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东省高考备考研讨会材料-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建构思维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广东省高考备考研讨会材料-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建构思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3-05 09:47:30

文档简介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建构思维
连南民族高级中学 孙凯
一、理论依据——建构主义
1、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与多元智能理论是支撑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斯基、科恩伯格、斯腾伯格、卡茨、布鲁纳等人。我国教育中的实践人物:魏书生、孙维刚、冯芯兰、刘士秋、王俊等。我国的理论界代表: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北师大刘儒德教授、何克杭教授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流行并传入我国。建构主义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形成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这是我国教育中所欠缺的)
2、建构主义重要教育思想
(1)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2)发现学习是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良好方法。
(3)“教”只是一种暂时状态,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逐渐具备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和自我矫正的能力。即教是为了不教。
(4)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
(5)让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自我发现、自我建构,注意学习的过程,不让学生死记硬背。
3、建构主义核心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4、建构主义下学习的四大要素:
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对话—是协作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
意义建构—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其中:建构的意义是指学习者深刻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图式。
二、实践与探究——高中历史信息建构教学法
历史信息建构教学是以建构主义为核心,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以知识为例,通用工具(通性通法)为核心,创造知识的感悟氛围,整体建构逻辑体系和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向能力和能力向知识的互为转化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法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预习,抓手是信息树,载体是教学一体案,核心是通用工具的寻找和感悟,灵魂是学生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示。
1、建构信息树(知识树)是学生整体掌握知识的“抓手。
所谓“信息树”(知识树)就是用于帮助学生记忆、快速检索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辅助学习工具,是整合有效信息,按一定逻辑关系建构起来的树状图。如果把信息建构教学比做一台电脑,信息树则是电脑的信息数据存储器---硬盘。故信息树是学生最大限度存储信息、拥有信息的最好的工具。信息就是知识,信息量就是知识量。谁能拥有最多信息谁就掌握了最大量的知识。故信息树的大小就决定了知识量的多少。
*高考复习中建构“信息树”的作用
(1)、可以有效整合学科知识,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2)、可以直观分析高考规律,有利于揣摩命题趋势
2、通用工具是学生轻松解题(考试)的法宝。
所谓通用工具就是解决一类问题的通性通法或规律。这是信息建构教学的核心。学生掌握了这些工具,就拥有了学习和考试的钥匙。有了通用工具就教给了学生一个高效做题的“抓手”、教给了学生一个揣摩命题的“智慧”、教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命题和解题的“工具”。
三、高中历史信息建构教学的成果及体会
1、历史信息建构教学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认可。
2010年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自评报告中写道:信息树使我们学会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通用工具使我们做题不愁,10分钟内可以做完12道选择题,准确率在90%以上。历史课成了展示学生能力的舞台……学习历史成了最轻松的科目。 2011年在调查问卷中(1200位学生),学生认为利用建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效率的占92%;认为信息树有利于整体把握知识框架的占95%;认为通用工具提高解题效率的占99%;认为建构教学可以快速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占87%;认为建构教学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占91%。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梁一鸣博士多次来校听课认为:历史信息建构教学课堂容量大、效率极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缜密性。是值得推广和学习的好方法。这在香港都是少见的。
恩平华侨中学来校听课认为:信息建构教学使我们开了眼界,学生真的动了起来,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画知识树真起劲,课堂太活跃了。值得我们学习。
韶关教师听课后认为:我们第一次见到这样教学,一棵树就把所教知识都概括了,通用工具使学生学到了真东西。解决了学生学历史困难的难题。
番禺鱼窝头中学的吴开华老师说:信息建构教学使连南民族高级中学成了“大山里的一朵教育奇葩”,开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效果奇佳。他多次来连南与本人研讨信息建构教学问题。
广西柳州教育考查团来校听课后认为:信息建构教学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这是高效教学的典范,可与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相媲美。并把相关资料带回研究。
2、历史课堂教学应用建构主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调整教材结构,促进知识迁移。
突出概念教学,重视形成知识结构。
旧知识要夯实,新知识要渗透,史观要明了。
以典带面要引领,通用工具要找到。
“抓手”常在手,“小曲”不离口。
拓展要延伸,巩固不能丢。(共64张PPT)
中学历史高级教师孙凯
2012.3于广州
邮箱:skgd123@
联系电话:18023728277
【讲座内容目录】
一、理论依据
二、实践与探究
三、成果及体会
一、理论依据
什么是建构主义?
1、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与多元智能理论是支撑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斯基、科恩伯格、斯腾伯格、卡茨、布鲁纳等人。我国教育中的实践人物:魏书生、孙维刚、冯芯兰、刘士秋、王俊等。我国的理论界代表: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北师大刘儒德教授、何克杭教授等。
—建构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流行并传入我国。建构主义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形成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这是我国教育中所欠缺的)
(1)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2)发现学习是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良好方法。
(3)“教”只是一种暂时状态,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逐渐具备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和自我矫正的能力。即教是为了不教。
(4)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
(5)让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自我发现、自我建构,注意学习的过程,不让学生死记硬背。
2、建构主义重要教育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建构主义核心
4、建构主义下学习的四大要素:
学习环境
情 境
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会 话
是协作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
意义建构
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协 作
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其中:建构的意义是指学习者深刻理解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图式。
建构主义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客观主义不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了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
二、实践与探究
高中历史信息建构教学是以建构主义为核心,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以知识为例,通用工具(通性通法)为核心,创造知识的感悟氛围,整体建构逻辑体系和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向能力和能力向知识的互为转化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法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预习,抓手是信息树,载体是教学一体案,核心是通用工具的寻找和感悟,灵魂是学生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示。下面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悟,与各位分享:
——高中历史信息建构教学法
所谓“信息树”(知识树)就是用于帮助学生记忆、快速检索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辅助学习工具,是整合有效信息,按一定逻辑关系建构起来的树状图。如果把信息建构教学比做一台电脑,信息树则是电脑的信息数据存储器---硬盘。故信息树是学生最大限度存储信息、拥有信息的最好的工具。信息就是知识,信息量就是知识量。谁能拥有最多信息谁就掌握了最大量的知识。故信息树的大小就决定了知识量的多少。
1、建构信息树(知识树)是学生整体掌握知识的“抓手”
魏书生的绝活就是让学生在预习的目标中自主学习,建构“知识树”,教师主要是指导点拨和检查落实。
孙维刚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是我教数学的法宝。结果每次高考都有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创造了教学上的奇迹。
冯芯兰说“知识就像一棵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标题像树干
子标题像枝干
知识点像树叶
信息树
新课标下,教材“一标多本”,知识点零散,不利于学生把握,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利用信息树重新建构教材结构,以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整体框架。例如我在讲授人民版必修二第二课内容时,引导学生重新组合教材的大小标题之间的关系。教材结构可以调整重组如下: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形态
手工业的地位
手工业的代表性成就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①官营手工业②私营(民营)手工业③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属于家庭手工业)
特点
三种基本形态
①自给自足②官营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管理严格,不服务于社会③具有封闭性,新技术难以推广。
是农耕经济的附属经济形式。服务于农业。
陶瓷业的成就
评价:工官制度和匠籍制度严重束缚了工匠的劳动创造性。
纺织业的发展
冶金技术的发展
此处指导学生按时间顺序总结成就
课文标题
重组后的教材逻辑结构
知识点的重组
通过这样的知识重组与建构使原来的五个子标题:【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工官”和“匠籍”】、【纺织业的发展】、【先进的冶金技术】、【陶瓷业的成就】变成了按一定知识线索和逻辑思维重组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课的关键知识点一目了然,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我在教学中采用信息树的形式建构知识结构,使学生轻松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以及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增强了学生的新鲜感。例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构的信息树
从总标题入手建构
重组小标题建构枝干
知识点的重组建构
学生建构成果展示的展示
学生建构的思维不同但是效果相同

此处建构错误
教师建构成果展示的展示
教师的建构只是起到引导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继续完善自己的建构
学生预习中建构成果的展示
总之,建构“信息树”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对一节课的整体认识,而且可以建构起大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以及整个学段或一门学科,小到一个知识点的整体概念图示。学生在建构信息树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的结构,而不是孤立地看待问题和学习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建构教学模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是教学改革中的一场革命。
一树在手,知识拥有。
例如:某一课历史知识信息树图例
例如:整个高中学段历史知识信息树图例
*高考复习中建构“信息树”的作用
(1)、可以有效整合学科知识,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整合
大专题
小专题
小专题细化
现在的高考命题强调从整体上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材料题的命题形式出现了“专题(或主题)加时代特征”的考查方式。
这种命题实质是采用“问题连续体”的形式,小切口大跨度考查学生整体建构知识、归纳、概括、阐释等能力。
例:2010年广东高考文综卷第38题
38.(28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6分)
(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8分)
(3)近代中国工人群体产生于19世纪中期。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为何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人地位大幅提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9分)
(4)中国“农民工”群体在1978年后迅速扩大,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2)、可以直观分析高考规律,有利于揣摩命题趋势
从高考分析图例可以看出选择题重视能力立意的考查;多数试题采用新情境、生活化、常识化的方式考查长效热点和时政热点;大题则从事件结构向阶段结构和年代结构转变 考查学生对史观的理解。
例: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卷第38题第(3)问
例:2011年广东高考文综卷第38题第(3)问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问题:(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8分)
这道题实质是考查学生对于历史分期的整体建构情况;并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方法:史论结合能力。它也是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一次检测。
2012年文综
2012年考纲部分
选修1、2部分内容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建构信息体系可以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学科知识,可以大容量、大跨度掌握学科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过去教学是让学生从具体的知识点入手,这就好比旅游者去看一处风景,原来是先进入景区,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整体如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在的信息建构就好比游客乘飞机先在空中看清楚整个风景区,对风景区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把握,然后再深入到景点之中,重点看哪些美景,可以有选择地去看风景,可以重点去欣赏美景,享受美的感受。
所谓通用工具就是解决一类问题的通性通法或规律。这是信息建构教学的核心。学生掌握了这些工具,就拥有了学习和考试的钥匙。有了通用工具就教给了学生一个高效做题的“抓手”、教给了学生一个揣摩命题的“智慧”、教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命题和解题的“工具”。
2、通用工具是学生轻松解题(考试)的法宝。
(1)例如:提取历史信息工具
【例1】(2010·广东文综)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利用提取历史信息工具解析: ①找要素:时间:1959年;地点:莫斯科;人物:赫鲁晓夫、美国副总统;现象:正值美苏争霸时期。②用方法:联系所学知识,使用推理、判断方法,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A说法与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在1973年,B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C项也排除。
【例2】(2011年广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总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利用提取历史信息工具解析:①找要素:时间:隋唐以前;事件:选人制度主要考察门第高低,通过结合所学知识推理得出即九品中正制。②明问题:选人制度主要考察门第高低现象逐步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③用方法:联系所学知识,采用推理得出: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根据题干内容可以推出“谱”是族谱、家谱的意思。
(2)历史命题编码工具=历史要素+历史史观+逻辑思维+设问;
考查史观是命题的核心;它是隐性已知条件。
【例】(2010年海南文综25). 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例题3】:(2009年江苏,20)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  )
①全球环境的恶化  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用历史命题编码工具解读:①该题的历史要素是:时间:近年来,这是一个阶段性时间,不是具体时间;地点:全世界,这是一个整体的笼统的地点;事件:反全球化浪潮;②考查的史观是“整体史观”。③考查的逻辑思维是判断推理能力。④设问是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推理得出题干材料“反映的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推理过程如下:
答案:D
【例题4】(2011年广东文综17).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利用编码工具解析:①历史要素:时间信息,1926年6月-1927年6月;地域信息:湖南、湖北、江西。事件信息:农会会员数的大幅度提升。②史观:隐性已知阶级斗争史观。③考查的逻辑思维是推理与判断④问题是导致农会会员人数大幅提升的原因。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利用编码工具即可退出结论为C。
【例题5】(2011年广东文综18 ).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当时( )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利用编码工具解析:①历史要素:关键的时间信息,1958年。图片内容反映的事件:农业生产放“卫星”②史观:现代化史观③考查的思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④问题是通过从图片中获得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推出当时即1958年的社会现象。学生可以从1958年的中国的“大跃进”时期,轻松得出答案为A。
(3)历史命题解码工具=政治原理+历史史观和历史史实+逻辑结构+序号;
【例题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因不愿少数满洲人
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
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
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为完
美的国家。——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一、所有
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款借款照旧认,
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中国同盟会方略·对外宣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
  利用解码工具分析如下:
①政治原理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原理。
②史观体现:现代化史观
③逻辑结构要求使用判断\推理\归纳\综合等思维。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最后得出答案: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根据材料,分析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上提出的革命纲领有哪些局限性?并由此判断孙中山主张的“至为完美”的国家能否建立?
  利用提取信息工具提取出材料在的关键信息:①同盟会对外宣言②旧条约有效③赔款照还④保护外国人权益。
利用编码工具分析如下: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史观体现了阶级史观③逻辑结构体现了史论结合\判断说明\透过现象看本质等思维④答题要求:序号化\条理要清晰\论证说明要充分。
学生可根据所学知识作答如下:
①局限性:纲领中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②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因此不能建立“至为完美”的国家。
选择题解题指导
通性通法 ①提信息,找要素 时、人、地、事、因、评
②审材料,找“題眼” 关键词、中心语
③透现象,看本质 政治、历史原理
④用逻辑,用推理 判断、归纳、推理、分析
⑤用排除,用选基 排除法、列式选基法
4、其他通用工具示例
材料题解题指导
通用工具 ①重要信息在头尾 省略符号左和右
②时空主体在出处 注释说明有要求
③图表说明找信息 作答不离料与书
④长句分段提要旨 短句概括中心意
⑤运用原理和史观 分层要点有序答
【历史学科解题通用工具(口诀)】:
积极思考善归纳,时人地事勿错判;
分析考点抓主干,提取信息要全面;
掌握规律质飞跃,典型例题要借鉴;
注重细节和创新,规范答题要审阅。
【历史学科答题规范化通用工具】
(1)、形式上要段落化、程序化、纲要化、史论化、整洁化。
(2)、面全、齐点、话简。
【高考应试通用工具】
(一)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方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1、细读材料提取信息 2、联系教材知识迁移
3、人时地事综合分析 4、透过材料发现本质
(二)概念型选择题(要求对历史概念再认再现、理解阐释、准确把握内在的规律和本质属性。题干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
解题方法:
1、掌握背景直接选取 2、定性分析排除干扰
3、定量分析一一对应 4、唯物原理阶级分析
总之,交给学生一些通用工具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望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思考和琢磨,把自己的感悟总结出来,找到规律,掌握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他们掌握了这样的工具即规律和方法,想学不好都难。
三、高中历史信息建构教学的成果及体会
1、历史信息建构教学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认可
2010年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自评报告中写道:信息树使我们学会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通用工具使我们做题不愁,10分钟内可以做完12道选择题,准确率在90%以上。历史课成了展示学生能力的舞台……学习历史成了最轻松的科目。
2011年在调查问卷中(1200位学生),学生认为利用建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效率的占92%;认为信息树有利于整体把握知识框架的占95%;认为通用工具提高解题效率的占99%;认为建构教学可以快速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占87%;认为建构教学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占91%。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梁一鸣博士多次来校听课认为:历史信息建构教学课堂容量大、效率极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缜密性。是值得推广和学习的好方法。这在香港都是少见的。
恩平华侨中学来校听课认为:信息建构教学使我们开了眼界,学生真的动了起来,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画知识树真起劲,课堂太活跃了。值得我们学习。
韶关教师听课后认为:我们第一次见到这样教学,一棵树就把所教知识都概括了,通用工具使学生学到了真东西。解决了学生学历史困难的难题。
番禺鱼窝头中学的吴开华老师说:信息建构教学使连南民族高级中学城了“大山里的一朵教育奇葩”,开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效果奇佳。他多次来连南与本人研讨信息建构教学问题。
广西柳州教育考查团来校听课后认为:信息建构教学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这是高效教学的典范,可与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相媲美。并把相关资料带回研究。
2、高中历史信息建构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调整教材结构,促进知识迁移。
突出概念教学,重视形成知识结构。
旧知识要夯实,新知识要渗透,史观要明了。
以典带面要引领,通用工具要找到。
“抓手”常在手,“小曲”不离口。
拓展要延伸,巩固不能丢。
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改变我们的思维定势
用建构主义思维去看,日本为什么要倒看中国地图呢?
【学习感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