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7 16:3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唐朝的韩愈在他的《祭十二郎文》中抒写了对于亡侄的追思,然而那种“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内心的伤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尽管全文无一“泪”字,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也许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难言的伤痛。明朝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也诉说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归有光心中的那一种难言的伤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B、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朗读(诵读、会读)。在教师领读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
中培养文言文语感,通过读领悟文本内容。
2、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难点:
作者善于选取生活小事、平常场景,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并赋予这些平常的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记一记】: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并找出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展示与分享
【讲一讲】: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梳理文本脉络,熟悉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概括情节
分析本文记叙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品味这种写作方式的好处。
【读一读】:多种形式品读文章写三个亲人的段落,探讨读法
【辩一辩】:组内形成辩论,探讨生活琐事与感情融合的写作方法。
辩论、交流、展示
教师引导
【写一写】:写作练习
【链接材料】:关于通过细节反应真实情感的文章。《我不是个好儿子》
学情分析
《项脊轩志》选自语文课本必修五第二专题如泣如诉板块,属于明清时期的散文,讲读课此篇文言文语言较为浅易,授课时无须全文翻译,可针对一些关键字词加以强调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古代散文的积累,也学过不少通过对山川、江河等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人生感悟的篇章,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而《项脊轩志》不同于以前所学的古代散文,它以“志”的文体写成,以叙述为主,兼写景、议论,通过对百年老屋的几度兴废的叙述,抒发其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这篇文章的选入,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散文的题材,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技能
效果分析
本课能结合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学科特点,准确定位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创设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活动,充分发动学生,将学生自主解决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而“讲一讲”“辩一辩”等活动形式则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科学合理、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感悟、讨论、交流、辩论中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直以来,学生对教科书上的散文认识比较单一、僵化,本课时,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观和现代观辩证的看待事物、分析人物,进而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叩问,明白:古往今来,真情永远存于生活里的微小细节。
教材分析
一、背景分析
《项脊轩志》位于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课。《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两篇文章无不深情动人。
本专题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熔铸高尚情操的经典作品,了解古代散文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能够从具体的细节、意象中准确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
二、文本内容研究
解题:本文以“志”的文体写成,“志”即“记”,是一种记叙事物,抒发情感的文体。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修葺前,项脊轩狭小、破漏、阴暗,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可爱,表现了自己对项脊轩深深的喜爱之情,作者的手法是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修葺前项脊轩的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阴暗的小屋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栏在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后增添了无限美景,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微风吹来,风移影动,美丽可爱。
第二段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以“悲”贯穿。
该段作者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内外多置小门墙,当年中通南北为一的宽敞庭院因叔伯们的分家变得门墙到处,大家庭的分崩离析怎能令作者不悲;再通过老妪忆母,“儿寒乎,欲食乎”写大姐在轩中啼哭,母亲闻声问寒问暖,母亲虽没有与孩子住在一起,却时时心系自己的孩子,一听到啼哭立即赶来,充满关切与慈爱,简单的“叩门”与急切的问候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
后来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看到孙儿静静读书轩中,笑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充满疼爱,又有赞赏之意。较长时间没有见到的孙儿竟然在默默苦读,本是调皮活泼的年纪像女孩子一样安静,怎能不令人心生疼爱呢?祖母离开时,轻手阖门,自言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小小的动作,轻轻的关门,生怕打扰了孙儿读书的宁静,表露出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喃喃自语中,尤其一个“久”字,一个“待”字,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家族的未来。“久”字又有家道中落后多年期待的难过,更突出了“待”字的欣喜与无限的殷切。谆谆的嘱咐,殷切的期望,更是让作者“长号不自禁”。
该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长号不自禁”,体现了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怀念,对祖母殷切期待的感慨。
【归真】严厉也是爱。课文学到这里,我们看到作者的母亲,祖母对归有光的爱是温和的,期待的。但亲人的爱不是仅仅只有一种表达方式,严厉也是爱。当我们的成绩偶尔不理想时,当我们顶撞父母时,父母严厉的表情是爱的另一种表达。严厉是因为太过期待。希望正处于青春期叛逆的你们,从另一种角度体会父母的真情。
【求善】细节描写训练:
亲情是一处安谧宁静的港湾,在你坎坷的人生际遇里,为你送去关爱和呵护。亲情是明亮的灯光,指引我们前进,亲情是温柔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亲情是严厉的责罚,督促我们改错。同学们,在每天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时时环绕在你身边的亲情,父母亲人对你的爱,你感受到了吗?请你用本文学到的写作手法(细节描写)描述亲人对你的真情。
【至美】
第四段写自己轩中苦读以及项脊轩四次遭火未焚的事件,体现了作者埋头读书,立志实现祖母期待的愿望。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情,归有光对母亲和祖母的爱践行在项脊轩埋头苦读中,那么我们对父母的爱又该怎样表达,作为一名高二学生,你该怎么做呢?例如努力学习,孝敬长辈,不顶撞父母等等。
第五、六段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悼念。该段意在写“悲”,作者却首先描述当年两人在轩内倾谈的欢乐往事,以“喜”衬“悲”,表达了后来妻子离世后的悲痛。最后借景抒情,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犹如当年亭亭玉立的人,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
A.渗漉(lù)偃(yǎn)仰
老妪(ōu)呱呱(guā)坠地
B.垣墙(huān)栏楯(shǔn)
脊背(jǐ)情不自禁(jìn)
C.扃牖(yǒu)异爨(cuàn)
姊妹(zǐ)奴颜婢(bì)膝
D.茶几(jī)省亲(shěng)
阖门(kē)如丧考妣(bǐ)
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A.斑驳寂廖瞻前雇后姗姗可爱
B.犬吠篱笆残壁断垣越组代庖
C.象笏兹事百战不怠仰天长啸
D.枇杷修葺万赖俱寂百无聊赖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②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③妪每(每次)谓余曰④大母过(路过)余曰
⑤先妣抚(抚摸)之甚惜⑥妪(妇女的通称)每谓余曰
⑦而母立于兹(这儿)⑧大类女郎也(像)
A.①④⑤B.②⑥⑦C.③⑥⑧D.②④⑧
4.下列句中划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要死之年所手植也
5.下列句中划线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A.而母立于兹B.久不见若影
C.汝姊在吾怀D.先妣抚之甚厚(她)
6.下列句中划线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
A.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语未毕,余泣
D.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7.请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A.君臣相顾,不知所归B.大行不顾细谨
C.顾不如蜀鄙之僧D.三顾频烦天下计
(2)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A.吾从板外相为应答B.愚人之所以为愚
C.庭中始为篱D.余既为此志
(3)轩东故尝为厨()
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大人故嫌迟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儿之成,则可待乎()
A.三五之夜B.先妣抚之甚厚
C.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5)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A.学而时习之
B.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C.张良是时从沛公
D.不拘于时,学于余
(6)比去,以手阖门()
A.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B.天涯若比邻
C.朋比为奸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7)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A.朝服衣冠B.序八州而朝同列
C.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D.朝济而夕设版焉
(8)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A.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B.革灭殆尽之际
C.百战不殆
D.兢兢业业,无殆无荒
8.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他日汝当用之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室西连于中闺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9.对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B.又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D.某所,而母立于兹(“某所”为所字结构)
10.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垣墙周庭,以当南日B.娘以指叩门扉
C.比去,以手阖门D.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1.下边有关的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去世的祖母。
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年三月十五日。
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
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作女子谦称。
课后反思
本课所表现出来的应该自然亲切姿态站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师生互动 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我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我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后来的评课中,虽然赵校长等领导给以高度赞扬,认为我的文化底蕴是非常丰厚的,同时也提出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底蕴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教师的语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体现,绝非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过多地参与课堂。
二、课堂驾驭 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我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但我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三、经验不足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如果删去这一环节,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后面的鉴赏上,无疑会为将鉴赏推向高潮赢得时间。二是, 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
  总之,这节展示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通过各位领导、老师中肯的评课
课标分析
《项脊轩志》是鲁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至爱亲情”的第三课,课文用散文的形式,多叙家常,故别有风味。文章分两次写成,主要抒发个人情志,体格短小。根据教材内容可以联系以下课标内容:
一、阅读与鉴赏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二、表达与交流5进一步提高记叙、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三、表达与交流9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的发言,恰当的应对和辩驳。
四、阅读与鉴赏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首先,本文作为一篇文言文,需要学生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学会概括故事情节,这些都与课标内容一“阅读与鉴赏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相关联。
其次,作为一篇散文,本文一别于其他篇章,采用了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善于专门摹写身边琐事而具有小说胎息的一篇杰作。基于此,引领学生学会分析这种写法,并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写作练习中,这与课标内容二“表达与交流5”进一步提高记叙、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相联系。
最后,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能力之外,一堂语文课,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引领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观和现代观念来辩证的看待事物,进而汲取精神力量,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体味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