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在反复阅读中了解鲁迅先生自身经历与思想发展的历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 (多媒体投影显示)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题写在自己照片上的一首小诗。意思是,虽然祖国一片黑暗,但我不能不爱它;虽然我的赤诚不被理解,但我还是要把一腔热血献给中华民族。是啊,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思想是鲁迅一生的追求,无论是在苦闷彷徨时,还是在战斗呐喊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
板书:《呐喊》自序
(二)多媒体显示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3、 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品味精炼含蓄的语句。
二、解题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2、?《呐喊》篇目表
(1)《呐喊》自序 (1922.12) (2)狂人日记 (1918.4)
(3)孔乙己 (1919.3) (4)药 (1919.4)
(5)明天 (1920.6) (6)一件小事 (1920.7)
(7)头发的故事 (1920.10) (8)风波 (1920.10)
? (9)故乡 (1921.1) (10)阿Q正传 (1921.12)
(11)端午节 (1922.6) (12)白光 (1922.6)
(13)兔和猫 (1922.10) (14)鸭的戏剧 (1922.10)
(15)社戏 (1922.10)
3、序言简介
序言简称序,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作者写的序叫自序,一般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有他人写的,多介绍作者或评论书的内容;也有把与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叫代序。
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本书的主题。
三、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学生借助照片资料,对鲁迅进行初步的了解(多媒体播放照片)
1、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阅读课文
鲁迅先生在创作《呐喊》之前:
到过哪些地方
产生过哪些想法
人生道路上有哪些重大的转折
2、了解和概括鲁迅先生生活和思想发展的历程,完成图表
地点 生活经历 思想发展
绍兴???????????????? 侍亲疾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南京
求新知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4)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北京
?(5)??抄古碑 苦闷沉默,思索追寻?
北京?
应索稿? 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二)?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共有三个(好梦),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就国,即洋务救国梦;一个是通过学医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战争时去当军医,即学医救国梦;第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从作者的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第一个梦是第二个梦的前提和基础,并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而破灭,前两个梦的破灭又是第三个梦产生的原因。?
(三)概括鲁迅先生命名为《呐喊》的缘由
1、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鲁迅先生这一段话与《呐喊》的命名有什么关系呢?
唤醒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产生毁坏这个铁屋子的希望。
这是《呐喊》的第一个缘由。
2、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助威
这是《呐喊》的第二个缘由
(四)鲁迅先生陷入无边的寂寞的原因何在?如何理解这种寂寞?
出示句子:独有叫喊于生人之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寂寞:
????提问:“寂寞”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请同学们将课文中有关作者寂寞的文字一一找出来。?
??? 学生找出并依次投影。?
???(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3)这寂寞又一天一天长大的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与我太痛苦。?
???(5)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6)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鲁迅先生所说的寂寞是指奋斗者苦于找不到变革现实的途径而产生的愤懑与彷徨,是战士们在精神上的孤独。
三大梦想破灭使作者陷入了无边的寂寞中,如何理解作者这种寂寞呢?
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先行者曲高和寡的悲哀;思想者穷天究地的反省。
寂寞——对黑暗统治的反抗;对麻木国民的当头棒喝
(五) “呐喊”含义:①唤醒民众,毁坏铁屋;②慰藉(jiè)猛士,不惮前驱。
(六)思考:在第7段中鲁迅为什么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悲哀
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不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办杂志,一旦希望破灭,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
四、写作特色分析
???(一)写作方法分析:夹叙夹议?本文是按作者经历的几个阶段进行叙述,所以以记叙为主,但作为序言,要说明小说创作的动机、意图,自然离不开议论。本文议论主要有三种形式:?
????1.在叙事的关键地方作画龙点睛的议论?
????写父亲的病,说“在侮蔑里接了钱”;写上南京求学“仿佛是走异路,逃异地”;学洋务是“将灵魂卖给洋鬼子”。这些叙事已透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而作者在记叙之中又特意在两段叙事的联结处,加入几句承上启下的议论:?“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真面目”寥寥数语,使叙述中所含意思更加显豁。?
????2.记录作者的思想变化的感受的议论?
????它往往交织在叙事中,但由于它更多的是作者历史上思想认识的结论,所以应该说主要是议论。如:?记叙看时事画片刺激后写的一段话,把弃医从文的原因和启蒙主义文学观揭示得很透辟,论述了医治身体的病和医治精神的病的关系。又如毁坏铁屋子争论后的一段话,更是鲜明的议论,结论是:?希望是不能抹杀的。?
????3.总结性的议论?
????结尾处对《呐喊》和文学革命的关系论说。这段议论旗帜鲜明,阐述精辟,落在文章的结尾处,是全文叙事的理论归结。议论的末句,又与文章第一句自然呼应。?
(二)比喻贴切,寓意深远?
????关于铁屋子的争论:?
????铁屋子:?比喻黑暗浓重的旧社会,极深刻地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示众的材料看客:?比喻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
????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比喻叫喊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狐独。?
????听将令:?比喻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
????大毒蛇:?比喻寂寞如何缠住了灵魂。?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和作者写作这些小说的缘由,在分析中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着从关键的词句入手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六、作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