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2.1.1黄河颂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品味作品语言,联系时代背景,把握黄河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特点,感受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2、引导学生学会为作品中的关键语句、精彩内容做分析式批注、概括式批注、评价式批注、感想式批注等多种类型的批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
1、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味歌词部分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
2、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难点
:了解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关于“黄河”的诗句和图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主要作品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黄河大合唱》、长篇叙事诗《屈原》等。
写作背景
1938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他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随后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洗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1939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士窑里,洗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四、文题解读
“黄河”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颂”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标题点明了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五、文体知识——颂歌
颂歌是抒情诗的一种,又称“赞歌”“赞美诗”“礼赞”等,是诗人对描写对象抒发崇敬、追慕、赞美之情的诗作。颂歌赞美和颂扬的对象是多方面的,但总是与人密切相关。在我国当代文学中,颂歌多以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英雄人物为主。
六、检查字词
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巅(
diān
)
气魄(
pò
)
狂澜(
lán
)
浊流(
zhuó
)
屏障(
píng
)
哺育(
bǔ
)
解释下面的词语。
巅:山顶。
劈:文中指用力分开。
气魄:气势;魄力。
狂澜:文中指巨大的波浪。
浊流:浑浊的水流。
宛转:文中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榜样: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七、全文分析
1、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赋予“黄河”人的精神风貌,写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伟大的精神,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开篇的朗诵词有什么作用?
解析:诗人以呼告手法,开宗明义地点明了“歌颂黄河”的主题;直呼读者为“朋友”,增强了语句的感染力,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读来倍感亲切。
2、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这里的“望”换成“看”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不好。“望”表示向远处看,有利于抛写黄河的全貌,表现黄河奔流浩渺的气势,而“看”的距离比较近,无法体现这种表达效果,且与整首诗的意境不符,所以“望”换成“看”不好。
3、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摇篮”一词原指供婴儿睡觉的家具,这里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生动形象地指出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传承。
4、诗中“啊!黄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把歌词的主体部分清楚地划分为三个层次,由实到虛,逐步深入,分别歌颂了黄河养育、保卫、激励着中华民族,突出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赞颂之情。
5、啊!黄河!
你一泻千里,
对黄河的称呼,朗诵词部分用的是“它”,这里开始用的是“你”,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析:朗诵词部分是说给“朋友”——读者听的,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描述黄河,所以用“它”称黄河;这里是面对“黄河”直抒胸臆,用“你”显得更自然、亲切,更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6、啊!黄河!
你一泻千里,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黄河当作一个巨人,黄河的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的千万条“臂膀”。体现了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抗争精神和自信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赞颂之情。
八、合作探究
1、《黄河颂》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这首诗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诗歌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句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押韵自然,形成了和谐的韵律。
同时,本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2、作者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解析:作者从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九曲连环、绵延万里)、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激励着中华儿女)等方面赞美了黄河一往无前的英雄气魄。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解析: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表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样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滋养了世代中华儿女。
把黄河比作“我们民族的屏障”,强调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黄河在地理上作为军事屏障,其伟大坚强的精神,是民族精神上的防线,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九、本文主旨
作者歌颂了黄河的恢宏磅礴、源远流长、泽被苍生,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中华儿女要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一往无前的坚定决心。
十、文本特色
1、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气势磅礴。
作者综合运用反复、拟人、比喻、呼告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屏障等,借助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2、直抒胸臆,风格雄伟豪迈。
作者在诗歌中直抒胸臆,表达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
十一、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点拨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的民众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就其狭义而言,则主要是指黄河文化形成过程中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这一大致界定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以下几点:一是黄河文化由中华民族创造,内容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二是黄河文化以黄河水事实践活动为载体,是河流给人的灵感、启示和体验。三是黄河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理念与实践的统一、显性与隐性的统一。四是黄河文化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气质、精神和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后训练
综合性学习。
1.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有关黄河的诗句、俗语和成语,请写出连续的两句诗。
2.近几十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黄河又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水污染等新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环保局要举行“保护母亲河”公益广告大赛,请你拟一条广告语参加这次比赛。
3.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答题。
画家甲:我昨天参观了画展。告诉你吧,唯一能看的,也就是您的那幅!
画家乙:老朋友,多谢了!别的画家的画怎么样?
画家甲:我压根儿就没看!那些画的前面全是人,挤不进去……
你能说出画家甲的言外之意吗?试把它写到下面的横线上。
言外之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答案:1.(示例1)君不见黄河之水大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示例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2.(示例1)保护母亲河,爱护大自然!
(示例2)保护黄河,就是保护自己的母亲!
(示例3)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护黄河非传人!
3.画家乙的画无人问津,不如别人的好。
解析:1.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是有关黄河的两句诗即可,如“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广告词要巧用修辞手法。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用比喻、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可以使广告词生动形象,增强宣传效果。注重押韵,读来上口,易记易诵。简洁明了,既给人以视觉的整齐美,又便于记忆,加深印象。亦可巧用化用成语、熟语。内容上要针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黄河又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水污染等新的问题”,紧紧围绕“保护母亲河”这一中心。如“九曲黄河一份情,两岸绿林四季青”等。
3.“唯一能看的,也就是您的那幅”的言外之意:你的画不怎么样,很少有人参观,不用排队。“那些画的前面全是人,挤不进去……说明别的画家的画好,人们愿意欣赏。这段对话是把“画家乙的画”与“别的画家的画”进行对比,所以很容易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