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当堂达标学期教学计划
学 校 第三实验小学 姓名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数学
单元划分 单元 内 容 课时 单元 内 容 课时
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 4 二 表内乘法(一) 4
三 角的初步认识 5 四 表内乘法(二) 10
五 除法的初步认识 10 六 方向与位置 4
七 表内除法 9 八 统计与可能性 3
九 混合运算 4 十 总复习 4
学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认真听讲,学会交流,学会与小伙伴合作,能够喜欢数学,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数学的能力,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此外,注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用不同的方式记住口诀,再灵活运用,在熟悉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争取使每一个学生熟练掌握,还会想法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利用画面来引导学生理解画面意思,同时把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变成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己动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是今后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初步学会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对身边的数学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重点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材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变魔术、杂技等内容为素材,由“情境串”引发出 “问题串”,利用儿歌的形式来学习乘法口诀,形式新颖有趣,教学时引导学生先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然后记住乘法口诀,为以后的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难点 混合运算是本册教材的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强调:在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先算乘除法,在熟练的基础上正确计算。
学期教学进度表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第1周 第1单元 第2周 第1单元
第3周 第2单元 第4周 第2单元
第5周 第3单元 第6周 第4单元
第7周 第4单元 第8周 第5单元
第9周 第5单元 第10周 第6单元(期中检测)
第11周 第7单元 第12周 第7单元
第13周 第8单元 第14周 第9单元
第15周 第9单元 第16周 第10单元
第17周 期末复习 第18周 期末复习
第19周 期末检测 第20周
第21周 第22周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在前面学习100以内数的加法中,比较熟悉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相加,对于几个相同的数连加,显得比较薄弱。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几个相同数连加,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注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为学生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注意算式与实物、图形的对应。
四、课时安排
变花 2课时
变葫芦 1课时
变鸽子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第一单元 看魔术 ——乘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一 相同数连加计算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重点、难点:相同加数连加,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课前准备:积木、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内容:课本2—4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兴趣导入,提出问题。通过话题引入课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出示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提出数学问题。1.仔细观察第一页情境图,同桌相互说说图意。2.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内容:(1)魔术师变花,变了( )次,每次变( )朵;有( )个鱼缸,每个鱼缸里有( )条鱼;空中挂了( )串灯笼,每串有()个;有()盏聚光灯,每盏有( )个灯泡。(2)你能根据以上信息提出哪些问题?小组内相互说说。(3)根据以上问题,请你在下面列式计算:①一共变了多少朵花? ②4个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鱼?③空中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④4盏聚光灯中一共有多少个灯泡?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及时板书。第一题:2+2+2=6(朵)第二题:4+4+4+4=16(条)第三题:3+3+3+3+3+3=15(条)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生:都是连加。生:加数相同。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学生尝试动手写算式:3+3+3+3……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生:很麻烦。师:怎么就不麻烦了?生:用乘法。师:大家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习。三、巩固练习。1.尝试练习:一个人一只手有5个指头,你和你的同桌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指头?2.达标练习:(1)一个同学有5支铅笔,你和你们组4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支铅笔?(2)自主练习1: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在下棋?学生观察图意,独立列出算式,然后讲一讲,集体订正。(3)自主练习2: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练习时,同桌合作,变换学具的个数反复进行。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几个几连加运算的基础,还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所列出的加法算式不同。3.自主练习:第3题:数一数,算一算。练习时,引导学生独立地观察情境图,弄清图意后独立解答。第4题提供的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可以列出不同加法算式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地观察情景图,弄清图意后独立解答。第5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交流有关洗照片的生活常识,知道通常镜头中有几个人就洗几张照片,然后独立解决。第6题是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在学生独立涂色后,充分地交流。学生找出的规律不一定是每次都加3,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识1.出示教具模块,分三组摆好。提问:想知道一共有几块模块?怎样列算式 2.学生回答:3+3+3=9(块) 3.说说算法:一共有三组,每组有三个。 二、自主练习 (一)练习第三题:数一数,算一算 1.让学生数数图中水果的个数。 2.列出相应算式。 3.找学生说说算法。(二)练习第四题:小鸡种禾苗 1.先让学生观察图,自己说说图意。 2.小组交流图意,独立列出算式。 3.集体交流。 4.教师提示;禾苗有多少棵?可以有几种算法? 5.提示算法多样化:不同的观察角度有不同的算法,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三)练习第五题:洗照片(讲解法)1.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组交流图意,教师加以指导。3.独立列出算式。4.集体交流。5.教师讲解:一共有三张照片,每张照片上有三个人,每人洗一张照片。(四)练习第六题:找规律、涂颜色1.先让学生巩固复习单数、双数。2.让学生观察图,自己说说图意。3.独立列出算式。 4.集体交流。 三、补充练习 1.利用投影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看图。2.小组讨论交流:一共有多少台电脑? 3.列出加法算式:2+2+2+2=8(台)4.组织学生说算法。四、拓展延伸1.△△△△ △△△△( )+( )=( ) ( )÷( )=( )( )×( )=( ) ( )÷( )=( )2.乘加、乘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板书设计变花——乘法的初步认识花:2+2+2=6(朵) 灯笼:3+3+3+3+3=15(个) 鱼:4+4+4+4=16(条)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信息窗二 相同数乘法计算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2.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便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明白乘法的意义、写法、读法和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体会乘法的意义。课前准备:魔术纸圈、小红花、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内容:课本5—7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
1.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为学生创设魔术表演的场景 (课件出示)
2.生观察,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3.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后帮助找出写错的原因。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一种新写法,既能让人看懂是8个5相加, 写起来又不易出错比较简便呢?4.组合作交流,创造数学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讲述自己创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来比较每种写法的优点。
5.引入乘法:
8×5=40或5×8=40
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意义和读法。
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学生交流。师生小结: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另一个因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从加号到乘号的过程。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新知
练习1:根据魔术师的表演把写出的加法算式改写出乘法算式。
练习2:寻找生活中的乘法。四、拓展延伸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①4、8、12、16、( )、( )、( )、( )②4、7、10、( )、16、( )、( )、( )③56、48、40、( )、( )、( )、( )④1、2、4、7、11、( )、( )、( )2.解决问题: 每两棵树之间距离5米,东东从第一棵树跑到第五棵树,他一共跑了多少米?算式: ------------五、课堂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交流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收获。其实不仅在看魔术的过程中我们能学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用数学的眼睛去发现,就一定有更大的收获。板书设计变葫芦——乘法的初步认识5+5+5+5+5+5+5+5=40(个)8个5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8 × 5 = 4 0 读作:8乘5等于4 0也可以写作:5 × 8 = 4 0 读作:5乘8等于4 0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信息窗三 变鸽子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中0与生活的联系;探索并掌握0的乘法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中0与生活的联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果篮、水果。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内容:课本8-10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1.一填(展台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 3 = 12( ) ( ) ( )二、创设情境。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三、探究新知。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台出示第一幅主题图)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算式。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算式。(展台出示第二幅主题图)思考:魔术师现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提问: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算式。2.归纳小结。(展台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结论:1乘任意一个数,得数就是这个数;0乘任意一个数,得数都是0。四、自主练习。1.看图列算式。第1小题,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独立解答后,小组交流乘法算式的意义。第2小题,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自主练习2:解决问题。第1小题,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生上黑板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并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第2小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自主练习3:先填空,再写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列出算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全班集体订正。自主练习4:解决问题。学生既可以提出有关1的乘法问题(如算一共有多少面红旗),又可以提出其他的乘法问题(如算共有多少面黄旗)。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也可以同桌合作提出问题,再解答。五、拓展延伸1.有四棵苹果树,每棵树上九个苹果,请同学们分别用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来表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个)()×()=()(个)2.把相同意思的题连起来:7+7+7 6+6+66×3 1×51+1+1+1+1 9+9+9+9+99×5 7×3六、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1和0的乘法现在三顶帽子中共有几只鸽子?0+0+0=? 0×3=?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1.学生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多幅情景图,提出新的问题。2.运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解答。3.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把图上的内容看准确。2.能熟练的列出乘法算式。课前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内容:课本10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本单元你有哪些收获?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收获。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几个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吗?二、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分析图意。(展台出示主题图)师: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虚线表示什么意思?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虚线表示把不同的活动分开组。师:图上共有几组学生在活动?他们在做哪些体育活动?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提出问题。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几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做操的有多少人?玩吊环的有多少人?踢足球的有多少人?跳跳绳的有多少人?踢键子的有多少人?2×4=8(人) 4×2=8(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所说符合图意教师应该给予肯定。三、补充练习。1.看图,先圈一圈,填一填,再写算式。①想:每份( )个,有( )份,表示(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或 ②想:每份( )个,有( )份,表示( )个(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①2+2+2+2+2=( )×( )想:每份是( ),有( )份,表示( )个( )相加。②6+6+6+6=( )×( )想:每份是( ),有( )份,表示( )个( )相加。③7+7+…+7=( )×( )100个想:每份是( ),有( )份,表示( )个( )相加。四、拓展延伸1.公园里有五个吊椅,每个吊椅上有零人,问吊椅上现在子坐了多少人?()+()+()+()+()=()()×()=()2.口算:7+8 3+36+4+3 5+5+57+2+6+1 4+4+4+41+3+4+5+2 2+2+2+2+2 3. 应用题: 二年级三班一组五人,每人看三本书,共看了多少本书?五、数学小知识。(展台出示:课本第10页“小知识) 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把5的口诀作为学习的开始,便于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口诀的编制方法。主要知识点:1——5的乘法口诀,利用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学习1~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在探索口诀记忆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3.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5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3、4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四、课时安排:
2和5的乘法口诀 2课时
3和4的乘法口诀 2课时
综合练习 1课时
第二单元 看杂技——表内乘法(一)信息窗一 2和5的乘法口诀教学目标1.制5的乘法口诀。2.熟记5的乘法口诀。3.利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教学重点、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乘法应用题。课前准备:口诀卡片、乒乓球、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内容:课本11—12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入:同学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吧!(出示课件:伴随音乐出示情景图)2.启发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展示学生的前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4.小结:为了计算简便,人们 总结出了乘法口诀,比如,第一句一辆小车五个人,可以用乘法口诀“一五得五”来概括,你能根据儿歌或者乘法算式试着往下编吗?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分小组交流)5.小组汇报交流成果。(视频展示学生成果)6.引导学生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5的乘法口诀,你能发现什么?7.学生发言汇报自己的发现: ①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相差5。②得数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③有5句,第一个因数分别是1、2、3、4、5,第二个因数都是5。8.巩固应用应用5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让我们回到杂技表演现场,看看你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① 小组合作, 边提出问题边解决,小组长记录 。② 全班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一共转动着多少块红方巾? 2×5=10一共有多少个车轮? 2×5=10二、自主练习第1、2、5、7题三、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 第二课时一、背诵5的乘法口诀二、讲授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看杂技表演,今天老师就继续带大家去欣赏精彩的杂技表演(出示课件)。了解情景图中信息:活动一:1.小组内交流2的乘法口诀。2.班内展示根据儿歌编2的乘法口诀1辆小车()个轮,2辆小车()个轮,3辆小车()个轮,4辆小车()个轮,5辆小车()个轮,师: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算式)师:为了计算方便,人们总结了乘法口诀。请小组成员到台上交流成果。1×2=2 一二得二2×2=4 二二得四2×3=6 二三得六2×4=8 二四得八2×5=10 二五一十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交流后宜采用多种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掌握口诀,如:二人对口令,小组开火车,男女生对抗赛等。让学生在理解口诀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逐步提高熟练程度。)活动二:应用2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让我们回到杂技表演现场,看看你能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小组合作边提出问题边解决,组长记录问题和算式。学生可能会发现下面几个问题:1.一共有多少个车轮?2.一共亮着多少个红灯笼?……活动三: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我们今天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学生自由发言。(注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课堂练习自主练习第3、4、6、8题四、拓展延伸1.根据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一五得五( ) ( ) ( ) ( )( ) ( ) ( ) ( )2. 在□里填上正确的数。3+3+3+3=□×□ 5+5+5+5=□×□6×3=□+□+□=□+□+□+□+□+□ 4×5=□+□+□+□+□=□+□+□+□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多位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 2和5的乘法口诀 1×2=2 一二得二 2×2=4 二二得四 2×3=6 二三得六 2×4=8 二四得八 2×5=10 二五一十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信息窗二 3和4的乘法口诀教学目标1.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编制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并初步学会利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经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3.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小棒、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内容:课本16—18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这么喜欢看杂技表演,今天老师就继续带大家去欣赏一场顶碗的杂技表演(出示情境图)。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二、交流课前小研究活动一1.小组内交流3的乘法口诀。2.班内展示。根据自己填写的表格说出儿歌。1个小丑3个球;2个小丑6个球;3个小丑9个球;……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算式)展示试编的乘法口诀。1×3=3 一三得三2×3=6 二三得六3×3=9 三三得九3×4=12 三四十二3×5=15 三五十五活动二:应用3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情景图中的哪个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用的是什么口诀?学生可能会发现下面几个问题:1.晃板的有多少人?2.共有多少个红灯笼?活动三:1.小组内交流4的乘法口诀。2.班内展示:根据自己填写的表格说出儿歌。1个小丑4个碗;2个小丑8个碗;3个小丑12个碗;……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算式)展示试编的乘法口诀。1×4=4 一四得四2×4=8 二四得八3×4=12 三四十二4×4=16 四四十六4×5=20 四五二十活动四:应用4的乘法口诀可以解决情景图中的哪个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用的是什么口诀?学生可能会发现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绿灯笼?活动五:1.对比3、4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利用我们今天学过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学生自由发言。注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三、课堂练习自主练习1、2题2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结论:乘法内交换乘数的位置,结果是一样的。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多位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游戏(师生对口令)老师说一句口诀,学生补充完整,并很快说出两道乘法口诀算式。二五( ) 二三得( ) 三四( )……(检查学生课前复习乘法口诀情况)二、整理口诀我们学的口诀越来越多,怎样记呢?1.小组活动,交流自己的方法。2.班内展示整理好的口诀表,说一说这样整理的好处。3.引导学生发现规律。4.记忆乘法口诀表: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记忆(竖着背,横着背,拐弯背)。三、巩固学过的口诀(小组游戏)采用多种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掌握口诀,如:二人对口令,小组开火车,男女生对抗赛等。让学生在理解口诀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逐步提高熟练程度。四、自主练习第6题、独立计算后比较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4×3+4先说出4×3的含义(3个4)再说出4×3+4的含义(4个4) 4×4的含义(4个4)结论,每一组算式的内在联系(都是相同的意思),明白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第7题:有15个小朋友来到游乐园,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能同时玩吗?为什么?学生列式计算并说出其含义。有几个小朋友不能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即可第8题:这两个小朋友看到路边的路灯坏了打算都换掉,他们现在有多少个灯泡?这些灯泡够吗?为什么?学生列式并说明含义。3×4=12正好。第9题:数积木(比一比哪个小组速度最快)上学期我们也做过这样的练习,同学们大多使用数的方法,现在你能用刚学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吗?3×5=15 2×8-1=15 或3×4+3=15 3×3+2=11这是乘法的变式练习,重点让学生说出是怎么算的。五、拓展延伸1.补充口诀写算式。()二十 算式:-----------二五() 算式:------------五五() 算式:------------ 三五() 算式:-------------()得五 算式:-------------2.改写算式并算出来。3+3+3+3+3 改成乘法算式:3×4 改成加法算式:六、畅谈收获,总结提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快与大家谈一谈吧!板书设计 3和4的乘法口诀 1×4=4 一四得四 2×4=8 二四得八 3×4=12 三四十二 4×4=16 四四十六 4×5=20 四五二十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综合练习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复习1~5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2.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在运用口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3.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难点:运用乘法口诀解决数学问题课前准备:练习本。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内容:课本21—22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复习乘法口诀。 1.出示一组图片,请学生观察◆◆ ■■■ ●●●●● ★★★★◆◆ ■■■ ●●●●● ★★★★◆◆ ■■■ ●●●●● ■■■ ●●●●●●●●●● ① ② ③ ④※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能用哪句乘法口诀表达 ※ 请写出相对应的乘法口诀,组内交流。※ 除了上边的乘法口诀,你还能说出哪些乘法口诀,说给大家听。2.揭题:1~5的乘法口诀大家说得都很好,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口诀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二、鼓励探究,相互合作。活动一:分组比赛1. 投影出示综合练习题2,看谁做得又对又快,2. 投影出示综合练习题4,看口诀写算式,同桌交流为什么这样写。活动二:兔妈妈买头饰课件出示兔妈妈和三只小兔买头饰的情境图,通过观察想一想:兔妈妈应该买几个头饰?同桌交流看法,再独立列算式解答。活动三:编口诀游戏 一张写字台,三个抽屉两扇门,四条腿。 两张写字台,六个抽屉四扇门,八条腿。 … …五张写字台, 。活动四:找规律,涂卡片。投影出示综合练习题6的图画,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发现? 图片上一共有几个 ?有几个 ?有几个 ?请在教师发的方格纸上涂出个数。活动五:旅游总动员。投影出示综合练习题7的图片。这是几家人出去旅游呢,他们每家几口人?旅游公司派来的这辆车座位够吗?请大家帮他们算一算。三、拓展延伸1.开火车,对口令。 2.背一背二三( ) 五五( ) 四五( ) 二四( ) 三三( ) 二二( ) 三四( ) 三五( ) 二五( ) 四四( ) 一一( ) 一四( )3.把左右两边意思一样的算式用线连起来。(1)2+2+2+2 5×3 (2)4+4+4 3×5 (3)5+5+5 2×4 (4)3+3+3+3+3 4×2四、课外实践活动:我做小木匠小木匠要把一根木头锯成四段,请你帮他想想,他需要锯几次才能完成?赶快回家试一试吧!五、畅谈收获,总结提升。咱们又度过了快乐的40分钟,在本堂课的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感想?又有了哪些收获?快与大家谈一谈吧!板书设计综合练习1~5的口诀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 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是认识角、画角、比较角的大小。教材借助对生活中具体角的讨论,展开对角的学习,从而认识角。在玩的过程中通过小朋友提出的问题,引出比较角的大小问题和锐角钝角的学习,其特点是信息量大,联系生活,重视活动,方法多样化。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借助三角尺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直角符号表示直角;会用简单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画角。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觉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角的认识。难点是比较角的大小。
四、课时安排:
角和直角 2课时
锐角和钝角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第三单元 小制作 ——角的初步认识信息窗一 教室里的角教学目标1.能初步认识角。2.能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难点: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课前准备:三角尺、红领巾、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内容:课本23—24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明 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以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叫了起来:“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老师故意停顿)学生观察五角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师:对,就是角,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看到这儿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表达自己的看法,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哪里有角?2.什么是角?…..(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师:在图中你发现哪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师:你能说说你观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状吗? 师讲解什么是角。学生理解角,认识角。 师: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命名。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做出一个角吗? 学生独立做角。 三、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师: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在哪里见过直角? 找找教室中的直角。四、你能从这些广告标志中找出直角吗?课件出示。五、回忆乘法口诀。儿歌的形式,使学生起身活动一下。完成角与乘法的练习。六、课后思考: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一刀,还剩几个角?引导学生明白,思考问题要考虑全面,把事物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七、全课总结 学生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 教后小记: 在教学角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 第二课时一、导课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观察到角了么?谁能说说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找到了角?二、完成自主练习1.第一题是一道判断是否是角的题目。请学生独立作出选择,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说一说为什么有的图形不是角。2.第二题是一道找直角的题目。在找角时,有的图形包含多个直角。请学生仔细观察,并借助三角板的直角来验证。然后在相应的位置画上直角符号。养成用符号表示直角的好习惯。3.第三题:小组讨论“你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角?它们和你学到的角一样吗?”4.第四题是一道画直角的题目,先请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直角的画法。并自己动手试着画一画。然后请画的最好的同学上台展示,并请全班评议。然后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用三角板来验证画的直角是否准确。 5.请同学上台来做一做:▲▲▲▲ ■■■■■ 1个▲有()个角 1个■有()个角4个▲有()个角 5个■有()个角□○□=□ □○□=□三、拓展延伸1.用三角板比一比,画出不同的锐角和钝角来。2.同桌间说一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什么时候是锐角,什么时候是钝角。并画出几个图形来。四、作业设计找一找生活中的角板书设计角和直角▲▲▲▲ ■■■■■1个▲有()个角 1个■有( )个角4个▲有()个角 5个■有( )角 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信息窗二 玩调皮猴教学目标学生充分运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通过拣一拣、摆一摆的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大小,建立角的空间概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拣一拣、摆一摆的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大小,建立角的空间概念。课前准备:学具盒、彩纸、剪刀。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内容:课本26-27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师提出问题:看情境图,为什么两个调皮猴不一样高呢? 生发表看法。 二、教学新课 师:你能不能证明你的猜想呢?请小组合作研究一下。 (小组交流、探索)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与大家共同分享?请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讲解一下。 生展示。 师:同学们太棒了,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谁估计对了呢?想想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发言。 师:用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方法完成一个任务:在三角板的帮助下把角分类。 (小组活动) 找一组上来用实物投影演示分类情况。 师:像这样的,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HYPERLINK "javascript:u='http://share./share/buttonshare.do link='+location.href+'&title='+encodeURIComponent(document.title);window.open(u,'xiaonei','toolbar=0,resizable=1,scrollbars=yes,status=1,width=626,height=436');void(0)" INCLUDEPICTURE "http://simg./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 MERGEFORMATINET 三、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角,并互相比一比,你们组谁做的角最大,谁的最小。四、锐角、钝角的导学通过与直角的对比引出来。先出示直角,让学生辨认,再出示锐角和钝角,引发学生思考:这两种角的大小和直角有什么不同呢?启发学生把这两个角和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知道比直角小的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锐角、钝角,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五、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六、作业设计自己动手做一个钝角,做一个锐角;找一找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二、完成自主练习第二题是比较两个角大小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操作,通过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准备两个长短不同的角,让学生们进行比较。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第四题是数角个数的题目。对图形中的角,只要学生数出个数就可以,不要过多扩展,增加人为难度。第五题是一个按指定要求做出角的活动,利用图中呈现的方法,也可以用自己所喜欢的其他方法。加深学生对各种角的认识,突出动手操作意图。第六题是一道开放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后找出规律: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学会了吗?”呈现了一幅用各种图形拼成的风景图。该图图文并茂,用小诗增加了题目的诗情画意。练习时,可通过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等形式,引导学生用本单元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完成练习后,组织好交流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美的教育。三、拓展延伸1.在方格纸里画一个有直角的三角形。 2.判断:①一个角有三个顶点,三条边。( )②一个角的两条边如果增长,这个角就变大。( ) ③直角不是角。( )四、作业设计寻找生活中的角;做一个锐角,做一个钝角,并比较一下他们的大小。板书设计 钝角和锐角 钝角: 锐角: 直角: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实践活动——我们身上的小秘密教学目标1.活动是在第二册已经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开展的,旨在通过测量身体各部分的长度,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感受人体上的数学。2.让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学习,初步学会与伙伴交流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测量身体各部分的长度,以及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感受人体上的数学。课前准备:学具盒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内容:课本29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课同学们,记不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和米?谁能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二、实践活动1.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身上的哪些小秘密?2.其实,除了这些小秘密,我们身上还有其它的秘密,你们了解吗?3.指导学生测量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的长度。明确测量的要求和方法。活动时,要让学生知道需要测量什么,怎样测量,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怎样准确读出测量结果,如何记录等。4.师:有哪个小组能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在全班展示一下? 教师指导。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关注小组活动的进展情况。指导学生先给一名学生测量出所有数据,再测量其他同学的,使实践活动有序进行。三、拓展延伸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注意对数据的分析比较,从而发现规律。(人拳头一周长度与脚长基本一致。)四、作业设计量量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的长度;和爸爸妈妈说一说自己身上的小秘密。板书设计实践活动——我们身上的小秘密1米=100厘米人拳头一周长度与脚长基本一致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 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对乘法口诀的进一步学习。通过对1—9的乘法口诀系统整理,使学生能正确的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为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奠定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6——9的 乘法口诀 。
2.经历探究口诀编制规律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正确的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3.在编口诀,找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研究问题的本领。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编制乘法口诀。 寻找规律,记忆口诀。
四、课时安排
6的乘法口诀 2课时
7的乘法口诀 2课时
8的乘法口诀 2课时
9的乘法口诀 2课时
回顾与整理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第四单元:凯蒂学艺信息窗一:6的乘法口诀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编制6的乘法口诀。2.经历探究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寻找规律,记忆口诀。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并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页—32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出示第30页情境图,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谈话:根据你们的查看,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交流,选出你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设计意图]教学时注重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活动二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情况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可能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一共有多少只千纸鹤?2.一共有多少个纸杯?3.缝一个沙包用6布块,缝两个沙包用几块布?缝3个沙包用几块布?4个呢?5个呢?6个一共用几块布?谈话: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咱们今天就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谈话:那么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思考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哪个小组研究的好。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谈话: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说一说?生1:我们组认为应该用学具摆一摆。生2:我们组的意见和第1小组的意见不一样。生3:我们用加法算式:6+6+6+6+6+6。生4:我们用乘法算式:6×6[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在教学中注意关注小组合作的情况,注意指导合作方法,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指导学生学会倾听,达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目的。活动三谈话:我们知道了1个沙包用6块布,就是1个6,两个沙包用2个6,三个沙包用3个6,--------?小组交流编写的口诀: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活动四谈话: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出了口诀,你们有信心自己记熟吗?生独立思索,再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重视知识的迁移,较好的体现了教学中的扶与放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活动五巩固应用1.做课本第32页自主练习第1题。(分小组进行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填得又对又快)2.做课本第32页自主练习第2题。活动六:谈话: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归纳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第二课时一、复习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来练习一下。1.读算式,并口算出得数。(视频展示) 2×6 3×6 3×2 1× 5 4×4 3×3 1×6 6×6 3×4 6× 5 4×6 5×32.谈话:请同学们看自主练习第3题,写在练习本上。生自主练习。3.出示自主练习的第4题做完后全班进行交流 二、 综合练习1.出示自主练习的第5题。请你的火眼金睛发现信息?(1)学生自主判断信息问题(2)谈话:谁来交流?生交流 2.出示自主练习的第6题那我们一起来试试看,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己写在书上做完后全班进行交流。3.谈话:快来试试我们的新本领吧!补充练习:4×3 6×2 6×4 6×6 2×6 3×64.补充练习 谈话:智慧老人带我们到了一个六边形的池塘边,要在每边种6棵树苗,而且六个角都要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苗?生独立解答。[设计意图]计算练习课本身是比较枯燥的,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激励性、启发性的语言和比赛、讲故事、创设情境、讨论交流等形式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规律的发现时,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展数学能力。 三、课堂小结谈话:你有什么收获?四、拓展提升谈话: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乘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编一道或几道用乘法口诀解决的应用题,写在“生活数学采集本”上。[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作业的设计再次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使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业的弹性化设计,充分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1个沙包用6块布 1×6 一六得六2个沙包用12块布 2×6 二六十二3个沙包用18块布 3×6 三六十八4个沙包用24块布 4×6 四六二十四5个沙包用30块布 5×6 五六三十6个沙包用36块布 6×6 六六三十六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信息窗二 7的乘法口诀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口诀解决问题,经历探索口诀编制规律的过程,发展何情推理能力。2.体会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7的口诀。3.在编口诀找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研究问题的本领。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7的口诀,能正确运用口诀解决问题。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3-36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走出教室,去大自然看看。看,今天凯蒂在和小伙伴们干什么呢?[设计意图] 由凯蒂参加的活动游戏情境引入本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2.进入情境,搜集信息谈话:观察情境图,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描述。[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画面,搜集信息,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3.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谈话:根据我们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看着条件提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1.老师看到凯蒂学会叠纸啪,非常高兴他们每人叠了7个纸啪,两个人共叠了几个纸啪?看看谁算的又准又快?你是怎样算的?有什么小窍门?你能不能来编一下7的乘法口诀?2.出示7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1×7=7或7×1=7二七十四2×7=14或7×2=14三七二十一3×7=21或7×3=21四七二十八4×7=28或7×4=28五七三十五5×7=7或7×5=35六七四十二6×7=42或7×6=42七七四十九7×7=49. 3.请你看一看信息窗中还提供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玩老鹰捉小鸡的人有两组,每组7人,一共有多少人?2×7=14或7×2=14口诀:二七十四(2)玩编花篮的有4组,每组7人,一共多少人?4×7=28或7×4=28口诀:四七二十八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做课本第35页自主练习的第3题。2.做课本第35页自主练习的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说一说,背一背。四、课堂总结,反思升华谈话: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学知识?[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回顾,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形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第二课时一、导课带领学生回顾7的乘法口诀。并作相关练习检查掌握情况。二、自主练习1.第一题:请同学续编儿歌,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及口诀一个星期有()天算式:_____口诀:_____两个星期有()天算式:_____口诀:____三个星期有()天算式:_____口诀:_____……2.开火车把口诀补充完整。三( )二十一 ( )十四( )七四十九 六七( )( )三十五 四( )二十八3.你能全算对吗?7×3= 0×7= 7×1=6×6= 7×2= 7×4=7×5= 6×5= 4×5=6×7= 4×6= 3×6=4.第五题提供的是一种练习形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记忆7的乘法口诀。练习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合理分工,努力提高练习效率5.第6题是填写1--7的乘法口诀练习表。练习时,可向引导学生观察表格,通过讨论、明白表中数与书之间的联系,在寻找规律,独立填表,最后全班交流订正6.第七题是7的乘法口诀的实际应用,练习时,先弄清说的是什么事,再想数与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在计算。7.第八题时一个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表中的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在练习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练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四、拓展提升七个星期有()天算式:_____口诀:____ 板书设计7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 1×7=7或7×1=7二七十四 2×7=14或7×2=14三七二十一 3×7=21或7×3=21四七二十八 4×7=28或7×4=28五七三十五 5×7=7或7×5=35六七四十二 6×7=42或7×6=42七七四十九 7×7=49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 信息窗三 8的乘法口诀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编制掌握8的乘法口诀。2.在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8的乘法口诀。能运用8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7-40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猜一猜,这次,凯蒂又跟小朋友们学习什么手艺?二、编制口诀1.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凯蒂究竟又来学习什么手艺。(学生仔细观察教材37页的图),请你仔细观察,你们都发现了那些信息呢?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同过师生谈话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带着农厚的学习兴趣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2.编儿歌师:老师看到凯蒂学会了做中国结,感到非常高兴。于是,编了一首儿歌:小小少年手儿巧,编起结来水平高。中国结儿真奇妙,咱们一起瞧一瞧。一个结上8个环。┄┄师:你能结着编下去吗?2个结上怎么样?试试看。(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3.以小组为单位,编儿歌。你想怎样做?先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4.全班交流:师:你们算得又快又准,你是怎么算的?有什么小窍门?5.你们能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试一试。编好后在小组交流。6.你们都会编口诀,真了不起,谁能很快将这些口诀记下来呢?(学生独自记口诀,运用自己的方法体验记忆的过程。)7.小组之间交流记口诀的方法。 三、拓展应用,课外延伸1. 自主练习2(1)指名读题,说说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2)你想怎样做?(3)指名抽数字,说口诀。(4)全班集体订正2.运用8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3.在生活中练习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课本以外的教学资源,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思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地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时时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四、回顾整理,总结本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二课时一、导课带领学生回顾8的乘法口诀。并作相关练习检查掌握情况。二、自主练习1..通过多种形式的游戏,进行对口令练习2.第2题"对卡片、说口诀"的游戏。3.请学生自主计算8×3 1×8 8×4 6×87×8 8× 2 8×8 5×8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些钱,你能帮老师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么?□○□=□(元)口诀:_____老师手里还有一些5元的钱,你能帮老师算算一共有多少元吗?□○□=□(元)口诀:_____5.第5题是综合运用6、7、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同学们,爸爸妈妈每天在单位辛辛苦苦的工作,那么你们知道他们每天工作多少小时么?算式:_________口诀:__________妈妈每天工作7小时,你能算一算妈妈每周工作多少小时么?为什么?算式:_________口诀:__________我们小朋友每天在学校6小时,你能算一算每周在校学习多少小时么?为什么?算式:_________口诀:__________6.第7题是填乘法算式中未知因数的问题。这些题目是用乘法口诀进行逆向思考7.第8题是一道乘法综合应用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情景图提供的素材来解决多个实际问题,练习内容有乘法、有加法、有开放性问题,第(1)(2)小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第(3)小题要灵活处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三、总结通过这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四、拓展提升在生活中练习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设计8的乘法口诀一八得八 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 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 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 八八六十四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 信息窗四 9的乘法口诀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编制掌握9的乘法口诀。2.在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9的乘法口诀。能运用9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1-44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看,凯蒂又来跟同学们学艺了。她在学什么呀?学生观察信息窗4,说说自己观察到的图画的内容。二、编制9的乘法口诀1.师:哎呀,小朋友的剪纸可真漂亮呀。一个小朋友想考考我们,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找一找,他给我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图画,找出图画中的问题:一共可以剪出多少个红灯笼?2.师:老师觉得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直接列出算式,有的学生可能推算出得数,如1串有9个灯笼,2串有18个灯笼…)3.教师根据学生的推想列一个表,让学生自己填表。4.师:你们能根据求出的得数编出9的乘法口诀吗?试一试。编好后在小组交流。5.你们都会编口诀,真了不起,谁能很快将这些口诀记下来呢?(学生独自记口诀,运用自己的方法体验记忆的过程。)6.小组之间交流记口诀的方法。7.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学生根据图画内容提出其他问题。(学生可能提出:桌上有多少个泥制小动物?墙上有多少个幸运星?)(2)独立列出算式。小组讨论:用哪一句口诀。8.师:同学们提出那么多问题,真是太棒了。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桌上一共有多少个泥制小动物?(独立思考,集体交流。)师:还有哪个算式可以用"六九五十四"这句口诀?9.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乘法也可以列竖式计算。你们能猜想出乘法竖式怎样列吗?(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猜想乘法的竖式的写法。(2)讨论完后,集体交流。(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介绍乘法的竖式及各部分名称。(4)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可以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让教师给予解答。三、总结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四、作业设计背诵有关九的乘法口诀 第二课时一、复习师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直接口算。开火车口算。二、自主练习1.完成自主练习的第一题:把口诀填完整。用卡片出示题目。学生用抢答的形式完成此题,对回答问题积极的小组要给予表扬鼓励。2.完成自主练习的第2题。出示题目。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并用乘法意义解释。然后进行计算。3.完成自主练习第4题。(1)师:9的口诀怎样记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2)学生探索自己的记忆方法,并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要一边动手演示,一边叙述口诀。最后总结出自己最喜欢的记忆口诀的方法。4.完成自主练习的第6题。教师课前在教室布置一个购物角。(1)学生拿出10分钟的时间,进行购物活动。(2)购完物后,先独立解决第1小题,列出算式。(3)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第2小题。"聪明小屋"是一道运用组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用连线的形式,找出搭配方法,最后通过交流加深体验合理的思维方法。三、全课总结谈话: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还想跟老师和同学说什么?[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在评价、交流中,找到学习的目标,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四、作业设计整理一至九的口诀;在生活中练习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五、拓展提升蛋黄派每4个装一包, 9包蛋黄派能装多少个每只老虎每天要吃2只鸡,饲养的3只老虎一天要吃几只鸡?板书设计9的乘法口诀 一九得九 二九十八 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 九九八十一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回顾与整理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回顾1-9的乘法口诀,并进行系统的整理。2.能够正确地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3.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会与同伴合作研究问题的本领。教学重、难点通过整理1--9的乘法口诀,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地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投影课件、小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5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个新游戏:对口诀。仔细看好了,老师拿的是什么数字,它们可以组成什么口诀?(教师出示两张数字卡片。)1.学生抢答这两个数字组成的口诀;2.师生游戏进行4-5轮3.同桌玩游戏。二、回顾整理1.整理口诀表师:让我们来整理一下学过的口诀吧!(出示小黑板)(1)学生独立完成口诀表。(2)班级内交流:指名将口诀贴到合适的表格当中,进行整理。(3)检查整理正误。(4)齐读口诀表。2.寻找规律师:仔细观察口诀表,你发现了什么?(1)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参与。(2)班级内交流。学生可能发现:几的口诀就有几句;9的每一句口诀,积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都得9……3.记忆口诀师:这么多的口诀,你想怎样记忆?学生交流记忆口诀的方法。三、巩固练习1.数学儿歌(1)1个6个角,2个()个角,3个……(2)1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条腿,3只……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班级内进行成果汇报。2.拓展提升明明平均每天写9个大字,他一周能写多少个?四、教师小结通过整理回顾和练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 回顾与整理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我学会了吗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有关问题,调动学生回顾整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通过买商品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对口诀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教学重、难点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地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投影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6、47页。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二、综合练习1.综合练习第1题。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你们知道这些球分别该往哪个球门踢吗?(1)学生独立完成题目。(2)班级集体订正。(3)让学生说说这些球还可以踢进哪些球门?2.综合练习第2题。(1)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统计表。(2)在小组内交流。(3)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3.综合练习第3题(1)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看懂图意。(2)根据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3)小组交流,说说解题的过程。4.综合练习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弄清题意,再填表;小组交流,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班级内进行成果汇报。5.综合练习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2人板演;集体纠正。三、我学会了吗1.师:仔细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货架上有多少支中性笔?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3.指名回答,说说计算过程。4.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5.班级内进行交流。四、丰收园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五、拓展提升(1)猫头鹰全家7人,每人捉6只田鼠,他们一天要捉多少只田鼠?(2)明明平均每天看9页的书,他一周能看多少页?用多种方法背1--9乘法口诀板书设计我学会了吗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 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和掌握1-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除法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教材加强了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知道平均分--把一些物体每几个分一份,分成几份-初步形成平均分的概念"的过程,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本单元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初步体会除法和乘法的联系;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初步认识除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具体、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逐步具有自主探索的精神、信心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平均分 2课时
简单的除法计算 2课时
0的除法 1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2课时
除法的综合运用 2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第五单元 森林里的故事信息窗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内容: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50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二、情境展示,合作探索谈话: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一)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1.出示情境图问:“请仔细观察画面,你都能知道些什么?”学生口答,找出所有的数学信息2.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3.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交流探索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板书:平均分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有1个1个分的,有2个2个分的,还有3个3个分的,4个4个分的,5个5个分的,都是分完为止。在同学们的分法中,你能发现什么?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二)、刚才我们帮熊猫解决了问题,瞧,小猴子正着急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猴子分一分,看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吗?(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2)学生交流探索(3)集体交流:小结每一种分法的特点,大部分学生会自动选用平均分这种方法。三、自主练习,巩固知识1.通过分一分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现在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吗?2.自主练习1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图意,然后再自主解答。集体交流时,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解答。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呀? 第二课时一、谈话引入同学们,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昨天学习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昨天我们都学习了什么二、自主练习1.(1)观察题图,说说两幅画,哪幅图是平均分?(指生交流)(2)6条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每只分得几条?(3)学生小组讨论(可以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4)指名回答。(5)评析。(强调"平均分")2.第二题(1)将石榴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怎样分?(2)先数数有几个石榴,说说怎样分。(3)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指导)(4)小结活动结果。3.第3题(1)指导学生看懂题意(2)以同桌为单位运用学具分一分。(3)全班交流分的方法。(4)强调平均分。4.第4题(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分2个,能分给几人?(2)运用学具动手摆一摆。(3)全班交流。(4)每人分3个,能分给几人?(5)全班交流。(6)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题意。(7)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理解平均分。三、补充练习1.练习一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分得几个?评析。(强调"平均分")2.练习二将自己手中的花片或绢花平均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教师巡视指导,小结活动结果。四、拓展提升6人,每组3人,分成了()组?6人,平均分成2组,每组()人?五、课堂小结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畅言自己的收获,交流自己的想法)六、作业设计把你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认识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 教后感:信息窗二 简单的除法计算教学目标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能够根据平均分的过程列出除法算式,并了解求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个数的运算是除法。通过学习,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所提高。3.在经历探索除法的过程中,感受除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除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理解除法的意义。能够根据平均分的过程列出除法算式,并了解求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个数的运算是除法。课备前准: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51-53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巧设铺垫,复习1.谈话: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下热身运动好么?课件出示题卡:1×4 2×4 2×5 4×72×3 1×5 7×8 3×9 6×4 5×3 你能快速说出乘得的积吗?2.什么是"平均分",谁能出"平均分"的题目?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今天,老师想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小动物们的聚会,看美丽的森林中多热闹,(多媒体出示主题图)。请仔细观察画面,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真了不起!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组里的伙伴们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谁愿意把你提的数学问题说给大家听听?学生可能提出的这样的问题:12个伙伴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拍队?18只小猴跳水,怎样分组?30只松鼠,如果6只一组,分了几组?……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三个问题,其他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以后再解决。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提出各种有关数学的问题教师小结各种方法,潜移默化的认可形象思维法。2.这道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有同学会吗 (1)指名一优秀生上黑板列式子。(2)询问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及时做好指导工作30÷6=5 30÷5=6读作:30除以6 被除数 除数 商3.你知道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都代表什么吗?教师总结(30代表总数,6代表相同加数,5代表相同加数的个数)学生思考、交流。学生观察算式的写法,说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练习 1.12个苹果,每只小熊分3个,可以分给几个小熊?12÷□=□2.老师手里拿着6支铅笔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支?你是怎样算的?要想知道每人分得几支,可以用6除以3。写成:6÷3=23.10块砖,每人搬2块,几人能搬完?9个南瓜,平均放在3个筐里,每个筐里放几个?4.写出除法算式。(1)被除数是20,除数是5,商是4。(2)把1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8。。五、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1.你能根据图片写出算式吗?2.每个花坛栽6朵花,3个花坛共栽几棵花?每个花坛栽6朵花,18棵花栽了几个花坛?3.3个花坛载了18朵花,平均每个花坛载了几棵?4.每盘4个苹果,2盘有多少个?有8个苹果,每盘放4个,放了几盘?把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5.开放题:你能说出哪几道算式?小组比赛,看哪一组说出的最多。二、自主练习1.看图列算式。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表示。2.圈一圈,填一填△△△△△△△△△△△△△△△△△△△△△△让学生体会"若干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分一分,记录下来3.观察图画,再填空4.计算6×2= 12÷6= 12÷2=4×4= 16÷4=6×3= 8÷4= 18÷3=5.把4粒糖果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每个小朋友每次分得糖一样多吗?6.用小棒摆一摆,看10里面包含着几个2?想一想:10里面有几个5?7.先分一分,再填空。6个桃,每个小朋友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把10根小棒分一分,你能想出多少种分法?分分看。如果要把这10根小棒平均分,你能想出几种分法?你能画图表示你想的这些分法吗?试一试。 三、拓展提升1.把8枝铅笔平均分,可以怎样分?2.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根。10根小棒,每5根1份,可以分()份以上两题的分法相同吗?说给同组的同学听听。四、总结板书设计简单的除法计算30÷6=5 30÷5=6读作:30除以6 被除数 除数 商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信息窗三 0的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并在实际生活中熟练运用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评价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新知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掌握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会解决0的除法问题。教学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4~55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会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谁能说一说你能用除法来解决哪些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谈话,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情景,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顾,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准备。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1.观察信息,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谈话:“请你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学习: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1)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决。(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说给同学听,进一步进行研究。3.小组汇报,共享成果教师板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设计意图]此部分设计,充分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三、自主练习 巩固提高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重点说出不同。2.自主练习第2题(出示课件)。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3.自主练习第3题只给出了条件,让学生在自己提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列式计算。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讲解再让学生完成。4.口算比赛。[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用所学知识辨别计算结果的正误,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四、评价总结 畅谈收获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你的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不仅使其回顾和整理本节课的知识,还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并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五、拓展提升在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能够用到0的除法?写数学日记板书设计有关0的除法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0÷5=0(个)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信息窗四 解决除法问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在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上册56-59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快看动物朋友被困在小岛上了,我们快去救救他们吧!让我们一起到现场去看看,好吗?仔细看,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指导学生有顺序的说)学生交流并提出问题。二、解决问题活动一1.根据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谁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师引导:先用小棒摆一摆,可以怎样平均分?然后仔细观察我们的计算成果,看看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活动二1.其他小动物该怎样营救呢?2.看谁能想出好办法?教师提示:山羊和小鹿的体重差不多,每条船能坐3只。活动三你能说出几道这样的题来考考你的同位吗?三、练习1.游戏"看谁说得又对又快"。教师出题,学生动脑思考并抢答,说的又对又快的可以得到一颗智慧星8个同学平均分成2组做游戏,每个组有几人?12根粉笔,每个同学分4根,能分给几个同学?2.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相似数学问题吗?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先说一说两种分法关系,然后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活动一回忆整理:上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活动二1.自主练习1老师有首儿歌,排排坐吃果果,现在请你们帮他们分果子吧,今天老师带来一些水果,你能帮老师把它们装到盘子里吗?2.摆一摆,填一填 让我们用学具摆一摆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先自己动手摆一摆,然后小组内列算式3.自主练习3看,美丽的花园里盛开了鲜艳的花朵,你能把它们插到花瓶里吗? 4.自主练习4出示情境图 看,大卡车正在忙碌的工作。你能帮助司机叔叔把集装箱装到车上吗?活动三自主练习5出示情境图小朋友们认识图上的人吗?没错。他们就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他们正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呢!谁愿意给大家讲讲现在发生了什么故事?解决故事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活动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在以后的活动中准备怎样用它?活动五拓展提升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跟你一起解决故事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设计解决除法问题救小鹿需要几条船?15÷3=5(条)平均每组几只?10÷5=2(只)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信息窗五 除法的综合运用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在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上册60-62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习了除法,你们掌握的怎么样?二、练习1.有15个小圆片,你能不能摆一摆,每5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教师板书算式。2.师问:你能不能把这15个小圆片,平均摆成3行,每行应该摆几个?摆好后,相邻两个同学说一说除法算式。[教师板书算式。]3.自己根据老师的要求摆一摆小棒。摆2个三角形。摆3个正方形。摆两个三角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谁能列一道乘法算式?你能看图列两道除法算式吗?摆3个正方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谁能列一道乘法算式?你能看图列两道除法算式吗?三、出示信息窗5师: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请谁行列式解答。提问完毕后,待学生稍加思考指名列式解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数学问题,并且列算式?小组进行学习、交流。指名进行集体交流。指名进行交流结果汇报。小熊一共要搬多少块砖?1×5=20(块)20+ 24=44(块)四、巩固练习1.10个○每5个一份,分成了()份2.10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个。3.1)12个棉桃,每三个一份,分成了()份。2)把12个棉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个。五、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六、作业设计和家长进行除法的口算题比赛。第二课时一、口算练习 2×5 5×1 18÷6 18÷3 3×2 7×4 4×8 4×212÷6 12÷2 2×4 3×34÷4 16÷4 6÷3 18÷9 1×3 2×7 6×9 1×5二、解决书上的练习题1.学生看第1题。学生列式解答,观察算式,并说说这题每个算式的意义? 2.学生读第2题:指出:这题的问题是“买5个水杯和1个水壶一共需要多少钱?读题后,学生列式,观察算式,说说你准备选用的计算方法。3.第3题:读题后,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4.第4题: 读题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再小组合作,解决问题。5.第5题:读题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列式解答,在小组内交流。三、补充练习1.同学们你们课外活动课,都搞过哪些活动?今天的课外活动又开始了。瞧!"10个小同学来到乒乓室进行活动,他们每2人一组,能分成几组? 2.一组两人,求分成了几组,怎样列式计算? 10÷2=?(让学生充分谈看法)也可以这样想:5个2人是10人,分成了5组。可以直接用乘法口诀算。想:二(五)一十,商是5。10÷2=5分成了5组四、拓展提升兔妈妈带领一群小兔子拔了一堆萝卜,她要分给小兔们吃,现在遇到了困难,你能帮她解决吗?引导学生分萝卜,出示课题。引导观察,本题的两个条件,20个萝卜,每只兔子吃5个,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吃?20个萝卜,平均4只兔子吃,每只兔子吃多少个?(小组内讨论解答)五、课堂小结让学生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设计除法的综合运用小熊一共要搬多少块砖?1×5=20(块)20+ 24=44(块)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我学会了吗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提出并解决有关问题,调动学生回顾整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通过游戏活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对除法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教学重、难点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地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投影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2页。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二、综合练习1.摆两个三角形一共用了6根小棒,摆1个三角形用多少根小棒?能列除法算式吗?(1)学生独立完成题目。(2)班级集体订正。2.综合练习第2题。20个萝卜,每只兔子吃4个,可以分给几只兔子吃?20个萝卜,平均5只兔子吃,每只兔子吃多少个?(1)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2)在小组内交流。(3)说说是怎么想的。3.综合练习第3题(1)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看懂图意。(2)根据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3)小组交流,说说解题的过程。三、我学会了吗1.师:仔细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3.指名回答,说说计算过程。4.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5.班级内进行交流。四、补充练习1.用学具摆一摆,再填空。 12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个。18个棉桃,每9个一份,分成了()份。18个棉桃,每6个一份,分成了()份。 2.45÷9=5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个。也表示45里面有( )个( )?3.解决问题。(1)有5个社区的老人进行了体检,每个社区大约有9人。有多少老人进行体检了?(2)每辆玩具小摩托车的售价是7元,幼儿园老师有63元,为小朋友买几辆摩托车?(3)每本集邮册有8张邮票,售价为48元,一张邮票多少元?(4))每辆玩具小汽车的售价是9元,妈妈有50元,最多可以买几辆小汽车?还剩几元钱五、丰收园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六、拓展提升袋子里有很多豆,奶奶用碗往外拿豆子,拿了9次满碗豆之后,剩下半碗豆子大约有4个。原来袋子里大约有多少个豆子?用语言或者算式表示你的想法。板书设计我学会了吗12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个。 18个棉桃,每9个一份,分成了()份。18个棉桃,每6个一份,分成了()份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 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学生关心的问题,探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