一章。吴老太爷一直住在故乡双桥镇,30年前,他也曾是维新党。不幸的是25年前骑马跌伤了腿,后来又半身不遂,他久再没有迈出书斋半步。25年来,除了看过《太上感应篇》,他久不曾看过任何报纸,不曾经历过书斋以外的人生。“父与子的冲突”又在他与儿子吴荪甫之间发生了!十几年来,他一直拒绝与儿子和解。
 
  此次到上海来,他是迫不得已。土匪嚣张,红军也有燎原之势,儿子觉得让吴老太爷卧病在家中,实在不妥当。而吴老太爷半步也不能动,只能听别人摆布。
  与他同行的,还有两位他精心培养的“金童玉女”——四小姐与七老爷。
吴老太爷眼中的上海(环境描写)是什么样子的?进城后他是什么样的感受?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探究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
三、烘托人物的形象特点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五、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考点回顾
高考考点——环境描写
题型:
   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迁移1
《林黛玉进贾府》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

迁移2
《做客》
   现在没办法拒绝了,少平只好跟着润叶姐起身了。他一路相跟着,和润叶姐进了县革委会的大门。进了大门后,他两只眼睛紧张地扫视着这个神圣的地方。县革委会一层层窑洞沿着一个个斜坡一行行排上去,最上面蹲着一座大礼堂,给人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在晚上,要是所有的窑洞都亮起灯火,简直就象一座宏伟的大厦。
吴老太爷眼中的上海(环境描写)是什么样子的?
繁华  
灯红酒绿 
光怪陆离 伤风败俗
 
其感受:
头晕目眩、强烈不适感
对上海充满厌恶、抵触情绪
象征意义:
封建遗老与现代文明
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
进城后他的感受如何?
 
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神态、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考点回顾
考点——人物形象
文中的吴老太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内容课文分析)
①保守、闭塞、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是封建遗老。
②顽固、愚昧,满脑子封建思想。
③脆弱、神经质。
 
 节选部分具体描绘了上海繁华、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生活场景,有力烘托出了吴老太爷的保守、闭塞、顽固、愚昧、脆弱的性格特征,深化了封建遗老与现代文明、封建势力与新兴资产阶级对抗的这一主题。
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难点探究
本文的心理描写十分丰富、细腻。请结合课文内容试着分析本文心理描写的形式。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文章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
作用: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形式
:①内心独白②动作暗示③景物烘托
? ?
①用动作暗示人物心理,如: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老太爷的心卜地一下狂跳,就像爆裂了似的再也不动……?
②用景物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如: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
  
③用幻觉刻画人物心理,如:但是紧抓住了这位老太爷的觉醒意识的第一刹那却不是别的,而是刚才停车在“抛球场”时七少爷阿萱贪婪地看着那位半裸体似的妖艳少妇的那种邪魔的眼光……?
吴老太爷的结局
  在来上海之前,以吴老太爷和《太上感应篇》为代表,以“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为主要特征的封建势力与吴荪甫委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是尖锐对立的。他认为“与其目击儿子那样的‘离经叛道’的生活,倒不如死了好”!但最后他还是身不由己的来到上海。结果到了就受不得刺激,一命呜呼。
  在这里吴老太爷不过是一具封建僵尸,一见到空气就风化了,上海专门“风化”像吴老太爷这样的人的地方。
  暗喻封建体制的解体和新兴力量的强大。
《子夜》艺术成就
结构
《子夜》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繁多而又纵横交错。在整体结构上采用的是《红楼梦》式的“一树千枝”的结构形式。
心理描写
作者擅长以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深刻挖掘人物的灵魂世界。其中人物的下意识和幻觉描写尤其显得突出。
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分析题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老师笑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
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等存在的问题。
B.五位学生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表现了同学们潜意识中的功利;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同学们沮丧、气愤,因此教室一片大乱。
E.文中“年轻教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D
(2)小说中回答问题的五位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共同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6分)
(3)试分析小说中学生、教师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写到老校长流泪,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8分)
(2)五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为:善于思考,思维活跃,积极回答问题;性格中都有功利、自私、冷漠、提防、猜疑。
(3)答案中显示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价值观不断受到影响发生变化,社会上一种急功近利、自私冷漠的思想也影响到当今的老师和学生。老校长见证并经历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关爱,到人与人之间相互提防猜疑的社会风气的变化,内心充满感伤;老校长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教育的现状,深感忧虑,表现了他深切的责任感,也告诉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大众社会责任感缺失和主流价值观扭曲的现实时,应该具有一种责任感。
小结
这一节我们主要了解了茅盾及其作品,
学习了通过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烘托人物的手法,并分析了人物的性格。
作业:
完成《名师伴你行》上本课的习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