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加来道雄
一、学习目标:
1、感知文本,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体会科学的精神。
2、精读文本,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加来道雄
(1947—今)
加来道雄(MichioKaku)博士,美籍日裔人,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著名的科学畅销书作者,超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著作都广受赞誉,
《构想未来》、
《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平行宇宙》,均被《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提名为当年的最佳科学读物之一。他主持着一档全美国联网的科学广播节目,还在《晓闻热线》、《60分钟》、《早安美国》以及《拉里·金直播在线》之类的全美国性电视节目中亮相。
什么是理论物理学家?
对应于物理学分为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物理学家也可以分为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当然,物理学中理论和实验都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有时候这样的分类很难界定。只不过在一个物理学家更偏重理论的情况下,他(她)被称为理论物理学家,例如爱因斯坦;而如果偏重实验,则称为实验物理学家,例如法拉第。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879——1955)
爱因斯坦,美籍德国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现代物理学奠基人。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9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诀。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正确的方法,Y是努力工作,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一样有用。”
字词过关
刨根问底(
páo
)
撒手人寰(
huán
)
湮没(
yān
)
惊诧(
chà
)
五彩斑斓(
lán
)
畏葸不前(
xǐ
)
鄙视(
bǐ
)
冷嘲热讽(
fěng
)
杜撰(
zhuàn
)
怪诞(
dàn
)
栅栏(
zhà
)
目眩(
xuàn
我想知道上帝怎样创造了这个世界,对这样或那样的具体事件我不太感兴趣。我想得到世界的内在规律,其余则是细枝末节。
——爱因斯坦
作者开篇引用爱因斯坦的话,用意何在?
提示:
爱因斯坦这句话,表明了他研究理论物理的目标和意义;
作者加以引用,既表示对爱因斯坦科学探索精神的崇敬和对爱因斯坦探索宇宙的意义的理解,也表明他一生求索的目标以及他对自己探索宇宙本质的意义的认识.
【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主要内容是什么?
结构图解
一.(1
段)
全文总括:记叙了作者在童年的两件趣事,以及作者是如何由这两件趣事来激发自己的科学兴趣的。
二.
(2-11
段)由对鲤鱼世界的遐想,推知人类认识的局限性。
1.幻想鲤鱼“科学家”研究的局限性。
2.推知人类对多维空间研究的局限性。
三.(12-18
段)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与学习研究。
1.
探究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理论。
2.
建立自己的原子对撞机。
【提问】文章中说到“鲤鱼‘科学家’”时,都要把“科学家”加上引号。请问:引号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加引号的“科学家”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这里的引号,表示所引的词语有特殊意义,它不同于我们通常使用的“科学家”一词的含义,而是假想的鲤鱼世界里的“有‘智慧’的鲤鱼”。
【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4)“鲤鱼科学家”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提问】作者在文章中所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这两件趣事是指什么?
第一件趣事是指作者小时候在父母的带领下,去旧金山游览著名的日本茶园。作者在那里发现了丰富多彩的非常有趣的鲤鱼世界。
第二件趣事是指作者在八岁时曾听过的一个有关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
【提问】在作者所说的第二件趣事中,除了作者自身的兴趣外,还有没有其它外在的因素在影响着作者?
有,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中学的老师,他们给作者讲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这是第二件趣事产生的直接因素。
阅读课文1-9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借此表明自己的科学追求,引出自己“感兴趣”的两件事,进而引出全文。
(2)“引文”体现着献身科学的真正物理学家的追求,是点睛之笔。
2、第三自然段,如何理解小孩提出的“傻乎乎”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表现了小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好奇心产生快乐,快乐引出遐想,激发作者少年时代的探索精神。
3、第8自然段,能否把“我曾想”"可能"“我想”这样的词语删掉?为什么?
不能。“我曾想”“我想”表明是作者的揣测与推断。“可能”说明作者并未武断地下结论,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4、第9自然段,这个故事有什么作用?
(1)此“故事”正是人类面对种种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时的生动表现。(2)这也同时培养了他敢于向传统挑战的性格和勇气。
阅读课文第12-1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5、第12自然段“称他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一句中“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指的是谁?“这个理论”是什么?
(1)指的是“爱因斯坦";
(2)是下文提到的“统一场论”。
6、第16自然段“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这个“优点”对你有何启示?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如果年轻人像大多数成年人那样过多地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就很难有所突破。
7、第17自然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列数字。作为科普作品其功能之一就是激发大家对科学的兴趣,这种叙事加准确的字数说明方法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8、本文题目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既为“历程”,一般当以时间为序,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来写。那为什么本文只选取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建立实验室的事件来写呢?
在作者这位物理学家教育历中一定有很多值得写的事件,但本文不仅仅是简单的向大家讲述其成长故事的,它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在作者看来,想象力、兴趣和实验精神对科学家的成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作者便打破常规方式,只选择三个能够很好体现这三层内涵的事件来写。
【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艺
术
鉴
赏
1
形象的描述
作者借助于想象,采用了拟人化的笔法,让鲤鱼“科学家们”会看会想,会提出问题会说话,这样就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
语言准确.严密
作者讲究选词,讲究用恰如其分的词句来表达周密严谨的意思。
课后积累与拓展
加来道雄划分的三类不可能事物
第一类不可能:现在不可能实现,但它们并不违背已知的物理学理论。它们可能在21世纪或22世纪变成现实,它们是:力场、隐形术、移相器和死星、隐形传送、心灵感应、意志力、机器人、不明飞行物和外星人、星际飞船、反物质和反宇宙。
第二类不可能:它们是一些位于我们现在了解的物理学领域边缘的技术。人类或许能在一千年或数百万年后真正弄明白它们。这些科技是:比光速更快的旅行、时间旅行和平行宇宙。
第三类不可能:它们是一些违背人们现在已知的物理学理论的技术。如果它们最终被证实有可能实现,这些科技将让我们对物理学的理解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些科技是:永动机和预知。
课后作业:练笔
做代言人:作者关于鲤鱼“科学家”的幻想十分有趣,如果我们以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假如有一位动物(狗、猫、鸡、燕子等)“科学家”专门研究人类的某些行为,它写了一篇科普文《人类行为之谜》。请你用有趣的语言替这位动物“科学家”做一回代笔人。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学习到本文作者探究精神,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