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新课标A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4-28 18:4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阐述。
说教材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②中的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应用,以及通过“做中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空间转化的能力。为后面学习平面和平面平行奠定了基础。
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在认识定理的过程中,体会空间转化和逻辑推理的思想,并利用这一思想解决有关定理应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讲解、观察、比较、制作“微课”的方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空间转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翻转课堂”丰富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帮助学生用自己思考的方式建构正确的数学知识体系,使学生产生积极地数学学习态度和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应用,而通过对判定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转化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在认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学生要体会定理的形成过程以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
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使学生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在课前让学生观看“微课”,使学生自己在听课中理解,在听课中感悟,并记下疑点;上课时,则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并辅之以小组讨论法、观察演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加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说学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设计的具体学法为:通过“微课”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可以无限制地、重复地观看,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变成一个常量,尽可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思考的方式建构正确的数学知识体系。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任务设计
1、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来复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并自主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应用。
2、学生观看“微课”后,做一做课本中的两道练习题,并记下自己的疑点。
(二)课堂任务设计
(1)复习导入
复习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使学生理解直线与平面平行时,是没有公共点的。
(2)检查学习成果
①活动方式:3至5名学生自主展示学习成果。
②评价方式:我将根据学生的展示给予口头鼓励或建议。
(3)重点精讲
我将借助PPT讲解“微课”中的两道练习题,并以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交流,获得学生反馈。
(4)小组讨论
①活动方式:学生之间交流学习成果,一方面互相学习成员之间的优秀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互相解决小组成员内的问题或困惑。最后,由我解答小组讨论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②评价方式:以小组打分的方式对团队合作进行评价。
(5)课堂总结
回顾本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帮助学生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掌握结构、领会原理、融会贯通,有利于认识结的内化和发展。
(5)布置作业
《教科书》——P62
练习题
第3、4题
六、说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一节“翻转课堂”,因为还是在摸索钻研的阶段,所以,在运用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的
地方:
1、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还不是很到位,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2、对几何画板的使用并不熟练,以后还需重点加强;
3、因为是非师范专业的新教师,工作才第二年,“微课”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并不是很系统,对
数学知识、题目的讲解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翻转课堂”本身的优点:
1、开展了新的教学模式,积累了教学经验,同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通过“微课”与“翻转课堂”,开阔了新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教学中,积极引导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使学生养成了转化分析的思维品质,提高了学生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能力,从而,优化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只要倾注爱心,真正了解每一位学生,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与难易适度的问题,并及时积极地鼓励建立学生的自信,才会激励学生的潜能,滋润学生渴望进取的心田,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