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6 15:0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新教材高一必修下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是一篇科普文章:阅读这类作品,既可以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以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品味这类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普遍兴趣不高,对传统建筑接触不多,加之文章篇幅较长,概念术语较多,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筛选整合信息的阅读方法。
2.品析文中准确、严密及形象化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严密性和形象性等特点。
3.了解中国古典建筑特点及风格手法,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对九大特征中的(二)(四)(五)(六)几点概括时需要筛选、整合、提炼加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归纳总结、诵读赏析、讨论交流、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资源】
微视频:《走进中国的百年巨匠——梁思成》
《家国科学路——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
《中国建著的特征——国家精品课》清华大学公开课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板书标题,展示作者图片)同学们,大家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吗?(生)他是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老公;建筑学家,还设计过人民英雄纪念碑......
师:是的,希望大家想起他时,不仅仅是想起了他公车上书、戊戌变法、高呼“少年强则国强”的任公父亲,或是他“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传奇妻子,而是他编写的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中国建筑史》,是他创立的现代中国第一个建筑学系和他奠基的清华建筑系,是他参与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和纽约联合国大厦,是他在动乱年代跋涉中国15省近200县市调查测绘的2700座中国古建筑。他——就是梁思成。感兴趣的话,大家课下可以查找有关梁思成的介绍,还可以读读他的《中国建筑史》;说不定我们身边的同学,还有望走进梁先生创设的建筑系。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仅仅是研读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更是致敬大师,是走近辉煌灿烂的中国建筑文化。
【整体感知】
1.从标题入手切入文本
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语法上属偏正短语,中心词特为“特征”(词典对“特征”一词的解释为“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由此可见,本文介绍的是中国建筑的特点和标志,确切地说,是介绍中国古代建筑
的特点和标志。
2.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提出问题:课文在哪些段落集中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其他段落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2段):中国建筑体系概说
第二部分(3—13段):概括中国建筑九大特征
第三部分(4—7段):总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第四部分(18—20段):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意义建造新中国建筑作总结。
二、【重点研读】
重点之一: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1.研读1—13段,概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学习任务>:将课文1—13段缩写为不超过300字的说明性的短文(重点介绍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落实目标>:筛选信息,概括要点,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过程方法>: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部交流,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习情况。选择三组有代表性的作业在全班展示(最好用投影仪展示),针对概括压缩中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
重点关注以下问题:筛选关键信息、整合信息、概括要点、语言简明、准确、严密。
示例:(老师与学生的缩写进行对比):
中国建筑体系分布地区广(1段内容概括),形成历史悠久(2段内容概括),其(中国建筑)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九点:?
单独的建筑一般由基台、房体和屋顶组成。
平面布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组成;(往往)左右均齐对称;主要房屋朝南;建筑群有主有次,有“户外起居室”。
以木质结构为主,房身部分有立柱和横梁。
用斗拱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并具有装饰性。
由举架形成屋顶缓和的弯曲面。
屋顶具有装饰性。
(七)大胆地用朱红色作为大建筑屋身的主要颜色。
(八)对露出的构件交接部分稍稍加工,使之成为装饰(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九)使用有装饰性的材料。
由以上联系总结出以下“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1)筛选:关注名词、代词、段首段尾句、过渡衔接句、标点符号等关键信息。
(2)概括:代词替换,双音变单音,压缩、变换句式,去修饰语,取舍分句、变换说法等。
(3)修饰、限制词对表意的准确性、严密性起重要作用,有的修饰语去掉后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以上规律方法先由学生总结,老师适当补充)
2、多媒体展示几组古代建筑全景图及局部分解图,加深学生对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理解。
<过程方法>首先,出示建筑局部图片,让学生指出其与文本介绍的哪一个特征对应,并能说出具体的那位名称在此基础上出示全景图,让学生全面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也为研读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重点之二:中国建筑的“文法”
1.研读14—17段,理解“文法”的含义和特点
<学习任务>:阅读14—17段,概括中国建筑“文法”的内涵。明确: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经过千百年的考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这种建筑上的规则、惯例和语言文字的惯例、法式基本一致,称之为中国建筑的“文法”。这种“文法”具有拘束性,同时也有运用的灵活性。(前者,使中国建筑独具特色,后者,又形成了丰富之美。)
<落实目标>: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过程方法>:阅读相关文段,筛选文中有关“文法”的概括性语句,用作诠释的方法进行概括。同学之间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2.作者用贴近的语言文学术语比喻陌生的建筑理论,使之通俗易懂
三、【分析文章结构的内在逻辑】
1.提出问题: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与中国建筑的“文法”是本文的主体内容,从内在关系看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从中国建筑的外在特点角度概括九大特征,后者从更深层次探讨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与前者构成因果关系。
2.读最后一段,结合全文体会作者创作本文的目的及情感。
四、【课堂练习】
你认为梁思成、林徽因等名人故居应不应该被拆除?
反方——表明观点:1.我认为故居应该被拆除。
原因一:2.城市要发展,就会有拆迁和建设,不可能将所有的老房子都原样保存。
原因二:3.梁思成、林徽因等名人故居本身不具备古建筑的特点,加上经过多次翻建、改造,改变过大文物原状已不复存在。
原因三:4.另外,梁思成、林徽因等名人故居的破旧建筑与周围高楼大厦的现代化气息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结:5.综上所述,梁思成、林徽因等名人故居保存的价值不大,应该被拆除。
如果你是正方呢?
要求:仿造范例,根据同学们的发言写出自己的理由。(200字内)
五、【布置作业】
你一定熟悉家乡的建筑,请根据家乡传统建筑的特征,写一篇关于家乡传统建筑风格的小论文。
六、【课堂小结】
中国建筑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希望大家学过本文之后能感受到中国建筑的美,提高对中国建筑地审美意识,既要有融合意识也要有保存中国特质地意识。
【板书】
【教学反思】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论文,学生在文本阅读和理解方面,容易觉得枯燥和难懂。因此,怎么样通过精巧的设计,把他们引入文本的精彩之处,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首先用心设计的是导入课文的环节,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仅仅是成功导入还不能达成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引导学生去专心思考并努力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思路。这篇课文,其内容理解的难点在于后半部分,即介绍完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之后,为什么又由“文法”“词汇”的喻体,进一步谈及中国建筑的诸多问题。这个难点,既然是授课者在备课时候遇到的,那么很可能也是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本来,我想在课的一开始就把这个问题直接抛出来,但考虑到学生对特定文本理解的渐进性,觉得一开始不宜过难,就设计了“概括九点特征”的“暖场”问题,让学生先作-一个热身,进入到文本的前半部分,也就自然能认同我对后半部分的追问。事实证明,从这个铺垫环节到主问题的设计,固然是施教者精心的构思,但同时也契合了学生的认知生成。
对一篇学术论文的阅读来说,有了问题,再有精确的答案当然最好;但是,如果教师仅仅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过程中,又容易在课堂上失去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领。所以,我在“特征解读”步骤,在抛出两个问题之后,都没有急着向学生要答案,而是先提醒他们,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去解决。
能这样把一篇学术论文讲清楚,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应该说教学目标完成了大半,但尚有不足之处。常犯的老毛病,教学语言里带口头禅,课堂上自己讲解的部分大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师生共生的东西形成较少。在备学情上,还无论是行动力还是意识上都不到位。
面对问题,我将继续努力,迎难而上,紧跟新课改的深入进行,不断充实武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