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荷花淀》课件+同步练习(粤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3-12《荷花淀》课件+同步练习(粤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04 20:14:42

文档简介

荷花淀

基础练习
  1.小说的开头,水生嫂编席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1)他们(即水生的同伴)“不敢回来”的原因是什么 (2)“拖尾巴”是什么意思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喜欢水生嫂这个形象吗 小说里头通过水生的口给她的评价,一处是:“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一处是:“一群落后分子!”
  (1)你怎样理解水生的评价 (2)谈谈你对水生嫂的评价。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写四个妇女寻找自己的丈夫而未如愿,回家的路上评价起自己的丈夫,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从中简要概括出当时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队伍的特点,请写出二至三条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研读这一句,说明“哗哗,哗哗,哗哗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回家的路上碰到日本鬼子,作者是怎样表现妇女们临危不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说中写水生两次外出,水生外出的任务是什么 请分别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篇小说记叙了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都发生了小小的意外,请分别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艺界“三突出”原则曾经盛极一时,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是文艺创作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读了《荷花淀》,你对作者处理人物的方式有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练习
  1.选出读音全对的一项( )
  A.细腻(nì) 硝(xiāo)烟 凫(niǎo)水
  B.撅(juē)着嘴 打点(diǎn) 脱缰(jiāng)
  C.菱(líng)角虾 篓(lǒu) 苇(wéi)眉
  D.吮(sǔn)指头 嘱(zhǔ)咐 白洋淀(diàn)
  2.阅读下面两段话,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一)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二)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有关,丈夫还没有回来。
  A.文字(一)采取了白描的手法,交待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B.“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句话中的“跳跃”表面上写的是女人编芦苇席时篾条儿的颤动,实际上却巧妙地表现出水生嫂内心的愉悦。
  C.文字(二)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描写非常生动。
  D.在文字(二)中,主要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雪地、云彩,都是比喻美丽的月光。
  E.“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这句话既是写水生嫂真正地看白洋淀,也是写她在盼望归人。
  F.作者描写六月的白洋淀普通的一景,不写蚊虫叮咬、燥热难耐,写的是月光如水,苇席如银,还有风吹而来的渺渺清香,这体现了作者唯美的文学取向。景色的美丽,恰恰映衬了水生嫂内心的美丽和纯洁。
  3.根据下面的两段话,指出方言“去来”在文中的意思。
  ①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②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
  去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了。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 ”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
  “睡了。”
  “小华哩 ”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1)丈夫很晚才回来,水生嫂却一直在等待,说说这个情节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端饭”这个细节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完了儿子和父亲,水生为什么“笑了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如何理解水生嫂的一“震”一“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写出了水生嫂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1)“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这里“呆呆地”用得好,请指出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明“进步”、“识字”、“生产”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生嫂的应诺体现了她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最重要的一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1)四个女人都想见自己的丈夫,但是她们不直接说,她们的对话中暗示出自己丈夫的思念,请你说出她们都采取了哪些不同的借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里就碰得那么巧”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其他女人相比,水生嫂表现出怎样与众不同的素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地回忆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 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
  “你怎么骂人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 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
  “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 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的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 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 ”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 ”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 ”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
  “说什么 ”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 也是卫生吗 ”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
  “不会买一双 ”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
  “哪里有布呀 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节选自孙犁《山地回忆》)
  1.女主人公妞儿在一出场时对八路军战士进行了一系列的刁难和批评。
  (1)是真的刁难和批评吗 (2)她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妞儿的性格特征(不超过1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末尾,八路军战士为什么“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女主人公是一个脾气火爆、性格直率而又为人热情、心地纯真的山地女孩子。
  B.选文以女主人公妞儿和八路军战士“我”之间关于“卫生”的讨论为线索,重点是为了描写抗战时期普通百姓对胜利的渴望和八路军战士的必胜信念。
  C.女主人公关于刷牙的一番“宏论”表明她从小生长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对外界缺乏了解。
  D.女主人公对八路军战士不穿袜子“也是卫生吗”的责问,将剑拔弩张的气氛消解成融融暖流。
  E.选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欢快的心情。原因是:一、苇席可以卖个好价钱,生活会更好;二、丈夫即将归来,给她带来了无穷的工作动力;三、编席可以帮她消耗掉等待丈夫归来的时间。
  2.(1)男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们深知自己参军后要四处游击,无法照顾家庭,会对家庭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给自己的妻子留下很重的生活负担,心中是愧疚的。于是生怕自己一回来,会被亲情、爱情俘虏,不忍心离开家人了。(2)是指妻子或家人阻止自己外出参军,这样男人就不先进、革命就儿女情长了。
  3.(1)“开明”是从侧面对水生嫂的肯定,但是后来水生又说她“落后分子”,这就是气话,并不妨碍对水生嫂形象的塑造,反而显得更加真实。因为在追求进步的丈夫看来,妻子再怎么努力,总还是不够的,需要“不断进步的”。(2)简而言之,勤劳、体贴、开明。(她是真实的、立体的,她也有失望,但是最终理性战胜了感性,为了革命的需要,不惜牺牲了自己最美好的幸福、最美好的青春,这是她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
  4.(1)纪律严明,“说走就走”。(2)乐观向上,“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3)勤于训练,“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
  5.一、说明划船很有节奏,不是杂乱无章的,这样船儿才能“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二、节奏很快,不是慢悠悠的,说明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三、在危险的情况下,还能保持有节奏的划船,这体现了妇女们的临危不乱。
  6.一、有节奏地划船,快速地逃跑。二、眼看要追上时,选择隐蔽的场所——荷花淀作为自己的逃跑路线,结果幸运的把敌人引入了我们自己的包围圈。
  7.第一次是去区里开会,第二次是参加地区队,外出打游击。
  8.(1)水生归来。等待许久的水生嫂以为会陪她,结果水生没有,反而去游说战友的家人。(2)荷花淀伏击。敌人并不是按计划进入地区队的包围圈的,而是被逃跑中的妇女们无意中引入的。
  9.(本题旨在讨论。)孙犁在小说中运用的方法就是突出重要人物,而将次要人物虚化,或者说“们”化。比如敌人,被虚化成一条船,具体多少人,什么装备,统统不谈;其他如“战士们”、“妇女们”。在“战士们”中间突出水生,在“妇女们”中突出水生嫂。在小说中,妇女们就拿来作为水生嫂的映衬,这在课文中有多处例证。
综合练习
  1.B(A应为凫(fú),C应为苇(wěi),D应为吮(shǔn))
  2.CD(C主要的修辞是比喻,几乎没有其他的修辞方法,说“大量”显然是不准确的。D雪地、云彩比喻的都是月光照耀下的苇席。)
  3.就是“去”的意思。
  4.(1)因为水生外出开会,会带回来党组织最新的消息,很晚才回去,说明斗争形势严峻,她为自己的丈夫担心,所以必须等到水生回来才能放心。(2)这个细节形象的表达了一个农村妇女的淳朴和一个妻子的温柔,在丈夫很晚才回来的时候,她下意识的想要“端饭”,就是忘掉已经很晚了,忘掉自己已经等了很久了,在这一瞬间,才是真正的让人心动的体贴。之所以忘记时间,完全是因为水生的回来,令水生嫂内心非常喜悦,也终于宽心。(3)这是满足的笑,因为父亲和儿子的生活井然有序,这全是妻子操持有方的结果,因此为有一个贤惠的妻子而笑;这是内疚的笑,因为自己刚回来就要出发,不能陪伴妻子,但知道妻子会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的工作,因此为一个深明大义的妻子而笑。下文“小声”说话,就是基于这种愧疚。(4)一“震”一“吮”,寥寥数笔,不仅维妙维肖地描摹了水生嫂这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劳动时,一个不经意的习惯性的动作,更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机敏多情、深明大义的白洋淀抗日根据地妇女内心深处爱与恨、情与义的激烈撞击和理性抉择。凝练含蓄,耐人寻味,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从这个“震动”中,我们多少看出一点她的失望和以往的担心变为现实。(5)水生嫂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想挽留水生,又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缘故耽误丈夫的革命事业。从一开始的喜悦到后来的失望,她经历了一场灵魂的考验。
  5.(1)将水生嫂更深一层的失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本来水生就在家来一晚,结果还要出去游说其他战友的家属,整整一夜,只留下她陪伴满院如银的月光和苇席。(2)女人通常不识字,识字自然是进步的表现;生产及劳动,劳动光荣,不比男人差更光荣,因此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3)这是上文“不断进步”的再强调,水生重复自己的语句,其实他内心也在挣扎,他何尝不想跟自己的妻子说一说甜蜜的话呢 可是严峻的斗争形势不允许这样。(4)两个“嗯”,一个“答应”,体现了水生嫂的温顺和理解,既然丈夫必须要走,就不能拖后腿。(5)这是战争年代,在严峻的斗争形势下,战士丈夫对妻子所能说出的最温情的话语了,但仍然带着硝烟味。这也体现了水生的淳朴。
  6.(1)送衣服,下文有送衣服的记载;忘记说要紧的话,下文并没有提;奉婆婆之命。(2)这句话表现了普通农村妇女斗争经验的匮乏,同时反衬出水生嫂的先进性。(3)虽然同样也想念自己的丈夫,但是考虑更周密,更富于斗争经验,主要考虑的是此次行动的安全。
拓展练习
  1.①不是。②寻找机会与这位萍水相逢的八路军战士找话交往,并给予真诚的帮助。
  2.伶牙俐齿、善良热情。
  3.女孩儿雪中送炭式的真诚的关心温暖了“我”,令“我”无法推脱,难以忘却。在这片土地上所遭遇的一切会永远存留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离”。
  4.DE(A脾气火爆有误;B重点是刻画女主人公的独特性格;C并非没有见识,“刷牙”是其谈话的一个借口。)(共28张PPT)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七·七”事迹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他的《白洋淀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
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者非常熟悉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写《荷花淀》的目的在于反映“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他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 》; 中篇小说《村歌》、《 》;散文集《文学短论》;小说散文结《   》 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 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 ”,与“ ”(赵树理风格)和“茶子花派”(周立波为代表)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 ”。
铁木前传
风云初记
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派
山药蛋派
诗体小说
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芦沟桥事件后不久,国民党放弃这一带土地,仓皇南逃,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入了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该地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白洋淀
给加线字注音
缠  吮  奔  凫  淀  撅  涨  横  泅  垛 
Chán shǔn bèn f ú diàn juē zhàng hèng qiú duò
打点 气喘 耦断 菱角 梭鱼 扑棱棱 扒着 围剿  晌午 
din chuǎn ǒu líng suō lēng bā jiǎo shǎng
 释义
 虾篓: 里面放些食饵,用绳系着沉在水里,用来捕虾的篓子。 ·
 吮: 吸,嘬(zu6)。
 打点: 收拾,准备(礼物、行装等)。
 慌: 方言,高兴的意思。
 影壁: 又称照壁,正对门口的墙壁。有的在门外,有的在门里,
     像屏风一样
 奔: 朝,向。
 荷花箭 指荷花的花苞,像箭头一样顶在花梗上。
 泅: 游水。
 凫水: 游水。 .
 水式: 游水的本领。
 打冰夹鱼:打开冰来捞底下的鱼。
 围剿:
包围起来,剿灭。
 藕断丝连:藕已折断,还有许多丝相连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
      关系。
 铜墙铁壁:比喻防卫十分坚固,不可摧毁。
学习重点
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
鉴赏人物对话的作用
鉴赏细节描写的作用
导读题(一)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人物,你认为文章主要写的是水生还是水生嫂?谈谈你的理由。
2、从水生嫂的角度为小说情节拟一     个小标题,力求简洁准确。
送夫参军、寻夫遇险、助夫歼敌
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鉴赏小说景物描写的方法
第一、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活动创设的背景意义。
第二、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第三、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处景物描写及作用
开头部分对水生家小院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
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对荷花淀的描写
提供背景,衬托人物
烘托心情
推动情节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他们几个呢?”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怎么了,你?”
忧虑,关切。平问。
细致聪颖。侧问。
对丈夫的回答不满意。追问。
体贴机敏。逼问。
女人的四问,简洁朴素,又情意绵绵。
鉴赏人物对话的作用
夫妻话别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低着头”表现了水生嫂的性格:传统贤惠的农村妇女,对丈夫很顺从;
  用不满的语气表达了满意的心情。有一丝嗔怪,但并未反对,说明她深明大义。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深明大义;对家庭很有责任感;
对丈夫依恋。    
坚强;对于丈夫给予的理解感到欣慰。
水生嫂的形象
既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又具有抗日根据地妇女
进步的特点。
她温柔、贤惠、善良、体贴,又深明大义,识大体,
顾大局。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
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 非叫
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伶俐乖巧)
(憨厚质朴)
(谨慎稳重)
(性急冒失)
(羞羞答答)
个性化的语言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别具一格的“夸夫”:不好意思直说,表面怨,实际赞。
赞丈夫的革命热情,奋不顾家,乐观主义。
传神的细节描写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
1、关心丈夫,全神贯注地听,不留心手里的苇眉子;
2、内心震动的外现;
3、依恋又不事声张。
1、“口是心非”,下意识的动作,情之所致;
2、推动情节发展,从而发现敌人。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表明了她的坚强和对丈夫的忠贞。
  这一句是小说中分量最重、内涵最丰富的一句话。
依恋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
这是个普通的成语,用在这里却非常贴切。
1,它富有地方色彩,富有荷花淀风味;
2,它十分准确地表现了这些女人对丈夫的思念。
环境描写
人物对话
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社会生活
烘托
塑造
刻画
反映
小 说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
浓郁的诗情画意
细腻的人物描写
1“诗体小说”
2 “荷花淀派”。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3《白洋淀纪事》
——小说散文合集
小结
思考题
  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水生嫂和祥林嫂之比较
同样作为中国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祥林嫂和水生嫂的人生道路却完全不一样。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时代末期,现代文明之风还吹不进封闭、保守的鲁镇,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会现实所毁灭;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战时期,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根据地,妇女解放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从一个贤惠、温顺的村妇成长为一个抗战的巾帼战士。
作者为了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思考与练习一
一、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1."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课文检测题
 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叶象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   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指出以下各句带点词的表达作用: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2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3.几个青年妇女把掉进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
4小船窜进了荷花淀。
1.准确地表达由吃惊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2.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
3.渲染战斗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亲爱带戏谑的感情。
4.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