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下期中考试单元复习: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本章知识点梳理
1.力臂的画法
力臂的画法:(1)首先在杠杆的示意图上,确定支点O.
(2)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要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适当延长.
(3)在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在垂足处画出直角,从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力的作用线重合,让另一条直角边通过交点,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在旁边标上字母,l1和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提出问题:
当杠杆受力平衡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那么杠杆平衡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实验步骤:
(l)实验前要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使杠杆的重心落在支点上,从而消除杠杆的重力对平衡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不允许再旋动两端的螺母
(2)在已调节平衡的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平衡.支点两边的钩码重力分别是动力FI和阻力F2,用刻度尺量出杠杆平衡时的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多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说明:实验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方便测力臂.使杠杆在倾斜位置平衡也可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只是实验操作比较麻烦.
实验数据:
序号 F1/N L1/cm F2/N L2/cm
1 1 5 0.5 10
2 1 10 0.5 20
3 1.5 10 1 15
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可写作F1L1=F2L2,用比例式表示为=
3.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
(1)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装置叫做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要费距离.
(2)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动力F=
若忽略滑轮重,则有F=.其中n为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
(3)用滑轮组提升物体时,虽然省了力,但是费了距离,滑轮组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升高距离的几倍.设物体升高的距离为h,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nh(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
(4)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n的方法
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将它们隔离开,只计算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如图甲所示,有两段绳子吊着动滑轮,n=2,F1=G,图乙有三段绳子吊着动滑轮,n=3,F2=G
4.有用功和额外功
(1)有用功:利用机械做功的时候,对人们有用的功就叫做有用功.
(2)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叫总功.
(4)总功的计算:W总=Fs;W总=W有用+W额外
(5)有用功的计算方法:W有用=Gh;W有用=W总﹣W额外
(6)额外功的计算方法:W额外=G′h,W额外=f摩s;W额外=W总﹣W有用
5.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有η=,因为W有用=Gh,W总=Fs,所以有η=,又因为s=nh,所以有η=,如果不计摩擦和绳重,则有F=,所以η=。
(2)①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重力有关,G物相同时,G动越大、η越小;
②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G动相同时,G物越大、η越大;
③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绕绳方式无关。
6.斜面的机械效率
(1)有用功是由使用机械的目的所决定的.当用斜面提升物体时,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就是有用功,W有=Gh.
(2)额外功是克服相互接触物体间的摩擦阻力所做的功.对于斜面而言,W额=fs.
(3)总功是指动力对所做的功.一般情况下使用斜面时,动力做功W总=Fs.
(4)由功的原理:“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而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就包含了有用功和额外功.即:W总=W有+W额.
(5)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只能小于1(理想状态下可能等于1),并且无单位
斜面的机械效率η==,在同一斜面上,由于倾斜程度相同,即一定,故在同一斜面上拉同一物体(粗糙程度相同)时,在斜面上所移动的距离(或物体被提升的高度)不同时,机械效率是相同的.
(6)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斜面粗糙程度相同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斜面的倾斜程度一定时,斜面越粗糙,机械效率越低.
7.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
实验目的: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原理:η==
实验器材:滑轮组、相同的钩码若干、铁架台、细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实验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钩码的重力G;
(2)按装置图把滑轮组和刻度尺安装好,并记下钩码下沿和绳子末端在刻度尺上的位置;
(3)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读出其示数F,并从刻度尺上读出钩码上升的距离h和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
(4)分别算出有用功W有、总功W总和机械效率η,将各项数据填入下表
(5)增加被提升钩码的个数,重复步骤(2)(3)(4)
实验数据:
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有用功W有/J 绳端的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n
1 10 0.1 1 4.2 0.3 1.26 79.4%
2 15 0.1 1.5 6.0 0.3 1.8 83.3%
3 20 0.1 2 7.5 0.3 2.25 88.9%
注意事项:
(l)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目的是保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大小不变;
(2)为了便于读数,钩码下沿和绳子末端在刻度尺上的位置最好取整数;
(3)多次测量的目的是进行一些必要的比较,利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规律,而不是求平均值.
实验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的重物时,重物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大
本章重点题型归纳
题型一:杠杆作图
1.如图所示,用一根细绳将杠杆AOB在O点悬挂起米,B处挂一重物G,请画出重物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作出使杠杆在图中位冒平衡时最小的动力F1及动力臂L1。
2.在图中画出力F的力臂,并标上字母L。
3.图中,请作出力的力臂L。
题型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4.“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甲,把质量分布均匀的杠杆中点O作为支点,其目的是消除 对实验的影响。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 。
(2)图乙中杠杆恰好处于水平位置平衡,若在A处下方再挂一个相同的钩码,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需将挂在B处的钩码向右移动 格。
(3)如图丙,小明取下B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钩在C处,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示数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N,如果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它是 (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每个钩码重0.5N)。
(4)小明经过多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后得出了杠杆平衡条件: 。
5.小红和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若实验前杠杆如图甲所示,可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实验过程中,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 。
(3)在杠杆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出力臂,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次数 F1/N I1/cm F2/N I2/cm
1 1 10 2 5
2 2 10 1 20
3 3 15 3 10
小明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是 。
(4)杠杆调节平衡后,小红在杠杆上的A点处挂4个钩码,如图乙所示,为使杠杆重新平衡,应在B点挂 个钩码,当杠杆平衡后,将A点和B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向支点O靠近一格,杠杆会 (选填“左侧下降”“右侧下降”或“仍水平平衡”)。
6.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李翔同学提出两个新的探究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进行实验?
问题二: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呢?
(1)老师为了解决李翔提出的问题,让李翔先后用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实验李翔总结出乙图的实验方案比甲图的实验方案好,理由是 。
(2)为了探究问题二,他利用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研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 ,由此李翔知道实验中使杠杆的中点作为支点的原因了。
题型三:滑轮组特点判断
7.如图所示,滑轮重、绳重、摩擦力均忽略不计,利用两个滑轮提升同一重物到同一高度时,下列组合中最省力的是( )
A. B.
C. D.
8.在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车间工人们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重物提起2m的高度,下列关于这个滑轮组工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被拉下了10m
B.这个滑轮组能省距离
C.这个滑轮组能省力
D.这个滑轮组不仅能省力,还能省距离
9.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每个滑轮重50N,用这个滑轮组把质量为40kg的重物在2s内匀速提升2m,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g=10N/kg)( )
A.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F为150N
B.重物的速度是1m/s
C.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6m
D.绳子自由端的速度是2m/s
题型四:滑轮组作图
10.用线代表绳子,连接图中的滑轮组,要求画出最省力的绕法。
11.如图所示,工人站在地面上用滑轮组将重物提起,画出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12.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拉着重为10N的物体A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请画出滑轮组最省力的绕线情况,并画出A对地面压力的示意图。
题型五: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
13.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同一滑轮组先后提升不同重量的物体进行实验,如图甲和乙所示,不计空气阻力。实验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次数 物重/N 提升高度/m 拉力/N 绳端移动距离/m 机械效率η
1 3 0.1 2.0 0.3 50%
2 6 0.1 3.2 0.3
(1)根据测量的实验数据,可计算出表格中的横线上应填的数据大小为 (用百分数表示)。
(2)小明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一边拉动弹簧测力计一边读数,非常不方便,因为这样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为了方便读数,小明认为可以让弹簧测力计保持静止时读数,他的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如果让弹簧测力计保持静止时读数,则所测出的滑轮组机械效率将比其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如果不计绳重和摩擦,只是按照如图丙所示的绕绳方法组装滑轮组,并利用图丙方案提升相同重量的物体,对比甲图和图丙所示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知η甲 η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4.某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小组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该静止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2)通过比较 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填实验次数的序号)
(3)通过比较 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填实验次数的序号)
(4)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
实验次数 钩码重量G/N 钩码上升高度h/m 绳端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4 0.1 2.7 0.2 74%
2 4 0.1 1.8 0.3 74%
3 8 0.1 3.1 0.3 86%
4 8 0.1 2.5
15.小华用图示装置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物重G/N 物体上升高度h/cm 拉力F/N 机械效率η/%
1 2 10 1.0
2 3 10 1.4 71.4
3 6 10 2.5 80.0
(1)实验中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一次实验的机械效率为 ;
(3)分析数据可知,提高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4)小华用该滑轮组再次匀速提高同样多的钩码,但钩码上升的高度比原来高,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题型六:机械效率计算
16.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360N货物,货物上升3m,上升速度是0.3m/s,拉力F的功率是180W(不计绳重),在此过程中克服摩擦所做的功为630J。
求:(1)做的有用功为多少?
(2)拉力F做的功为多少?
(3)动滑轮重为多少?
17.如图,塔式起重机上的滑轮组将重为1.2×104N的重物匀速吊起2m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1)求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
(2)求绳端的拉力;
(3)若动滑轮的重力为400N,求克服摩擦和钢丝绳重所做的功。
18.如图所示,斜面长s为1.2m、高h为0.3m,现将重为12N的物体沿斜面向上从底端匀速拉到顶端,若拉力F为4N,求:
(1)拉力做的有用功。
(2)斜面的机械效率。
人教版物理八下期中考试单元复习: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参考答案
1.如图所示,用一根细绳将杠杆AOB在O点悬挂起米,B处挂一重物G,请画出重物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作出使杠杆在图中位冒平衡时最小的动力F1及动力臂L1。
【解答】解:(1)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过重心画一条竖直向下的线段,并在线段末端标上G;
(2)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F1×L1=F2×L2可知,在阻力、阻力臂一定的情况下,要使所用的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长;
由图知,B点离支点最远,故最长的动力臂为OB;过B点作垂直于OB的作用力F1,为使杠杆平衡,动力的方向应垂直于OB向上;
如下图所示:
2.在图中画出力F的力臂,并标上字母L。
【解答】解:延长力F的作用线,然后由支点O向F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L为F的力臂,如图所示:
3.图中,请作出力的力臂L。
【解答】解:从支点O向F的作用线作垂线,并标出力臂L.如图所示:
4.“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甲,把质量分布均匀的杠杆中点O作为支点,其目的是消除 杠杆自重 对实验的影响。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 便于测量力臂 。
(2)图乙中杠杆恰好处于水平位置平衡,若在A处下方再挂一个相同的钩码,为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需将挂在B处的钩码向右移动 1 格。
(3)如图丙,小明取下B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钩在C处,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示数 大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N,如果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它是 省力 (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每个钩码重0.5N)。
(4)小明经过多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后得出了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或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
【解答】解:(1)把质量分布均匀的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杠杆的重心通过支点,消除杠杆自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实验前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方便直接测出力臂;
(2)设一个钩码重为G,一格的长度为L;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4G×2L=2G×nL,
解得:n=4,
故应该将B处所挂钩码须向右移动4﹣3=1格;
(3)如图丙,小明取下B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钩在C处,若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G=2×0.5N=1N,
由于弹簧测力计拉力F的力臂小于4L,故F大于1N;
如果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力的力臂大于钩码的力臂,故它是省力杠杆;
(4)杠杆的平衡条件为F1l1=F2l2(或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故答案为:(1)杠杆自重;便于测量力臂;(2)1;(3)大于;省力;(4)F1l1=F2l2(或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5.小红和小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若实验前杠杆如图甲所示,可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右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实验过程中,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 便于直接测量力臂大小 。
(3)在杠杆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测出力臂,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次数 F1/N I1/cm F2/N I2/cm
1 1 10 2 5
2 2 10 1 20
3 3 15 3 10
小明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是 F1L1=F2L2 。
(4)杠杆调节平衡后,小红在杠杆上的A点处挂4个钩码,如图乙所示,为使杠杆重新平衡,应在B点挂 6 个钩码,当杠杆平衡后,将A点和B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向支点O靠近一格,杠杆会 左侧下降 (选填“左侧下降”“右侧下降”或“仍水平平衡”)。
【解答】解:(1)若实验前杠杆如图甲所示,可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实验过程中,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便于直接测量力臂大小;
(3)根据以上数据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4)若一个钩码重G,每一个小格长L,如图乙所示,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应满足:4G×3L=nG×2L,n=6,为使杠杆重新平衡,应在B点挂6个钩码;
若A、B两点的钩码同时向靠近支点的方向移动一个格,则左侧4G×2L=8GL,右侧6G×L=6GL,因为8GL>6GL,所以杠杆不能平衡,左端会下沉。
故答案为:(1)右;(2)便于直接测量力臂大小;(3)F1L1=F2L2;(4)6;左侧下降。
6.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李翔同学提出两个新的探究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进行实验?
问题二: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呢?
(1)老师为了解决李翔提出的问题,让李翔先后用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实验李翔总结出乙图的实验方案比甲图的实验方案好,理由是 便于测量力臂的长度 。
(2)为了探究问题二,他利用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研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 杠杆自身存在重力 ,由此李翔知道实验中使杠杆的中点作为支点的原因了。
【解答】解:(1)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在乙图的实验方案中,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可以从杠杆标尺刻度上直接读出来。而甲图的实验方案中的力臂不便于测量,所以,乙图的实验方案好。
(2)图丙中,杠杆的重心不在支点上,杠杆的重力对杠杆转动产生了影响,导致拉力F的大小比由杠杆平衡条件计算出来的数值偏大。
故答案为:(1)便于测量力臂的长度;(2)杠杆自身存在重力。
7.如图所示,滑轮重、绳重、摩擦力均忽略不计,利用两个滑轮提升同一重物到同一高度时,下列组合中最省力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滑轮重、绳重、摩擦力均忽略不计,
A图,动滑轮上有2段绳子,物重G由2段绳子承担,所以拉力F1=G;
B图,两个滑轮都是定滑轮,所以拉力F2=G。
C图,动滑轮上有3段绳子,物重G由3段绳子承担,所以拉力F3=G;
D图,动滑轮上有2段绳子,物重G由2段绳子承担,所以拉力F4=G;
比较可知,拉力最小的是C图,即C图最省力。
故选:C。
8.在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车间工人们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重物提起2m的高度,下列关于这个滑轮组工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被拉下了10m
B.这个滑轮组能省距离
C.这个滑轮组能省力
D.这个滑轮组不仅能省力,还能省距离
【解答】解:AB、由图知,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n=2,拉力端移动距离:s=2h=2×2m=4m,所以使用该滑轮组费距离,故AB错误;
C、使用图中滑轮组时,由两股绳子承担重物和动滑轮重,所以省力,故C正确;
D、使用滑轮组时,省了力,肯定要费距离,故D错误。
故选:C。
9.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每个滑轮重50N,用这个滑轮组把质量为40kg的重物在2s内匀速提升2m,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g=10N/kg)( )
A.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F为150N
B.重物的速度是1m/s
C.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6m
D.绳子自由端的速度是2m/s
【解答】解:
A.重物的重G=mg=40kg×10N/kg=400N,
由图可知,n=3,不计绳重和摩擦,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
F=(G+G动)=(400N+50N)=150N,故A正确;
B.重物的速度:v===1m/s,故B正确;
C.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3×2m=6m,故C正确;
D.绳子自由端的速度:v′===3m/s,故D错误。
故选:D。
10.用线代表绳子,连接图中的滑轮组,要求画出最省力的绕法。
【解答】解:n为奇数时,承担物重的有3段绳子,此时最省力,根据奇动偶定,绳子的固定端在动滑轮上,如图所示:
11.如图所示,工人站在地面上用滑轮组将重物提起,画出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解答】解:工人站在地面上用滑轮组将重物提起,拉力方向向下,是由两根绳子承担物重的,绳子固定在定滑轮上。如图所示:
12.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拉着重为10N的物体A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请画出滑轮组最省力的绕线情况,并画出A对地面压力的示意图。
【解答】解:
由图知,滑轮组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最多可由3段绳子通过动滑轮,从动滑轮开始,依次由内向外绕线,如图所示:
A对地面压力的作用点作用在地面上,方向垂直水平地面向下,即竖直向下,由此画出地面受压力示意图,如图所示:
13.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利用同一滑轮组先后提升不同重量的物体进行实验,如图甲和乙所示,不计空气阻力。实验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次数 物重/N 提升高度/m 拉力/N 绳端移动距离/m 机械效率η
1 3 0.1 2.0 0.3 50%
2 6 0.1 3.2 0.3 62.5%
(1)根据测量的实验数据,可计算出表格中的横线上应填的数据大小为 62.5% (用百分数表示)。
(2)小明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一边拉动弹簧测力计一边读数,非常不方便,因为这样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为了方便读数,小明认为可以让弹簧测力计保持静止时读数,他的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如果让弹簧测力计保持静止时读数,则所测出的滑轮组机械效率将比其真实值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如果不计绳重和摩擦,只是按照如图丙所示的绕绳方法组装滑轮组,并利用图丙方案提升相同重量的物体,对比甲图和图丙所示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知η甲 等于 η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解答】解:(1)根据表中数据,第2次实验的机械效率为:
η===×100%=62.5%;
表格中的横线上应填的数据大小为62.5%;
(2)如果让弹簧测力计保持静止时读数,则机械之间不存在摩擦,测力计示数偏小,得出的总功偏小,根据η=知所测出的滑轮组机械效率将比其真实值偏大;
(3)如果不计绳重和摩擦,克服动滑轮的重力做的功为额外功的唯一来源,W额外=G动h,
机械效率:η===×100%,可知η甲等于η丙。
故答案为:(1)62.5%; (2)偏大;(3)等于。
14.某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小组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该静止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 不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2)通过比较 1、2 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填实验次数的序号)
(3)通过比较 2、3 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填实验次数的序号)
(4)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小。 。
实验次数 钩码重量G/N 钩码上升高度h/m 绳端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4 0.1 2.7 0.2 74%
2 4 0.1 1.8 0.3 74%
3 8 0.1 3.1 0.3 86%
4 8 0.1 2.5
【解答】解:(1)小组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该静止读数,他的想法不正确,因为她没有考虑到绳子与轮之间的摩擦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导致测力计示数偏小;
(2)根据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与物体升高的高度的关系:s=nh,在实验1、2、3、4中,绳子的有效段数
分别为2、3、3、4,即分别是用甲乙丙丁装置做的实验;
通过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
(3)通过比较2、3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由图丁知,绳子的有效段数n=4,
在第4次实验中,绳端移动的距离:s=4h=4×0.1m=0.4m;
第4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η=×100%=×100%=×100%=80%;
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可知,提升相同的物体,丁图中要克服两个动滑轮做额外功,丙图中要克服一个动滑轮做额外功,丁图中的装置机械效率低,故可得出结论:提升物重相同的物体,使用滑轮组的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小。
故答案为:(1)不正确; (2)1、2;(3)2、3;(4)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小。
15.小华用图示装置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物重G/N 物体上升高度h/cm 拉力F/N 机械效率η/%
1 2 10 1.0
2 3 10 1.4 71.4
3 6 10 2.5 80.0
(1)实验中应竖直向上 匀速缓慢 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一次实验的机械效率为 66.7% ;
(3)分析数据可知,提高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增加提升物体的重力 ;
(4)小华用该滑轮组再次匀速提高同样多的钩码,但钩码上升的高度比原来高,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不变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解答】解:(1)实验中应竖直向上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此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测力计示数才等于拉力的大小;
(2)图中绳子的有效段数为n=3,第一次实验的机械效率:
η====×100%≈66.7%;
(3)纵向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提升物体的重力越大,机械效率越高,故提高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增加提升物体的重力;
(4)根据(2)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100%,与提升的物体的高度无关,小华用该滑轮组再次匀速提高同样多的钩码,但钩码上升的高度比原来高,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不变。
故答案为:(1)匀速缓慢;(2)66.7%;(3)增加提升物体的重力;(4)不变。
16.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360N货物,货物上升3m,上升速度是0.3m/s,拉力F的功率是180W(不计绳重),在此过程中克服摩擦所做的功为630J。
求:(1)做的有用功为多少?
(2)拉力F做的功为多少?
(3)动滑轮重为多少?
【解答】解:(1)有用功:
W有用=Gh=360N×3m=1080J;
(2)由v=得:
时间t===10s,
由P=得:
拉力做的总功:
W总=Pt=180W×10s=1800J;
(3)克服动滑轮重做的额外功:
W额动=W总﹣W有用﹣W摩擦=1800J﹣1080J﹣630J=90J,
W额动=G动h,
动滑轮重:G动===30N。
答:(1)做的有用功为1080J;
(2)拉力F做的功为1800J;
(3)动滑轮重为30N。
17.如图,塔式起重机上的滑轮组将重为1.2×104N的重物匀速吊起2m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1)求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
(2)求绳端的拉力;
(3)若动滑轮的重力为400N,求克服摩擦和钢丝绳重所做的功。
【解答】解:
(1)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
W有用=Gh=1.2×104N×2m=2.4×104J;
(2)η==80%可得拉力做的总功:
W总===3×104J;
由图可知,承担物重绳子股数n=3,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3h=3×2m=6m;
由W总=Fs可得拉力:
F===5000N;
(3)对动滑轮、克服摩擦和钢丝绳重所做的额外功:
W额=W总﹣W有用=3×104J﹣2.4×104J=6000J,
提升动滑轮做的额外功:
W额1=G动h=400N/kg×2m=800J,
克服摩擦和钢丝绳重所做的额外功:
W额2=W额﹣W额1=6000J﹣800J=5200J.
答:(1)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为2.4×104J;
(2)绳端的拉力为5000N;
(3)克服摩擦和钢丝绳重所做的功为5200J.
18.如图所示,斜面长s为1.2m、高h为0.3m,现将重为12N的物体沿斜面向上从底端匀速拉到顶端,若拉力F为4N,求:
(1)拉力做的有用功。
(2)斜面的机械效率。
【解答】解:
(1)拉力做的有用功:
W有用=Gh=12N×0.3m=3.6J;
(2)拉力做的总功:
W总=Fs=4N×1.2m=4.8J,
斜面的机械效率:
η==×100%=75%;
答:(1)拉力做的有用功为3.6J;
(2)斜面的机械效率为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