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马丘比丘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中心,也因此是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马丘比丘在克丘亚语(Quechua)中为“古老的山”之意。据其渊源,有人也把该地称作( )
A. “失落的玛雅城邦”
B. “失落的印加城市”
C. “失落的特诺奇蒂特兰”
D. “失落的廷巴克图城”
2.1547年,17岁的伊凡四世亲政,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加冕典礼,自称“沙皇”。此为俄国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自称沙皇,旨在( )
A. 标榜和宣扬自己对上帝的虔诚
B. 彰显俄罗斯成为亚欧非大帝国的荣耀
C. 宣示莫斯科公国为基辅罗斯所取代
D. 宣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君权
3.随着西欧各地众多城市的兴起,一些城市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其自治的手段不包括( )
A. 武装暴动
B. 与资产阶级谈判
C. 以金钱赎买
D. 与封建主谈判
4.从《十二铜表法》一直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古罗马在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中( )
A.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 重视维护帝国统治
C. 主动改善奴隶处境
D. 力图缓和民族矛盾
5.《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
A. 纵容犯罪
B. 维护贵族利益
C. 肯定证据
D. 主张重罪轻罚
6.13世纪初,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的是( )
A. 斯拉夫人
B. 日耳曼人
C. 突厥人
D. 阿拉伯人
7.德里苏丹国是13—16世纪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以其建都德里得名。对其统治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印度教开始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B. 苏丹可任命地方行省总督
C. 摆脱了突厥人的长期控制
D. 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8.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法律体系的是( )
A. 《新法典》
B. 《法理概要》
C. 《法学汇纂》
D. 《查士丁尼法典》
9.图格拉王朝时期,全国共有23个省。各省的税收首先用于地方的军政开支,余额上缴德里。除直接隶属于中央的省份外,边远地区分布着印度教王公统治的众多土邦。由此可见,当时的德里( )
A.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随苏丹力量强弱而变化
B. 土邦拒不承认苏丹的宗主权和拒绝缴纳贡税
C. 以印度教为国教且重要职位由印度教王公担任
D. 土邦脱离中央管理处于完全独立的状态
10.镰仓幕府建立后,设有负责幕府领域内行政与财务的政所、统辖与源氏结成主从关系的御家人(武士)的待所和审理御家人诉讼的问注所。将军任命御家人到全国各地任地方行政单位“国”的守护和各庄园的地头。这表明( )
A. 开启了日本由中央贵族掌握实权的时代
B. 天皇成为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
C. 镰仓幕府时期御家人沦落为社会的最底层
D. 在贵族时代地位高的武士退出历史舞台
11.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在先后征服哪些地区的基础上,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
A. 西亚和北非
B. 巴尔干和东南欧
C. 西亚和巴尔干
D. 北非和东南欧
12.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们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各自都形成了严格的宗教教规。以下对宗教活动的描述符合教规的是( )
A. 基督教教徒在教堂里诵读《古兰经》
B. 伊斯兰教教徒在寺庙里拜佛
C. 佛寺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塑像
D.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里供奉着耶稣像
13.奥斯曼土耳其人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是在( )
A. 12世纪中期
B. 13世纪末期
C. 14世纪中期
D. 15世纪末期
14.对中古时代的欧洲所呈现的特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
B. 封建庄园遍布西欧
C. 罗马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
D. 城市的繁荣贯穿始终
15.7世纪初,分散的阿拉伯部落以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统一的国家,他们信奉的宗教是( )
A. 佛教
B. 基督教
C. 道教
D. 伊斯兰教
16.对下面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大小封建主都是国王的直接附庸
B. 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的方式向国王效忠
C. 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
D. 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17.对古美洲文明中的交通建设和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 印加帝国首都全城有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B. 有引水渠供应达累斯萨拉姆全城淡水
C. 印加帝国修缮道路以传递政令情报和调兵
D. 印加帝国开凿了贯通尤卡坦半岛的人工运河
18.1871年,德国地质学家莫赫到达该地,并断定这个遗址是古代文明人的杰作,这引发了一股津巴布韦遗址发掘热和“石头文化”研究热。然而,西方一些学者出于殖民利益的需要,说愚昧的当地人绝不可能建造出如此高水平的建筑。“当地人”是指( )
A. 班图人
B. 波斯人
C. 玛雅人
D. 印加人
19.下列哪一农作物不是古代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 )
A. A
B. B
C. C
D. D
20.这件出土于恰帕斯州北部锡莫霍韦尔地区(注:今墨西哥东南部)的石斧上雕刻着一个侧面人像,可能代表着玉米神。绿石是与“珍贵”“生命”“繁衍”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绿石上的玉米神具有祈祷玉米丰收的寓义。此件文物反映了( )
A. 玛雅人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B. 印加人对玉米神的高度崇拜
C. 阿兹特克人出口玉米颇负盛名
D. 玛雅人以盛产绿石闻名于世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材料 公元前6世纪在埃塞俄比亚高原北部,兴起了一个影响很大的贸易帝国即著名的阿克苏姆王国。阿克苏姆王国第74代国王兰巴曾建造了66座独石方尖碑。据考古学家考证,这些石碑很可能是阿克苏姆国王及其他重要人物的墓碑。……今天,在埃塞俄比亚的提格雷州阿克苏姆考古遗址上仍然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方尖碑,这些碑雕刻精美、外形壮观。……阿克苏姆已使用金属铸币,铸币正反两面分别刻有国王手持宝剑和棕榈叶的图案。在社会文化方面,国王埃扎纳皈依基督教之后,基督教获得广泛的传播,在阿克苏姆石碑群不远处,有一处带围墙的宽敞建筑群,主体是两座教堂。其中一座很古老,而另一座的年代显然要近得多。这两座教堂都是为锡安山的圣玛利教堂的存放金约柜的使命而建造的。
——据《中国世界古文化:阿克苏姆文化——以方尖碑著称的文化》
问题 (1)阿克苏姆的方尖碑群有何主要历史价值?
(2)阿克苏姆铸币图案有何象征意义?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扼要说明阿克苏姆的社会文化状况。
22.材料 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
“摩加迪沙”是一个大得没边的城镇。它的居民有很多骆驼和绵羊,他们每天要杀上百头骆驼。它的居民是有能力的商人。这座城市有无与伦比的手工制作的布匹,这些布匹以这个城市命名,被运到远至埃及和其他地区。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魏凤莲等译《新全球史》(上)
问题 (1)结合所学说明摩加迪沙所处位置。
(2)据材料概述古代摩加迪沙的社会状况。(不得照抄原文)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伊斯兰教在麦加的科里希特族的男女间传播开来,这一神教损害了麦加贵族的宗教和政治经济利益,科里希特贵族把那些属于自己管辖权内的穆斯林关在监牢里,并尽量引诱他们脱离伊斯兰教。
材料二 622年,穆罕默德率领一些信徒离开麦加,到某地传教,并在那里建立了穆斯林公社。
材料三 穆罕默德命令他的信徒装备起来,并为出征准备所需的一切东西。后来,他告诉他们要进军麦加,并命令他们认真准备。后来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
(1)材料一说明伊斯兰教开始在麦加传播时的遭遇怎样?为什么科里希特贵族要这样对待穆斯林?
(2)材料二穆罕默德离开麦加外出传教,后来在什么地方建立了穆斯林公社?穆罕默德掌握这个公社的一切大权,这个公社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是什么?穆罕默德及信徒“想要的结果”是什么?
24.
11世纪初叶,桑海统治者将都城迁至商业城市加奥。……甚至桑海王室墓碑的石料也是从西班牙运来的。当加纳和马里相继称霸西苏丹地区时,桑海曾先后成为他们的藩属。当马里帝国由于内乱而遭到削弱时,桑海于14世纪下半叶脱离马里帝国,并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开始向四周尤其是尼日河湾以西地区扩张。
问题 (1)从贸易角度看,“桑海王室墓碑的石料也是从西班牙运来的”,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状?
(2)桑海由相继成为加纳和马里的藩属到脱离马里帝国的统治,这反映了桑海怎样的民族传统?
25.材料 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劫掠:
“劫掠继续了三天,没有一个兵士不靠夺得的战利品和奴隶而致富的。经过三天,素(苏)丹穆罕默德用重惩威吓的办法,禁止继续抢劫和仍然没有停止的屠杀。所有的人都服从了他的命令。”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问题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君士坦丁堡战役的结果和危害。
(2)后来穆罕默德为什么及时叫停了军队的疯狂掠夺行为?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印加文明崛起于秘鲁,马丘比丘遗址在秘鲁,应属于印加文明遗址。故选B。
2.【答案】D
【解析】伊凡四世自称沙皇是为了宣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君权,也是为了彰显沙皇俄国在欧洲国家中的地位。自此,莫斯科公国成为沙皇俄国。故D项正确。A项“对上帝的虔诚”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实际;B、C两项表述有误。
3.【答案】B
【解析】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尚未产生,B项说法不正确。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古罗马在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可知,罗马法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罗马法重视证据的作用,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故C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故选C。
7.【答案】B
【解析】在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开始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排除A项;德里苏丹国是突厥人建立的,排除C项;笈多王朝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
9.【答案】A
【解析】据“各省的税收首先用于地方的军政开支,余额上缴德里”和“印度教王公统治的众多土邦”可知A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据镰仓幕府时期所设的三个“所”和御家人的职责可知: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天皇成为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B项正确。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由中央贵族掌握实际统治权的时代结束了,在贵族时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A、D项。镰仓幕府是以将军为首,御家人为骨干的武士政权,与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并存,但握有实权,排除C项。
11.【答案】A
【解析】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故选A。
12.【答案】C
【解析】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D
【解析】西欧各城市兴起是在10—11世纪,没有贯穿中古时代的欧洲,故D项符合题意。
15.【答案】D
【解析】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中发挥了纽带作用。故选D。
16.【答案】C
【解析】在西欧封建等级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的关系,西欧封建等级制与中国的分封制不同,示意图中农民是主要的劳动者,封建主与国王是统治阶层。故选C项。
17.【答案】C
【解析】阿兹特克首都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排除A项;达累斯萨拉姆是非洲坦桑尼亚的原首都,排除B项;玛雅文明主要在尤卡坦半岛,D项错误,排除。故C项为正确答案。
18.【答案】A
【解析】据“津巴布韦遗址”可知本题考查古代非洲文明,B、C、D三项均应排除。
19.【答案】B
【解析】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不包括B项。故选B。
20.【答案】A
【解析】据“玉米神具有祈祷玉米丰收”和文物出土地点,可知A项正确。据文物出土地点可排除B项,印加文明崛起于秘鲁;C、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21.【答案】(1)价值:是了解阿克苏姆王国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王国兴衰的重要实物史料。
(2)意义:象征王权的威严与仁德。
(3)状况:教会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筑艺术很高超。
【解析】
22.【答案】(1) 摩加迪沙是一座位于东部非洲偏北的印度洋岸的海港城市。
(2)面积大;畜牧业、商业发展突出;手工制作的布匹业兴旺且对外远销。
【解析】
23.【答案】(1)遭到麦加贵族的迫害(或遭到监禁)。原因:伊斯兰教损害了麦加贵族的宗教和政治经济利益。
(2)麦地那。影响: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3)关键事件:630年占领麦加。“想要的结果”:麦加贵族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统一国家建立起来。
【解析】
24.【答案】(1)现状:日益强大的桑海越过撒哈拉沙漠,与北非和地中海发展起相当广泛的贸易关系。
(2)传统:桑海民族具有长期独立王国的传统,他们不甘于被外人统治的地位。
【解析】
25.【答案】(1)结果: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拜占庭帝国灭亡。危害:君士坦丁堡城中的人民遭受很大伤害;城中建筑物遭到重大破坏。
(2)穆罕默德希望将君士坦丁堡作为首都,他不希望这座千辛万苦攻下的城市成为一座满目疮痍的废墟。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