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他们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定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与该艺术流派风格相符的作品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2.列宁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这本书是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拿破仑法典》 D.《共产党宣言》
3.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一位政论家自豪地说,“我们在世界舞自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为我们带来了在世界范围内获取原料,输出商品,构筑市场的优势。”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工业革命的原因 B.工业革命的内容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性质
4.对下表中历史现象发展起推进作用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 B.英国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资本的全球扩张
5.1844年6月4日,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指出,工人们“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他们反对私有制社会”。材料反映出
A.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B.欧洲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C.起义的斗争目标设定显然过高D.起义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1784年的一天,英国国王前来参观瓦特和他的合伙人博尔顿的工厂。国王问他们正在忙什么,瓦特说:“陛下,我正忙于制造一种君主们梦寐以求的商品。”国王不解地问这种商品到底是什么,博尔顿回答道:“是力量,陛下。”“力量”指
A.珍妮机B.蒸汽机C.内燃机D.电动机
7.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参观了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但到1936 年,在影片《摩登时代》里,卓别林讽刺了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一变化说明
A.生产流水线提高劳动生产率 B.汽车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
C.经济发展与人性解放的冲突 D.电影是影响极大的传播工具
8.马克思认为, “它(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这表明巴黎公社
A.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建立了无产阶级性质政权 D.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9.据统计,世界工业生产量在1850一1870年的20年中只增长了1倍,而在1870—1900年的30年中却增长了2.2倍。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得益手
A.世界殖民市场迅速扩大 B.垄断组织的形成
C.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重工业迅速发展
10.从每个时代的流行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比如15、16世纪流行词汇有“新航路”“新教”;17、18世纪的是“革命”“殖民扩张”。那么,19世纪中叶的流行词汇应该是
A.垄断、罢工 B.进化论、大危机 C.理性、危机 D.工业家、社会主义
11.1907年,德国拥有5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0﹒9%,拥有的工人数却占工人总数的39﹒4%,其中重工业和运输业中的某些行业往往被一两个垄断组织所支配。这一现象
A.加速了世界市场的衰落B.壮大了商业资产阶级力量
C.延续了重商主义的政策D.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2.世界无产阶级为自身的解放进行了艰难的斗争。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巴黎公社成立②《共产党宣言》发表 ③英国宪章运动④第二国际成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
13.这批资产阶级海盗,虽然其中没有一个人住在石油区,没有一个领有一个石油泉,或一块油田,却支配着石油的开掘与提炼。他们不但对消费者霸占出售的专利权,而且对生产者有规定售价权利。海盗是指
A.资产阶级政府B.城市大地产主C.垄断资本家D.控制城市的领主
14.人们常说的工业1.0、工业2.0、工业3.0、工业4.0,相对应的是从18世纪后期到21世纪初人类经历的四次大规模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下表中工业2.0下方的空格处应填写
A.机器化 B.电气化 C.信息化 D.数字化
15.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卫生协会报告:“博尔顿市——实在糟;布里斯托尔市——糟极了,死亡率很高.赫尔市——有些部门坏得不堪设想,许多地区非常污秽,镇上和沿海排水系统都极坏;严重拥挤和普遍缺乏通风设施”。这反映当时英国
A.媒体关注社会环保问题 B.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高
C.城市医疗卫生条件极差 D.工业化致环境问题凸显
16.184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控制排放烟尘的法案;1863年,议会通过《碱业法》,要求制碱行业减少排放物;1953年,议会通过《大气清洁法》,禁止排放黑烟。从以上材料可以得出
①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严重污染②英国的环境治理过程较漫长
③英国曾以立法方式防止空气污染④英国政府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首届世界工业博览会1851年在伦敦隆重开幕,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当晚的日记中回忆到:“阳光照射在宏伟的大厦上面,每个国家的旗帜都在阳光下飘扬。这次和平节日的创造者,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女王的日记说明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文明走向繁荣
B.工业国家已联合起来,世界走向和平
C.英国工业实力雄厚,已成日不落帝国
D.英国已进入蒸汽时代,力图创建和平世界
18.德国在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化,工人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工会鼓励工人加入行会互助组织。俾斯麦及时调整策略,一方面将政府的力量介入当时存在的各种行会组织中,另方面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由此可知
A.工人阶级力量已有彻底性改变 B.资本主义社会面临衰退的风险
C.马克思主义已取得实践的成功 D.行会的发展迫使政府调整政策
19.能源短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我们国家把每年的6月15日至21日定为全国节能宣传周,倡议节约能源。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 B.内燃机的创制和新交通工具的发明
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惟一能源 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20.19世纪初.英美最先宣布禁止黑奴贸易,丹麦、瑞典、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也相继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19世纪中期,英美将已被掠卖为奴的非洲黑人从欧美遣送回非洲。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B.殖民体系趋向瓦解
C.国际分工日益明确 D.黑奴权利意识觉醒
二、简答题
21.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22.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工业组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三、材料分析题
23.整体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它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死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1)概括材料一、二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是如何通过哪些政治、经济、对外政策措施成为全球主人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市场形成过程;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核心经济体,这种核心地位是基于它在工业、农业、(水路)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除了贸易顺差之外,中国的金银比价一直低于外国金银市场的比价,欧洲国家白银的低价和中国的白银高价带来了套汇获利的机会。葡萄牙学者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产量一半的白银流入了中国,因此他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白银的流入,加速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
材料二 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是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在技术上是由电工技术革命(内燃机和电动机为代表)所引发的,物质基础是电与钢铁,国家和银行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除了英国之外,西欧的法、德、比利时、瑞士等国和美国的工业化有了重大推进,形成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群体——北大西洋工业化带,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也发生了适应性的、局部性的,有的是剧烈的变革。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白银流动的原因,简述这种流动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出现的条件及影响,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初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A 6.B 7.C 8.C 9.C 10.D 11.D 12.D 13.C 14.B 15.D 16.A 17.A 18.D 19.B 20.C
21.A变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原因:
(1)政治方面,欧洲资产阶级加速了殖民扩张;
(2)经济方面,机器大生产的客观需求;
(3)社会条件方面,交通运输条件的巨大改变;
(4)文化方面,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思想的传播。
22.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工业组织由中小企业占多数转变为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大企业时代到来。前者的特点是规模不大,雇佣工人多为十几个、几十个,生产和资本较为分散,且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后者的特点是规模庞大,雇佣工人多达十数万,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且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
23.(1)同:都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人类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开始。
异:材料一认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总体上是有益的;材料二认为是有冲突的,而且欧洲人是占支配地位的。
(2)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了近代民主政治;经济: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对外政策: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世界殖民体系。
(3)形成过程:雏形:新航路的开辟;拓展:早期殖民扩张;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第二次科技革命。影响:促使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社会转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24.(1)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外金银的比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货币化和赋税制度的改革。
(2)技术革命的推动、电与钢铁,国家和银行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推动;政治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上,垄断组织的出现、世界市场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