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2《登高》课文原文与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7 14:3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24285-74140400
登高【1】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
无边落木【3】萧萧【4】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5】悲秋常作客,百年【6】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7】,潦倒【8】新停【9】浊酒杯。
【注释】
【1】选自《杜诗详注》卷二十(中华书局2015年版)。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登高,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2】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3】落木:落叶。
【4】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5】万里:指远离故乡。
【6】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7】艰难苦恨繁霜鬓:意思是,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艰难,指 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苦恨,极恨。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8】潦倒:衰颓,失意。
【9】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一、文学常识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对他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有巨大影响。
杜甫曾因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的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20岁南下吴越,24岁回到洛阳,举进士不第。翌年东游齐赵。30岁时回到洛阳,筑室偃师,在那里结婚,往来偃师、洛阳间。33岁在洛阳遇到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两人同游梁、宋。遇高适,三人酣饮纵游,慷慨怀古。不久又北上齐鲁,过历下,登泰山,,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的情怀。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他有巨大抱负,自谓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
2.困居长安时期(746-755,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杜甫的政治理想在天宝五载(746)到长安之后,彻底破灭了。到长安的第二年,他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落地之后回到偃师,后来又来到长安,献赋上书,干谒赠诗,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买药都市,寄食友朋”(《献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这十载长安,使杜甫历尽人生辛酸,他看到了生民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情怀,在这颠沛辛酸的生活里不惟未曾衰退,反而更加强烈了。这对于他的诗歌创作来说,是意义巨大的。就在这段时间,他写下了《兵车行》《前出塞九首》《丽人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面貌的名作。
3.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乱起之后,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解到陷落的长安。在陷落的长安,他写下了那些忠君恋阙的千古名作,如《春望》《哀江头》。他听到肃宗已经即位灵武,便历尽艰辛,奔赴凤翔行在。他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这个时期,他写了《羌村三首》《北征》等名作。因疏救房琯,他于乾元元年(758)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期间,他写了“三吏”“三别”。乾元二年(759)秋,他终于弃官,携家入蜀,于岁末抵达成都,开始了他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四十八岁至五十八岁)
杜甫在成都有一段时间生活相对安定。后来因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反,成都混乱,他移家梓州,来往旁县,中间又曾在阆州小住。永泰元年(765)五月,离成都经渝州出峡,在云安短期养病之后,于次年春末迁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大历三年(768)春,他离夔州,飘泊江陵、公安、岳阳、潭州,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自潭州赴岳州途中舟上,年五十九。杜甫暮年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十分凄凉。
(二)作者诗风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指诗歌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极、压抑、忧愁。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徐急相间,音调上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沉郁顿挫连在一起就是说感情特别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个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后,这种感情终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长篇如此,短章也如此。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瓢泊,许多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四)文体知识
1.唐诗的发展
(1)初唐
①继承南朝诗歌形式美,改造宫廷诗,诗风高峻雄浑、刚健有力。
②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盛唐
①双峰:李杜——“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②两个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王孟——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高岑——高适、岑参,王昌龄)
(3)中唐
①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诗歌创作力求新变,诗风走向多元。
②韩愈、孟郊,诗风崎岖险怪。
③元白——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语言平易、直白。
④刘禹锡:怀古诗和政治讽刺诗。
⑤柳宗元:山水诗。
⑥李贺,诗境诡谲。
(4)晚唐
①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②温庭筠、韦庄
2.律诗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佳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3.登高诗
(1)登高的由来
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2)登高诗作
《诗经》305篇,直接描写到登高的就有近10篇。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楚辞》同《诗经》一样,多次出现登高这一意象。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汉代登高诗基本上是沿袭了诗骚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登高宴饮,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增强了,吟诗作文成为一种时尚,登高诗亦开始兴起,涌现了一些优秀登高诗。如曹操的《观沧海》,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
初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盛唐中唐时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崔颢的《黄鹤楼》是两首登高揽胜的千古名作。其时杜甫《登高》《登岳阳楼》可谓古代登高诗的压卷之作。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元明清也有不少精彩的登高诗。
(3)登高诗作的特点
登高诗不是简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往往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其主旋律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沧桑之感。
(4)登高诗作分类
①表达思念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漂泊异乡的游子,于佳节到来之际倍感孤独,遥想在家乡登高的兄弟,是不是也如自己一样,在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呢?王维以朴素无华的语言道出人类真切而普遍的情感,使这首小诗成为登高怀人、客中思乡典型代表。除了思念家乡、想念亲朋外,诗人们还常常在登高之时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恋人的思念,透露内心隐秘的情感。
②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
当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后,顿觉宇宙之茫茫,苍凉无限。在这广阔无垠的天地间,个人是如此的孤单渺小,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泪下。正是因为登台之后将个人放置于苍茫广阔的背景中,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差,从而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在高高的敬亭山上,诗人静静独坐,心中的忧愁烦闷、身世的辛酸苦楚悄悄传与这秀丽的敬亭山,在登高独坐中排遣满怀愁绪。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传达出老杜内心更为复杂的情感:身世飘零,老病孤愁,韶华易逝,壮志未酬。无限悲凉之意在《登高》中尽数展现。
③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
千古登高路,悠悠思古情。古人在登高远望之际,辽远的空间势必会引起多情的诗人们的思古之情。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上凤凰台,作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中,感叹于六朝的繁华一去不返。同时为当今皇帝被妖邪所蔽而感到忧心不已。思古忧今的情怀,倶在其中。
④抒怀励志,鼓舞人心
这一类登高诗的代表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河奔涌,原野辽阔,壮阔的景象、雄浑的气势让人顿生豪迈之情,高瞻远瞩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便在这“更上一层楼”中充分展现。
杜甫也曾经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表达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则抒写了实现理想、坚持真理的一种信念、决心和对重重障碍的蔑视。
⑤追求自由个性,展现美好情怀
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写的虽是秋天的大海,但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
生性洒脱不羁的李白在《登太白峰》中这样写道:“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攀登上太白峰,在山间冷风的吹拂下,李白与星星低语,和浮云做伴,幻想着御风而行,飘然高举,高蹈出世,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⑥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
这类诗歌可以白居易的《杭州春望》为例:“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菱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作者登楼远眺,春柳、春草、春树、春水使整个杭州城洋溢着浓郁的春意,梨花、红裙、彩绫、酒旗点染其间,在朝日霞光的映照下,显得美丽无比。整首诗洋溢着作者抑止不住的赞美之情。
二、掌握字词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猿啸( ) 渚清( ) 繁霜鬓( ) 潦倒( )
三、知识点归纳
(一)古今异义词
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 今义: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下:
(三)一词多义
2788414993600
-57277225476回
020000回
渚清沙白鸟飞回
少小离家老大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2788414993600
-57277225476独
020000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
晋陶渊明独爱菊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2788414993600-57277225476苦
020000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
必先苦其心志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四)结构图示
443357034925003528695120650肃杀萧瑟
0肃杀萧瑟
3357245635000019951705397500124269534925004330703492500141414582550首联
首联
仰望:高天秋风
33591503143250068072063500写景
写景
俯视:江水洲渚
352869592075时光流逝
0时光流逝
19951704445000141414563500颔联
颔联
4445225425登高
00登高
仰望:天边落木
474789543815忧国忧民
伤时叹己
00忧国忧民
伤时叹己
俯视:不尽江水
355727092075孤苦之愁
0孤苦之愁
335724573025001995170444500012426956350000143319553975颈联
颈联
悲 秋 作 客
68072092075抒情
抒情
多 病 登 台
354774592075惹恨添愁
0惹恨添愁
3354705730250019951703492500143319534925尾联
尾联
苦 恨 霜 鬓
新 停 酒 杯
三、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 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2.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3.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5.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6.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
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7.对《登高》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勾画出一幅秋天肃杀的景象,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凄楚。“风急天高”“渚清沙白”不正是秋景的写生吗?加之耳听“猿啸哀”,目睹“鸟飞回”,恰恰流露出诗人有国难奔有家难投的怅惘。
B.颔联视野开阔,气势宏大——“无边”与“不尽”从平面上极写数量之大;“萧萧下”与“滚滚来”则从立体上表现壮阔的气势。
C.写《登高》时,杜甫住在夔州,地处长江之滨,瞿塘峡口。此处向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人经观察,捕捉了这些特点,将它们巧妙地融入了秋江景色,借以展现出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世界和心路历程。
D.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展示了自己的真实生活,剖露了诗人的实际感情,“艰难苦恨”“聊到”的景象,恰与“风急天高”的景物描写形成强烈反差,正是这反差,使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8.下列对“百年”和“苦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年”是指有限的人生,“苦恨”是指极度痛恨。
B.“百年”是指暮年,“苦恨”是指极度痛恨。
C.“百年”是指有限的人生,“苦恨”是指辛苦、怨恨。
D.“百年”是指暮年,“苦恨”是指辛苦、怨恨。
9.下面对这首诗前两联所描写的景物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四句一共写了“风”“天”“猿”“鸟”“落木”“长江”六个意象。
B.这四句描绘了深秋江峡空旷寂寥、肃杀凄厉的景物特点。
C.这四句运用了视听结合和高低映衬的方法。
D.这四句景中含情,蕴涵着浓重的思乡之情,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凉人生感慨。
10.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点明了登高时风急天高、啼猿悲秋的特定环境。
B.“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视线转向江水洲渚,动静结合,境界开阔。
C.“无边落木萧萧下”,描述了秋天树叶纷纷飘落的萧索景象。
D.“艰难苦恨繁霜鬓”,表明登高时,诗人因过度悲伤而头发突然变白。
11.下面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指诗人为生活所迫,漂泊异乡,离家很远。
B.“百年”指诗人离家时间很长,表达了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C.“多病”指诗人疾病缠身,身体衰弱。
D.“独”是形容诗人独自一人登台,孤独寂寞的境况。
12.下面对《登高》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在夔州期间写得一首即景伤怀的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B.本诗是诗人在垂暮之年、深秋时节登高望远的个人咏怀之作,不涉及忧国忧民之情。
C.本诗用字精当,对仗工整,情景交融,被赞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D.本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离开成都以后生活的艰辛,内心的凄苦。
13.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14.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15.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
B.颔联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江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由写景转向抒情。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流露出生不逢时之感。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艰难苦恨繁霜鬓”表现了他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仍不忘忧国忧民的情怀。
16.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17.选出错误的一项( )
A.杜甫字子美,原籍襄阳,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B.杜甫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C.杜甫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后世称为“诗史”。
D.杜甫被称为“诗圣”,“三吏”“三别”是他的著名作品。
18.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情境式默写
(1)杜甫《登高》中“ ”一句,从高处着笔写夔州的特定环境,“
”一句,写出了飘泊无定的悲苦生涯。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登高》中“ , ”一联,俯仰结合,动静相映,声色并茂,对仗工整,字字精当,堪为典例。
(4)杜甫在《登高》中“ , ”一联,用了六个意象,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的景色。
(5)在杜甫的《登高》中,“ , ”两句通过环境描写,以猿与鸟的活动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凉。
(6)《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悲凉而又壮阔的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7)杜甫的《登高》中,“ , ”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艳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8)杜甫《登高》中“ , ”一联,描绘出有声有色、动静兼具的秋江图景。
(9)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

(10)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

(11)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12)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 ”,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之意。
(13)清人王士禛的《带经堂诗话》上说,“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并举杜甫《登高》“ , ”两句为例证明。
(14)在《登高》中,杜甫远眺秋景,面对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触景生情,不由发出“ , ”的感慨。
(15)杜甫《登高》中,“ , ”以夔州的落叶纷飞的萧瑟秋景烘托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愁绪。
(16)杜甫《登高》中“ ”一句,描绘了大江壮阔无比、波涛汹涌的画面。
(17)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18)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19)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 。
(20)杜甫一生常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对这种生活状况作了生动概括“ , ”。
(21)在《登高》一诗中“ , ”,这两句诗从时空两方面着笔写出了他的悲愁和孤独。
(22)杜甫在《登高》中面对峡江秋景,以“ , ”抒发了自己异地漂泊、老病孤愁的悲情。
(23)杜甫《登高》中的“ ”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 ”一句则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
(24)杜甫《登高》从空间和时间上表现自己客居他乡,多病孤独的诗句是“ ,
”。
(25)《登高》中杜甫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自己的羁旅之苦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26)杜甫在《登高》中感慨漂泊离乡、年老多病的诗句是“ , ”。
(27)杜甫《登高》中表明诗人心中郁积的凄苦之情和国运之恨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28)杜甫《登高》中“ ”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 ”一句,则表达了使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29)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30)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 。
(31)杜甫《登高》中“ , ”两句,写出作者在忧国伤时的困窘生活中白发多、身体弱。
(32)杜甫的《登高》中,诗人借表现个人潦倒困苦、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自己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句子是“ , ”。
2.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4.如何理解这种既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两者是否矛盾?



5.《登高》首联写登高的所见所闻,写了哪些景物?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6.诗歌的前两联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7.颔联写了哪两种景?它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8.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9.颔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10.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11.从颈联“万里”“作客” “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13.《登高》一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14.诗中的景物描写对于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15.请概括本诗的主旨。



16.《登高》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认为它在哪些方面堪称此誉?






答案:
二、掌握字词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猿啸(xiào) 渚清(zhǔ) 繁霜鬓(bìn) 潦倒(liáo)
三、知识点归纳
(一)古今异义词
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借指晚年 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身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落下,飘坠
(三)一词多义
2788414993600
-57277225476回
020000回
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旋
少小离家老大回 返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转
2788414993600-57277225476独
020000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 单独、孤独
晋陶渊明独爱菊 只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独自
2788414993600-57277225476苦
020000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 副词,极
必先苦其心志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苦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动词,愁
三、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1.D 2.C 3.C 4.C 5.C 6.D 7.B 8.B 9.A 10.D 11.B 12.B 13.D 14.C 15.C 16.B 17.A 18.D
(二)非选择题
1.情境式默写
(1)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一句,从高处着笔写夔州的特定环境,“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写出了飘泊无定的悲苦生涯。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联,俯仰结合,动静相映,声色并茂,对仗工整,字字精当,堪为典例。
(4)杜甫在《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联,用了六个意象,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的景色。
(5)在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两句通过环境描写,以猿与鸟的活动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凉。
(6)《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悲凉而又壮阔的景物特点的句子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7)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艳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8)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联,描绘出有声有色、动静兼具的秋江图景。
(9)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0)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1)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2)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之意。
(13)清人王士禛的《带经堂诗话》上说,“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并举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为例证明。
(14)在《登高》中,杜甫远眺秋景,面对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触景生情,不由发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感慨。
(15)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夔州的落叶纷飞的萧瑟秋景烘托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愁绪。
(16)杜甫《登高》中“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描绘了大江壮阔无比、波涛汹涌的画面。
(17)杜甫在《登高》中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18)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9)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0)杜甫一生常年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对这种生活状况作了生动概括“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1)在《登高》一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诗从时空两方面着笔写出了他的悲愁和孤独。
(22)杜甫在《登高》中面对峡江秋景,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自己异地漂泊、老病孤愁的悲情。
(23)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则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
(24)杜甫《登高》从空间和时间上表现自己客居他乡,多病孤独的诗句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5)《登高》中杜甫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自己的羁旅之苦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6)杜甫在《登高》中感慨漂泊离乡、年老多病的诗句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7)杜甫《登高》中表明诗人心中郁积的凄苦之情和国运之恨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8)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则表达了使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29)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0)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1)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两句,写出作者在忧国伤时的困窘生活中白发多、身体弱。
(32)杜甫的《登高》中,诗人借表现个人潦倒困苦、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自己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3.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意象:急风、高天、哀啸的猿、清渚、白沙、飞回的鸟、无边萧萧下的落木、不尽滚滚而来的长江。
意境: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
4.如何理解这种既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两者是否矛盾?
运用到反衬的手法,天地越宽阔,就显得诗人越渺小,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悲凉。两者非但不矛盾,而这正是由景入情的体现,越是广阔之景,越是让人觉得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间凸显渺小的个体,从而引发悲伤的情绪,以阔景衬哀情。
5.《登高》首联写登高的所见所闻,写了哪些景物?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作用:渲染烘托出秋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之感、写内心之愁作铺垫。
6.诗歌的前两联在描写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诗歌的前两联用了高低结合、声色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风的急切,倾听到猿声的凄凉,再加上回旋的飞鸟,纷飞飘落的落叶,滚滚而来的江水,突出了秋的特点,描绘了一幅苍茫阔远、凄清萧瑟的画面。
7.颔联写了哪两种景?它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8.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苍凉阔大、气势雄浑。
9.颔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一是对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写出了诗人对韶华已逝却壮志未酬的无尽愁苦。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二是叠字“萧萧”“滚滚”,突出了树叶飘零和江水奔流不息的情形,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有韵律之美。
10.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①“秋”点明登台的时间、季节。②“台”表明诗人站在高而空旷之处。③“独登台”表明诗人是独自一人。④“常作客”表明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涯。⑤“百年”此处借指诗人晚年。⑥“多病”指诗人目前的身体状况。⑦“悲秋”写出诗人由于看秋景而引发了自己的愁绪。⑧“万里”写出了诗人离乡之远。
11.从颈联“万里”“作客” “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 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备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12.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破家亡忧心如焚。从两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极”,“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13.《登高》一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前后四句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全诗通过“望中所见,意中所触”,描绘了江边的深秋景色,抒发了诗人感事怀乡的悲郁情怀。
14.诗中的景物描写对于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前四句写景,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眼,而是将这种悲秋之情渗透在具体的画面之中。诗中的自然景物和猿啼声充满悲哀的情调。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洲,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的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彩。
15.请概括本诗的主旨。
《登高》通过重阳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深远空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潦倒一生、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16.《登高》这首诗被后人推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你认为它在哪些方面堪称此誉?
观点一: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这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鬓发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的颠沛流离。诗人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观点二:情感上的起伏回旋。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如来自天外,将诗人的“悲秋”情绪展现于读者面前;“渚清沙白鸟飞回”又语势舒缓,仿佛令这悲情受到限制;“无边落木萧萧下”,又将诗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滚滚而来的“长江”展现的开阔辽远的境界,又仿佛缓冲了这段悲情。在对景物的描绘中,可以揣摩到诗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观点三:结构上的回环照应。《登高》一、三两句写山景,二、四两句写江景,五、七两句写悲苦,六、八两句写多病。照应之妙,实不多见。首、颔二联写景,引出“悲秋”;颈、尾二联抒情,由“悲秋”而致“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