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垫江八中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马说》4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垫江八中八年级下人教版语文《马说》4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3-05 09:1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马 说 韩 愈
垫江八中 XuQiang
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吗?
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耳东风
马工枚速 、马牛襟裾 、马首是瞻、 马放南山
马角乌头、 马毛猬磔 、马前泼水 、马首欲东
马瘦毛长 、马咽车阗 、马空冀北 、一马平川
驷马高车、 走马观花、 快马加鞭、马革裹尸
马空冀北、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吗?
春风得意马蹄急
踏花归来马蹄香
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教学目的
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掌握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作者简介
他早先,即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被辞。后依附节度使2次,仕途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寓意深刻的《马说》。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
文体: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
《马说》 :马——人,托物寓意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请同学结合预习内容,说说在朗读时,需要注意那些字的读音?
大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预习内容,试着翻译全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辱没
著称
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辱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
但是,转折连词
因此
即使
介词,在
助词,的
凭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能够
这种,这样
能力
才能,美好的素质
等同
怎么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能吃完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仆役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并按照千里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能力和特长表现不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定语后置标志
顺接连词,来
代词,它
虽然
想要
…的人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按照
他的,代词
大概、恐怕
难道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它的鸣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呀!”唉,难道真的没有好马吗?大概真的是不能识别好马呀。
结构助词,不译
识别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通“饲”,喂
通“现”,显示
通“才”,才能
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通假字:
归纳整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连词,表转折,但是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吃,动词
饲 喂养,动词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恐怕
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才能,能力
能够
用鞭子打(动词)
马鞭子 (名词)
一词多义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马之千里者,一石或尽粟一石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 说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层层递进
课文共三小节,每一小节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1、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决定作用的一句话是?
2、造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思考
理解分析:
1、本文用“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本文采用什么写法,要表达什么主题?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常有)
外见
埋没
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这种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
具体形象之中。
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 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嘲讽作用。
根据课文回答
1、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比作“伯乐”,将______比作“千里马”,将______比作“食马者”,文中集中抨击了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2、文章表面写千里马被埋没,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表面上写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
3、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主题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猛烈的抨击。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拓展思考: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
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
千里马
伯乐
决定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
食马者
千里马
食量:尽粟一石
食饱、力足,才美外见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无知)
分析文段三: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
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的愚妄
其真不知马也
(主旨)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常有)
外见
埋没
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写法:托物寓意
那为什么韩愈还要如此肯定自己的观点?结合背景来思考。
作者想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既不识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渴望被赏识、重用的心理。
拓展问题:
“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