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自强”的具体做法是创办( )
A.轮船招商局 B.汉阳铁厂
C.湖北织布局 D.江南制造总局
2.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据此判断,李鸿章认为抵抗外来侵略的措施是( )
A.机器制造,主张机器也可以用于民用工业
B.筹办洋务,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C.武器制造,主张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D.创建海军,加强中国海防,抵御外侵
3.陈旭麓在《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中提到:张之洞为了使汉阳铁厂放在他的湖广总督府鼻子底下,厂址选在地势低洼,离煤铁资源很远的地方,仅垫高铺平就花去三十多万两银子,资金超出计划,只好一再追加。这反映出洋务派( )
A.办军事企业缺乏经验 B.对企业管理封建落后
C.办企业是为中饱私囊 D.办企业资金严重匮乏
4.美丽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伊犁,陕甘总督认为国家领土“尺寸不可让人”,坚决主张收复新疆。材料中的“陕甘总督”指的是( )
A.张之洞 B.左宗棠 C.林则徐 D.曾国藩
5.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
A.增强了封建统治的力量
B.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C.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6.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中描述:“两支舰队于9月17日在鸭绿江口外的海面上相遇,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而日本只损失了1艘军舰。”此次战役的直接影响是( )
A.京津地区被列强武装控制
B.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制海权
C.激发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7.“我之廉价工人,彼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现象可能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8.大清朝败给了“蕞尔小国”日本,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震动……大清国却陷入了世纪末的恐慌,而且背上了2亿两白银的沉重包袱;列强则更看到了中国的软弱可欺,趁火打劫,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此材料主要论述了( )
A.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B. 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
C.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D.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9.下图是一幅名为《日本,巨人杀手》的漫画。漫画中中国巨人被小个子的日本人掀翻在地。针对漫画中这一现象引发的民族危机( )
A.地主阶级迈出近代化历程第一步
B.农民阶级发动武装起义反抗压迫
C.资产阶级开始尝试政治制度变革
D.无产阶级承担民主革命领导任务
10.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湖南建立了南学会,随后上海出现了医学善会,这些团体招揽近代人才,翻译印刷书籍、进行科学实验,设立新式学堂。这些活动( )
A.有利于传播科学和启迪民智
B.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C.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D.激发了抵御外侮的决心
11.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劝导国人( )
A.放弃“天朝”观念 B.学习西方技术
C.拥护民主共和 D.反抗列强侵略
12.戊戌变法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以上材料说明( )
A.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允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C.戊戌变法改革政府机构
D.戊戌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13.《清议报》(1898年12月创刊)曾在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出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4.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大清国……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5.以下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三张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B.近代中华民族的反抗斗争
C.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D.中国近代军事力量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16题16分,17题18分,18题21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三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图片相关的三次战争分别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两大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有何不同。(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近代中国饱受屈辱的原因。(4分)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为了高效记忆、理解历史知识,小英绘制了一张历史图表。
(1)根据材料一中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归纳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三条主线。(9分)
(2)材料二第三个方框中的条约里最能体现“完全”二字的内容是什么?(2分)
(3)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含义。(3分)
(4)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许多“邓世昌”式的英雄,请你再列举两个。(4分)
1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军事企业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19世纪)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另一方面,西人入内地,折中周旋之际,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目,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企业主要包括哪两大类。(4分)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分)
材料二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
(2)材料二中“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指什么?(3分)由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分)
材料三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戊戌变法中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戊戌变法期间开办的“新式学堂”是指哪所学堂?(4分)
材料四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 大开国会, 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相比, 两者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4分)
答案
一、1.D 【点拨】据“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反映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军事工业的内容,在四个选项中只有D是军事工业。
2.A 【点拨】据“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可知,李鸿章主张机器也可以用于民用工业。A符合题意。
3.B 【点拨】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在创办汉阳铁厂时,张之洞并没有依据资源优势,而是以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官职影响力来创办,结果出现了资本的过度消耗,这是官僚在创办企业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反映出洋务派对企业管理封建落后,故B正确。“汉阳铁厂”是民用企业,排除A;C、D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B
5.D 【点拨】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但洋务运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因而说洋务运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6.B 【点拨】据“两支舰队于9月17日在鸭绿江口外的海面上相遇,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而日本只损失了1艘军舰”可知,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的情景。黄海海战后,李鸿章让北洋海军“避战保船”,日本控制了黄海海域制海权,故B正确。C是在签订《马关条约》后,D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故都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京津地区”,排除A。
7.C 【点拨】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西方列强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开设工厂,省了运费和关税,得到很大便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允许西方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C符合题意。 8.C
9.C 【点拨】地主阶级迈出的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争以后的事情,故排除A。甲午战争并没有引起农民阶级的激烈反抗,排除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要求进行政治制度改革来拯救国家,故C正确。当时无产阶级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排除D。
10.A 【点拨】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维新人士在中国创办学会,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有利于西方思想传入中国,推动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故A正确;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排除B;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的是辛亥革命,排除C;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激发了抵御外侮的决心,排除D。
11.A 【点拨】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由于交通的不便和地理知识的缺乏,再加上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东亚地区的大国强国,统治者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观念,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而题干材料中的“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就是劝国人放弃“天朝”观念,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12.A 13.D 14.D
15.A 【点拨】这三个条约,分别是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一步步加深了。所以,这三张图片反映的主题是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二、16.(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综合国力的衰弱等。
17.(1)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探索。
(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3)近代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林则徐、关天培。
18.(1)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作为军事工业的补充,为军事工业服务。
(2)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或只学先进技术,不学政治制度)。
(3)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京师大学堂。
(4)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军事器物,戊戌变法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