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第2课时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二)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5)
一、选择题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1~3题。
1.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温差较大,岩石破碎
2.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洪涝 D.塌方
3.针对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下列防治措施中最有效的是( )
A.开垦梯田 B.植树造林
C.修建水库 D.治理河流
读下图,回答4~6题。
4.关于坡面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解的是( )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20°~40°之间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4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9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5.在40°~90°之间,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而使坡面流量减小
6.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图2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7~8题。
7.年降水量________之间,降水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 )
A.300 mm~450 mm B.300 mm~530 mm
C.450 mm~530 mm D.≥450 mm
8.关于该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侵蚀力伴随森林的覆盖率提高而变强
B.年降水量超过450 mm后,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明显增加
C.当年降水量超过300 mm之后树木才迅速生长
D.森林的覆盖率决定降水侵蚀力的大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该地区多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的主要自然地理背景。
(2)图中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__,该省区受害点数约为________,主要分布在该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发生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区是________,该省区受害点数约为____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该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对而言,我国六大区中____________发生特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少。
(5)我国中南地区发生的山崩、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西南地区纬度较低,气候湿润,温差较小。]
2.B [破坏植被,使地表稳定性下降,易诱发泥石流灾害。]
3.B [植树造林可增加地表稳定性,拦截坡面径流,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4.C [从图上可看出40°时的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5.D [坡度大于40°,受雨面积减小,导致侵蚀强度减小。]
6.B [本组题考查水土流失问题。植树在存水处,因此在②处。]
7.A 8.B
9.(1)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形上坡陡谷深,植被破坏比较严重,又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岩石破碎松散,遇上暴雨天气或冰雪大量融化,大量冰雪融水汇集时,就会产生特大或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 (2)四川省 102 西部地区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 东部地区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3)云南省 104 西部地区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
(4)华东地区 (5)东部地区的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地带3.2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第1课时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一)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5)
一、选择题
下图是“黄淮海地区8级及以上风力出现天数统计图”,3、4、5三个月出现8级以上风力的天数最多。读图回答1~2题。
1.上述月份,该地易出现的自然灾害( )
A.春旱 B.伏旱
C.洪灾 D.暴雨
2.此时,随着风力的增强,在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原地区,还会形成( )
A.洼地 B.旱地
C.盐碱地 D.沙地
3.导致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受季风环流控制降水多
B.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
C.受台风影响次数多,雨量大
D.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大
4.我国洪涝区主要有( )
A.海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
B.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流域
C.海河、黄河、淮河、松花江流域
D.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流域
5.我国山洪频繁多发的地带,集中分布在( )
A.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
B.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
C.南方低山丘陵区
D.河流纵横交织、河网密度较大的地区
6.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说法正确的是 ( )
A.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B.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西南山区
C.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等地
D.低温冷害主要在华南地区和黄淮海平原
7.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
8.我国东部海岸地带受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是 ( )
①有众多港口 ②有众多开放城市和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沿岸为泥质沙滩 ④人口密集 ⑤盐业、渔业、海洋养殖业发达 ⑥海防林密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读“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我国滞洪区集中分布地区:A是________流域,C是________流域,B、D在黄河和长江的________地区。
(2)A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地区被划定滞洪区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3、4、5月份黄淮海地区最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为春旱。]
2.C [春季华北地区风比较大,降水少,春旱严重,所以蒸发旺盛,如果地下水位比较高,则会形成盐碱地。]
3.B [题目中说的是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是该区的特点,会造成雨季河流排水不畅,导致洪涝灾害多发。]
4.A [由于我国年降水量地区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受降水量多少、雨季长短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洪涝区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所以B、C、D项不正确。]
5.C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降水丰富,加之小流域众多,山谷内易形成山洪。]
6.C [干旱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地,青藏高原东南部;低温冷害分布在东北平原、青藏高原。]
7.B [华北地区春季时,气温回升,蒸发强烈,雨带还未移动到这一地区,且农业需水量又比较大,所以经常造成春旱。]
8.D [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经济条件来分析,我国东部海岸地带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有众多港口,这是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原因;海防林密集有利于减轻风暴潮的危害。]
9.(1)海河 淮河 中下游 (2)自然原因:7、8月份降水集中,多暴雨,海河水系呈扇形,加之泥沙多,淤积严重,导致下游排水不畅,加之地势平坦,极易出现洪涝灾害。社会原因: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 (3)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形成了“悬河”,堤坝容易漫溃 (4)我国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稀少,河谷较深,不易发生洪灾3.1 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5)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日趋严重
B.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成灾程度没有影响
C.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相同的
D.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地方,灾害损失程度一定相同
2.读“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表”,从表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指标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1993~2002年
灾害次数(次) 1 110 1 987 2 742 2 935
死亡人数(万) 196 80 79 53.1
受影响人数(万) 7.4 14.5 19.6 25
灾害损失(亿美元) 1 310 2 040 6 290 6 550
①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②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③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 ④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各种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主要是因为( )
A.各自然灾害都发生于一定的地理区域内
B.不同的自然灾害发生的地理环境不同
C.各自发生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发生区域内的自然环境要素不同
4.从宏观的角度看,世界上许多自然灾害中分布在两条巨型灾害带上,它们是( )
A.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灾害带
B.海岸灾害带和大陆裂谷带
C.板块构造带和山地平原过渡带
D.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
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时有灾害性天气发生。据此回答5~6题。
5.对该地区水稻生长影响较为严重的干热少雨天气一般发生在( )
A.3、4月 B.5、6月
C.7、8月 D.9、10月
6.导致这种干热少雨天气的直接原因是( )
A.副高控制 B.湖泊减少
C.全球变暖 D.地形影响
亚洲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一洲,澳大利亚大陆、西欧则是自然灾害发生较少的区域。据此完成7~8题。
7.材料反映出自然灾害的特征是( )
A.广泛性 B.区域性
C.频繁性 D.不可避免性
8.西欧自然灾害较少的原因是( )
①位于板块内陆,以平原地形为主 ②气候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是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 ④地处温带大陆的西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下图是“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柱状统计图”,据图回答问题。
(1)描述1950~2001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要减轻灾害损失,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A
2.C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灾害次数逐渐增多,但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说明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故②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以来,灾害损失逐渐上升,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灾害强度逐渐加强,故③项正确。]
3.C [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地域差异取决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两方面的差异。]
4.D [世界上最大的灾害带有两条:一是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灾害带,二是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灾害带。]
5.C 6.A [江南丘陵地区6月份的梅雨季节正好是早稻抽穗的时候,由于光合作用不足而灌溉水过量导致稻穗灌浆不足,颗粒不饱满,7、8月份的伏旱又使刚种下的晚稻灌溉不足。副高前缘的雨带7、8月份移至华北地区,此时副高正好控制江淮一带,形成干热少雨的天气。]
7.B 8.A [第7题,材料中主要说明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即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第8题,西欧位于亚欧板块的内部,使其地震、滑坡、山崩等地质灾害较少;常年受西风影响,为温和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大气自然变异少,降水稳定,气象灾害少;平原地形,地面受重力作用小。]
9.(1)灾害损失越来越重,1995年后有下降的趋势。不断加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发生次数增多;②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次数减少;②防灾、抗灾能力提高。(2)不同年份重大灾害发生的次数不同。(3)①遵循自然规律,避免人地关系激化;②研究灾害发生规律,及早预报;③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等。
解析 图中反映的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回答问题时要明确:灾害强度越大,灾害的次数越多,经济损失越大;反之,危害程度越低。若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重;经济发展水平低,防灾、抗灾能力强,危害程度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