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章) 3.2海陆变迁 总课时数 2课时
教 学 资 料 与 对 象 分 析 教 材 理 解 与 感 悟 举例说出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运用地图指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地震带分布,并用板块学说解释其成因。
学 情 预 估 海陆变迁这一事实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多以事实来说明,也可以不乏把学生之身于探索者的位置,亲身体会现有知识的创造经历。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重演地理学家发现的大陆漂移的历程,像地理学家那样观察、思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精神。 2、尝试用板块构造的基本理论,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红海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海陆变迁事实培养学生树立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
授课时间:11年11月4日
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第1~2课时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重演地理学家发现的大陆漂移的历程,像地理学家那样观察、思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精神。 2、尝试用板块构造的基本理论,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红海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讲述海陆变迁事实培养学生树立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方法 互动——探究
教具学具 课本、多媒体等。
使 用 教 材 构 想 举例说出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运用地图指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地震带分布,并用板块学说解释其成因。
设 计 意 图 海陆变迁这一事实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多以事实来说明,也可以不乏把学生之身于探索者的位置,亲身体会现有知识的创造经历。
课 时 教 学 流 程
实例导入:1975年,我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了什么呢 (原来那里曾经是海洋)有人在东海发现了古水井、古河流和人类活动遗迹,这又说明了什么 (原来那里曾经是陆地)由此可知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
提示:
读图3.11时,应从赭山位置的变迁,推断杭州湾北岸、南岸的海陆变迁。
首先观察第一幅图与第二幅图,赭山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赭山的位置由北岸变成水中岛屿,说明在这一阶段杭州湾北岸坍塌,没人海中,陆地变成了海洋)
关于这部分教学,教师可通过一系列的举证,说明海陆变迁。也可以借助课本插图,让学生在观察图片中,体会地壳的变动。
接着观察第二幅图与第三幅图,赭山的位置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赭山由岛屿到了南岸,说明这一阶段杭州湾南岸泥沙淤积,由海洋变成了陆地)
2.观察图3.12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说出5 000年前,江阴以东的情况与现在有什么不同 (原来是海洋,现在是陆地)
在此基础上,可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师让学生举证,说出其他的有关海陆变迁的例子。
漂移的大陆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1880—1930)德国科学家,1910年的一天,他站在世界地图前,仔细观察地图,突然发现非洲的喀麦隆海岸凹进去的部分与南美洲巴西的一块凸出部分形状恰好吻合,难道这两块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
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 为什么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史实,进行科学史的教育。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探究的方法、讲故事的方法、角色扮演的方法或读图(图3.13)的方法演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提示: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南美大陆轮廓图和非洲大陆轮廓图,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得出假设。
2.这种假设是否符合实际,教师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寻找证据(古生物化石、古地层、大陆轮廓等)。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
4.引导学生读图3.13,观察三幅不同年代的海陆分布图。分析2亿年来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位置的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史实,进行科学史的教育。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探究的方法、讲故事的方法、角色扮演的方法或读图(图3.13)的方法演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结合学生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大陆漂移假说
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 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生:认真观察,坚强意志品格
生:敢于怀疑,勇于实践。
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生: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离开才形成大西洋。
师:太平洋将来命运会怎样呢
大家把书翻到教材第35页,谁能解释一下图3。13
看图2.17解释一下。
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师:提得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材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好吗
扳块运动与火山、地震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原因是什么 顺理成章地引到板块运动。关于这部分的教学,根据教材用文字解释图形,用图形概括文字的编写特点,建议教学时要图文结合。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生:会消失。
生: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古老地层吻合。
因为它们原来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有相似的物种分布在不同的两个大洲。
生: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提示:
1.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板块构造的基本理论。
2.指导学生读图。识记地球表面六大板块的名称。并引导学生分析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和↑表示的含义。在结合图3.15和3.16说出它们产生的不同地理现象。
3.运用上述理论,解释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和红海、东非大裂谷的发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变迁,知道了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之后有一位德国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魏格纳,他提出了一种假说叫: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地球科学家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解释)
形象比喻: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注意提示学生,蛋壳(ke)、地壳(qiao)不同读音>j就是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这个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像蛋壳一样,是一个整体,而是破裂的六块“蛋壳”
板书:六大板块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三点:第一: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海平面的升降和地壳的运动
大陆漂移学说
4.关于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读图3.17初步了解: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区。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火山、地震与板块分布的关系。
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第二: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第三: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演示分析:
我们认识到了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板块都在不断地运动之中,当地壳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是回事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等,如:东非大裂谷、红海等,当地壳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是,会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巨大山脉,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
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地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上地震带
材料: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北纬3.9°,东经96°)发生8.7级地震。震中距海岸约30千米。地震引发强大的海啸,给周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05年03月29日00时09分34.6秒(印度尼西亚当地时间3月28日夜23时),在苏门答腊北部(北纬2.2°,东经97.0°)发生8.5级地震。震中距离北苏门答腊省海岸城市锡博尔加200千米,地下30千米处。
据中国台网测定,2005年05月05日09时14分46.0秒,在苏门答腊以北海中(北纬5.3°,东经94.4°)发生4.8级地震。
据中国台网测定,2005年05月09三 09时30分51.6秒,在苏门答腊北部(北纬5.1°,东经94.95°)发生5.0级地震。
请根据上述信息,提出问题,并做出解答。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3.2海陆变迁
1、主要原因:海平面的升降和地壳运动
2、大陆漂移学说:
3、六大板块:
4、两大火山地震带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