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推理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认读钟表,分析生活中相关联事件发生的时间。
2.
经历分析、探究等数学活动,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时间,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时间。
教学难点:
按时间先后顺序理顺事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
填空。
(1)分针从12走到6,走了(
)分。
(2)时针从12走到6,走了(
)时。
(3)分针从3走到10,走了(
)分。
(4)时针从12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12,走了(
)时。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时分的认识,也为下面解决实际生活中时间安排做铺垫。
探究新知
1.
分析题意。
出示情境图及文字:明明可能在下面哪个时间去踢球?把它圈出来。
提出问题:从图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1:明明做完作业要去踢球,然后再去看木偶剧。
预设2:要圈出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
预设3:这5个时间分别是:7:15、9:00、7:45、9:15、10:50。
提出问题:这里的“可能”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就是能够去踢球的时间。
2.
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们能根据已获取的信息来选一选好吗?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汇报:
预设1:踢球在做作业之后,在看木偶戏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时间在9:00后,在10:30前。所以只有9:15符合要求。
预设2:明明9:00做完作业,所以踢球时间不可能是7:45,10:30要去看木偶剧,所以踢球时间不可能是10:50,那么踢球时间应该是9:15。
3.
检验。
提出:判定的这个时间对吗?你们能找到方法验证一下吗?
预设:把三个时间按顺序写:9:00→9:15→10:30,与题中三件事的排列顺序相同,即做完作业→踢球→看木偶剧,所以解答正确。
总结说明:在检验时,可以将时间和所发生的事件对应起来,然后再与题中的信息对照是不是符合。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题意获取相关的信息,能准确读出来信息中给的时间,明确问题的方向,找到关键所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4.
练一练。
5.
通过微课讲解,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分析。
巩固练习
1.
把时间和相应的活动连起来。
2.
3.
按要求作答。
(1)2:3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2)4:0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3)5:20的时候小红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经历分析、推理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那些时刻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推算时间可以先按时间先后顺序理顺事件,然后从备选答案中选择合适的时间;也可以根据做事情的时间来思考,可以先把不可能的时间去掉,剩下的就是有可能的,最后检验时间是否能对应。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理清推算时间的方法,使学生条理清楚。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