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求原来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在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后教学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学习了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后再教学求减数的实际问题。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是求剩余实际问题的逆思考,实质上是以另一个角度理解的求和问题。求减数的实际问题实质上是求一部分数的实际问题。教材安排割裂了求被减数和减数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对这两类题三个量的感受缺乏整体感。所以打破教材的布局而将这两类题整合在一课进行整体感悟。
学生分析: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已经会解决求和、求剩余以及求一个加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而生活中常会遇到求被减数和减数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原型。小部分学生已能正确列式但不能很清晰、抽象地表达数量关系,其他学生还不能理清数量关系。教学目标:1.
学会解决求被减数、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理解求总数用加法,求部分数用减法,积
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2.
沟通、感悟求原来的、求还剩的和求已经去掉的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实现整体认识和感悟。
教学重点:整体感悟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整体感悟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快速反应。
一、探索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10分)
出示主题图和问题;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出示条件
引导:小朋友想一下,原来是什么时候?
再次引导:那原来是多还是少呢?
说数量关系:摘下的+树上还剩下的=原来的
尝试列式计算
选择资源交流。
学生在练习纸上写算式。先同桌活动,再大组交流。
生1:原来是没有摘下的时候。
生2:原来是23个桃还在树上的时候。
生3:原来是摘下的和树上还剩下的在一起的时候。
通过提问题,分析必备条件,把握学生对求原来有多少应用题的学习起点。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参与活动,初步把握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二、主动探究,沟通联系。(16分)
出示三个信息:
“图书角原来有40本书
”
“已经借走30本”
“还剩10本”
你能选两个信息作为条件并口头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选择呈现排出两种资源。
补充不同的编排。
尝试列算式计算。
交流想法。
重点分析求已经借走的数量关系。
观察两个减法题,发现联系。
①学生选择信息编排应用题。
②交流。
③学生尝试写算式。
④交流自己的想法。
⑤沟通两个减法之间的联系。
通过选择两个信息做条件,另一个信息做问题的练习,沟通理解其中三个量之间的联系。整体感悟求被减数、减数、差应用题的结构。
三、练习.(12分)
1.判断用加法还是用减法计算,手势表示。
(1)老师买礼物用掉了40元,还剩10元。老师原来有多少元?
(2)一箱旺仔12瓶,现在就剩4瓶。已经喝掉了多少瓶?
2.读题补条件。
(1)妈妈买回来20个苹果,
,还剩多少个苹果?
(2)树上飞走了10只鸟,
,树上原来有多少只?
(3)河边原来有18只小船,
,已经划走了多少只?
读题。
手势判断。
分析关系。
补充条件。
通过读题判断,巩固加法、减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逐步抽象叙述数量关系。
四、小结。(2分)
1、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1-5.
板书设计:
求被减数和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摘下的个数+还剩的个数=原来有的个数
23+5=28
主备人:蔡丽珍
课后小计:沟通、感悟求原来的、求还剩的和求已经去掉的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实现整体认识和感悟。在这一部分,学生容易混淆,引导示范是必不可少的,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动脑思考理解求总数用加法,求部分数用减法,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执教人:蔡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