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2-03-04 20:1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当堂达标学期教学计划
学 校 姓 名 年 级 四 学 科 数 学
单元划分 单元 内 容 课 时 单 元 内 容 课 时
一 万以上数的认识 10 二 计算器 2
三 三位数乘两位数 13 四 平行和相交 4
五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5 六 统计 3
七 整理与复习 4
学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百整十数,两位数除三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会判断商的位数。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掌握乘、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2.段、直线、射线的联系与区别。 
3.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两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4.使学生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5.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
6.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初步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7.进一步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社会主义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教育。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大数的过程,能用大数表示具体的事物,发展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数感。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除两、三位数计算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结合具体情境,在估算过程中,初步形成估算意识。3.在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4.在探索平行与相交的过程中,挺高初步的观察、想象和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指导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食物有好奇心和兴趣。2.能初步用数和形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3.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 观察物体、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学期教学进度表 周 次 教学内容 周 次 教学内容
第1周 万以上数的认识 第2周 万以上数的认识
第3周 计算器 第4周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5周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6周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7周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8周 平行和相交
第9周 复习 第10周 期中考试
第11周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2周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3周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4周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5周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6周 统计
第17周 整理与复习 第18周 整理与复习
第19周 整理与复习 第20周 期末考试复习
第21周 第22周
第一单元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的数。本单元教材在上述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因为在多位数中最常用的是亿以内的数,学生掌握了亿以内的读、写方法,以后遇到再大的数的读、写,就可以依此类推了。教材先通过数数扩展计数单位到亿,再分别学习万级数的读法和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万级数的写法和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最后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本单元以教学万级数的读、写法为重点,关键是把个级数的读、写推广到万级。因为掌握了万级数的读、写法,含有两级的数的读、写法只要按级读、写就可以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3.使学生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数的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4.根据新课程改革,结合读数、写数用有教育意义的数据对写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万以上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课时安排:10课时
第一单元 大数知多少 信息窗一 万以上数的读法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2.使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万以上数的组成各个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掌握万以上数的读法。3.提高学生的读数能力。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熟练地读出万以上的数。教学难点:熟练地读出万以上的数。课前准备:计数器,活动数字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复习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万以内数有哪些数位?他们的计数单位都是什么?如:我校师生共有1128人。 学生思考,交流。复习巩固新知,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展示情境图。情境图展示的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约有图书十万册。从而提出问题:十万是多少?你能举例说说你对十万的理解吗?三、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进制计数法"举例,一小盒订书订有1000个,一大盒有10盒这样的订书订就是10000个,这样的十大盒就是十万个订书订。再比如,人民大会堂能容纳一万人,10个人民大会堂就能容纳十万人。2. 用计数器帮助数数。也可以这样用计数器数一数:1万、2万、3万……10个一万是十万。谁还能接着数下去吗?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万、千万、亿的认识,并让学生看书。提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你对一亿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例说一说吗?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1000个正常成年人的头发大约有一亿根。钟表上的秒针跳动一亿下需要三年多时间。……3. 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教师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数位顺序表,然后重点介绍数级。在认识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介绍十进制计数法。想:像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怎样?这种计数方法叫做什么计数法? 学生自由发言。举例。学生自己动手数一数,然后演示。用计数器自己操作,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数位顺序表。生观察发现,总结。 (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否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否借助计数器认识。关注对个级、万级、亿级的理解。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四、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第1题 数一数练习时让学生借助计数器独立去数,然后交流数的方法。2.第2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回忆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足球决赛的场面。 学生借助计数器独立去数,然后交流数的方法。(学生回忆感受大数并用大数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五、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忆交流。 即关注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习数学的兴趣。六、拓展延伸快乐填空:(1)10个一万是( ),40个十万是( )。(2)一千万里面有( )个十万。(3)900900中,从左数第一个9在( ) 位上,表示( );第二个9在( )位上,表示( )。(4)布置作业:留意生活中的大数并搜集整理。板书设计万以上数的读法计数单位 数位 数级数位顺序表 十进制记数法教后感:教后感:第二课时一、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和数位顺序表让学生举例说明:记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记数法等。 学生回顾,交流, 学会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探讨整万数的读法。(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二十八万;三十二万;一百二十万。引导学生用读个级数的规则来读万级数,但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小结:万级数的读法和个级数的读法的联系和区别。相同点:万级数先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不同点:万级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2.探讨含有多级数的读法。(1)指导学生读出给出的数4086000 ;5094600 ;(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提问: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先读哪一级 怎样读万级的数 在什么位置的"0"不读 在什么位置的"0"应该读?读几个0?(3)看书并完成自主练习的第3题(4)学生到黑板上出数,进行读数训练。 学生边拨珠边读出。讨论后交流。试读,再说怎样读的。学生试读,再说怎样读的。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 (能否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每一级末尾的零不读,中间不管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通过图片让学生在读数的同时感受大数的意义。)三、拓宽应用。1. 读数的对比练习题。练习时,先让学生自己读数,并说一说每组中两个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然后小组交流。10200 5006500 1350010020 5065000 1350035002.自主练习第5题3.自主练习第6题让学生读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还见过类似的计数器。4.自主练习第8题让学生买一袋瓜子,倒出来,先估计有多少粒,再数一数。学生自己读数,并说一说每组中两个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然后小组交流。(能否灵活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比较每组的读法的不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中间有零的5、游戏:你说我摆的游戏四、拓展延伸摆一摆,读一读。试着用0、0、0、0、7、7、7七个数字组数,并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每个数中读出了几个“0”.板书设计万以上数的读法万级数的读法和个级数的读法的联系和区别:读出各数:10200 5006500 1350010020 5065000 135003500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信息窗二 万以上数的写法教学目标1.能正确的写万以上数的数,熟练的读万以上的数。2.体会万以上的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教学重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课前准备:计数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教师:我们在二年级时学习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你们还记得万以内数怎样写吗 教师在标有计数单位的算盘上,分别拨出7、70、708让学生先说出这三个数各应该怎样写。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写法。 学生交流。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写法。从它的高位起,哪一位是几就在那一位写几,哪一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写0。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出示信息窗,让学生指名读题,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三、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指导学生写出信息窗中给出的数四万五千一百二十:先让学生试写。六百四十万零三百:先让学生回答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怎样写?千位上为什么要写一个0?二千零五十万千:让学生对照数级和数位的顺序进行填写。(2)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提问: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先写哪一级 怎样写 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这一位怎样写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亿以内数的写法:A.先写万级,再写个级;B.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让学生写出其他的数学信息中的数。写完后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再一遍,看是否与要求写的数一致。 学生观察,交流,提出问题。学生试写,集体订正。学生对照数级和数位的顺序写数。边总结边交流。独立完成。(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明确写数的顺序和读数的顺序一样,也要先写万级,再写个级。明确千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要用0来占位,在千位上应该写0。体会到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四、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口答题目中的两个问题,然后再补充几个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口答。如: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十万,它是几位数 最高位是百万呢 2.自主练习第2题。让学生独立写,写完后,指名说一说各是怎样写的,先写的哪一级,再写的哪一级,为什么有的数中间要写0?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并说一说注意什么。先独立写,集体交流。能否灵活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学生回顾并交流。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3、读出下列各数(1)三百六万二千 (2)十万零五十 (3)九十五万亿零四万五、拓展延伸一个数有三级,一级上的数是360,另一极上的数是90,还有一级上的数是6988.这个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板书设计万以上数的写法万以上数的写法:写出下列个数:四万五千一百二十 写作: 六百四十万零三百 写作:二千零五十万千 写作::教后感:教后感:第二课时一、基本练习。1.回忆万以上数的写法,说说应注意什么?2.写出下面各数。二十二万 三百零五万零二十八 四千零六十万零三百三百零五亿零三十万 九十亿零五万 三百六十亿两千写完后,指名说出各数是怎样写的,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3.(1)说出下面各数的组成。360000 47800370 354860040 7548602040(2)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四百亿 八十亿三千 五十亿三千六千万零五百 九十亿零五百 八十亿零四十万.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回答。独立完成,并说出各数是怎样写的,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掌握回顾知识的方法。能否按级进行写数。)二、提高练习。1、自主练习的第3题。学生写数时要求:一级一级地往下写,写完后读一读,以检验写的数对不对。15357=10000+5000+300+50+79503000=( )+( )+( )7000000063=( )+( )+( )8080080=( )+( )+( )2、自主练习的第4题.。3、自主练习的第6题。让学生独立做,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可让他们借助数位顺序表来写。 学生写数时按要求一级一级地往下写,写完后读一读,检验写的数对不对。让学生听清楚再写,写完后再把写出的数念一遍。学生独立做,如果学生有困难,可让他们借助数位顺序表来写。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写的,方法是否正确。三、综合练习1.自主练习的第7题。写数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一人写一个数,看那个小组写的又对又快。2.自主练习的第8题。让学生自己填数,让同桌互相读出对方写的数,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比赛,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学生自己填数,同桌互相读出对方写的数,然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能否灵活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四、课堂总结:说说你的收获。 (即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五、拓展延伸小马虎在写数时,把数字“4”往左错写了两位,造成数字“4”的右边多谢了两个“0”,使得写出得数读作四亿零三百四十万零八十七,正确的数应该是多少?板书设计万以上数的写法的巩固练习1.说出下面各数的组成。360000 47800370 354860040 75486020402.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四百亿 八十亿三千 五十亿三千六千万零五百 九十亿零五百 八十亿零四十万. 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信息窗三 万以上数的改写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目标1.用数据表达和交流信息,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情景用"万"或"亿"为单位表示大数,体会用"万"或"亿"做单位表示较大数的简洁性。3.结合具体情景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体验比较数的大小方法的多样性。教学重点:正确改写用"万、亿"作单位,并且比较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正确改写用"万、亿"作单位,并且比较数的大小课前准备:算盘、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出示情景图: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世界地理知识中的大数信息,谁先来汇报?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世界地理知识中的大数信息。出示信息窗,让学生读题,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指名读题,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3、怎样比较大数的大小,小组讨论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教学比较数的大小(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大?哪个国家的陆地面积最小 比较第一组数:960000和17070000A.让学生把这两个数拨在算盘上,然后提问:960000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有几个万? 17070000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 有几个万?B.接着再出一组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2) 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哪个国家的人口最多?哪个国家的人口最少 比较第二组数:356000和360000。a 指名学生读出这两个数,然后提问:"356000是几位数?360000是几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该怎样比较呢?启发学生想:在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时,当两个数的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也相同时,要比较左起第二位个位上的数。现在这两个数该怎样进行比较? b 再出一组数:43200和43000,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c 提问:从刚才两组数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比较位数相同的两个数的大小是怎样比较的?"(3)总结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学生把这两个数拨在算盘上,然后回答960000、17070000分别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有几个万。学生回答后,再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独立完成。学生读出这两个数,然后回答356000、360000是几位数,该怎样比较。学生观察比较后得出:356000<360000。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学生结合例题加以说明。先同桌说说,再集体交流。 (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和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一样。比较位数相同的两个数的大小,应从左起第一位比起,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三、拓宽应用。1.做自主练习的第1题。让学生根据总结的比较方法,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并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2. 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根据总结的比较方法,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并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四、课堂总结: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拓展延伸把下面的数按从大到小排列。(1) 800万 888880万 8亿 800000 (2) 202万 20000000 22000 220万 20200000 板书设计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大小:91200()9990 3599900()100000 9 1000769355()1200000000教后感:教后感:第二课时一、复习回忆上节课学习的万以上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860000和1300000 856000和858000。 学生集体交流。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样比较的,回忆比较方法。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教学把整万的数改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1.师板书:960000和1300000000让学生读出来。指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两个数都是整万数,为了读写简便,我们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师强调改写方法,并板书 9600000=960万练练:把1300000000改写成用万做单位的数。1300000000还是整亿数,你能把他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吗?再让学生把125000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并说一说改写的方法。说说改写前和改写后有什么不同? 学生读出960000和1300000000,生讨论改写方法,并试着改写。学生把1250000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并说一说改写的方法。学生讨论,找出不同。 (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4个0。把4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整亿的数亿位后面有8个0。把8个0去掉加上一个"亿"字就行了。记数单位由“一”变成了“万”,大小没有变。)三、拓宽应用。1.做自主练习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改写,然后说一说改写的方法。2. 做自主练习的第4题。要求:先读题,再按要求把横线上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3. 自主练习第7题 学生独立改写,并说出改写的方法。 (在改写的过程中感受数据的意义和改写的简捷性。)四、课堂总结:谁来说说大数怎样改写 集体交流。 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五、拓展延伸用2、4、6和四个0组成不读0的七位数,并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板书设计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数 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9600000=( )万 12500000000 = ( )亿 1300000000 =( )亿 7640000=( )万教后感:教后感:第三课时一、复习1.前面我们学习了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的比较和用万、亿做单位写数。请大家回忆一下,说说在比较和改写时应注意些什么?2.写出下面各数,并用万或亿作单位写数。三十二万 六百零五万 六千零六亿订正时说出各数是怎样写的,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改写说应注意些什么?3.并比较数的大小120000和100000;4500000000和5400000000 写完后,说出各数是怎样写的,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改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比较的方法。二、提高练习。1.自主练习的第5题。口算练习:让学生听清楚再写结果,写完后再把写出的数念一遍。看谁做的又对又快。2.自主练习的第6题。摆数游戏:让学生独立做,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可让他们借助数位顺序表来摆。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学生听清楚再写结果,写完后再把写出的数念一遍。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学生独立做,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可让他们借助数位顺序表来摆。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能否灵活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练习所学过的知识)三、综合练习。自主练习的第7题。写数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一人写一个数,看那个小组写的又对又快。并且把改写的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通过做这道题目,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一人写一个数,看那个小组写的又对又快。并且把改写的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学生自己说一说通过做这道题目,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能否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四、课堂总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五、拓展延伸用7、3、8和九个0组成一个最大的12位数,并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板书设计万以上数的改写及比较大小的巩固练习1.写出下面各数,并用万或亿作单位写数。十二万 三百零五万 四千零六亿2.并比较数的大小120000和100000;4500000000和5400000000 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信息窗四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目标教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2.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3.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自然和科学知识的一些数据信息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1、初步感受“近似数”的特点,师读新闻学生听2、感受近似数与准确数的区别二、探究新知,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本第15页四幅有关“世界之最”的资料。在这四幅图每个数据的前面都有一个相同的字,圈出来是哪个字?是什么意思? 默读课本第15页四幅有关“世界之最”的资料。找出每个数据的前面一个相同的字,圈出来,想想是什么意思。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做准备。三、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理解近似数的意义“约”字 它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对比下面这两句话,理解“约”的意思我校有学生1300名。而我们学校有学生约1300名。你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近似数吗?小结: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准确的表示出来,或无法准确的表示出来,我们就用一个“差不多”的数来表示,这个数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是谁的“近似数”。2.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师:近似数就是和准确数差不多的数,怎样才算“差不多”?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①11030大约是多少万?在数学中,我们用“=”表示准确数,近似数则是用≈来表示。 11030≈10000=1万为什么前面是≈,而后面则是=呢?②11030≈1万,12030呢?说说你的看法?12031?14800?再换个试试!17234?为什么18234的近似数不是1万而是2万呢?你怎么知道它更接近于2万?主要看哪一位?师:5,小于5的,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在数学上,我们叫做“四舍”。而等于或大于5的,向它的前一位进1后,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全改写成0,这种方法我们叫做“五入”。这两种方法合起来,就是求一个数近似数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四舍五入”法。 学生比较发现:我校有学生1300名。表示我校就有学生1300名,不多一个,也不少一个!学生举例:1.我写作业用了20分钟;我写作业大约用了20分钟;2.一辆小汽车的价钱是13万元;一辆小汽车的价钱约是13万元;3.一支铅笔长14厘米;一支铅笔长约14厘米。想:因为11030更接近于1万,所以我们就把千位和它右面的数舍去,全部改写成0,变成了10000,在书写的时候,写作:11030≈1万。分析发现:10000是11030的近似数,所以用≈,而1万和10000的大小是一样,所以用=。发现:这些数的大小都不一样,但它们的近似数都是1万。学生试着写。并说出怎么知道它更接近于2万的。(初步体会主要看千位。再次体会主要看千位。体会“四舍五入”法的含义。)四、拓宽应用。1.16页的电脑题:你能像黑板上这样,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34108和95820的近似数吗?2. 17页“自主练习”的第1题,再像黑板上这样,做在练习本上。自主练习的第2题。3. 自主练习第3题:两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6名同学到前面来做。在做的过程中,你有没有什么小窍门说说大家听听!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你们是怎么做的?通过画分级线,可以很清楚的进行取舍。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小组交流。 即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五、拓展延伸用7、4、6和四个0按要求组数。(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305万德最大数是( )(2)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约是630万德最小数是( )板书设计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准确数用“=”表示 近似数则用≈来表示 “四舍五入”法求下列个数的近似数: 4982400 7600160000 490030000 6502831 7800089010 189400教后感:教后感:第二课时一、基本练习1.想想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用什么方法?什么是四舍法?什么是五入法?2.自主练习4从这两组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中的数据可以分为几类?为什么?举例说明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交流调查的生活中的近似数。3..自主练习6学生回忆,指名回答。按要求回答问题后,再交流自己调查的生活中近似数。先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巩固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二、提高练习。1.自主练习52.自主练习7:小组合作完成,采用动手摆一摆,量一量等方法,再通过估计和实际计算得出100粒、1000粒、10000粒、10万、100万、1000万、1亿粒米的长度。独立完成后,同位互相交流自己的方法,然后集体订正。 小组合作,采用动手摆一摆,量一量等方法,再通过估计和实际计算得出答案。能否灵活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三、综合练习。1.自主练习8讨论万以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学生先讨论万以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通过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四、课堂总结:说说这节课你都掌握哪些知识? 五、拓展延伸用2个7,2个6和6个4按要求组数。(1)最小的数( ),大约是( )亿。 (2)最大的数是( ),,大约是( )亿。(3)最接近60亿的数是( )。板书设计巩固求近似数11030≈10000=1万求下列个数的近似数: 49800 4570160000 34500030000 650200 67800123010 100894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拓展平台--编码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字编码,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的解读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2.引导学生自己学会编参赛号,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正确解读数字编码。教学难点:正确解读数字编码。课前准备:学生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牌号、门牌号、学籍号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1、出示古诗,生齐读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2、体验神齐的数字编码二、激发思维,引导探究1.出示主题图:我市举行"科技小发明"比赛,有25所学校1800名同学参加。同学们你知道参加比赛时胸前或背后都有个什么? 2.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编码。你都知道哪些地方用到?怎样给每个学生编一个参赛号码呢? 学生交流,参加比赛有自己的--号码。。 在与小组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有较强的参与、合作意识,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也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三、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出示一个身份证号问:身份证号码有几部分组成? 你对身份证号码有哪些了解 2.出示一个邮政编码问:邮政编码有几部分组成?你对邮政编码有哪些了解 3.出示一个车牌号问:车牌号有几部分组成?你对车牌号有哪些了解 4.出示一个电话号码问:电话号码有几部分组成?你对电话号码有哪些了解 5.教师小结: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给主题图中的学生编参赛号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知道的。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知道的。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四、拓宽应用。1.自主练习1题。运动员编码的题目。2.自主练习2题,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简捷的统计方法。学校要了解学生是否喜欢课外阅读,用5、4、3、2、1分别代表从最喜欢到最不喜欢之间的5种程度。(1) 你选哪个数?说说理由。(2) 如果小冬选了4,说明什么?(3) 小芳很喜欢课外阅读,她应该选几? 练习时,先让学生通过两名学生的对话和他们身上的号码,明确运动员号码编排的规律及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找出规律后,再完成后面两个小题。1.说一说,这个学校的运动员号码编排有什么规律?2.带有号码2308的学生是几年级几班的几号运动员?3.如果你是这个学校4年级1班的7号运动员,那么你的号码应是多少?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让学生利用该表示方法,调查了解本班同学是否喜欢数学或足球比赛等情况。(小组讨论交流,能否灵活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交流的过程中,有较强的参与、合作意识,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也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五、课堂总结: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拓展延伸红星宾馆 的客房楼共八层,每层有30间客房。旅客甲住的客房号是402,你能带领旅客乙找到旅客甲吗?板书设计拓展平台--编码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编码的有序性 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我学会了吗?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巩固计数单位万、十万、千万、亿,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能正确的读、写万以上数的数,会比较万以上数的大小;能对大数目进行合理的估计。2.巩固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为单位的数,体会用"万"、"亿"为单位计数的简捷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四舍五入"法,会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四舍五入"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教学重点:万以上数的读写。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谈话激趣1、谈话导入:中国有多大,感知中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2、图文呈现,培养数感3、集体交流谈感受二、通读文字,完成书上的练习。(1)读一读这篇资料,你能把加的数写出来吗?(2)把万以上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3)1989年和2001年相比,哪年生产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多?(4)估一估,上面这篇资料有多少个字? ( 练习时,要先让学生自己通读这段文字资料,完成练习,并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在小组和班内交流。借助这段文字,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国家,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三、提高练习在口里可以填哪些数字?(1)78口690 78万 147口579 148万 (2)口最大可填几?9口678 9万35口930 35万(3)口最小可填几?399口468 400万129口908 130万四、综合练习用2、5、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1)最大的数(2)最小的数(3)不读0的最小数(4)读一个0的最大数(5)约等于5亿的数(6)在8亿和9亿之间的数五、拓展延伸用2个3、2个4和6个0按要求组数。(1)读出两个0的数是( ),大约是( )亿。(2)读出3个0的数是( ,大约是( )亿。板书设计我学会了吗?万以上数的数位万以上数的读法万以上数的写法及比较大小近似数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 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
第二单元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这样安排,
(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
(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和只有用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
2.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单元 泰山黄金周 计算器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和只有用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出示泰山黄金周景点售票统计表。仔细看图,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是多少?(2)泰山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多少人?列式看一看,你有什么感受?生:计算太麻烦了。那么用什么工具能使计算简便哪?2.揭示课题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1.认识计算器(1)合作学习 向小组成员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 你们小组的计算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交流 计算器有很多种,一般都由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组成。2.使用计算器,交流方法学生试试开机关机并介绍按什么健。还认识计算器上的哪些键,互相说一说。出示题目,你会用计算器上你认识的键进行计算吗?试一试。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观察,怎样按键比较方便而且不容易出错。计算完第一道题,怎样才能开始算第二道题?应该先按什么键?认识清零键 --AC键3.计算比赛,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三、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阅读教材"你知道吗?"。了解小知识。四、巩固练习自主练习 1、2、3、4、7五、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六、拓展延伸据统计,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每小时大药滴水3千克。(1) 照这样计算,一天会浪费多少千克水?(2)一年会浪费多少千克水? 板书设计 计算器计算器由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组成 计算器使计算比较方便而且不容易出错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32456+78132 1398401-43875 24688 *435 28950+3276-1265 教后感:教后感:第二课时一、复习铺垫,激趣导入1.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32456+78132 1398401-43875 24688 *43528950+3276-1265 指名说一说操作方法。2.同桌出题,练习使用计算器的方法。二、设计游戏,熟练使用要做好一件事,先要把相关工具准备好,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下面我们比一比谁使用计算器更熟练。1.规则:在1到9之间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记在心里,把这个数字在计算器上按9次,然后再除以12 345 678。你只要告诉我结果是多少,我就可以猜出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2.学生算,教师猜。3.请学生猜 结果是喜欢的数字的9倍,只要用结果除以9就可以猜到了。观察:111111111/12345679,你发现了什么?是啊,数学中很多好玩的游戏都是运用了奇妙的数学规律。4.探索规律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9999*11= 9999*12= 9999*13= 9999*14=不用计算,你能知道9999*19的结果是多少吗?三、巩固练习自主练习1.第4题,用计算器计算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找出规律,说出111111111*111111111=结果是多少?2.第5题,找出规律直接写得数。3.第6题,看一看,你能找出多少回文数。4.完成"我学会了吗?",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四、整体回顾,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困惑?五、拓展延伸据调查,5只猫头鹰一个夏天能吃掉5000只田鼠。250只猫头鹰一个夏天能吃掉多少只田鼠?板书设计我学会了吗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9999*11= 9999*12= 9999*13= 9999*14=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 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
第二单元 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这样安排,
(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
(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和只有用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
2.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单元 泰山黄金周 计算器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和只有用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师:同学们有没有到过泰山,想去看看吗?1.出示泰山黄金周景点售票统计表。仔细看图,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是多少?(2)泰山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多少人?列式看一看,你有什么感受?生:计算太麻烦了。那么用什么工具能使计算简便哪?2.揭示课题二、尝试使用,探索交流1.认识计算器(1)合作学习 向小组成员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 你们小组的计算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交流 计算器有很多种,一般都由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组成。2.使用计算器,交流方法学生试试开机关机并介绍按什么健。还认识计算器上的哪些键,互相说一说。出示题目,你会用计算器上你认识的键进行计算吗?试一试。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观察,怎样按键比较方便而且不容易出错。计算完第一道题,怎样才能开始算第二道题?应该先按什么键?认识清零键 --AC键3.计算比赛,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三、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阅读教材"你知道吗?"。了解小知识。四、巩固练习1、自主练习 1、2、3、4、72、运用计算器完成下面计算58967*23= 89561*5= 789+543+43=587÷6= 8*37=五、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六、拓展延伸据统计,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每小时大药滴水4千克。(1) 照这样计算,一天会浪费多少千克水?(2)二年会浪费多少千克水? 板书设计 计算器计算器由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组成 计算器使计算比较方便而且不容易出错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32456+78132 1398401-43875 24688 *435 28950+3276-1265 教后感:教后感: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1.交流计算器上功能键的作用并出示 练习32456+78132 1398401-43875 24688 *435 28950+3276-1265 指名说一说操作方法。2.同桌出题,练习使用计算器的方法。二、设计游戏,熟练使用要做好一件事,先要把相关工具准备好,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下面我们比一比谁使用计算器更熟练。1.规则:在1到9之间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记在心里,把这个数字在计算器上按9次,然后再除以12 345 678。你只要告诉我结果是多少,我就可以猜出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2.学生算,教师猜。3.请学生猜 结果是喜欢的数字的9倍,只要用结果除以9就可以猜到了。观察:111111111/12345679,你发现了什么?是啊,数学中很多好玩的游戏都是运用了奇妙的数学规律。4.探索规律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9999*11= 9999*12= 9999*13= 9999*14=不用计算,你能知道9999*19的结果是多少吗?三、巩固练习自主练习1.第4题,用计算器计算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找出规律,说出111111111*111111111=结果是多少?2.第5题,找出规律直接写得数。3.第6题,看一看,你能找出多少回文数。4.完成"我学会了吗?",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四、整体回顾,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困惑?五、拓展延伸据调查,6只猫头鹰一个夏天能吃掉5400只田鼠。250只猫头鹰一个夏天能吃掉多少只田鼠?板书设计我学会了吗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你能发现什么?9999*11= 9999*12= 9999*13= 9999*14=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教后感: 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我的见解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知识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部分。是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小数乘法的重要基础,学完本单元的知识以后,应对整数乘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积小于100)、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笔算;积的变化规律以及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估算和笔算;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三步四则混合运算
2.在发现、提出并解决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培养学 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及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应用意识,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及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四、课时安排
信息窗一 2时
信息窗二 2课时
信息窗三 3课时
信息窗四 1课时
信息窗五 4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第三单元 扬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信息窗一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目标1.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基本方法的全过程,体验其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生经历发现算法策略的思想方法。 3.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优化算法。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最佳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内容:小学四级数学上册29——30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口算2.说说14×2的口算过程。。3.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二、讲授新课1.自己从图上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清淤船已经工作了3个月,平均每月挖出18万吨淤泥。2.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个月挖出多少万吨淤泥?(1)思考: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为什么?(2)尝试口算18 × 3 =?说说自己的想法。(3)小组讨论,交流口算方法。 3.优化方法:把其中的两位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用另一个因数分别乘这个整十数和一位数,再求和。 (1)口算14×3 快速说出得数,并交流算法。12×5 指名说得数,指名猜算法。49×2 16×4同桌互相猜测算法。(2)连线独立连线,交流说说自己完成此题的方法。估算:口算:4.自主练习3,解决问题(1)默读题目,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独立完成。(2)交流:重点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5.练习第4题(1)自己读题,独立解答,指名板演。(2)全班汇报说说思考过程。三、拓展延伸: 今天学习的口算乘法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收获? 四、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吗板书设计:两位数乘一位数18×3=54想:10×3=30 20×3=608×3=24 2×3=630+24=54 60-6=54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后感: 教后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口算:15×5 16×3 47×2 24×4说说前两道题的思考过程。总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口算30×4 70×50300×7 40×60200×8 20×3030×30 50×6030×4=?怎样想?二、讲授新课1.读信息图,找出数学信息:这艘泥驳船每次运走400吨淤泥,本周已经运了20次。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完整读题后思考: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4.400×20怎样算?小组内交流算法。5.全班交流不同算法。6.对比选择合理、简捷、灵活的方法。口算200×30 快速说出得数,并交流算法。30×300 指名说得数,指名猜算法。100×70 10×600 同桌互相猜测算法。自主练习5(1)指名读题,并分析表格中提供的信息。(2)自主解决(1)、(2)题。(3)小组讨论解决第(3)小题,在交流中提出答案的不唯一性。自主练习6自主完成后班内交流,集体订正。订正时注意第(2)小题的解决方法。自主练习第7题(1)观察统计表,理解统计表中的内容:表中给出了五种商品的平均日销售量。(2)自主解决第(1)小题。(3)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4)小组内互相提问并解答,小组内无法解决的在班内交流时提出。自主练习第8题自主完成,集体订正。自主练习第9题自主完成后,重点交流发现的“凑十法“。课外实践独立调查并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并引导发现:按同样的速度计算,时间越长,跳的数量就越多,渗透函数思想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每次运走400吨淤泥,本周已经运了20次,本周一共运了多少吨淤泥?400 × 20=8000(吨)4 × 100 2 × 10想:4×100×2×10= 4×2×100×10= 8×100×10= 80004×2=8 400×20=8000400×2=800 800×10=8000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后感: 教后感: 信息窗二 我为奥运种棵树——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目标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进行估算。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对估算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估算的方法 。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内容:小学四级数学上册37、38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 谈话: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青岛顺利举行,为了办好奥运会,全青岛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了,你知道青岛的小同学做了些什么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2.搜集信息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为了美化青岛,青岛市政府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书,还免费向市民发放树种呢,人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植树造林。根据两位小同学的介绍,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提出问题:学生搜集信息并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育才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 光明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哪个学校发的树种多? 两个学校一共发了多少包?…………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前两个问题好吗? 二、新授1.解决问题“育才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探究估算的方法。谈话: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列式?(板书:223×18) 同学们,这是几位数乘法?(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你想用什么方法算223×18?(1)引入课题。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这些方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要求育才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应该选用哪种方法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估算,好吗?(2)独立探究。把223看作200,把18看作20,200×20=4000,所以223×18≈4000。把223看作220,把18看做20,220×20=4400,所以223×18≈4400。把223看作200,18不变,200×18=3600,所以223×18≈3600。下面我们就开动脑筋,先自己想一想、估一估,然后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准备全班交流。(3)全班交流。 谈话: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4)验证,总结方法。谈话:同学们想到了3种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分别是4000、4400、3600,育才小学究竟发了多少包呢? 赶快用计算器计算一下吧。精确的结果是4104包,我们估算的结果都在4104包左右,看来同学们的方法都是合理的。同学们看,这几种估算的方法都是把因数看作什么数来估算的?小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两个因数都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也可以只把其中的一个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另一个因数不变。同学们,这两种方法相比,哪种方法更简便些?2.解决问题“光明小学发多少包树种?”,感悟估算的规律。独立解决“光明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全班交流:(1)把340看作300,把12看作10,300× 10=3000,所以,340×12≈3000。(2)把340看作350,把12看作10,350× 10=3500,所以,340×12≈3500(3)340是整十数,可以不变,把12看作10,340× 10=3400,所以,340×12≈3400。交流估算方法。谈话:同学们,我们先看第一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是3000,不用计算器,猜猜看,估算的结果比实际发的包数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同学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是3400,你认为是估大了,还是估少了?为什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同学的方法,结果是3500,你认为是估大了,还是估少了呢?为什么呢?引导对估算结果作出判断。谈话:我们的判断对不对呢?用计算器验证一下吧。结果是多少?看来同学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先自己想想,然后组内说说,准备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验证,总结估算规律。全班交流:1.把两个因数都看小,估算的结果就少了。2.一个因数看小,一个因数不变,估算的结果也少了。3.如果两个因数都看大,肯定估多了。如果一个因数看大,一个因数不变,还是估多了。4.一个因数看大,一个因数看小,估算的结果也变少了。三、巩固练习1.出示信息奥运吉祥物批发价格表商品高档中档低档批发价808元387元87元根据表格,你得到了那些信息?王经理想批发高档福娃21套,他带16000元钱够吗?为什么?李经理想批发中档福娃57套,他带24000元钱够吗?为什么?2. 解决青蛙吃蚊子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很多问题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比如这道题(出示青蛙吃蚊子情境图)。 四、小结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你有什么收获?是呀,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是不需要或不可能得到精确结果的,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觉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老师相信,我们一定会成为估算的小能手。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育才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223×18≈223≈200,18≈20,200×20=4000,所以223×18≈4000223≈220,18≈20,220×20=4400,所以223×18≈4400。223≈200, 200×18=3600,所以223×18≈3600。 授课人:授课时间教后感: 教后感: 第二课时一、口算练习151×19 ≈ 731×49 ≈ 795×02 ≈ 60×401 ≈二、复习旧知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老师考考大家:1.10月下旬学校组织四年级学生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呢?请你帮老师算一算。(1)学生利用旧知独立估算(2)小组进行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3)班交流。2. 学生的解法板书:49×104≈50×100=5000,49×104≈50×110=5500,49×104≈49×100=4900,学生用计算器验证一下准确值,从而明确只有第二种方法比较符合实际,要把两个因数估大,第一、三种方法准备的钱不够。三、课堂练习1.完成自主练习5。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2.自主练习6.学生独立解决,然后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3.自主练习7。通读新闻,说一说了解到的信息,然后解决问题。集体订正。4.完成自主练习8.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列式计算。5.同步上的相关练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151×19 ≈731×49 ≈795×02 ≈60×401 ≈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后感: 教后感 信息窗三 修高速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目标1.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发展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个位时,积的末尾应写在哪一位。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内容:小学四级数学上册37、38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1.开火车口算14×3 12×5 200×3025×3 49×2 100×7016×4 26×2 15×317×2 30×300 2.笔算,指名板书。23×15 3.说说笔算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新的知识,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1.阅读信息窗,找出数学信息。一期工程历时15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二期工程历时12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2.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3.第一个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列式?为什么用乘法计算。4.独立尝试计算213×15,指名板演不同解法。5.全班交流。估算:213≈200 200×15=3000列竖式计算①分析算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②15的十位乘213时,积的末位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③对比两种算法:估算是大约值,不是精确值,可以用来检验竖式计算的结果;列竖式计算结果精确,可以用。④对照着竖式,小组内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怎样的?三、自主练习、达标反馈1.试一试 2.算一算,与上一题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 说说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零)时应该注意什么?3.练一练,比比谁做的又对又快。4.估一估,算一算180×50 650×125.火眼金睛辩对错6.估一估在得数小于8000的后面打√独立完成集体订正7.解决问题引导比较总结计算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强化计算时注意的问题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13×15=3195(米)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后感: 教后感 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笔算250×30 193×40 650×12 16×4911.笔算,比比谁做的又对又快2.指名板书。3.说说笔算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4.第二步3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出示情境图,引导找出数学信息。1.阅读信息窗,找出数学信息。206名志愿者,如果平均每人擦16米,他们能完成擦洗3000米栏杆的任务吗?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不能完成任务怎么办?全班同学都去,能完成任务吗?列算式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4.独立尝试计算206×16,指名板演不同解法。5.全班交流估算206≈200 200×16=1600列竖式计算①分析算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2 0 6× 1 61 2 3 62 0 63 2 9 6②观察这个算式,与末尾有零的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④0对照着竖式,同桌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小结: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数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0不可以省略,中间有零的乘法,0不可以省略三、自主练习、达标反馈1.试一试 2.算一算408×30,与上一题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说说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3.练一练,比比谁做的又对又快4.估一估,算一算301×27 103×185.火眼金睛辩对错6.自主练习6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用什么方法计算巡视后进生。7.自主练习5引导比较总结计算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06×16=3296(米)2 0 6×1 61 2 3 62 0 63 2 9 6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后感: 教后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口算11×40 75×20 220×314×5 26×3 3×8004×320 32×4 230×250×10 101×8 302×4 笔算148×15 375×24603×26 240×80850×12 309×501.独立口算后,开火车订正,比比谁做的又对又快。指名说说前两题的想法2小组竞赛。集体反馈,每人选取1题在小组内说说是怎样算的。3.填一填:自主练习104.解决问题(1)四年级一班的同学利用星期天到野外采集树叶标本。第一小队14人,每人采集31枚,第二小队15人,每人采集30枚。(2)海捕对虾每千克的价钱25元/千克是鲜鱼的5倍,二、自主练习11清泉茶场2005年种植茶树26公顷,平均每公顷产600千克茶叶。玉笋茶场2005年种植茶树35公顷,平均每公顷产450千克茶叶。总结:怎样求积?求因数呢?(1)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选择一个进行解答。(2)独立解决买120千克鲜鱼,2500元钱够吗?对虾一共买了多少元?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3)2005年,哪个茶场的总产量高?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三、自主练习、达标反馈1.学校准备为18个教室铺地面砖,一个教室大约要用220块。10元/块 12元/块15元/块一共需要多少块地面砖?现有三种价格的地面砖,请选择一种,计算一下铺一个教室需要多少钱。(可用计算器)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1.□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算式成立。□×□=12000□×□=360002.国庆长假电视塔价格规定如下:1-50 26元/人51-100 22元/人100以上 20元/人光明小学同学参观,一班47人,二班48人,三班53人。独立填空,比比谁想到的多。(1 每班分别购票,各需多少元?(2)三个班合起来购票,能节省多少钱?布置作业如果两个因数都是三位数,该怎样计算,举例说明。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1、 口算2、 笔算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后感: 教后感 信息窗四 清理海水浴场——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掌握“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式。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和总结能力。3.通过“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体会到数学思维过程的严谨性。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掌握“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式。5.体会到事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教学重点、难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内容:小学四级数学上册42、43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1.我们青岛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我们青岛的金沙滩被称之为亚洲第一沙滩。每一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到青岛海边进行游玩。为了提高沙滩沙子的质量,投入使用了筛沙车。(出示信息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猜想1.仔细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80平方米。2.自由提出问题,可能提到:(1)筛沙车2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2)筛沙车10分钟能清洁多少平方米沙滩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课件出示表格)(1)筛沙车每分钟清洁沙滩80平方米,你能分别计算出筛沙车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240分钟的工作总量吗?(2)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这样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0× 30=240080× 60=480080×120=9600注重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用乘法验证全班交流发现“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仔细观察谈一谈自己的发现我们将每分钟清洁沙滩的面积又叫做“工作效率”所以“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板书)4.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小结: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1.如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2.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2)式与(1)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30扩大2倍,积也扩大2倍。(3)式和(1)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30扩大4倍,积也扩大4倍。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 3.以(3)式为标准,拿(2)式和(1)分别与(3)式比,看因数和积怎样变的?(2)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1)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4倍,积也缩小4倍。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数缩小几倍,积也数缩小几倍4.可能想到:找一些乘法算式的例子用刚才的比较方法研究,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具有相同的特点。利用60×8=480进行验证,例如:一个因数8不变,把另一个因数60乘9等于540,积也乘9,等于4320。横着算,540乘8是等于4320。如此验证。5.同学相互出算式进行验证。小组中进行交流。全班汇报。 结论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三、自主练习,达标反馈 1.运用规律计算出结果(自主练习1) 2.根据67×35=2345,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自主练习2)3.一个长方形公园面积是12公顷,现将它的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宽不变,扩建后公园的面积是多少?(自主练习3)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80× 30=240080× 60=480080×120=960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倍。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后感: 教后感: 第二课时一、基础练习1.口算12×3 48×2 24×5120×3 48×20 24×2512000×3 48×200 24×752.填一填因数2040200200因数551020积 二、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自主练习3 2.自主练习6巡视辅导后进生。3.自主练习7(1)独立完成,说说积的变化规律。(2)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独立完成说说这道题实际是什么意思。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几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几倍。(4)独立解决问题。小组内交流。明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一数量关系(5)可以用计算器完成。说说解答的思路。三、自主练习、达标反馈补充练习:1. 一盒水彩笔的单价是26元,买5盒这样的水彩笔要多少元?买30盒、60盒、600盒、800盒呢?2. 每次的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计算后填表。单价2626262626数量53060600800总价 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积的变化规律。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12×40=480,当12扩大10倍,40缩小10倍,积是多少?你能找到规律吗?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后感: 教后感: 信息窗五 步行道健行——含有乘法的三步混合运算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掌握可以同时脱式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技能目标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归纳、综合能力。体验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掌握可以同时脱式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理解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运算顺合理性,加深对混合运算意义的认识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1.同学们,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青岛开展了许多与奥运有关的活动(出示情境图)你知道这是哪儿?这些人在做什么?2.从图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试着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3.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板书)现在小丽比小强少走多少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法。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1.观察情境图,说说这是哪儿?这些人在做什么? 2.寻找数学信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3.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1)先独立思考,列出算式,然后把你的做法在小组内交流。(2)找几种不同算法的同学把算式扮演到黑板上,自己当老师讲解列式的原因,并讲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1)50×47=2350米52×47=2444米2444—2350=94米(2)52×47—50×47=2444—2350=94(米)(3)52-50=2(米)47×2=94(米)(4)(52-50)×47= 2×47=94(米)4.观察算式2,,说说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像这样的综合算式运算顺序怎样?5.说说在使用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什么?有乘法、有减法,要先算什么?三、自主练习、达标反馈刚才,同学们都积极的参与探索与合作,经过你们自己的努力列出了算式而且对做法表达的非常清楚,真棒!上面这两种列式方法都对,一种是分步算式、一种是综合算式,以后在做题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 揭示课题:可以同时脱式的三步混合运算。小结:注意在使用综合算式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像上面的综合算式中,有乘法、有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1.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2.哪个同学帮妈妈到超市买过菜?出示:西红柿3千克,每千克4元。大白菜8千克,每千克2元;豆角2千克,每千克6元3.自主练习630元的卖了25张,50元的卖了12张。一共卖了多少钱?(1)124×5+159÷3300+88×12-1048(2)买过什么?怎样买的?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选择一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组内交流。4.自主完成。集体交流解题思路。5.观察黑板上的第二和第四个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试着算算42×76+42×24 (76+24)×42说说自己的发现。试着再写出这样的一组题并计算,验证得出的规律。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小结: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等于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后再求差。引导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后感: 教后感: 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小丽和小强加入了全民健身活动中,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人呢?(出示情境图)2.从图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3.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板书)(1)观察情境图,还有谁加入了全民健身活动?(2)寻找数学信息。爷爷每分钟70米的速度走了30分钟,又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走了30分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1.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法。 刚才,同学们都积极的参与探索与合作,经过你们自己的努力列出了算式而且对做法表达的非常清楚,真棒!上面这两种列式方法都对,一种是分步算式、一种是综合算式,以后在做题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板书计算过程。 揭示课题: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小结:注意在使用综合算式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像上面的综合算式中,有乘法、有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1.先独立思考,列出算式,然后把你的做法在小组内交流。2.找几种不同算法的同学把算式扮演到黑板上,自己当老师讲解列式的原因,并讲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①70×30=2100米60×30=1800米2100+1800=3900米10000—3900=6100米②70+60=130米130×30=3900米10000—3900=6100米3.试着写出综合算式?10000—(70+60)×30,10000-(70×30+60×30) 像这样的综合算式运算顺序怎样?4.说说在使用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什么?有乘法、有减法,要先算什么?5.说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三、自主练习、达标反馈 1.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2.自主练习3 3.自主练习7小结: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等于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后再求差。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引导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设计 带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老爷爷每分钟70米的速度走了30分钟,又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走了30分钟。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70×30=2100(米) 10000-(70×30+60×30)60×30=1800(米) = 10000-(2100+1800)1000-2100-1800=6100(米) = 10000-3900 = 6100(米)答:还要走6100米才能走完10000米。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后感: 教后感: 第三课时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1.5分钟、10分钟这些数量在数学上叫什么?2.与时间相关的数量还有哪些?什么是速度、路程?3.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路程=速度×时间4.今天我们利用这组数量关系来研究新的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1)说说自己今天早晨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分钟?(2)说说速度、路程的含义(3)说说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1.出示信息图2.板书关键词:同时、相遇、相距,引导理解词义。3.指名表演,注意把几个关键词表现出来。老师当栈桥,我该站在哪?为什么?4.引导评议。5.小结:方向相反,就叫做相对而行。(板书) 学习画线段图。过表演,加深了我们的理解,如果能尝试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理解会更深刻。巡视了解学生的画法。1.讲解示范线段图的画法。2.巡视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指名板书。三、自主练习、达标反馈 1.出示练习巡视了解不同算法。1.修一条隧道,甲队平均每月开凿150米,乙队平均每月开凿120米,两队从两边同时施工,8个月开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1)自主练习第5题。认真审题,独立完成。交流不同解题思路。(2)独立解决施工问题。思考:这道题是施工问题,解题方法与相遇问题一致吗?除此之外,这样的数量关系还可以用在哪里? 出示练习巡视了解不同算法。 2.修一条隧道,甲队平均每月开凿150米,乙队平均每月开凿120米,两队从两边同时施工,8个月开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1.小方和小丽在少年宫学完舞蹈后,同时往家走(如图),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引导总结相遇问题的关键词、解题方法。引导深入思考:两个物体相对而行,除了相遇之外,还有没有其可能?板书设计相遇问题小萍和小明同时从家去栈桥,经过6分钟两人在栈桥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同时出发相对(方向相反) 相遇 (65+75)×6=140×6=840(米)答:他们两家相距840米。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后感: 教后感: 我学会了吗?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网络。技能目标 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比较合适的问题;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体验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揭示本节活动主题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已接近尾声,那这一单元我们学得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 (板书课题学生回答、交流交流信息 ,并提出问题。 二、解决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网络1.创设情境:瞧,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作为伙伴城市青岛,正在积极地进行城市美化建设,看这些工人们正在滨海步行道上忙着呢!(出示情境图及相关信息)仔细观察这幅图,阅读上面的文字你都知道了什么?2.根据生提出的信息分类有层次的板书3.分类解决问题。(1)第一类问题: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滨海步行道共投资多少万元?看到这个算式,你想说点什么?(整百数乘整十数,直接口算)你能用本单元的知识来解释如何计算的吗?(2)解决第二类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一共运来建材多少吨?具体算一下到底运来了多少吨呢?做完这道题,你想说点什么?(3)解决第三类问题: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黄栌种了多少棵?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巩固应用: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4)解决第四类问题:三步混合运算。 三、应用知识,巩固提升梳理知识,构建网络这就是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主要包括: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三步混合运算等。四、丰收园里谈收获估算和计算:69×302 215×32 207×40 310 ×98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吗 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笔算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三步混合运算。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教后感: 教后感: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我的见解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几种平面图形及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教学时,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直观操作活动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线段、射线和直线;垂线和平行线;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3.在学习知识的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想象、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位置关系。
2.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
四、课时安排
信息窗一 2课时
信息窗二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第四单元 我跟爸爸学设计 ——平行与相交信息窗一平行与相交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2.培养关于线段、射线、直线的空间观念。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难点知道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1.你们喜欢桥吗?都见过哪些桥?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桥的图片,一起看看吧。3.小明的爸爸是位桥梁设计师,瞧,这就是他设计的大桥。看到这座桥,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1.列举自己见过的桥。2.观看桥的图片。3.看图提问题。爸爸怎样设计的。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1.认识线一起看看他的设计图纸。小结:这幅设计图其实就是通过画出许多条不同的线来设计的。1. 谁能说说怎样画出这些不同的线?2. 从一点起笔,画到另一个点停止,他画的这条线大家认识吗?在数学上习惯叫它什么?小结:像这样的线数学上习惯叫它线段,这两个点叫端点1.观察图纸,说说这张图纸是怎样画出来的?2.观察这些线有什么特点?3.指着图说怎样画其中的一条线段。4.线段。对,设计图纸中的这些线都是线段(板书)。不单设计图中要用到线段,我们以前学过的许多图形中,都用到线段。想一想,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举例图形中的线段。再画一条线段,标明它的端点。 说说线段有什么特征(直、有两个端点)。说说生活中的线段。2.认识射线认识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它有起点吗?有终点吗?延长后还能叫线段吗?能把延长后的线起个名字吗?1.量一量刚才画的线段有多长。2.尝试变长可能的画法有:3.给延长的线起名字。4.说说怎样得到一条射线?5.自己再画一条射线,说说射线有什么特征?(直、有一个端点)6.量一量刚才画的射线,看看谁画的射线最长?7.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射线。总结: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板书总结射线的另一个特征:无限长、不可度量3.认识直线1.刚才有的同学把线段的两端都延长了,有起点、终点吗?它应该叫什么名字?2.小结: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3.直线无限延长,没有端点,但是画直线时不可能画出无限长的直线来,只能不画端点来表示,没有端点就表示无限延伸。(板书)说说怎样得到直线通过画直线自己总结直线的特征。4、比较小组讨论三者间区别1、总结:(区别)线段: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