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2.认识列宁和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
一
资本主义发展,沙皇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有组织运动的开展。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列宁主义形成的背景
标志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部分代表
党派的成立:布尔什维克党
思想体系的形成:布尔什维主义
背景之一 列宁主义
▲列宁(1870—1924)
列宁主义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意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 20世纪俄国和世界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政党和思想基础: 成熟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成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材料一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美)莫斯《俄国史》
经济因素: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背景之二
材料二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
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沙俄是个侵略成性的国家,它向中国、波斯(伊朗)、土耳其和巴尔干国家输出资本、掠夺资源,镇压当地民族解放运动。……沙俄为了扩大殖民势力范围,同日、德等国的矛盾日趋尖锐,所以积极筹划与德、日之间的战争。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政治因素: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背景之三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有组织运动的开展
材料三: 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因被流放没能出席这次大会。会议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但是,大会没有制定出党纲党章,也没有建立统一的中央领导机构。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背景之四
材料 四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
伏。 ——《大国崛起》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战争期间工人的罢工情况:
{616DA210-FB5B-4158-B5E0-FEB733F419BA}时间
罢工次数
参加人数
1914.8——12月
68次
3.5万
1915
1000次
54万
1916
1507次
100万
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一战期间俄国游行队伍
背景之五
——历史条件
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历史条件
客观
1、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落后,社会矛盾尖锐
3、一战加剧了矛盾
主观
4、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必然
革命
革命前的沙皇俄国
——历史条件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列宁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取政权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二月革命倒沙皇
十月革命的过程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首都爆发起义。
3月12日,起义获得胜利,当晚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
3月1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
时间: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
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
工人士兵
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掌权)
彼得格勒
地点: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
时 间:
领导者:
政 党:
地 点:
结 果:
性 质: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
彼得格勒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自主探究: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3B4B98B0-60AC-42C2-AFA5-B58CD77FA1E5}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意义
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它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念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对俄国:开启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对人类:划时代事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意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从1918-1923年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暴……在东方,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从1918年-1923年间,中国、朝鲜、蒙古、越南、印度、印尼、土耳其、伊朗等国都兴起了规模空前、声势浩大的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对世界: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义;
(2)马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产生了中共;
(3)有了中共的领导和马义指导,中国革命从旧转为新;
(4)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级革命的一部分,不再是旧式的资级革命
1.俄国和中国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分别是怎样的,有什么启示?
俄国: “城市中心论”——胜利首先是在城市取得的,再由城市扩展广大农村到乃至全国。
中国:“农村包围城市”。
启示:符合本国的国情,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课堂探究
2.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
二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材料二: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内外反革命势力猖獗,他们不甘心失败,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 背景
{69CF1AB2-1976-4502-BF36-3FF5EA218861}时间
目的
内容
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
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⑶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胜利。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kg)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消极: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 影响
积极:保证前线的粮食供应,粉碎武装进攻,巩固了政权。
20世纪20年代苏联饥饿的人群
(2)新经济政策:1921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1921
目的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内容
(1)农业:固定的粮食税;
(2)工业: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引入外国资本;
(3)商业: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意义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按劳分配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推行国有化
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
苏联的成立
(1922——1991年)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最初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到1940年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
沙俄
1547年—1917年
苏俄
苏联
俄罗斯
1917年—1922年
1922年—1991年
1991年以后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一 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材料二 俄国是一个有370年沙皇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议会制度,没有民主共和国的传统。文盲占总人数的80%,群众中有一种十分浓厚的、落后的小农思想,骨子里有着很深厚的尊君意识,这股庞大的力量足以营造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孙立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
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战争威胁;
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4-1937)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1)背景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
——《世界历史》
(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
——《世界历史》
(2)农业: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2)表现
苏联模式特点
1.生产资料公有制
2.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3.权力高度集中
在1929年4月举行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在苏联的诞生。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 。
一五二五计划
材料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路程。
材料二: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
材料三: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30年代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苏联模式双重影响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增强了国防实力,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基础。
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和经济体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材料四:苏联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轻工业、农业长期滞后,不利于改善民生。
材料五: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牺牲农民和企业利益过多,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长远发展。
材料六:一个让人嗟叹的结局: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重工业
农业、轻工业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肩负的
责任
合作探究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哪些启示?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2)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 。
(3)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4)要使轻重工业和农业比例协调发展;
(5)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启迪
课堂小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标志: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列宁主义的形成
主要内容:
评价:俄国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背景:经济、政治、阶级、一战
进程: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流血——彼得格勒起义——建立政权
历史意义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目的、重要措施、评价
新经济政策:背景、目的、主要措施、评价
苏联的成立:1922年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928-1937)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个五年计划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经济、政治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国际;国内
苏联模式的评价:积极、消极
列宁主义的形成
课后作业
1、记忆十月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牢记苏联的经验教训
3、完成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