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市第四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乌市第四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8 11:5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中阶段性诊断测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34分)
1. 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到处都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A. 加强与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B. 与英国在全球进行商业竞争
C. 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D. 推行殖民扩张,控制全世界
2.作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是由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定要发泄出来的”。这反映作者认识到
A.一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导致一战
C.欧洲在一战前30年,内部力量迅速积聚
D.科技的发展加剧了世界大战的残酷性
3. “这场战争(一战)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文中的“开端”是指?
A.社会主义运动 B.和平主义思潮?
C.殖民主义扩张 D.民族解放运动?
4. 1919年9月,中国签署了对奥和约,取消奥地利的最惠国待遇,废止了《辛丑条约》中的中奥专约。1921年5月签订了《中德协约》,中国得到了战争赔款,收回德租界。这得益于
A.列强对华政策转变 B.国家综合实力上升
C.有利历史机遇出现 D.独立自主地位形成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曾表示:“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共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华盛顿会议上,把他的这种愿望化为泡影的是
A. <四国条约》的签订 B. 《五国条约》的签订
C. 《九国公约》的签订 D. 《中日协定》的签订
6.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取得原来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而在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又表示支持中国代表的要求收回山东的主权。美英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反日斗争高涨 B、中国是国联的参与者
C、英日同盟已经宣告失败 D、力图遏制日本势力的扩张
7.下表为20世纪二十年代欧洲大事记(节选)。这集中体现了当时
A.地区冲突的加剧 B.德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C.维护和平的尝试 D.国际组织作用的加强
8.下表为纳粹党党员及议席变化情况统计表。这反映出?
时间 1928年 1930年 1932年
纳粹党党员 10.8万 35万 85万
国会议席 12 107 230
国会名次 9 2 1
A.德国民族复仇情绪高涨 B.国会长期受纳粹党控制
C.纳粹党使德国摆脱困境 D.德国民主制度日益健全
9. 1936广田弘毅年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法西斯体制的措施。规定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级以上的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工具,禁止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颁布了全面侵略中国、并进一步南北并进大肆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纲要》,使日本进行所谓的“准战时体制”。以上措施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发动九一八事变 B.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
C.亚洲出现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D.日本军部出现了“北进派”“南进派”的分歧
10.1936年11月,德日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规定:当缔约国一方遭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并立即商讨“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当时该协定这样规定旨在
A.建立侵略苏联的同盟 B.摆脱国际联盟的束缚
C.转移国内斗争的视线 D.掩盖对外侵略的野心
11.下图是一幅讽刺1938年慕尼黑会议中英法等国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的漫画。漫画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
(备注:张伯伦和哈里法克斯抬着空担架问狼:“打扰,请问你们是否听见一声尖叫?”狼前面的地上写着“捷克斯洛伐克”字样。)
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 B.推行种族歧视政策
C.大国推行强权政治 D.禁止当事国出席会议
12. 下列历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展 B.经济危机的影响
C.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D.法西斯集团的形成
13.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这一条约指的是
A.《慕尼黑协定》 B.《反共产国际协定》
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D.《大西洋宪章》
14.当战役进行到1941年11月,德军受困于严寒天气而进攻迟缓,而苏联红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带着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逐步转入反攻。该战役
A.标志着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B.宣告了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C.是德国发动战争后的首次失败 D.是苏德战场上的根本转折点
15. 在纳粹德国入侵苏联的当天,丘吉尔表示:“我只有一个目的,打败希特勒,我的生活为此也简单得多了。假如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会在议会中为魔鬼说上几句好话。”丘吉尔的这一主张产生的影响是:
A.建立了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B.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C.由绥靖政策变为积极抵抗 D.推动《慕尼黑协定》签署
16. 世界军事史上,有些战役就效果而言被指为“战术上的成功,战略上的失败”。下列战役符合这一描述的是
A.偷袭珍珠港 B.不列颠之战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阿拉曼战役
17.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都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断扩大并达到最大规模,这两次战争爆发的相同点是:
A.受绥靖政策的影响 B.法西斯军队发动突然袭击
C.直接决定了法西斯同盟失败的命运 D.法西斯国家撕毁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
18. 1942年4月23日,蒋介石通过宋美龄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如是我观》一文,提出取消外国在华的种种特权。这得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积极响应。其历史背景是
A.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B.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中国抗日战争转入反攻阶段 D.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了根本性转折
19.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的发表:
A.标志着中国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B.表明中国的抗战从此得到美英等国的援助
C.从国际法角度确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地位
D.表明中国抗日战争正式进入全面反攻阶段
20. 《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
A.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B.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
C.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 D.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
2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英等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若干协议,由此形成了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是( )
A.维护战胜国利益,保证世界和平 B.以实力为依据,美苏划分势力范围
C.维护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主宰世界 D.两大阵营对立,形成争霸局面
22.“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战;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远程液体燃料火箭,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D、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23. 二战后美国外交官凯南形容美国是鲨鱼,前苏联是老虎,二者虽然都很凶猛,却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里,暂时不会兵戎相见。凯南评述的是美苏
A.都成为超级大国 B.进行冷战对峙
C.共同对付法西斯 D.军事实力接近
24.在执行马歇尔计划的过程中,受援助的西欧国家跟美国签订了多边或双边协定逐步取消西欧国家的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管制,接受美国对使用援助的监督,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的权利。这些举措
A.旨在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B.便于美国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C.损害了欧洲各国的关税主权 D.有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5、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的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26、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
A、官位世袭 B、负责监察百官
C、负责地方行政 D、子孙可继承官职和封地
27、唐太宗时期开始设置的羁縻府州,是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这一制度
①是唐政府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直接管理的一种方式②以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可以世袭③户籍一般不上报户部,也不承担赋税④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史载唐太宗时曾有人奏请修复长城,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民劳事”。唐太宗这一认识来自
A、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
B、北方已纳入羁縻府州中,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
C、重视经济发展和休养生息,不愿浪费人力物力
D、唐太宗的“存百姓”思想和开明的民族政策
29、康熙皇帝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经过①两次雅克萨之战;②平定噶尔丹叛乱;③收复台湾,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④册封达赖、班禅。以上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
30、“千古一帝”并非历史学家对古代帝王的严谨评价,但却为近年来的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所常用。假如你是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的史学顾问,那么,你会否定下列哪一编导的剧目策划
A、秦始皇——开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纪元
B、唐太宗——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带入鼎盛时期
C、唐太宗——大唐盛世的奠基者
D、康熙帝——顺势而为,勇立世界历史发展潮头
31、下列各项中,体现孔子因材施教主张的一句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C.“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D.“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32、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所体现的是
A、金融资本的垄断贸易政策???? B、殖民主义的屠杀掠夺政策
C、工业资本的自由贸易政策 D、殖民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
33.读图1,当时,拿破仑的军队入侵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近郊的民众奋起抗击。法军集体屠杀了上千名起义者。受此事件激发,西班牙画家戈雅创作了此画。此画可以从侧面解释拿破仑帝国走向末日的重要原因 是
A.欧洲民族主义逐渐觉醒 B.欧洲反法同盟的持续军事打击
C.法国人民厌恶非正义的战争
D.欧陆封建势力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图1《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
34. 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是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四小题,共49分)
3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6年英国外交部一份备忘录上的话说:我们……没有领土的野心,也没有扩张的欲望。我们已经得到了我们想要的一切……也许比想要的还要多。我们的唯一目的,是想保住我们现在拥有的,并和平地生活。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所爆发的战争和有关战争的传言、争吵和摩擦,都会出现破坏和平成果的情况,我们都会是输家。
1932年英国财政部认为,收支平衡很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国家债务增加了12个百分点。“金融和经济风险”对于反对国防预算大幅增加产生了重要作用。慕尼黑阴谋之后一位财政部官员说:我们认为我们也许养不起这样一支空军。因此,不如向希特勒提出那种最令他欣慰的和平胜利的建议。
材料二 我们提出的问题是:西方各大国家是否本来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以避免这场战争的爆发……对德国和日本采取的绥靖政策是不是犯了一个灾难性的错误?然而,事件发生的顺序是颠倒的,绥靖政策并没有导致战争,而恰恰是因为战争的爆发才有了后来的姑息。我们一般都认为到1939年战争在波兰还没有爆发。但事实上,这场战争始于1937年的亚洲,甚至始于1931年日本侵略满洲之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2分)
(2)材料二对绥靖政策和二战的爆发有什么新认识?请举出两个“姑息”的例子,并说明“姑息”的危害。(7分)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后果,能得出什么启示。(3分)
36(11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下院的辩论词
材料二 这是我们迄今体验到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我们五年来所做的和没有做的一切所造成的结果……五年孜孜以求尽量不抵抗路线的结果,五年英国势力不断退让的结果……我们处在一场降临于英国和法国的最大灾难面前。
——引自1938年10月5日丘吉尔在下院的辩论词
材料三 德国在任何情况下都关心维护一个强大的民族主义的波兰,……一支强大的波兰陆军的存在意味着大大改善德国的处境;波兰部署在俄国边界一侧的陆军师节省了德国相应数量的额外的军事开支。
—引自1939年1月5日希特勒与波兰外长贝克的谈话
材料四 ……布拉格的情况是不能容忍的。……然后将轮到波兰。……至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它们当然属于德国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空间。……到1940年和1941年德国将一劳永逸地同自己的宿敌——法国进行清算。……当法国被击败后,德国能轻而易举地确立对英国的统治,……我们将以英法两国在美洲的领地为基地,同美国……进行清算。
——引自1939年3月8日希特勒在德会议上讲话
材料五 ……不论德苏协定属于什么性质,它都不能改变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并且决心加以履行。……我希望向您重申我的信念: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战争将是所能出现的最大灾难。……我看不到德波之间有什么问题不能够以及不应该通过和平手段得到解决。我们已经准备并将一直准备协助创造条件来进行这种谈判……
——引自1939年8月22日张伯伦致希特勒的信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这是由于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而引起的辩论?张伯伦和丘吉尔在(对绥靖政策)观点上有哪三点不同?(7分)
(2)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其中哪一材料给了张伯伦和丘吉尔的辩论以最好的回答?另一材料又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即希特勒这样做的目的有哪些)?(2分)
(3)比较材料五和材料一,材料五说明了什么(即材料五体现出了英国哪些态度)?(2分)
37(16分).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之所欲者放逸,百姓之所不欲者劳敝。”,“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新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四:“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ɡòu)。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
(1)材料一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主要有哪些不同?(3分)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3分)
(3)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5分)材料四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1分)
(4)由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和成就,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2分)
38(10分).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救济)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4分)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不能照抄原文)(4分)
材料三: 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2分)
高二年级期中历史学科
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D A D C B D C A C D C A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A B A B A C C B D B B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C C B D C D D D A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9分.)
35.(1)维护本国在一战后的既得利益;认为战争开支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2)新认识:认为先有战争爆发,后有绥靖政策;二战始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举例: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未对日本进行有效制裁;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操控的国联虽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但未对其进行石油禁运;西班牙内战中,美国制定了“中立法案”,英法实行了“不干涉”,纵容德意法西斯帮助佛朗哥叛军;英法策划“慕尼黑阴谋”等。
危害:损害了小国利益;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影响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3)面对法西斯侵略,世界各国应该团结一致;重视战争威胁,做到防患于未然;应该克服集体安全中的自私自利。
36.(1)慕尼黑协定的签订。第一,对该协定的评价不同。张伯伦认为是解决了“最后的”、“最危险的”问题;丘吉尔认为是“最严重”的后果。第二,对以前实行的绥靖政策的看法不同。张伯伦认为是成功的;丘吉尔认为是失败的。第三,对绥靖政策的前途预测不同。张伯伦认为是“通向稳定”,丘吉尔认为是走向“灾难”。
(2)材料四。因为它是希特勒的内部重要讲话,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个讲话。
材料三说明了希特勒的狡猾。第一,欺骗波兰;第二,给英法等西欧国家以德国的敌人是苏联的印象;第三,不刺激苏联。
(3)材料五说明英国的态度已与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时有所不同,它对波兰危机作出了较为强硬的态度;英国仍寄希望于绥靖政策。
37.(1)史实:灭六国,完成统一;创立皇帝制度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不同:秦: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唐以民为本,轻徭薄赋;提倡节俭;
理解:功:出现贞观之治(具体表现也可)。德:唐太宗善于纳谏,以民为本,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3)贡献:平定三藩之乱;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理解:天下太平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蕴藏着危机。
(4)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封建国家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
38. (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2)主张: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2分)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第 6 页 (共 6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