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版
必修上册
周测(六)
第六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60分钟 100分)
一、思维发展与提升(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六 国 论
李 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注】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
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节选自《畹兰斋文集》)
【注】刘:杀戮。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而后秦患可纾 纾:解除、消除
B.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夷:灭
C.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
炽:热烈
D.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盈:满
解析:炽:严重。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5分)
A.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
B.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
C.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
D.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
解析:原文标点: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
答案: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苏洵认为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而作者认为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B.文章说那些后世讨厌秦国的人是因为秦国的邪恶。作者认为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秦国有罪。
C.文章开篇用苏洵、苏辙的观点做铺垫,借此引出自己的议论。在论证过程中以说理为主,分析有理有据。
D.文章在阐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用了一个“帝”字;在结尾阐述六国自存之道时,用了一个“王”字。
解析:根据原文“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可知后人痛恨秦国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
答案: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7分)
译文:?
?
(2)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7分)
译文:?
?
答案:(1)而(主张)连横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张嘴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是只能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得分点:“衡人”“张喙”“谢过”各2分,句意1分)
(2)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使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得分点:“肆”“胼手胝足”“骸”各2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六国)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性;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性):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才)可以消除。
后人之所以痛恨秦国,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为此专门归罪于秦国。在这个时候,崤山以东的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到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而(主张)连横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张嘴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是只能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使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想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继续)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是: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孙抃字梦得,眉州眉山人。抃读书属文,中进士甲科,以大理评事通判绛州。皇祐中,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制下,谏官韩绛论奏抃非纠绳才,不可任风宪。抃即手疏曰:“臣观方今士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讦人为风采;捷给若啬夫者谓之有议论,刻深若酷吏者谓之有政事。谏官所谓才者,无乃谓是乎?若然,臣诚不能也。”仁宗察其言,趣视事,且命知审官院。抃辞以任言责不当兼事局,乃止。
在台,数言事,不为矫激,尤喜称荐人材。帝欲除入内都知王守忠领武宁军节度使,抃奏罢之。温成皇后葬,以刘沆为监护使,抃奏沆为宰相,不当为后妃护葬丧事。时又议为后建陵立庙,抃率官属言非礼。因相与请对,固争不能得,伏地不起,帝为改容遣之。御史请罢宰相梁适,未听,抃奏曰适在相位上不能持平权衡下不能笃训子弟言事官数论奏未闻报可非罢适无以慰物论
宰相陈执中婢为嬖妾张氏榜杀,置狱取证左,执中弗遣,有诏勿推。抃复与官属请对论列,疏十上,适、执中卒皆罢。
改翰林学士承旨,复兼侍读学士。帝读《史记·龟策传》,问:“古人动作必由此乎?”对曰:“古有大疑,既决于己,又询于众,犹谓不有天命乎,于是命龟以断吉凶。所谓‘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盖圣人贵诚,不专人谋,默与神契,然后为得也。”帝善其对。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既而枢密副使程戡罢,帝欲用旧人,即以命抃。岁中,参知政事。
抃性笃厚寡言,质略无威仪。居两府,年益耄,无所可否。又善忘,语言举止多可笑,好事者至传以为口实。御史韩缜弹奏之,罢为观文殿学士、同群牧制置使,复兼侍读学士。英宗即位,进户部侍郎。告老,以太子少傅就第,卒。赠太子太保,谥文懿。
(节选自《宋史·孙抃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5分)
A.抃奏曰/适在相位上/不能持平/权衡下/不能笃训子弟/言事官数论奏/未闻报/可非罢适无以慰物论/
B.抃奏曰/适在相位上/不能持平权衡下/不能笃训子弟/言事官数论/奏未闻报可/非罢适无以慰物论/
C.抃奏曰/适在相位/上不能持平权衡/下不能笃训子弟/言事官数论奏/未闻报可/非罢适无以慰物论/
D.抃奏曰/适在相位/上不能持平权衡/下不能笃训子弟/言事官数论/奏未闻/报可非罢/适无以慰物论/
解析:原文标点:抃奏曰:“适在相位,上不能持平权衡,下不能笃训子弟。言事官数论奏,未闻报可,非罢适无以慰物论。”
答案:C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B.卜筮,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福祸为“卜”,用蓍草的茎占卦为“筮”。
C.告老,旧指官吏年老辞官退休。表示辞官含义的还有致仕、归田、乞身、乞骸骨等。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它与“谥”的含义相同。
解析:“谥”指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谥”的领受对象指本人,而“赠”的对象除本人之外,还可以是“功臣的先人”。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孙抃性格笃厚,言辞不偏执。他认为会找别人的事、攻击别人、嘴巴快捷、行事刻毒不是谏官有才能的表现。
B.孙抃维护礼仪,不轻易放弃。有人建议为皇后建陵立庙,以孙抃为首的官僚都说这样做是违礼,他甚至伏地进谏。
C.孙抃不畏权贵,能仗义执言。他请求罢免宰相梁适,上奏告诫皇帝不罢免梁适不能平息众议,最终未得到准许。
D.孙抃见解独到,解说有道理。面对皇帝质疑,他用古人有疑难之事时的做法来解释,已决众谋后,再进行占卜。
解析:从原文“适、执中卒皆罢”可知,孙抃的奏章最终得到了准许。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谏官所谓才者,无乃谓是乎?若然,臣诚不能也。(7分)
译文:?
?
(2)抃久居侍从,泊如也,人以为长者。(7分)
译文:?
?
答案:(1)谏官所说的才能,难道是指这些吗?若是这样,我就确实无能了。(得分点:“无乃”“然”“诚”各2分,句意1分)
(2)孙抃久任侍从官,却很淡泊,人们认为他是一位长者。(得分点:“居”“泊如”各2分,省略的“之”和“长者”构成的判断句式2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孙抃字梦得,眉州眉山人。孙抃读书做文章,考取进士甲科,以大理评事出任绛州通判。皇祐年间,凭借右谏议大夫的身份暂代御史中丞。诏令下达后,谏官韩绛上奏说孙抃不是(善于)督察纠正的人才,不能担任御史之职。孙抃即手写一奏折说:“臣观察当今的士人,追求升官者多,廉洁退让者少。以会找别人的事为精神,以能攻击别人为风采;嘴巴快捷得像负责争讼的乡官便叫作有议论,刻毒得像酷吏便叫作有政事。谏官所说的才能,难道是指这些吗?若是这样,我就确实无能了。”仁宗体察他的话,催促他上任,并且任命他主管审官院。孙抃以自己任谏官不宜兼任此职的缘由辞谢,皇帝才作罢。
在御史台,多次议论事情,不讲奇异偏激的言论,尤其喜欢推荐人才。皇帝想任命入内都知王守忠兼武宁军节度使,孙抃奏请后作罢。温成皇后出葬,用刘沆做监护使,孙抃上奏说,刘沆身为宰相,不宜为后妃监护丧葬的事。当时有人建议为皇后建陵立庙,以孙抃为首的官僚都说这样做是违反礼仪。于是(孙抃)与别人互相辩论,他因坚持争论却不能得到认同,便伏地不起,皇帝为了他脸色都变了,把他遣走。御史请求罢免宰相梁适,皇帝不听,孙抃上奏说:“梁适身居相位,对上不能公正处事,对下又没有笃诚地训导子弟。谏官几次上奏弹劾,未听到答应同意,不罢免梁适不能平息众人的议论。”宰相陈执中的侍婢被宠妾张氏捶击而死,法官要将张氏关入监狱搜取佐证,陈执中不肯放人,皇帝令人不必追究。孙抃又与同僚请求讨论,奏折送上去十次,终于使梁适、陈执中都被罢免。
孙抃改任翰林学士承旨,又兼任侍读学士。皇帝读《史记·龟策传》,问孙抃:“古人行动都必须根据这个吗?”孙抃回答说:“古人有大的疑难之事,自己有了决定,又询问了众人的意见,还说没有上天的命令,于是乎命龟来决断吉凶。这便是所谓‘先要自己考虑,再与卿士商量,与庶民商量,最后进行占卜’。因为圣人看重诚实,不认为仅有人谋便够了,还要与神灵暗相符合,然后才可以。”皇帝认为他回答得好。孙抃久任侍从官,却很淡泊,人们认为他是一位长者。后来枢密副使程戡被罢职,皇帝想任用旧人,就命孙抃担任此职。年中,孙抃又升任参知政事。
孙抃性格笃厚寡言,质朴没有威仪。在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任上时,年纪日益衰老,决断事情时既无赞同也不反对。又健忘,言谈举止多闹出笑话,以致有好事者传为话柄。御史韩缜弹劾他,孙抃被罢职降为观文殿学士、同群牧制置使,又兼任侍读学士。宋英宗即位,(将孙抃)升为户部侍郎。(孙抃)告老辞官,以太子少傅的身份回家居住,后去世。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号为文懿。
三、语言建构与运用(4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金庸武侠小说影响力深远,其文学价值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是对这位当代作家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不曾消失。在批评者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乃典型的通俗文学。这种观念冠冕堂皇,却经不起 。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除《红楼梦》外,其他几部小说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于这些通俗小说经典性的 。以是否属于通俗小说来评判金庸武侠小说,无异于缘木求鱼。?
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一种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莫名惊诧。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作家基于自身审美趣味、思想立场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本是应有的创作自由。倘若依据作家审美趣味趋于传统、崇尚农耕文明,以此判断作家思想守旧、观念落后、与现代文明有隔膜,显然是 的揣测。且不说作家有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自由,( ),也丝毫不影响其质地的优秀。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对于同时代人往往评价谨慎。 的思维习惯,使得中国文学研究界在评价在世的、同时代的作家时不免较为保守,甚至极为苛刻。?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5分)
A.推敲 否定 一厢情愿 盖棺定论
B.推敲
肯定
自作多情
盖棺事已
C.敲打
否定
自作多情
盖棺定论
D.敲打
肯定
一厢情愿
盖棺事已
解析:推敲:指斟酌字句,反复琢磨。敲打:①击打物体,使发出声音;②用言语刺激或批评人。第一处表示琢磨,应用“推敲”。第二处从前面的语义来看,用“否定”。一厢情愿:处理彼此有关的事情时,只管自己愿意,不管对方愿意不愿意;泛指办事时全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客观条件。自作多情:一厢情愿地做出种种表示,想以此博得对方欢心。第三处不能用“自作多情”,对象不符。盖棺定论: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做出结论。盖棺事已:指终身坚持做或追求某种事业。第四处根据词意与语境,应该用“盖棺定论”。
答案:A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A.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一种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令人更是莫名惊诧。
B.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一种农耕文明时代的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莫名惊诧。
C.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一种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令人莫名惊诧。
D.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一种农耕文明时代的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令人莫名惊诧。
解析:A多项定语排列不当,“一种”应放在“农耕文明时代”前;“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与“莫名惊诧”搭配不当。B“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与“莫名惊诧”搭配不当。C多项定语排列不当,“一种”应放在“农耕文明时代”前。
答案:D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A.无论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的作品
B.即使这作品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
C.即便是创作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的作品
D.即便拿传统农耕文明的趣味来表现
解析:A“无论”表示条件关系,与句意不符。B与前文叙述对象不一致,前文的叙述对象是“作家”,选项变成了“作品”。D与后句不连贯。
答案:C
12.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要贴春联,把对来年的祝福大大方方地表达出来。对联,讲究内容,也讲究平仄,请将下面的散乱的三副对联重新组合,并区分上下联。(12分)
春光万里 千山秀 人逢盛世 万物荣 福临华门 岁岁喜 年年红 日月经天 岁有余
人民创业 瑞气千重 情无限
答:?
?
?
答案:示例:①上联:人逢盛世情无限 下联:福临华门岁有余
②上联:日月经天岁岁喜 下联:人民创业年年红
③上联:春光万里千山秀 下联:瑞气千重万物荣(每副对联4分)
13.下面是某校文学社给某著名播音员的一份邀请函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15分)
我校文学社拟定于2019年9月20日下午两点在学校礼堂举行“爱之声”诗歌朗诵会。诚请您担任评委,并恳请您务必在朗诵会结束后对我们的拙作给予点评。请您提前安排好善后事宜,在家恭候我们的专车。真诚欢迎您的惠顾。
答:①“ ”改为“ ”;?
②“ ”改为“ ”;?
③“ ”改为“ ”;?
④“ ”改为“ ”;?
⑤“ ”改为“ ”。?
答案:示例:①“务必”删除;②“我们的拙作”改为“拙作”或“我们的作品”;③“善后”改为“相关”或“有关”;④“恭候”改为“等候”;⑤“惠顾”改为“光临”。(每找出一处并修改正确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