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8 12:07:29

文档简介

5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
之所出也.下列与韩非子的观点明显不同的是
A.“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B.“君子爱财,取之以道”
C.“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D.“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6.北魏律规定,祖父母或父母年迈,家中又无成年子孙或期亲近属进行赡养该罪犯可以依法暂
时不执行所判徒、流、死刑,责成其回家尽孝,待为老人养老送终后,再执行原来的刑法,这
材料可以用来证明当时
A.统治者对法律控制严格
B.法律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
B.民本思想为统治者追捧
7.《瀛寰志略》成书于1849年,书中介绍世界各地风土人情附以欧洲人所制地图,介绍英美民
主制度。此书引发朝野震动,痛遭诋毁后,即被遗忘。清政府对《瀛寰志略》一书诋毁的主要
原因是
A.与天朝上国观念不符
B.从军事战略上的考虑
C.传统朝贡体系已解体
B.适应近代外交的需求
8.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
认为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所致。这种不同观点你认为不适合用下列哪一唯物史观整合
A.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
B.对立与统一关系原理
C.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
B.主观与客观关系原理
9.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业游民生计日绌…民不聊生,人心思变”。为此,清政府从减免赋
税方面对各地推广和改良手工业的做法予以支持;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清朝中央和各省
掀起了一股兴办工艺传习机构的热潮。这种政策
A.推动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B.从根本上稳定了统治秩序
C.成功地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实现了T业经济向近代化转型
10.在柏拉图所著的《美诺篇》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有关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道德教育的问题
苏格拉底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是对的。”他认为任何美
德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苏格拉底这一观点与下列哪一观点在
本质上不相同
A.“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B.“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
C.“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D.“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11.下表是21世纪初我国进出口总额图表,它直接反映了我国
2000-200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8000
4000
年2001年
A.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B.综合国力迅速增强
C.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高二历史期中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君主同宗之间也战争频繁,说明宗法关系淡化,分封制破坏。
2.【答案】B
【解析】官员日趋专业化表现为分工更明确,管理事务更具体,官员职能越来越细化。
3.【答案】C
【解析】公元4世纪至公元6世纪是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农牧分界线出现南移趋势,故C正确;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与农牧分界线南移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游牧经济的发展是少数民族内迁的结果,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A与农牧分界线南移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4.【答案】A
【解析】“两税法”是减少人头税的开始,到清朝“摊丁入亩”人头税被废除,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故选择A。人头税被废除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不是本质,排除C。B、D两项本身不正确,又与材料无关,排除。
5.【答案】D
【解析】韩非子认为:做臣子的给君主卖命卖力,君主用高官厚禄买臣子出力卖命,君臣之间的关系不是出自于父子之亲,而是一种交易关系,这强调了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D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意思是言行合乎正义,不谋个人私利。因而与材料意思明显不同。ABC都不否定有利。
6.【答案】B
【解析】尽孝是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主要内容,让罪犯尽孝后再服刑,体现了法律与儒家伦理相结合的理念。
7.【答案】A
【解析】清政府对《瀛寰志略》一书诋毁是因为这部书介绍了欧洲的先进政治制度及世界地理知识,从而否定了清朝自身的落后和封闭,故选A。
8.【答案】B
【解析】出现这种不同观点是因为多角度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是主观的是主要的是内因,敌我力量悬殊是客观的是次要的是外因,但两个原因不是对立的。故选B
9.【答案】A
【解析】清政府在内忧外患情况下采取的这些政策目的在于缓和矛盾,抵制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但客观上推动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故选A。
10.【答案】B
【解析】题干中苏格拉底是人文主义思想,王夫之“均天下”是反专制思想和爱国理想,与它本质上不是一回事。而ACD都有人文主义思想内涵。
11.【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知2000—200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故选C项;材料是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图,看不出国企改革的成效,排除A项;单凭进出口总额的上升不能得出“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结论,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排除B项;单纯从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能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善政德泽”与帝王之事结合起来,“以振发国民之志气”,体现了从儒家伦理道德出发培养“忠君爱国”的教育思想。故选B。
13.【答案】C
【解析】公民抽签选举办法和一年任期制,能让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参政议政,能调动公民的参政热情,维护民主制度,但不利于公职人员的专业化发展和政策稳定,也不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政府行政效率。故选C。
14.【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每个时期主导国技术变迁都是国家利益受到挑战的情况下的政府行为,所以是国家利益在驱动技术的变迁。故选A。B与材料无关,C、D两项表述都太绝对化。
15.【答案】B
【解析】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凯恩斯主义)的作用越来越弱,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涨”,新自由主义抬头,英国撒切尔夫人是新自由主义政策的代表。故选B。
16.【答案】B
【解析】当今世界各国联系紧密,大国关系最可控的办法是“求同存异”,减少和管控摩擦,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选B。
17.参考答案
(1)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2分)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远离黄河流域,交通也不发达,(2分)南方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基本上没有纳入中原文化圈,(2分)所以北方人把南方人称“南蛮子”,称南方为“蛮夷之地”。(2分)
(2)共同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同中原地区相比,在地域、民族习性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和落后性。(3分)
利弊:土司制度因地制宜,用较少的财力物力管理好少数民族地区,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威胁到国家的安定和统一。(2分)意义:明清时期期推行改土归流,终结了土司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发展。(2分)
?
18.参考答案
(1)表现: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文化教育水平不高。(2分)原因:欧洲最先形成了近代民族国家。(2分)
(2)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促成民族意识的产生和发展。(2分)宗教改革冲击了中世纪神权一统的局面,成立了许多属于民族和国家的新教,形成了“教随国定”和“政教合一”的一些原则,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分)
(3)理解:亚非拉国家向西方国家学习,在启蒙思想影响下产生和增长了民族民主意识。(2分)在民族主义旗帜下,殖民地掀起反抗侵略和压迫,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2分)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非拉国家纷纷走向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2分)
19.参考答案(共12分)
观点:政治妥协是人类政治智慧的重要表现(2分)
论述:政治妥协是西方政治发展与民主制度演进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代民主制度内生的一种常见现象,是人类政治智慧的重要表现。(2分)下面三个事例举一个就行。
举例1,英国《权利法案》——议会与王权的妥协(2分)
“光荣革命”后,议会为了避免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决定以法律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自己的权力,于是1689年制定了《权利法案》。(2分)《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议会与王权相互妥协的产物,但它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此后,英国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历史性转折。(2分)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里,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2分)
?
举例2,美国1787年宪法——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妥协(2分)
1787年宪法的制订过程充满了斗争和争论,最终通过政治妥协而产生。(2分)这部宪法是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相互妥协的结果。(2分)尽管这部宪法是各方政治势力妥协的产物,但它却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分)
?
举例3,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派与保皇派的妥协(2分)
1875年经过共和派与保皇派的相互妥协,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2分)根据该宪法,总统拥有极大的权力,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都很大正是保皇派与资产阶级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2分)同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2分)虽然这部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妥协的结果,但它却使法国的共和政体得以确立起来,民主制度也得以稳定下来。(2分)
20.参考答案
(1)a.钱币杂多,不利于商品交流;b.私铸、盗铸钱币多,出现通货膨胀;c.诸侯国在地方上还是很有势力,积累着大量金钱,依然对中央安全构成威胁;d.战争耗费大,国库空虚。(任答两点得4分)
(2)a.币制改革使得财政大权收归中央政府,中央的财政得到了补充,打击了地方势力,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巩固了统治;b.钱币变得统一起来,私铸与盗铸消失了,抑制了通货膨胀,稳定市场上的交易;c.由于钱币制度的统一,人们在使用起来也方便多了;d.五铢钱一直用到清末,沿用了两千多年;e.汉武帝币制改革对后世的钱币铸造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答三点得6分)
21.参考答案
(1)中国入常触及了英国的在华利益,此外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入常对大英帝国治下的殖民地是一种无形的威胁。(2分)许多殖民地国家的国情都与中国类似,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必然不利于英国的殖民地体系。(2分)苏联的意图就是排斥中国,中国加入,苏联的话语权就会降低。此外因为中苏存在冲突,苏联当然不想看到中国变强。(2分)
(2)主要原因是中国在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的作用巨大,彰显了担当,提高了国际地位。(2分)另外当时中美是盟友,有美国极力支持。再有是客观上中国地大人多。(2分)
22.参考答案
(1)主要观点:发展现代教育,培养人才;主张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加强军事建设,奋发图强。(4分)
(2)背景:当时中国正处于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狂潮中国之时,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4分)
意义:郑观应提出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较为完备的方案,对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