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一) 同步测试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一) 同步测试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6 14:2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年部编版
必修上册
周测(九)
古诗词诵读(一)
(60分钟 100分)
一、思维发展与提升(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所以从近代开始人们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解析:“所以”暗示了前后内容的逻辑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根据原文来看,这种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作者只是在文中举例说明,在近代时,王国维阐述“意境”时,就是这样认为的。但这并不能表明,“情景交融”的观点就是因为王国维的解释而流行到现在的。
  答案:A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解析:从原文来看,作者在第三段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接着再举陶渊明的例子,接着说“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这句话中的“寻找、发现、体验”表明艺术家不一定就认识到这种意味,况且原诗句有“欲辨已忘言”,只能说明陶潜对这种意味有所体验、察觉,但并不能说他认识到自己身处有意味的世界;
C绝对认为陶潜已经认识到了,显然是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解析:“两种”一词无据,文章并没有说“意味”的分类,这种理解显然是对文意的曲解。
  答案:B
二、文化传承与理解(43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4~5题。(25分)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暮春
黄昇
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7分)
A.“梅心惊破”句,是拟人法。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
B.《孤雁儿》一词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有说不尽的郁闷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伤春的基调。
C.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
。黄词用叙事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曲折深入传给了读者。
D.两首词都写到了“沉香”,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以突出永昼难消与心境之孤寂。
  解析:“奠定了全词伤春的基调”有误。
  答案:B
5.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18分)
答:?
?
?
?
  答案:《孤雁儿》中含蓄地写出了对亡夫的思念之情。“梅心惊破”,《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个人悲欢已见笔底;词末三句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鹧鸪天·暮春》主要是表达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锢的失落与寂寞。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下片进一层写景抒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8分)
(1)《涉江采芙蓉》中写思念故乡,却归途漫长的两句是“          ,          ”。?
(2)《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          ,          ”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慵懒的女主人公形象。?
(3)《虞美人》中,李煜以“          ,          ”两句表现物是人非,江山易主之痛,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答案:(1)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2)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3)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三、语言建构与运用(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北京时间10月7日12时,东太平洋海域    ,大洋45航次科考队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终于    ,顺利将CTD(温盐深仪)采水器回收至“向阳红03”船,(  ),这标志着该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作业已经    地全面展开。?
大洋45航次是国家海洋局组织的首个综合考察航次,这是首次执行“蛟龙探海”计划中的环境观测监测任务。第三航段作业区主要集中在东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中东太平洋北纬10°断面和西太平洋M2盆地等海域。该航段开展的调查与人类生产生活    。?
第三航段科考以深海环境调查为主,兼顾多金属结核和稀土资源调查。同时,还将开展水体放射性核素水平、海洋微塑料监测、大气化学环境与气象调查等任务。
本航段科考紧密跟踪国际前沿科学问题,聚焦深海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体现了我国对国家管辖外海域生物多样性养护和环境保护的重视。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7分)
A.惊涛骇浪      不负众望      紧锣密鼓      休戚相关
B.惊涛骇浪
众望所归
如火如荼
休戚相关
C.风急浪高
不负众望
如火如荼
息息相关
D.风急浪高
众望所归
紧锣密鼓
息息相关
  解析:风急浪高:形容风浪很大。惊涛骇浪:指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涛,也比喻险恶的环境或遭遇。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也形容准备工作进行得紧张、急促。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答案:C
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7分)
A.240升海水样品被成功获取
B.成功获取240升海水样品
C.成功获取海水样品240升
D.海水样品240升被成功获取
  解析:主语选择承前省略的“科考队”,保持话题一致,可排除A、D。没有把表数量的“240升”置于修饰对象“海水样品”后面以表强调的必要,选择常式句即可,可排除C。
  答案:B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7分)
A.还将开展执行水体放射性核素水平、海洋微塑料监测、大气化学环境与气象调查等任务。
B.还将进行水体放射性核素水平、海洋微塑料监测,开展大气化学环境与气象调查等任务。
C.还将执行开展水体放射性核素水平、海洋微塑料监测、大气化学环境与气象调查等任务。
D.还将开展水体放射性核素水平、海洋微塑料监测,执行大气化学环境与气象调查等任务。
  解析:这个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开展”与“任务”不能搭配;二是“监测”的对象是“放射性核素水平”和“海洋微塑料”,“调查”的对象是“大气化学环境”和“气象”,这两组搭配中间分别有顿号和“与”,再用顿号断开就成了四组并列,属并列不当。A两个问题都没解决,B没有解决第一个问题,C没有解决第二个问题。
  答案:D
10.春联以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请根据横批,利用所给的所有材料组成三副春联,要求符合对联体式。(15分)
横批:辞旧迎新 新年大吉 四季常安
材料:山川 春来 桃李 冬去 人增寿 齐秀丽 几个喜 共芬芳 一层楼 福满楼 新年更上 天增岁月 春满乾坤 旧岁又添
(1)辞旧迎新:?
(2)新年大吉:?
(3)四季常安:?
  答案:示例:(1)上联:旧岁又添几个喜 下联:新年更上一层楼
(2)上联:冬去山川齐秀丽 下联:春来桃李共芬芳
(3)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