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说课稿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课题是沪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用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这四个方面简述我对本节课的认识和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方程(组),是本册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的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提高解方程组的技能,逐步体会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②在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理解他人的看法并与他人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问题中的两个等量关系。
二、学情分析
1、由于很多初一学生对实际问题存在排斥的心理,一看到是很长的文字题目就不想看了。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不能根据题意找到相关的等量关系,所以对本节课设计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重难点,让学生不再害怕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方程组应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a、抓不准等量关系;b、找到等量关系后不会列方程;习惯于用小学学习的解法;c、对于使用代数方法解题不适应,不知道怎样抓住题意理清等量关系。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的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由于部分学生思路不清,可能导致对列出的方程或方程组半信半疑,因此作为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符合题意列出的方程都是正确的,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应鼓励其一题多解,便于选择合理的方法,是方程尽可能简单。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是习惯于找解题模式,套题型。
三、 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实际问题,由于探究的问题比较复杂,所以一方面设置部分台阶(如较简单的准备题、提示解题方向的思考题)减少坡度、分散难点,另一方面用具体的方法(如列表法、图解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表达,还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交流、整理、反思的时间。
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诱导,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如何探究,探究不同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大的收获。
2 .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
3. 针对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可能存在的三个方面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以解决,特别是学生抓不准相等关系这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格,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如例 1 在分析过程中,通过表格让学生明了、清楚直观解决列方程的难点.
4. 在课后习题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这主要由于学生刚刚入门,多进行模仿,习惯以后,再做与例题不一样的习题,可以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同时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找出共同点和区别,确定最佳列法,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四、教学程序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某校组织初一年级学生参与“夏令营活动”,如果单独租用45座客车若干辆刚好坐满,如果租用60座客车,可以少租用1辆车,并且余下30个空座位,已知45座客车客车租金每辆250元,60座客车每辆300元,若果你是这次活动的负责人,请你为这次租车设计一种租金最少的租车方案,这种方案的租金是多少元?
此问题涉及的数据较多,关系也显得比较复杂,但是生活中又经常遇得到,这类问题应该如何分析和解决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环节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例一:某村18位农民筹集5万元资金,承包了一些低产田地,根据市场调查,他们计划对种植作物的品种进行调整,改种蔬菜和荞麦。种这两种作物每公顷所需的人数和需投入的资金如下表:
作物品种 每公顷所需人数 每公顷投入资金/万元
蔬菜 5 1.5
荞麦 4 1
在现有的条件下,这18位农民应承包多少公顷田地,怎样安排种植才能使所有的人都有工作,且资金正好够用?
提问:如何理解“所有人都有工作”和“资金刚好够用”?
列表分析题目所提供的所有信息点,尽量鼓励让学生先设计表格,教师在对表格的设计予以评析,找出等量关系后再予以作答
解:设蔬菜种植面积为x公顷,荞麦种植面积为y公顷,根据题意,得:
5x+4y=18
1.5x+y=5
解这个方程组,得
x=2
y=2
承包田地的面积为 x+y=4(hm )
种蔬菜的人数为 5x=5×2=10(人)
种荞麦的人数为 4y=4×2=8(人)
答:这18位村民应承包4 hm 的田地,蔬菜和荞麦各2 hm 其中10人种蔬菜,8人种荞麦,这样能使所有的人都有工作且资金刚好够用。
环节三:总结归纳数学模型
审: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
列:分析题意,找出两个等量关系,并在原题目中做标记,
根据两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解:接触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
验:检验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
答:写出答案。
环节四:巩固练习,熟练技能
课本第115页练习1、2
环节五:反思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分配问题,要能从复杂的问题中提炼出有效的信息,适当的运用表格可以帮助我们理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含义的等量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在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行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设未知数时,如有单位,必须让学生写在字母后,如例题一中,不能把“设蔬菜的种植面积为X hm ”写成“设蔬菜的种植面积为X”。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等量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者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同时针对例一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清题目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其中的等量关系也可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再由教师予以总结。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
环节六:课后思考题
某校组织初一年级学生参与“夏令营活动”,如果单独租用45座客车若干辆刚好坐满,如果租用60座客车,可以少租用1辆车,并且余下30个空座位,已知45座客车客车租金每辆250元,60座客车每辆300元,若果你是这次活动的负责人,请你为这次租车设计一种租金最少的租车方案,这种方案的租金是多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