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物五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6—2020)
专题03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2020.全国卷Ⅱ.T5)
取某植物的成熟叶片,用打孔器获取叶圆片,等分成两份,分别放入浓度(单位为g/mL)相同的甲糖溶液和乙糖溶液中,得到甲、乙两个实验组(甲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乙糖的2倍)。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检测甲、乙两组的溶液浓度,发现甲组中甲糖溶液浓度升高。在此期间叶细胞和溶液之间没有溶质交换。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组叶细胞吸收了甲糖溶液中的水使甲糖溶液浓度升高
B.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不变,则乙组叶细胞的净吸水量为零
C.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降低,则乙组叶肉细胞可能发生了质壁分离
D.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升高,则叶细胞的净吸水量乙组大于甲组
2.(2020.江苏卷.T5)图①~⑤表示物质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几种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方式不同
B.Na+主要以方式③运出小肠上皮细胞
C.多肽以方式⑤进入细胞,以方式②离开细胞
D.口服维生素D通过方式⑤被吸收
3.(2019.全国卷II.T3)某种H﹢-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①将某植物气孔的保卫细胞悬浮在一定pH的溶液中(假设细胞内的pH高于细胞外),置于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不变。②再将含有保卫细胞的该溶液分成两组,一组照射蓝光后溶液的pH明显降低;另一组先在溶液中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抑制ATP水解),再用蓝光照射,溶液的pH不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H﹢-ATPase位于保卫细胞质膜上,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的H﹢转运到细胞外
B.蓝光通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H﹢-ATPase发挥作用导致H﹢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
C.H﹢-ATPase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所需的能量可由蓝光直接提供
D.溶液中的H﹢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
4.(2019.浙江4月选考.T9)哺乳动物细胞在0.9%NaCl溶液中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态。将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其形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并发生质壁分离
B.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此时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C.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裂
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较高处向溶液浓度较低处进行的扩散
5.(2019?天津卷?T3)植物受病原菌感染后,特异的蛋白水解酶被激活,从而诱导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同时病原菌被消灭。激活蛋白水解酶有两条途径:①由钙离子进入细胞后启动;②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细胞呼吸的细胞色素c含量增加启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水解酶能使磷酸二酯键断开
B.钙离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植物细胞
C.细胞色素c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关
D.细胞编程性死亡避免了病原菌对邻近细胞的进一步感染
6.(2018.全国Ⅱ卷.T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7.(2018.全国Ⅰ卷.T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8.(2018.全国Ⅲ卷.T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9.(2018海南卷?T6)将水稻幼苗培养在含MgSO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营养液中Mg2+和SO42-的含量下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Mg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根细胞
B.MgSO4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
C.根吸收的Mg2+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形成
D.降低温度会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
10.(2018.浙江卷.T17)在观察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依次观察到的结果示意图如下,其中①、②指细胞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态时不存在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现象
B.甲→乙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结构①的伸缩性比②的要大
C.乙→丙的变化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所致
D.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会破裂
11.(2018.北京卷.T1)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证了细胞内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下列物质中,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
A.Na+
B.二氧化碳
C.RNA
D.胰岛素
12.(2017.新课标Ⅱ卷.T4)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13.(2017?海南卷?T9)为研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某同学将某植物的叶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甲物质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植物的叶表皮细胞是具有液泡的活细胞
B.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
C.细胞液中的H2O可以经扩散进入甲物质溶液中
D.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该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
14.(2017.海南卷.T6)将生长状态一致的某种植物幼苗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移入适宜的营养液中在光下培养,并给甲组的营养液适时通入空气,乙组不进行通气处理。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组的根对a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的。关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给营养液通入空气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
B.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属于自由扩散
C.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有能量的消耗
D.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对a离子的吸收
15.(2017.江苏卷.T22)下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多选题)(
)
A.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B.单糖逆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
C.ATP生成抑制剂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
D.蔗糖可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
16.(2016.全国卷I.T2)离子泵是一张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呢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扩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扩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17.(2016.全国卷III.T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18.(2016.江苏卷.T6)右图为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
B.载体②具有ATP酶活性
C.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
D.载体②转运溶质分子的速率比自由扩散快
19.(2016.浙江卷.T1)
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质膜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血糖浓度偏低时则转运方向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载体在血糖浓度偏低时的转运需要消耗ATP
B.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增大
C.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
D.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20.(2016.江苏卷.T19)下列实验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合理的是(
)
实验标号
实验名称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镜检1:几乎整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呈紫色;镜检2:不同细胞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
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菠菜叶表皮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人口腔上皮细胞具有细胞核和核糖体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长,液泡大;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多数细胞中呈紫色的染色体形态清晰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酵母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液泡和线粒体的形态、数目清晰可见
A.
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物五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6—2020)
专题03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2020.全国卷Ⅱ.T5)
取某植物的成熟叶片,用打孔器获取叶圆片,等分成两份,分别放入浓度(单位为g/mL)相同的甲糖溶液和乙糖溶液中,得到甲、乙两个实验组(甲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乙糖的2倍)。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检测甲、乙两组的溶液浓度,发现甲组中甲糖溶液浓度升高。在此期间叶细胞和溶液之间没有溶质交换。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组叶细胞吸收了甲糖溶液中的水使甲糖溶液浓度升高
B.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不变,则乙组叶细胞的净吸水量为零
C.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降低,则乙组叶肉细胞可能发生了质壁分离
D.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升高,则叶细胞的净吸水量乙组大于甲组
【答案】D
【解析】
A.
由题干信息可知,叶细胞与溶液之间无溶质交换,而甲组的甲糖溶液浓度升高,则可能是由于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甲糖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引起了细胞吸水,A正确;
B.
若乙糖溶液浓度不变,说明乙糖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等,叶细胞净吸水量为零,B正确;
C.
若乙糖溶液浓度降低,说明细胞失水,叶肉细胞可能发生了质壁分离,C正确;
D.
若乙糖溶液浓度升高,说明乙糖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低于叶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而乙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甲糖溶液的2倍,因此叶细胞的净吸水量应是乙组小于甲组,D错误。
2.(2020.江苏卷.T5)图①~⑤表示物质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几种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方式不同
B.Na+主要以方式③运出小肠上皮细胞
C.多肽以方式⑤进入细胞,以方式②离开细胞
D.口服维生素D通过方式⑤被吸收
【答案】A
【解析】
A.
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运出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A正确;
B.
由图示可知,Na+主要以②主动运输的方式运出小肠上皮细胞,B错误;
C.
多肽以⑤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以胞吐方式离开细胞,C错误;
D.
维生素D属于固醇类,进入细胞的方式为④自由扩散,D错误。
3.(2019.全国卷II.T3)某种H﹢-ATPase是一种位于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ATP水解酶活性,能够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①将某植物气孔的保卫细胞悬浮在一定pH的溶液中(假设细胞内的pH高于细胞外),置于暗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的pH不变。②再将含有保卫细胞的该溶液分成两组,一组照射蓝光后溶液的pH明显降低;另一组先在溶液中加入H﹢-ATPase的抑制剂(抑制ATP水解),再用蓝光照射,溶液的pH不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H﹢-ATPase位于保卫细胞质膜上,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的H﹢转运到细胞外
B.蓝光通过保卫细胞质膜上的H﹢-ATPase发挥作用导致H﹢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
C.H﹢-ATPase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所需的能量可由蓝光直接提供
D.溶液中的H﹢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
【答案】C
【解析】
A.
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根据题意可知,照射蓝光后溶液的pH值明显下降,说明即H+含量增加,进而推知:蓝光能够引起细胞内H+转运到细胞外,A正确;
B.
对比②中两组实验可知,蓝光引起细胞内H+转运到细胞外需要通过H+-ATPase,且原先细胞内pH值高于细胞外,即细胞内H+浓度低于细胞外,因此该H+为逆浓度梯度转运,B正确;
C.
由题意可知H+-ATPase具有ATP水解酶活性,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逆浓度梯度跨膜转运H+,C错误;
D.
由①中的实验可知,最初细胞内pH值高于细胞外,即细胞内H+浓度低于细胞外,但暗处理后溶液浓度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溶液中的H+不能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质膜进入保卫细胞,D正确。
4.(2019.浙江4月选考.T9)哺乳动物细胞在0.9%NaCl溶液中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态。将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其形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并发生质壁分离
B.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此时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C.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裂
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较高处向溶液浓度较低处进行的扩散
【答案】C
【解析】
A.
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但红细胞无细胞壁结构,故不会发生质壁分离,A选项错误;
B.
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水分子进出细胞膜达到动态平衡,而不是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B选项错误;
C.
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会吸水甚至导致涨破,C选项正确;
D.
渗透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扩散,D选项错误。
5.(2019?天津卷?T3)植物受病原菌感染后,特异的蛋白水解酶被激活,从而诱导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同时病原菌被消灭。激活蛋白水解酶有两条途径:①由钙离子进入细胞后启动;②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细胞呼吸的细胞色素c含量增加启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水解酶能使磷酸二酯键断开
B.钙离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植物细胞
C.细胞色素c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关
D.细胞编程性死亡避免了病原菌对邻近细胞的进一步感染
【答案】D
【解析】
A.
蛋白水解酶能使蛋白质的肽键断开,生成氨基酸,A错误
B.
;钙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植物细胞,B错误;
C.
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促进[H]和O2结合,生成水,C错误;
D.
植物受病原菌感染后,特异的蛋白水解酶被激活,从而诱导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同时病原菌被消灭,避免了病原菌对邻近细胞的进一步感染,D正确。
6.(2018.全国Ⅱ卷.T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A.
病原体属于颗粒性物质,颗粒性物质或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因此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A错误;
B.
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B错误;
C.
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膜外低,受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
D.
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7.(2018.全国Ⅰ卷.T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
【解析】
A.
植物根细胞从土壤中能吸收无机盐,但无机盐需以离子形成存在,所以N2不能直接吸收利用,A错误;
B.
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农田适时松土能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正确;
C.
土壤中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产生无机盐离子,从而可以被根系吸收,C正确;
D.
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根系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引起“烧苗”现象,D正确。
8.(2018.全国Ⅲ卷.T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答案】D
【解析】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
9.(2018海南卷?T6)将水稻幼苗培养在含MgSO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营养液中Mg2+和SO42-的含量下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Mg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根细胞
B.MgSO4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
C.根吸收的Mg2+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形成
D.降低温度会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
【答案】A
【解析】
A.
Mg2+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根细胞,A错误;
B.
MgSO4必须溶解在水中形成离子后,才能被根吸收,B正确;
C.
根吸收的Mg2+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形成,C正确;
D.
降低温度会降低膜的流动性,进而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D正确。
10.(2018.浙江卷.T17)在观察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依次观察到的结果示意图如下,其中①、②指细胞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状态时不存在水分子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现象
B.甲→乙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结构①的伸缩性比②的要大
C.乙→丙的变化是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所致
D.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会破裂
【答案】C
【解析】
A.
甲状态时,水分子仍然通过跨膜运输进出细胞,A错误;
B.
甲→乙变化表明,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其内在的原因是:结构①所示的细胞壁的伸缩性比②所示的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要小,B错误;
C.
乙→丙表示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变化的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所致,C正确;
D.
细胞发生渗透作用至丙状态,因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一段时间后该细胞不会破裂,D错误。
11.(2018.北京卷.T1)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证了细胞内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下列物质中,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
A.Na+
B.二氧化碳
C.RNA
D.胰岛素
【答案】B
【解析】
A.
一般Na+内流时属于协助扩散,Na+外流时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
B.
;二氧化碳的运输属于自由扩散,B正确;
C.
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需要消耗能量,不是自由扩散,C错误;
D.
胰岛素是通过胞吐被分泌出细胞的,D错误。
12.(2017.新课标Ⅱ卷.T4)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答案】C
【解析】
A.
由图可知,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先下降后上升,所以该植物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后复原。0~4
h内细胞发生自动复原,说明物质A能进入细胞,A错误;
B.
0~1
h内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原生质体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所以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不等,B错误;2~3
h内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细胞吸水,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正确;0~1h内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D错误。
13.(2017?海南卷?T9)为研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某同学将某植物的叶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甲物质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植物的叶表皮细胞是具有液泡的活细胞
B.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
C.细胞液中的H2O可以经扩散进入甲物质溶液中
D.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该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
【答案】B
【解析】
A.
具有大的液泡的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
B.
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在失水,此时,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B错误。
C.
水分子跨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C正确。
D.
细胞壁是全透的,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D正确。
14.(2017.海南卷.T6)将生长状态一致的某种植物幼苗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移入适宜的营养液中在光下培养,并给甲组的营养液适时通入空气,乙组不进行通气处理。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组的根对a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的。关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给营养液通入空气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
B.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属于自由扩散
C.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有能量的消耗
D.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对a离子的吸收
【答案】B
【解析】由题目给的信息“甲组的根对a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的”说明根对a离子的限收为主动运输过程;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能量和载体,B错误,C正确。给营养液通入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根细胞获得氧气,有氧呼吸能正常进行,有利于根对a的吸收,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AD正确。
15.(2017.江苏卷.T22)下图为植物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在不同细胞间运输、转化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多选题)(
)
A.蔗糖的水解有利于蔗糖顺浓度梯度运输
B.单糖逆浓度梯度转运至薄壁细胞
C.ATP生成抑制剂会直接抑制图中蔗糖的运输
D.蔗糖可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至薄壁细胞
【答案】BCD
【解析】
A.
蔗糖分子通过胞间连丝进行运输,水解后形成单糖,通过单糖转运载体顺浓度梯度运输,速度加快,A正确
B.
;图示单糖通过单糖转运载体顺浓度梯度转运,B错误;
C.
图中蔗糖运输不消耗能量,单糖顺浓度梯度运输也不消耗能量,故ATP合成抑制剂对其没有影响,C错误;
D.
蔗糖属于二糖,不能通过单糖转运载体转运,D错误。
16.(2016.全国卷I.T2)离子泵是一张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呢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阶梯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扩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扩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
B.
离子泵的运输类型属性是主动运输,运输方向为逆向,B错误;
C.
动物一氧化碳中毒减少能量的供应,进而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正确;
D.
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因此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错误。
17.(2016.全国卷III.T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B
【解析】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调节,A正确;
B.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子的重吸收,但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B错误;
C.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C正确;
D.
饮水增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正确。
18.(2016.江苏卷.T6)右图为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
B.载体②具有ATP酶活性
C.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
D.载体②转运溶质分子的速率比自由扩散快
【答案】B
【解析】
A.
由图可知载体①逆浓度梯度运输溶质分子,A正确;
B.
载体②顺浓度梯度运输溶质分子,不消耗ATP,不具有ATP酶活性,B错误;
C.
载体①和②运转方式不同,前者是主动运输,后者是协助扩散,C正确;
D.
协助扩散有载体协助,自由扩散没有,前者快,D正确。
19.(2016.浙江卷.T1)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质膜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血糖浓度偏低时则转运方向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载体在血糖浓度偏低时的转运需要消耗ATP
B.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增大
C.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
D.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答案】
C
【解析】
A.
分析题意可知: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该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出肝细胞,肝细胞内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故此时肝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大于血浆,该载体是顺浓度梯度将葡萄糖运出,不一定需要消耗ATP,A错误;
B.
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该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出肝细胞,转运速率会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降低,B错误;
C.
分析题意可知: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而是血糖浓度决定的,C正确;
D.
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抑制葡萄糖运出肝细胞,D错误。
20.(2016.江苏卷.T19)下列实验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合理的是(
)
实验标号
实验名称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镜检1:几乎整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呈紫色;镜检2:不同细胞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
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菠菜叶表皮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人口腔上皮细胞具有细胞核和核糖体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伸长区细胞长,液泡大;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多数细胞中呈紫色的染色体形态清晰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酵母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细胞核、液泡和线粒体的形态、数目清晰可见
A.
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答案】A
【解析】
A.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时,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液泡大,占据整体细胞体积的绝大部分,呈紫色,不同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小不同,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A正确;
B.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时,不能观察到核糖体,B错误;
C.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洋葱根尖伸长区高度分化细胞长,液泡大,分生区细胞分化程度低,呈正方形,染色体经龙胆紫染色后呈紫色,形态清晰,但少数细胞处于分裂期,呈紫色,C错误;
D.
线粒体需染色后才能观察到清晰的形态,D错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