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张PPT)
己亥杂诗
龚自珍
龚自珍,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字璱人,号定庵,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
道光十九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
他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按干支纪年,这一年为己亥年,故称。共315首,本诗是第五首。
走近作者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广大无边,这里形容离别愁思无穷无尽。
吟鞭:指诗人的马鞭。
东指:指向东方。
天涯:指作者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
落红:落花,这里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理解诗意
满怀无限离别的愁思,正对着白日西下,离开京城,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更多的新花。
理解诗意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诗前两句抒写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心境。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浩荡”写出离别愁思的无穷无尽。以“白日斜”,“天涯”衬托离愁,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忧虑、怨恨、失落的种种情怀。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理解诗意
后两句以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化泥护花作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无论走到何时何地仍要报效祖国,为祖国出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理解诗意
这首政治诗,一方面反应了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一方面期待巨大的社会变革,同时也给出了变革的中坚力量,就是破格推荐人才,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歌主旨
全诗既有别离的忧伤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饱含了积极的人生态度,作者不甘隐退,斗志昂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们现在也常引用这首诗,尤其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来歌颂老一辈的革命家在事业上鞠躬尽瘁,晚年又为培养青年接班人耗尽心血的无私奉献精神。
课堂小结
1、诗中运用形象的比喻,寄托要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感情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诗中描写诗人辞官离京时复杂心情的诗句是: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3、表现诗人以落红自比,寄托要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之情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歌颂落花的积极作用,从而表达自己虽离开职位也要为国家和人民效力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诗中表现要投身于广阔天地去进行新的战斗,为改革和振兴中华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理解默写
6、诗中通过抒情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落红不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诗中化用刘禹锡“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两句,说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的一句是: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8、表现壮志未酬,行将远离,不能不勾起无限愁思的一句是: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9、表明作者不甘消沉,愿为国家无私奉献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理解默写
再见(共15张PPT)
游山西村
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题意
2、释诗句,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情景导入
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南宋著名诗人。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这首诗作于次年春。
走近作者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颔联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颈联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尾联
腊:原指农历十二月祭祀众神,后用为农历十二月的名称。
豚:小猪,亦泛指猪。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所以说暗,花光红艳,所以说明。
古代春社日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
若许:如果这样
理解诗歌
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
在山西村游玩。
游
玩
理解诗歌
理解诗歌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热情好客
山村美景
民风淳朴
抒写愿望
诗歌赏析
全诗围绕(
)展开的。
勾勒出一幅怎样的图。
游
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诗歌赏析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赏析:“足”的表达效果
足:足够,丰盛。“足”字生动传神地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
诗歌赏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内容上写出了山水重叠环绕,春光无限的自然风光。
哲理: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就是说在遇到挫折时,要不畏惧、不退缩,充满信心,振作起来,就能摆脱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
诗歌赏析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重游的期望,表达了自己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诗歌赏析
欣赏了完了这首诗,同学们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赞美一下山西村的景美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还能不能用一句诗来赞美
山西村的人更美呢?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诗歌赏析
游山西村
赞扬了农民的淳朴、好客的品性,
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告诉我们:面对困难,不要放弃,不要退缩,要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困难总会解决的,总会看到阳光的。
诗歌赏析
成语典故:柳暗花明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诗中有这样两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知识拓展
再
见(共13张PPT)
登飞来峰
——王安石
1.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学习目标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飞来峰资料
课堂延伸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走近作者
听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走近作者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整体感知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
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
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理解诗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诗歌赏析
5.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诗歌赏析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
___之一。
2、解释加线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
?)④自缘身在最高层(
)
北宋
政治
思想
文学
唐宋八大家
指应天塔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怕
因为
随堂检测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
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
(
)
夸张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随堂检测
再
见(共19张PPT)
望
岳
—杜甫
五
岳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德
对联中的人物是谁?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情景导入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走近作者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走近作者
20-35岁:读书、壮游
35-44岁:长安求职
44-48岁:陷贼与为官
48-59岁:漂泊西南
走近作者
杜甫生平四阶段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写作背景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了解泰山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心情激荡;看山鸟回旋归山,使人眼眶欲裂。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南山北山阴阳分割,晨昏不同。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理解诗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望
近望
细望
愿望
望
1.
有一个字提挈全诗请找出来。
2.弄清意思,看看作者是在怎样望泰山的?
《望岳》
诗歌鉴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写出了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
诗歌鉴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虚实结合,写近望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遮天蔽日的形象。
“钟”字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大自然以人的感情,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写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诗歌鉴赏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此句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写细望泰山的景物、诗人感受
有写景、夸张和想象
诗歌鉴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的气概。
思想感情:这既是诗人想要攀登泰山顶峰的誓言,也是诗人想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想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哲理角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的远,只有勇攀高峰才能俯视一切,享受成功后的自豪和喜悦。
写极望诗人心底的愿望
诗歌鉴赏
全诗围绕题目中的“望”字为线索,距离上由远而近,时间上自朝而暮进而想象,由大到小,由望岳到想像将来登岳的情景,既写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又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文章主旨
1、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写远望中泰山
的气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写近望所见泰
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形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随堂练习
3、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写细望之景,突
出傍晚云气升腾,飞鸟归林之景的句子
是:
—————————————————————
4、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写作者展望未
来,表现诗人的壮志与抱负的句子是:
—————————————————————
5、杜甫的《望岳》一诗中富有人生哲理的
句子是: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随堂练习
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同步练习。
再见(共12张PPT)
登幽州台歌
走近作者
选自《陈伯玉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初唐诗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
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文学常识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
初读感知
前两句五字三顿,音节比较急促,
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六字四顿,音节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
1.
悠悠——没有穷尽。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2.
怆然——感伤的样子。
3.
涕——眼泪。
4.
前——向前看。
5.
念——想,考虑。
6.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贤明君主。
7.来者----指后来的贤明之主。
初读感知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
直译
前面看不见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国君;
后面遇不到能礼贤下士的好大臣;
感叹的是宇宙的无垠和人生的短促;
我独自忧伤,任泪水沾满我的衣襟;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
理解诗歌
诗的前两句仰俯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
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诗歌鉴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
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寂悲苦的情绪,
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诗歌鉴赏
陈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天地的落寞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诗歌鉴赏
深刻典型社会意义: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
诗歌鉴赏
陈子昂压卷之作。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