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2课《雷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2课《雷雨》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6 14:5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雷雨》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雷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阅读鉴赏部分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是这个单元的重点篇目。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雷雨》是作为中国话剧的代表被选入教材的。《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开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氛围浓厚,语言富有诗意。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雷雨》发表不久,就被搬上舞台,郭沫若称它是“一篇难得的力作”,矛盾也曾誉其“当年海上惊雷雨”。结合作品特点,教学的总体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揣摩戏剧语言,学习掌握鉴赏戏剧的方法。作为四幕话剧的一个节选,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计划用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以下内容:作者及作品简介,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剧情简介及剧中人物关系,划分场面,概括情节,明确主题思想。
本节课主要介绍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探究矛盾冲突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剧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分析,体味人物语言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前利用时间让学生观看明星版话剧《雷雨》课文片段。
3、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戏剧冲突
,分析人物形象,揣摩戏剧语言。
4、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布置任务——分组讨论——合作发言——师生总结)
5、教学设想
如何在四十分钟完成戏剧冲突的把握、戏剧语言的揣摩、人物形象的分析这三个教学任务,我做了多种设想,可总是觉得目标重点不突出,注重了细节,也就容易纠缠于细节,在宏观把控上做不好。后来决定以学生的朗诵表演为依托,展开分析,这样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可操作性也强。
6、学法指导
本文语言经过曹禺先生的反复锤炼,表面看起来都是极普通的日常语言,但是随处都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可引导学生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在对话过程中人物的心理反应,特别是第一场戏,要让学生深入体会周、鲁二人的内心活动和感情的微妙变化,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的内涵,品味它们的言外之意。
二、教学准备:
要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既能品味文章的精彩,又能学有所获,我做了如下准备:
首先,教学前,我重新再读了一遍《雷雨》全剧。这样,我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一些问题,就会游刃有余,就会更加注意人物形象前后的一致性,避免了极端和片面。
其次,我利用晚自习时间给学生播放了明星版的话剧《雷雨》课文片段,并且利用第一节课介绍了作者、作品、剧情、人物关系等相关知识。
其次,我提前让学生就选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在课堂上进行朗诵表演展示,调动学生的热情。热情有了,感情把握到位了,文章后边的人物分析就会水到渠成。
总之,这节课,主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师适当点拨补充,让学生的认识上一次层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结束时,让学生课下准备朗诵,本节课在课堂上展示
,学生热情很高。本节课即由此开始。
2、学生诵读展示
学生自由组合角色,自由选定自己喜欢的内容,可根据课文内容让两组学生展示。(计划用时九分钟)
展示完后,先由学生评价。教师可问题引导,比如:你最欣赏哪位同学的表现?为什么?
然后教师补充,可着重从语言、情感的把握这两方面进行。(计划用时四分钟)
3、人物形象分析
选定本文最突出的三个人物鲁侍萍、周朴园、鲁大海来分析。
先板书这三个人物,然后给学生五分钟讨论时间,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发言,先给出一个概括的评价(老师板书至黑板),而后就这个评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自己的认识。
教师适时点拨,补充即可。
侍萍可以让刚才的侍萍扮演者先谈,教师事先可设置一定的问题作以启发引导。如:
对周朴园,可设置:
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到底爱不爱侍萍?
三十年的思念,一朝成真,正常人该是怎样的反应?他的反应如何?(提醒学生对比语言,也可参照舞台说明)
对侍萍,可设置:
当初的侍萍是怎样的?
如今的侍萍呢?如果把侍萍和祥林嫂对比,你欣赏哪一个?
对鲁大海,可设置:
大海是怎样一个人?除了正义、勇敢,他身上有缺点吗?
他是谁的代表?作品为什么要这样刻画大海?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鲁大海身上虽有弱点,但他代表着工人阶级这个新生事物阻挡不住的力量。
以上问题只是预设,课堂上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根据课堂发言及时引导、掌控。(计划用时二十分钟)
4、矛盾冲突
有了以上分析,这个环节的理解水到渠成,不需多做引导,学生自己就会得出本文的主要矛盾冲突是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和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
5、总结
《雷雨》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
6、作业
课下阅读《雷雨》全剧,就剧中人物展开讨论。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送给电视台《名师讲堂》栏目的录制课。备课之时,有两种思想在脑中盘旋。一种是,这是给电视台的,要在电视上放给广大观众,而观众中懂教学的不多,我应该注重形式,让大家看着热闹,要“华”;一种是,不论是干什么的,课堂就是课堂,应该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要“实”。
斗争的结果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展现,教师只做引导、提升。
第一节课,利用ppt给学生介绍了有关本文的一些情况,如作者、剧情、人物关系等等。还组织学生观看了明星版《雷雨》话剧课文片段。布置了作业,让学生课下自由组合练习分角色朗读或者表演。
从学生在本节课上的表现来看,同学们准备的还是非常充分的。两组展示,侍萍的善良、隐忍、愤懑、不平,周朴园的奇怪、猜疑、紧张、责问,无一不表现的淋漓尽致。除了感情掌控到位之外,他们还加有动作,还有一纸“合同”,连同仆人也考虑到了。为同学们的热情和精彩点赞。同时,通过学生的表现,我也发现我们的学生是很优秀的。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质量不好,但是,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我们的学生也是不输于别人的。
课堂发言上,除过参与朗诵的八个同学之外,还有十二个学生进行了发言。发言没有停留在表面上,都能进行深入分析,谈出自己的看法。计算了一下,学生单独发言时间总计在八分钟左右,单次发言时间最短都在十秒,有六次时间在二十秒以上,三次在一分钟以上,另有集体性发言若干。由此也可看出,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一个表现在人数,另一个表现在思维的深度上。这一点,也说明课堂提问是有效提问,让学生有东西可说。
这是我的一节常态课,是一节学校推行的分组教学的常态课,它和我平日的每一节课一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立足学生实际,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思考、自我展示、自我表述、自我总结中自然得到能力的提升。
附板书:
雷雨
曹禺
人物:
侍萍:勤劳
善良
自尊
清醒
周朴园:虚伪
冷酷
奸诈
残忍
鲁大海:正义
勇敢
鲁莽
冲动
矛盾冲突:

封建
资本家

下层劳动者
工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