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
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功夫
人生就是躲一场雨的功夫
检查预习活动一:正音
同行(xíng) 吟(yín)啸(xiào)
一蓑(suō) 料峭(qiào) 萧瑟(xiāo sè)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诵读感知
检查预习活动二:晓意
已而:一会儿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蓑:蓑衣,雨衣
料峭:微微寒冷
向来:先前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检查预习活动三:体情
《定风波》一词,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找出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话或
一个词语。)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为作者表达感情做铺垫。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理解大意: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赏析探究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理解大意: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探究
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困苦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3、比喻(竹杖芒鞋:闲人、穷困潦倒的人,隐喻词人不得志。马:忙人、达官显贵,隐喻奔波官场。)
《定风波》总结
1.内容:外出突然遇雨后的态度和心境。
2.表达方式:夹叙夹议
3.艺术手法:以小见大,双关,比喻
4.风格:语言质朴,感情平和,境界明快。
*
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②荦(luò )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2、诗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1、叙写了作者月夜在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闲散游步一事。
2、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实战练笔
电视台要举行“中华历史文化名人盛典”颁奖大会,请你为获奖的苏轼写一段颁奖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这一句,就让无数后人享用一生。谪仙的挥毫洒脱与词圣的铿锵有力,在天地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熔铸成你不屈的豁达魂灵。那夜空中熠熠闪光的银河是对你最佳的溢美之词,这大地上奔腾豪迈的江水是对你无上的礼赞之章,这一切的辛酸与繁华,都汇聚成为五千年一个词坛巨人的名字——苏轼。
返回
课
堂
小
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