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复习分类
阅读——句子表达效果及作用
知识目标
学习阅读理解中句子的相关题型。
掌握句子赏析题型的解题方法。
情感目标
3、通过句子赏析感悟文章,体悟文字之美。
趣味导入:
【问题】他们去看电影了吗?
知识精讲:
知识回顾:
1、抓关键词语
??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2、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反复句是有意重复某个意思,以强调语意的修辞手法。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例句1:“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2:“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3、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例句1:“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朗朗上口。
例句2: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赏析】作者用两个反问一个设问表达了对阳光不公的抗议,“莫非”一词更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例句3:《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文章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赏析】“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例句4:《鼓神》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赏析】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4、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1、联想、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例句1:“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赏析】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例句2:“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巩固练习:
父亲的自行车
曾业桃
①那次回老家,父亲说自行车丢了。“唉,真倒霉,到菜场买菜,一转头自行车就没了。丢就丢了,再买一辆,又不值多少钱。”我对父亲说。A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
②记忆里,父亲的自行车是在我五六岁时买的。那时,父亲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母亲在乡下务农。父亲为了方便回家干农活和照看我们,花费半年的工资买了辆凤凰牌自行车。
③有了自行车,我和一起出生的弟弟就有了期盼。日之夕矣,我们坐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父亲。B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我们赛跑的原因只是为了能坐在前面的单杠上按铃铛。自然我总是比弟弟跑得快。等到我兴奋地把铃铛按得叮当直响时,弟弟往往才气喘吁吁地赶到。父亲像先前抱我一样把弟弟抱上后座,乐呵呵地推着我们回家。
④最快乐的等待在节日里,因为父亲的自行车上比往常多了月饼、糖果之类的东西,它们是那时最美昧的食品。铃声还没有响,我和弟弟就已经翘首以待。我们一边等待,一边讨论,一边想像自行车满载而归的情形。等待的时光快乐而漫长。或许是单位加班的缘故,或许是我们心情焦急的缘故,父亲在节日里似乎总回来得晚些。太阳快要落山了,父亲尚未归来。C
“爸爸回不回来呀’”弟弟担心地问。“怎么不回来,你听,铃声。”铃声并没有响,我只是哄他。“好像有。”弟弟侧耳倾听,但很快又失望了。
⑤记忆里,总是在我们略略失望时,铃声乍起。于是,我们又赛跑着上路,不过,这时的我们不是争坐前面,而是争提食品。父亲取下食品,每人手里放一些。我们小心翼翼地往家提,生怕有半点闪失。
⑥记忆里也有不快乐的时光。我和弟弟常常同时生病,而且常常在夜晚。等到忙碌一天的父亲准备休息时,我们便开始发烧。为什么我们的病总在晚上发作?我很不明白。我只记得,父亲把我们一前一后放在车上,急匆匆地往镇卫生院赶,父亲要推六七里路才能到达。有时,月光如水,静静地铺在父亲的背上,显得那么温乖;有时,满天星辰,每一个亮晶晶的星星都在向我们眨眼,似乎是责备我们又惹父亲劳神:有时,夜黑似漆,父亲和自行车在黑暗中一步一步艰难地摸索,而我们常常就在自行车上睡着了。
⑦轮到我们上学,父亲的自行车便成了我、弟弟还有二哥的公交车。父亲便请会木工手艺的二叔在车的后座上加了一块结实的木板。我和二哥坐在后面,弟弟则坐前面。D父亲骑得十分费劲,数九寒冬都会累得满头大汗。若逢雨天,他骑得更吃力,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分不出哪是汗水哪是雨水。但无论天气如何,父亲都坚持把我们按时送到学校,从未让我们迟到。
⑧父亲黯然的神情让我想起过去,也许父亲和我一样并不在乎买自行车的钱,在乎的只是逝去的艰难岁月,而我更多了一份对父爱的深深谢意。
1.文章围绕“父亲的自行车”写了哪四个场景?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1)平日里:
(2)节日里:
(3)生病时:
(4)上学时:
2.批注是精读文章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语言、结构等方面给文章加上批语。请从文中A、B,C,D处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3.文章以“父亲的自行车”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
1、(1)“我”和弟弟赛跑争位的欢快情景。(2)“我”和弟弟翘首以待争提食品的情形。
(3)父亲夜晚送儿治病的温馨情景。(4)父亲风雨无阻送儿上学的艰辛之景。
2.A处:①运用神态描写。“没有吭声”“神情沮丧”细腻地描摹出父亲丟失自行车后伤心的
样子。②把丢失自行车与“我”当年走散的光景巧妙地进行比较,表现出父亲对自行车的珍爱之情。
B处:①运用动作描写。“穿过”“跨过”“冲去”等连贯动词生动准确地表现“我”与弟弟的喜悦之情。②“当…便…”句式,写出“我”与弟弟反应速度之快,体现了等待心情之切。
C处:①运用语言描写,“爸爸回不回来呀”“好像有”细腻传神地写出弟弟盼望父亲归来
的情景。②“侧耳倾听”“失望”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弟弟焦急等待父亲归来时可爱的样子。
3.①构成行文线索,串起父子生活情境的点点滴。②寓情于物,再现父亲对儿女的挚爱之情。③体现中心,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意蕴丰厚独特。
《看夕阳》(原文∕吴万夫)
这是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天,两位老人离开旅游团,相携着到山崖上看夕阳。夕阳无限好。橘红的霞光燃烧了西天的云絮,有如一场缤纷而下的太阳雨,溅落在山石草木上,跳动着灿烂无比的光芒。
两位老人站在崖边,如醉如痴地欣赏着无比美景。
突然,她感到有一个东西往下坠落。
她下意识里伸手一拽,拽住的正是她失足的丈夫。
她拽住他的衣领,拼命往上提拉,但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他悬在山崖上也不敢随意动弹,否则两人都会同时摔落谷底,粉身碎骨。
她拽着他实在有些支撑不住。她的手麻木了,胳膊又肿又胀,仿佛随时都会和身子断裂。她知道她瘦弱的胳膊根本经不住他太沉的身子。她只能换用牙齿死死咬住他的衣领,坚持到最后一刻。她企望有人猝然出现使他绝处逢生!
他悬空在山崖上,就等于把生命之符钉在鬼门关上。在这日薄西山的傍晚,有谁还会来到山崖上,注意到他们这一幕呢?!他说:"放下吧,亲爱的......"
她紧紧咬住牙关无法开口。她只能用眼神示意他不要吱声。
一分钟过去了。
两分钟过去了。
十分钟过去了。
冥冥中,他感到有热热的粘粘的液体滴落在他的脸上。他敏感意识到血是从她的嘴巴里流出来的,似乎还带着一种咸咸的腥腥的味道。他又一次央求她道:"亲爱的,放下我吧!有你这片心意就足够了,面对死亡,我不会埋怨你的......"
一小时过去了。
两小时过去了。
他感到有大颗大颗热热的液体,吧嗒吧嗒滴落在他的脸上。他知道她的七窍在出血了,他肝肠寸断却又无可奈何。他知道她在用一颗坚毅的心,和死神相峙、对抗、争夺。他幡然感悟到生命的分量此时此刻显得无比沉重,死神正鹰鹫样拍打着玄色的翅膀,向他长唳而来,俯冲,袭击,一不小心,生命就会被包埋在蚕茧里终止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旅游团的人们举着火炬找到山崖上才救下了他们。
她在洛杉矶的一家医"院住了好长时间。
那件事情发生后,她的整个牙齿都脱落了,人也从此再没有站起来。
他每天用轮椅推着她,走在街上,去看夕阳。
他说:"当初你干吗拼命救下我这个糟老头子呢,亲爱的?你看你牙齿......"
她喃喃道:"亲爱的,我知道我当时一松口,那么失去的就是一生的幸福......"
他推着她向夕阳走去。
人们都看着他们融在夕阳里成为美丽的一景。
阅读短文,你认为在这场生死考验中,老太太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文章第②段的画线语句。
【答案】
1.老太太失去了整个牙齿,失去了站起来的能的爱和期盼,是做事踏实的人。力,得到了一生的幸福。
2.(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霞光比喻成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夕阳的色彩美。渲染
气氛,为下文叙事作铺垫。
六角粉笔
粉笔在黑板上飞舞,发出“嚓嚓”的声音,教室角落的垃圾箱里塞满了绿色的砂皮,粉笔灰到处飞扬。气氛有些压抑。
这是徐老师最后一节语文课。她老了,不得不准备退休。离开这个站了几十个年头的讲台,这让她有些失落。脑海里闪现过许许多多张脸――那些都是她的学生,与她分享了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想到这,她微微有些激动,手中的粉笔飞舞得更快了,腰也尽力挺直了,仿佛回到了她的黄金时代,一切都尽显美好。
但这美好被一阵骚动打断了。教室后头发出一阵巨响,男生赵勇骥摸着脑袋从地上爬起来,再把座位扶正,有些尴尬地笑着说:“不好意思,有点睡迷糊了!”底下一阵哄笑,夹杂着窗外的蝉鸣,让夏天更加闷热起来。
徐老?瞪了他一眼,转身继续板书。她觉得这些90后的孩子真薄情,自己好歹带了他们两年,最后一节课也不安分。她开始有点难过,有点郁闷,还有一点怀念从前。这几种情绪让她感到烦躁,连手中的六角粉笔也觉得硌手。心中仿佛被一只顽皮的猫不停地抓挠着。
终于,徐老?忍不住了,她回头说:“这是我最后给你们上的课了,我要走了,你们就不伤感吗?”意料之中的,她看见那一张张脸,都充满了奇异的表情。
教室里格外安静,电风扇“呼呼”地吹着,蝉鸣声一下停、一下响。班长看着她有些结巴:“老、老?,课……”
徐老师这才意识到自己失态了,回头继续上课,心却已然恍惚,直到下课铃响,回到办公室都没能回过神。她久久地坐在凳子上,眼睛微红,忽然感到很累,仿佛皱纹不仅长在了脸上,还爬进了心里。她叹了口气,低下头,手中是一支捏了好多年的、熟悉的六角粉笔。
“徐老师,徐老师?”同事的叫唤让她抬起头来。
“徐老师,怎么了?”大家面带忧虑地看着她。
“没事,我就在看这六角粉笔,用了快几十年,要告别了,真有点舍不得。”说完,她又低头去看,却好半天没听见同事的回音。抬头看去,却见同事愣在那里。
“学校也太偏心了,怎么我们几个班这个月都换了圆柱粉笔,就徐老师班还用着六角的啊!”同事回过神就大叫起来。
“别叫啦!”物理老师踱步过来,看了看粉笔,说:“我说(2)班老问我要砂皮,原来是在磨粉笔。瞧这不规则样儿,肯定是学生自个儿将圆的磨成六角的。”徐老师懵了,她忽然想起自己抱怨过圆柱粉笔老打滑,不顺手。想起教室里的垃圾箱,想起到处飞扬的粉笔灰,她的眼眶又热了,脑海里闪现出好多张脸――还是她的学生们,表情有些奇异。同事再说什么,她也听不到了。
第二天,徐老师正式退休,(2)班谁也没去送行,但谁都知道,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支六角粉笔。
1、比较原句与改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句:她心中仿佛被一只顽皮的猫不停地挠着,挠着。
改句:她心中仿佛被一只顽皮的猫不停地挠着。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徐老师听了物理老师的话,懵了,“同事再说什么,她也听不到了。。。”徐老师此时在想什么?仔细揣摩徐老师的心情,写下来。
【答案】
1.原句用两个“挠着”构成反复,强调在徐老师最后一节课上,学生没有表现出一点留恋,出徐老师内心的难过和痛苦;改句表达不出徐老师的痛苦程度。
2.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既表现了徐老师的疲劳,也写出了她心里很痛苦,体现了她对学生们的失望和告别讲台的失落。
3.(示例)原来这些六角粉笔都是他们一点点用砂皮磨出来的,这些看起来没心没肺的孩子,
竟然心思这么细密!我真是错怪了他们,实际的行动比语言的表达更可贵,谢谢可爱的孩
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