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致橡树》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致橡树》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7 21:3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致橡树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2、背诵诗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通过诵读领悟诗歌情感。
情意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难点:1、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2、掌握_???è???????????_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方法
美读、美感、美思、多媒体教学
四、 教学过程
(一)、 导语问题与思考
在开始我们今天课程之前我想请问大家:你知道中国的民间四大爱情故事分别是什么吗?
对于爱情你有什么样的看法?你所向往的爱情是怎样的?
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前苏联·尤·留里科夫: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
英国·_è???????????_: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
法·安德烈·莫洛亚: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
法·莫里哀: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
前苏联·留里科夫: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
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小测试
当你有一天遇到你所爱的人,而他以一棵树的形象出现,那么,你愿意以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和他在一起呢?为什么?
青藤 B、一棵树 C、小鸟 D、春雨 E、其他
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听听舒婷是怎么说的。
(二)、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出生,福建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发表诗歌。现在为中国作协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_??????è?????_诗集(中国作协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她的_????????????????????±????????????_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朦胧诗介绍: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_???è???????????_,是舒婷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可以说是朦胧诗的代表之作。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_???è????????_第4期。20多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动乱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这是作者的_??±??????è¨?_,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诗人在诗中呼吁了女性的自我完善,使人们认识到了几千年来男尊女卑思想意识的危害性,从而弘扬了一种民主的意识。
(四)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老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离不开朗读,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个性诵读?(配乐)
老师:我们的同学真棒,不仅声情并茂,而且能从他们的朗读中听出诗歌中透露出来的那份理性的光辉,现在给大家播放一段老师从网上下载的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并跟着一起朗诵。(播放多媒体配乐朗诵)
刚才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话想给大家说?
(五)师生共同赏读、研习诗歌,学生结合提问朗读思考鉴赏。
1、 全班朗读全文,初步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爱情观。
同学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师生共同明确:
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世俗的爱情观。三个字“绝不学”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指出爱情必须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关系。
2、 纵观全诗,可发现舒婷的这首《致像树》分为上下两节,请同学们划分出上下两层。
明确:一层: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
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结尾
划分原因:一层:是诗人宣告一篇战斗书,宣告自己不愿成为男性附庸。
从感情上看,一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
二层:诗人对自己的爱情观确立,这一层是诗人感情抒发平缓的,诗人以女性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了自己内心梦想,象小溪流水,如一木棉在清风中摇曳。
3、请男生朗读诗歌第一层,要求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在诗歌的第一层中,所要否定的爱情观。
归纳明确:作者否定了三种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_è????±?¤????_。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的爱情。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
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小结:以上三种都是传统的“世俗的爱情”,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
4、请女生朗读诗歌第二层,要求其他同学在听朗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在诗歌的第二层中,所向往和提倡的爱情观。
师生就“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形象和内涵” 共同讨论,寻求并达成共识: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双方必须平等独立;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
双方的形象和内涵: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双方必须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 不仅爱你伟岸挺拔的身躯,爱你的容貌、气质、才华成就;更爱你今生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
(六)艺术手法
舒婷的_???è???????????_不像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或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是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来表达作者心中的爱情的。
(七)、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舒婷的《致橡树》,理解了她的爱情观,并且也明白了,爱,并不是狭隘的爱对方伟岸的身躯,容貌和才华,还要爱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爱生活,爱祖国,这才是真正的爱情。同时我们也初步了解了以舒婷为代表的朦胧诗的一些特点,有助于以后同学们对诗歌的阅读欣赏。
(八)、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完成一篇读后感《读〈致橡树〉》,字数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