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瓶牛奶》(9加几)重难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减法(二)》中《有几瓶牛奶》。 
教材分析: 
教材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同就会产生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经验,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会计算10以内加减法。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算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 
2、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方法的简便性。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 
教具:主题图、 小棒、多媒体课件、扑克。 
学具:小棒、扑克 
重难点教学设计: 
一、自主操作 探究问题 
1、课件展示,引出问题 
师:看到这些礼物,机灵狗太高兴啦!它想:要求一共有多少瓶牛奶,要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2、动手操作,探索算法 
师: 9+5到底等于几呢?(或者问:这14是怎么得来的呢?)已经会算的小朋友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还不会算的小朋友把小棒拿出来摆一摆,算一算。 
汇报。可能出现: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数; 
方法二:10+5=15 9+5=14 
方法三:凑十法(师重点指导) 
3、圈一圈,算一算 
指导完成:9+6 9+9 4+9 
汇报:怎么圈的?还有没有和他圈的不一样的?(暴露做错的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创设了好玩的数学教学情境,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我以学生熟悉的学习伙伴机灵狗过生日为切入点,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喜羊羊伙伴,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算法,引导学生想出了多种算法,如数一数、由10+5=15想9+5=14、还有凑十法等等,到之后又采用“摆一摆”、 “移一移”、 “圈一圈”等多种操作,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凑十法”。 
二、活动延伸 强化问题 
活动一:猜一猜 
过渡:喜欢喜羊羊吗?瞧,它来了,它有话要说,看哪个小朋友小耳朵听得最仔细。喜羊羊说:其实啊,刚才小朋友们算九加几,就是把九加几变成10加几来算的,这样一变,就很好算了。我也会变,信不信? 
猜猜: 
喜羊羊: 9+4——10+( ) 
老村长:9+7——10+( ) 
灰太狼:8+9——10+( ) 
懒羊羊:10+6——9+( ) 
活动二:猜猜谁的答案对(课件) 
过渡:喜羊羊的题目全被你们猜对了,他们很不服气,想再和我们比一比,敢接受挑战吗? 
出示: 
1、9+3=( ) 14 12 13 
2、7+9=( ) 17 16 14 
【设计意图】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其实,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虽说教无定法,但使用怎样的教法才能让学生更自由顺畅地“呼吸”应该是执教者所要思考的。本环节用猜一猜的游戏活动方式,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学习数学,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趣味游戏 拓展问题 
1、扑克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打扑克”,怎么玩呢?四个人一起玩,轮流从信封里抽出一张扑克,(示范),和9相加,谁最快算出来,就谁赢,扑克就是他的。 
2、总结提高。 
【设计意图】扑克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好玩。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