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害虫

文档属性

名称 农业害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2-03-05 15:13:18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三节 常见的动物
蝗虫的外部形态
身体分为 、 、 三部分。
头部: 一对, 三个、
一对、 口器一个
胸部: 两对(前翅:革质翅
后翅:膜质翅)
三对(第三对足:跳跃足)
胸部第2、3节和腹部第1~8节两侧有 ,共10对
蝗虫的外部形态
身体分为 、 、 三部分。
头部: 一对, 三个、
一对、 口器一个
胸部: 两对(前翅:革质翅
后翅:膜质翅)
三对(第三对足:跳跃足)
胸部第2、3节和腹部第1~8节两侧有 ,共10对
头 胸 腹
单眼
触角
复眼
咀嚼式


气门
设计实验: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
实验仪器和材料:蝗虫、水或凡士林等
提出问题:蝗虫的呼吸“门户”在哪里
作出假设:气门是呼吸的门户。
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蝼蛄等
卵→若虫→成虫
完全变态发育:蜜蜂、菜粉蝶等
卵→幼虫→蛹→成虫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
胸部有分节的足三对,一般有两对翅。
预防和控制虫害的原则
综合治理、防治并重
9Q%
成虫
若虫
唯蝗产卵
5
4
若虫
1
若虫
3罗”若虫
若虫

1、煌虫的形态结构和
生活习性
成虫
8、
幼虫
成虫
中回材市场
gcse. co
1
A△
蝗虫的口器
6网
www.
video. 五、农业害虫
张家口市怀来县土木中学  牛永丽
教材分析
第三节《常见的动物》分六个部分,以动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为线索,重点介绍几种不同动物类群的基础知识。《农业害虫》是继“农业益虫”之后又一类节肢动物的学习内容。教材要求通过对蝗虫形态、结构的观察,得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通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蝗虫的口器(在实验室里观察动物一节中已有所了解)、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探究蝗虫的呼吸门户,以及介绍蝗虫的发育过程,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蝗虫为什么对人类有这么大的危害,以及防治蝗灾的最佳时机和方法。教材中通过“实际用”栏目,还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去防治害虫,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以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蝗虫为例介绍农业害虫,对于蝗虫农村的学生都很熟悉,尤其是蝗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发育状况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城市学生了解很少,所以农村学生学习本节课,要相对容易一些,但在探究蝗虫的呼吸门户时可能会遇到困难。
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是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昆虫的形态特征。
2.说出昆虫发育经历的几个过程。
3.说出常见害虫的一些防治方法。
4.识别常见的农业害虫。
技能性目标:
1.尝试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
2.尝试探究蝗虫的呼吸门户。
情感性目标:
1.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养成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蝗虫模型、蝗虫发育过程标本、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教学课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三只蝗虫,收集有关蝗灾和治蝗的资料。
教学过程
目 标 学 生 活 动 教 师 活 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观看多媒体课件,小组代表宣读课前收集的有关蝗灾的资料。认真听题,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 播放蝗灾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回答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设疑。提问:小小的蝗虫为什么这么厉害,田野里还有哪些害虫呢?引入新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 观察活体蝗虫,参照图3-32,找出蝗虫身体各部分的分界线,认识蝗虫身体各部分的结构,以实验组为单位填写下列表格。身体分部器官头部触角(  )对 复眼(  )对单眼(  )对解剖咀嚼式口器实物标本并加注名称胸部前胸前足(  )对中胸中足(  )对前翅(  )对,革质气门(  )对后胸后足(  )对后翅(  )对,膜质气门(  )对腹部气门(  )(1-8体节)听觉器官(  )对(第一体节两侧)产卵器(雌性),交接器(雄性)指定小组宣读观察结果,每个组进行交流 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观察蝗虫标本,并到各个小组中进行个性化指导,给予鼓励性评价。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先仔细观察蝗虫口器的外形,然后用镊子取下口器的各个部分,参照图3-33摆放在解剖盘内进行观察,用手摸一摸蝗虫的上颚,有什么感觉?结合小辞典,想一想,蝗虫口器的特点,对蝗虫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播放蝗虫咀嚼禾本科植物的课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到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探究的精神。 观察蝗虫的胸部和腹部,找到气门的位置,数一数,共有几对?并回答。各小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按照探究的步骤,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讨论完善后,各小组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和用具,按照课前的分工进行实际操作。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得出结论:蝗虫的呼吸门户是气门。小组代表发言,进行交流。 设疑并提问:蝗虫的呼吸门户在哪里?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和用具,引导学生利用窒息法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完善探究方案。巡视并对探究过程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蝗虫的生活史标本,或观看蝗虫发育过程多媒体课件,参照图3-34,了解蝗虫一生的发育过程,分析要防治蝗虫,应该在蝗虫发育的哪个阶段采取措施效果最好? 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治蝗的有效措施。
小结练习巩固 积极发言,谈自己的收获及感想,自行完成练习,也可小组讨论 及时表扬。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最后小结有关内容。巡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