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经历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尺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尝试估测物体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使学生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引出如何知道物体的具体长度(一根铅笔和一根蜡笔比较图片)
提出问题:小朋友,一根铅笔和一根蜡笔比较哪个更长呢?
提出问题:数学是要用数据说话的,如何知道物体的具体长度呢?
2.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演示课件中视频(统一长度单位)课件,首先呈现古人用度量巨石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以及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测量长度单位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单位,同时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
提出问题: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引导学生测量时在末端做出标记,一次挨着一次测量,要做到紧密衔接。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预设1:5拃。
预设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提出问题: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预设: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教师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厘米。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长度单位,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是一样的,需要统一长度单位,为了测量方便,人们发明了标有统一长度单位的测量工具——尺子。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厘米尺,请你拿出你的厘米尺,认真观察,看看上面都有些什么?
学生观察自己的厘米尺。
提出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和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厘米尺吧。
教师用课件展示视频(认识厘米)
预设:尺上有许多数1、2、3、4、5、6、7、8。
预设:还有“厘米”。(教师板书:厘米。)
预设:有许多竖线,并有长短。
教师依次点击视频中“数字”“厘米”“刻度”,引导学生一起说尺子上有厘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我们知道尺子上有刻度线还有很多很多的数,特别是0这个数,在尺子上表示起点,还知道尺子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下面我们就来认识1厘米,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2.
认识1厘米。
0到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伸出你的小手,像这样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要求学生按照视频中的做法感受1厘米,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形成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教师板书:认识厘米)
在尺子上除了0和1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你们还能说一说尺子上从哪儿到哪儿还是1厘米?(根据学生说的刻度间的1厘米,教师按照学生说的点击视频中厘米尺对应的1厘米。)
展示厘米尺,标记厘米尺上1厘米,更清楚地理解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厘米也可以用“cm”表示,1厘米=1cm。
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说明: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和图钉长大约1厘米。继续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使学生了解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3.认识几厘米
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从0到1是1厘米,那么从0到2是……?
预设:2厘米,有2个大格也是2个1厘米。
提出问题:那从0到3?从2到6?从4到9?
……
让学生了解不管从刻度几开始,只要有几个1厘米,长度就是几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比较方便。(让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几厘米,然后通过比较得出最简便的方法,为后面的测量奠定基础。)
4.
测量纸条的长度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认识了尺,那咱们一起用尺来量一量这张纸条好吗?
①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的方法。
②学生分组测量,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③汇报交流。
提出问题:你们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说出想法(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两个小朋友的两种测量方法)。
小结: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通过让学生亲身测量,感知测量的方法。)
设计意图:拓展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尺(课件展示),联系生活,使学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用定量刻画的方法认识客观世界。
三、巩固练习
1.这样测量铅笔的长度对不对?为什么?
2.量一量,填一填。
设计意图:通过辨、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①古人想出用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真聪明。
②测量物体时选用的测量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就不相同。想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要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
③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尺子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厘米=1cm,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
④测量时,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本课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而且还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