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陈情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陈情表》选自苏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经典,是晋代李密的名作。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为稳定局势,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作为亡国之臣,李密对新朝廷持观望态度,他在新朝廷举荐他做孝廉、秀才,征辟他任郎中、洗马之后“辞不就职”,然而引来的后果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在此困境中,李密上表陈情,阐述自己处在为国效忠和奉养祖母的两难境地之中,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先尽孝后尽忠的请求。
为了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李密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具体地讲,就是围绕“孝”“忠”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愿乞终养”的衷情及对新朝宠遇的感恩之情。
文章运用了融情于事、情理交融的写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打动了晋武帝。晋武帝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古文观止》中记载:“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学习《陈情表》这篇文章,文言字词梳理可以借助学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后预习。学案突出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有关官职升降的文化常识。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对李密的孝情有所理解,但是怎样处理孝情和忠请的关系,怎样打消当朝统治者对他的疑虑,是本文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本课突出孝情与忠请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逐层分析。
学生能理解孝情,但是生活中落实得不够好,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尽孝,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文言基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1.能分析把握作者情感和思路;
2.通过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等。
审美鉴赏与创造: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融情于事、情理交融的特点;
3.通过颁奖词的写作训练深化学生对孝情的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
深入体会李密的孝情与忠情,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重点是对孝情、忠情的理解及对孝情的传承。首先通过鉴赏文章理解李密的孝情;然后用学案辅之以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和当代感动中国人物进孝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孝的理解;之后通过给李密写颁奖词,进一步深入理解孝情;最后用毕淑敏的文章《孝心无价》中的最后三段,来激发学生的尽孝之情。
四、教学策略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预习《陈情表》,疏通字词障碍;印发学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学案拓展阅读古代尽孝的故事、关于孝的名言警句、关于孝的文章等,让学生对“孝”有全面的了解。
2.线索明晰,突出“孝”情。
整节课以“孝”导入;中间贯穿李密进孝与尽忠的矛盾,最终选择先尽孝后尽忠;然后拓展古代尽孝的故事和当代感动中国人物中的尽孝故事,学习写颁奖词;然后给李密写颁奖词;最后用毕淑敏的文章《孝心无价》作结。
3.围绕核心,多种方法突破
(1)通过课文解读,明确李密孝情与忠情的内涵。
(2)通过对大量补充材料的解读,理解李密的孝情,理解“孝”对后世的影响。
(3)通过朗读,体会李密悲惨的身世及他的忠孝之情。
(4)通过给李密写颁奖词的训练,读写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孝”这种传统美德的理解。
4.师生合作探究,教师重在导引总结
以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推进教学进程,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在关键之处引导,在关键之处总结,在关键之处升华。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体会李密的孝情和忠情。
(二)教学难点:理解融情于事、情理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读《陈情表》而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文章而泪下,可见文章感人至深。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
1.李密向谁陈情?晋武帝。
2.晋武帝为什么征召李密做官?(学生回答)
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为稳定局势,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授予蜀国旧臣李密官职以示恩宠。
3.朝廷让李密做什么官?(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察举制,自下而上)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征辟制,由上而下)
有哪些跟官职任命、升降、罢免有关的词语?(学生列举)
察、举、拜、除、迁、左迁、拔、擢、谪、罢、黜、革、褫等
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准确地陈述了朝廷征召之急、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
4.面对朝廷的征召李密什么态度呢?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感恩戴德)
辞不赴命,辞不就职。(态度坚决)
5.李密是在什么情况下给晋武帝写《陈情表》的?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被逼之急,要怎么读?要读得急,读出催逼感、紧迫感。学生朗读)
文中有个句子表达两难之情,同学们能找到吗?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学生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词含义:奔驰、笃、告诉不许、进、退。
(有感情地朗读,两难之情要读出诚惶诚恐的感觉。速度稍慢,齐读。)
“奔驰”描写了李密什么形象特点?描写了为国家奔走效劳、为国尽忠的形象。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情;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恩。
在被逼迫怀疑、情势紧急之时,李密上表晋武帝。
晋武帝答应李密请求了吗?答应了。(课件展示)
《晋书?李密传》中记载,帝览之(《陈情表》)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
《古文观止》中则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6.那么,李密是怎样打动晋武帝的?读课文,找出最能说服晋武帝、最能打动晋武帝的句子,加以分析。(2分钟)
先来看第一段,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段哪个句子概括李密的不幸身世?李密不幸身世有些具体表现?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师生交流)
总括李密不幸身世的句子是: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解释险衅、闵凶的含义)
李密的险衅,闵凶表现在哪些方面?
夙:早年。六月、四岁、少多疾病。(1生读课文,要读的悲凉)
从纵的方向展开,写自己年幼遭遇不幸。这时候只有“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从横的方向补充: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鲜:少,这里是没有。(齐读这几句)
既无、又无,外无、内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吊:安慰
孤独寂寞,无依无靠,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让人觉得急切而又无可置疑。
同学们,大家知道李密父亲去世时祖母多大了吗?52岁。母亲改嫁时祖母56岁,李密9岁时祖母61岁。
中年丧子,儿媳改嫁,留下一个年仅4岁、体弱多病、到9岁都不能正常走路的小孙子,祖母是怎样的孤苦和心痛啊!无父无母、无伯叔无兄弟,只和祖母相依为命,在重视家族门第的晋朝,李密是怎样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同学们能想象这祖孙二人的生活情景吗?(师生交流)
李密不断渲染这种孤苦无依、悲苦无告的情景,有什么意图?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李密尽孝责无旁贷。
想博得晋武帝同情,为他后文提出“愿乞终养”做铺垫。
7.李密凭借这样悲惨的身世叙述能否打动晋武帝?
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怀疑他什么?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反驳李密?
“少仕伪朝”,到晋朝却屡召不应,是贪恋旧朝,“忠臣不事二君”,还是疑虑“圣朝”,顾虑重重?哪一种想法得到证实,都可能给李密带来杀身之祸。
8.下面我们看三、四段,分析李密是怎样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疑虑的。
同学们认为第三段哪些句子最有说服力、最能打动晋武帝?(讨论)
旧朝时,“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新朝时,“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对比中,表明了李密的立场,流露了李密的感恩之心,更消除了晋朝统治者心中的郁结。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顾惜,自夸
不矜名节:不是自命清高,不愿做官;也不是忠臣不事二君。(重点分析)
希望做官显达,不顾惜名节,以此打消晋武帝顾虑,不让他猜忌自己眷恋旧朝。
李密为什么提及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治国纲领?
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合情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晓之以理
连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16个字来描写祖母病情,有什么好处?
四个成语都形容人即将去世,渲染祖母重病,再次强调祖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苦情,说明自己不做官只为了奉养祖母,既顺应了晋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又委婉地告诉了晋武帝侍奉祖母是他“不仕”的唯一原因。
教师总结:这一段先响应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号召,随后说自己出仕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孝情动人,道理服人,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交融。(板书)
9.再看第四段,李密是怎样提出最终要求的?(师生交流)
先分析年龄:李密44岁,祖母96岁。
再提出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
最后表达感恩戴德之情: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教师总结:第四段两个意思,一个是愿乞终养,再一个是表达对晋武帝的忠情。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先报答祖母养育之情;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后尽节陛下知遇之恩。
先有“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感触,后有先尽孝后尽忠的承诺,终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忠君之情,溢于言表。
10.晋武帝为什么同意李密奉养祖母?(师生探讨)
(1)李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晋武帝被李密悲惨身世、拳拳孝心和为国尽忠之情打动。
(2)朝廷可以借李密为祖母尽孝来宣传以孝治天下。
(3)晋武帝已经达到征召名士的目的,同意李密奉养祖母显得自己对蜀国旧臣更宽容。
教师总结:我们学这篇文章可以发现,李密一腔拳拳之心,至纯至信,令人感动;陈情一表情理交融,融情于事,打动了晋武帝,也打动了我们。
(三)拓展练习
同学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老莱子戏彩娱亲、汉文帝亲尝汤药、黄香扇枕温衾,当今时代也有若干孝敬老人的感人事例。在此,老师选取了两个感动中国人物的尽孝事例展示给同学们。
这是连续五年用一根布带背着母亲上课的陈斌强老师。(课件展示,教师解说)
2007年,陈斌强的母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家住县城的陈斌强,每周都会用一根布条将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摩托车30公里,带着母亲去上班,到了周五,又将母亲“绑”回家中照料。一连五年,风雨无阻。
陈斌强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齐读)
这是带着瘫痪养母上大学知孝感恩的平凡女孩孟佩杰。(课件展示)
孟佩杰颁奖词: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齐读)
学习了《陈情表》,我们感受到李密的孝敬之心,从陈斌强和孟佩杰身上我们也能感受到孝的可贵,下面由同学们来给李密写颁奖词。
学生分享给李密写的颁奖词。
(这一环节重在交流展示,借以深化学生对孝情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李密给我们树立了孝的榜样。尽孝要趁早,趁着我们的父母健在,趁着我们还在父母身边,为父母献上我们的拳拳孝心吧!
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毕淑敏《孝心无价》中的句子:(教师读)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枚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请从李密、祖母、晋武帝等不同角度分析本文给我们哪些启发,可以证明哪些观点?并就其中一个角度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设计意图:思考这两个问题,能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全面理解《陈情表》中的人物形象,能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从一材多用的角度,分析能证明的观点。)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学习《陈情表》这篇文章,文言字词梳理可以借助学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后预习。学案突出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以及有关官职升降的文化常识。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对李密的孝情有所理解,但是怎样处理孝情和忠请的关系,怎样打消当朝统治者对他的疑虑,是本文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本课突出孝情与忠请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逐层分析。
学生能理解孝情,但是生活中落实得不够好,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尽孝,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
【效果分析】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看,学生能够在理解词句含义的前提下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在理解孝情的前提下进行写作提升。
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角度看,设计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等。
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角度看,通过朗读、赏析文章中感人的句子,赏析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学生感受到李密的悲苦之情及拳拳孝心,理解了文章融情于事、情理交融的写作技巧。
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看,重点是对孝情、忠情的理解及对孝情的传承。
学生对孝有了一定的理解,在生活中的落实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材分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陈情表》选自苏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经典,晋代李密的名作。
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为稳定局势,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作为亡国之臣,李密对新朝廷持观望态度,他在新朝廷举荐他做孝廉、秀才,征辟他任郎中、洗马之后“辞不就职”,然而引来的后果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在此困境中,李密上表陈情,阐述自己处在为国效忠和奉养祖母的两难境地之中,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先尽孝后尽忠的请求。
为了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李密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具体地讲,就是围绕“孝”“忠”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愿乞终养”的衷情及对新朝宠遇的感恩之情。
文章运用了融情于事、情理交融的写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打动了晋武帝。晋武帝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古文观止》中记载:“因赐奴婢二人,并令郡县供应其祖母膳食。”
【评测练习】
一、课堂练习:给李密写颁奖词。
设计意图:根据《陈情表》中反映出的孝情,给李密写颁奖词,能将阅读和写作训练结合,以读带写,读写结合,将孝情体会得更加深入。
过程方法:学完文章以后,先展示陈斌强和孟佩杰两个体现孝情的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让学生了解颁奖词的写法,然后展示给李密的颁奖词。
二、课后练习:请从李密、祖母、晋武帝等不同角度分析本文给我们哪些启发?可以证明哪些观点?并就其中一个角度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设计意图:思考这两个问题,能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全面理解《陈情表》中的人物形象,能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从一材多用的角度,分析能证明的观点。
过程方法:练习题目在学案中体现,课后完成,下节课小组交流展示。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突破常规。一般学习《陈情表》是从第一段到第四段逐段学习的,本节课采用先学习第二段的方法,从李密不断地被授予官职、朝廷不断催逼李密上任的背景入手,分析李密写《陈情表》的背景和缘由,然后再深入分析李密是如何一步步感动晋武帝、打消晋武帝疑虑从而被批准“愿乞终养”的请求。这样逻辑性更强,上课思路更严谨。
重点突出,问题设计环环相扣。整节课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李密在什么背景下写的《陈情表》?李密为什么不做官?李密是怎样一步步打动、打消晋武帝疑虑的?晋武帝为什么会同意李密的请求?这几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重难点。
重视课堂生成。问题是预设的,学生课堂表现是自然生成的,教师随机选择学生回答问题,在回答过程中相机启发引导,增加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整节课没有学生表面热闹的参与,但是人人都在积极思考,都有了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上课主线清晰。以“孝”字导入,以“孝”字结尾,分析文本突出“孝”,训练拓展突出“孝”,课后练习也突出“孝”。
存在的问题:文言文重在朗读,本课有一些朗读环节,但是读得不够多,朗读方面还应该加强。
【课标分析】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及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陈情表》是文言文,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可以考虑通过阅读,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含义,掌握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同时掌握一些官职任命、调动升降、罢免之类的词语。
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角度,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李密是在什么情况下上表晋武帝的?李密是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动晋武帝的?晋武帝为什么同意李密奉养祖母?通过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等。
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角度,可以通过朗读、赏析文章中感人的句子,赏析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赏析语言之美的同时,感受李密的悲苦之情及拳拳孝心,赏析文章融情于事、情理交融的写作技巧。
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重点是对孝情、忠情的理解及对孝情的传承。首先通过鉴赏文章理解李密的孝情;然后用学案辅之以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和当代感动中国人物进孝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孝的理解;之后通过给李密写颁奖词,进一步深入理解孝情;最后用毕淑敏的文章《孝心无价》中的最后三段,来激发学生的尽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