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教案 (20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教案 (20页)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9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8 20:0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授 课 提 要 课 时
16 海上日出   《海上日出》是一篇描写日出的经典散文。作者依次描写了晴朗天气的日出和天边有云情况下的日出,表达了对这一自然奇观的喜爱之情。 2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2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是对本单元所学方法的归纳总结和初步实践。“交流平台”以精读课文为例回顾、总结了写景物的两个方法。一是“按顺序写”,二是“有重点地写”。“初试身手”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在互相交流中归纳的方法,进行口头和书面练习,为完成单元习作作铺垫。 1
习作例文   读例文,根据批注加深对“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的理解。 1
习作:游  ?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回顾一个游览过的地方,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教师可以选择以下内容作为指导本次习作的范例:①游览路线。《颐和园》一文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游览路线清晰。同时,还可结合《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路线及“初试身手”中游览植物园的路线,指导学生如何描写游览路线。②印象深刻的景物。《颐和园》重点写了站在佛香阁前看到的昆明湖的景色和十七孔桥的景色,《七月的天山》重点写了天山深处野花的美景。 1
 教法与学法
授 课 方 法 探 究
16 海上日出   结合多媒体课件感受美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随文入境,以境促读。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通过读、画等方式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双龙洞的奇观。
教学过程典案
16 海 上 日 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会写“清静、扩大”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3.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建不同天气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过程与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感受美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随文入境、以境促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2.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建不同天气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按太阳变化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词句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课文描写日出的精彩之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扩、刹”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荷”,会写“扩、范”等9个字,会写“清静、扩大”等9个词语。
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情,导入新课。
1.你看过日出吗?你平时看到的日出是怎样的?(出示多媒体课件)
2.小结:日出的景象壮观迷人,很多作家都赞美过它。当代著名作家巴金描绘出一幅壮丽、盛大的海上日出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中国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设计意图:
用直观的图片引入课文,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恰当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出示阅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 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情况下的日出景象?
1.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课文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有5个是左右结构,有4个是上下结构,书写时可以进行分类指导。①“替”,“日”要写得扁一些,托住上面的两个“夫”。②“镶”两个“口”要写得小一点儿,右半部分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一些。③“紫”上面的“此”要写得扁一些,下半部分注意不要多写笔画。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朗读。
特别提示:
①课文要求会写的9个字中,有5个是左右结构,有4个是上下结构。
②“一刹那间”中“刹”是翘舌音。
③“荷”的读音及组词:hé(荷花) hè(电荷)
(2)学生齐读。
(3)完成填空:课文描绘了(晴朗天气)的日出和(天边有云)情况下的日出。随答板书:晴天 有云
3.巴金爷爷是如何赞美海上日出的?
出示句子:“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1)理解“奇观”。
(2)明确该句子是反问句,引导学生改成陈述句。
(3)质疑:“这”指什么?“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师:作者把海上日出称为“伟大的奇观”,海上日出到底“奇”在哪里?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让学生读读、想想、说说,意在引导学生用心读文。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有共同讨论的机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的?是看了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指名回答。(总起)
设计意图:
学习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明确“我”看日出的时间和地点,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能把这么美的景色呈现在我们眼前,源自他长期的观察。
四、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出时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词,抽学生认读,全班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作者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设计意图:
回忆导入,使学生很快走入课文。
二、学习第2—5自然段, 重点品析、感受日出。
  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找出作者把日出写得神奇、美丽的句子,抓住关键词批注自己的理解或体会,然后和小组成员交流。
(一)晴朗天气的日出(第2、3自然段)
1.学生按要求先自主学习,然后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天空的变化。
一片浅蓝 一道红霞 红霞扩大 越来越亮
师:你从“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1:急切、盼望
师:你能试着用这种心情读一读吗?
指名读一读。
师:作者是怎样写日出的过程的?
生2:出现小半边脸 红得很 没有亮光
生3:完全跳出海面 红得可爱 发出夺目的亮光
师:哪里特别?
生4: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师:对,你特别会读书,发现这太阳红得特别,颜色特别。
师:知道为什么吗?这里面是有科学道理的。太阳刚出来时,因为斜射,要穿过较厚的大气层。太阳光的七色光谱中,红色光穿透力最强,其他颜色的光穿透力弱,被大气层吸收。所以太阳刚出来时,我们看到它是红色的。
预设: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1)师:这是太阳的什么奇?(动态)
师:“奇”在太阳一开始的上升是慢慢的,而后来的上升却是很快的。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慢慢”“冲”“跳”)谁能读出这种变化?
指导朗读:想象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读出吃力的感觉。
(2)演一演:
①谁能表演一下此时的太阳?
②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谈感受:
  太阳使劲向上升。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③师:让我们带上动作和表情一起读读②中的第二句话。
(3)师:这个一步一步、努力上升的太阳,此时在作者眼中红得非常可爱,红得与众不同,红得出奇!难怪作者说“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预设: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①师:如果让你形容这句话中太阳的“奇”,你会怎样形容?(亮)
②师:是啊,这亮,亮得夺目,亮得人眼睛发痛,更亮得连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难怪作者说——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师:大家想欣赏这伟大的奇观吗?请看视频!同学们边看视频边注意颜色、形状和亮光等的变化。(浅蓝——红——亮)(小半边脸——圆东西)(没有亮光——夺目的亮光)
3.过渡:刚刚大家看到的是什么天气时日出的景色呢?那有云的时候日出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
(二)天边有云的情况下的日出(第4、5自然段)
生继续汇报: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点拨:人为什么会分辨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因为阳光直射到水面上,水面和天空都变得一片光亮。)
预设: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见到过的“相片镶在镜框里”等现象具体理解“镶”的意思,指导学生观察“镶”的字形。
(2)画一画:请同学们把这种景色画在纸上。
设计意图:
抓住相关语句,借助多媒体课件感受日出的美、奇。
三、学习第6自然段。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要用“伟大”来形容日出?
教师讲解:
1.太阳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亮光,云片也有光彩,水天一片灿烂。多么壮丽的画卷。
2.太阳进云堆,光线从云里直射水面,天上霞光万道,海面金光闪闪。多么绮丽的自然景观。
3.黑云遮挡,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这也是美丽的画卷。
师:朗读时一定要读出日出的“伟大”。
设计意图:
这样的美文,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构建画面,让景象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活起来,动起来。
四、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我们面前仿佛也浮现出海上日出的伟大奇特景观,你知道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吗?(按照一定的顺序)
设计意图:
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五、布置作业。
  观察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景象,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象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16 海上日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3.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4.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画等方式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双龙洞的奇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多媒体课件感受美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随文入境、以境促读。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2.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
3.学习第1~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到过哪些名山大川?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
  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金华市去旅游,你们想去吗?
2.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指记载描写事物的文字,多用于书名或篇名。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请同学们快速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祖国山河的美景图,激发学生阅读的期待,也引入课文,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二、初读探究,整体感悟。
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把这些景点连起来,理一理游览路线。
2.交流反馈。
(1)读准词语。
出示:浙江 一簇 臀部 漆黑 蜿蜒
抽学生读,教师相机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
(2)指名读课文。
(3)指导示意图。
指名上台展示并解说。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4)学生找出描写泉水经过的路线的句子。
小结:我们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和作者一同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在我们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随着我们,先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因此本课的线索有两条:游览路线、泉水流经的路线。
设计意图:
在自主学习中,扫除字词障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通读课文,对全文有整体把握, 归纳出课文的线索,理清学习重点。
三、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7自然段;第三段是第8自然段。
2.概括段意。
第一段:直接点出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地点。
第二段:具体描写游览过程。
第三段:用一句话简述出洞。
设计意图:
按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2、3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讨论作者看到了什么,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多媒体展示表现沿途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你从“随着、时而、时时”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溪流为什么会有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练读此句。
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目睹了沿途迷人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能让学生感悟到沿途的美景,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双龙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感受双龙洞的奇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内洞的景象。
3.学习作者记叙、表达的方法,渗透游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2.叶圣陶爷爷描写的路上的景色虽然简洁,但是非常漂亮。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
温习旧知,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合作探究,感受双龙洞的奇观。
(一)出示学习提示。
1.快速浏览课文第4~7自然段,找到课文中概括洞口、外洞和内洞特点的词语,也可以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它们的特点。
2.全班交流。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奇、大。
(二)合作探究,品词析句,感受双龙洞之奇。
学习提示:默读第4~7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双龙洞特点的词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体会,小组内交流。
1.学生按要求学习。
2.汇报交流,重点理解词语“突兀森郁”。
(1)赏析外洞。
预设: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①指名读一读。
②写出了外洞的宽敞。
(2)赏析孔隙。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
预设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①学生读,说体会:用词准确,说明小船很小。
②思考:这段话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作者实际上在写什么?
③出示课件,直观感受。
④指导朗读。
⑤小结:作者并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小船的小衬托出孔隙的窄小,这种写作方法很巧妙。
预设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①学生读,说体会(引导学生抓住“稍微”“准会”来体会)。带着理解读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②引导学生理解“挤压”一词。
③再次抽学生朗读,齐读。
④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写法。作者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板书:见闻、感受)
预设3: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①学生读,说体会。
②交流:“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谁能把这个双重否定句改成肯定句?这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③指导朗读。
A.合作探究,感受写法之“妙”。
  叶圣陶爷爷真不愧是大师,光用文字描述就能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此刻,如果你也上了小船进入孔隙,心里会有什么感觉?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B.指导朗读,再次感受孔隙的“窄小”。
(3)赏析内洞。默读课文第6和第7自然段。
预设1: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①学生读,说体会。
②指导朗读。
预设2: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①学生读,说体会。
②图文解说,理解“进”。
③比较描写内洞和外洞的句子,再次体会内洞的大。
预设3: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①学生读,说体会。
②想象说话,理解“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预设4: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①学生读,说体会。
②出示图片,欣赏内洞奇特的景观。
③指导朗读。
3.小结:作者在写这篇游记时,将见闻和感受相结合,把各个景点的特点巧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写作方法很巧妙!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理解和体会,通过想象画面、默读课文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对双龙洞的赞美之情。
三、积累拓展。
师: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双龙洞呢?请你根据游览示意图用导游的语气把金华双龙洞的景色特点介绍给大家吧。
四、读写结合。
这节课,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奇妙的孔隙,造型奇特的石钟乳和石笋,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而且,我们还掌握了写游记的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所写景物的无限热爱之情。课下将你游览过的美景和游览感受以游记的形式写下来。
【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学习交流“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会按一定顺序介绍自己参观或看到的景物。
【教学重点】
懂得怎样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按游览的顺序或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在生活中,同学们经历过很多事情,给你们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件事是什么?(指学生回答)
师: 这节课我们通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栏目,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板书: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设计意图:
以谈话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平台。
1.怎样才能把自己参观的景物或看到的景物按一定顺序写下来呢?听听同学们是怎样讨论的吧!
生1: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游览的顺序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按游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游览经过清楚明了。
生2: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
生3: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如,《海上日出》的第2、3自然段就是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2.探究讨论。
(1)谁能说出以上讨论中提到的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指导:描写景物,可以按游览的顺序或景物变化的顺序写,还要抓住重点景物写,做到详略得当。
3.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说一说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1)《海上日出》写出了太阳变化的过程。
(2)《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4.指导讲解。
(1)学生思考: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还要注意什么?
(2)教师指导:要抓住重要景物来写,把重要景物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抓住内洞的景物详细描写的。
设计意图:
出示交流内容,学生会随着学习的节奏,由浅入深地体会到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好处。
三、初试身手。
(一)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用一段话按一定顺序介绍。
1.分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
(2)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做汇报。教师把各组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记下来,和全班同学一起来分析。
2.出示参观路线。
①南门→芍药园→松林→天鹅湖→纪念馆→望湖亭→郁金香园→东南门
②东南门→郁金香园→望湖亭→天鹅湖→纪念馆→松林→芍药园→南门
③北门→纪念馆→望湖亭→郁金香园→天鹅湖→松林→芍药园→南门
3.用一段话按顺序介绍。
示例:从南门进入,往西北方向走,先参观芍药园。然后往东走,参观松林。再往东走,参观天鹅湖。往东北走,来到纪念馆。往南走,到望湖亭。再往南走,到郁金香园。继续往南走,从东南门出去。
(二)观察附近的一处景物,和同学交流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想一想,按什么顺序介绍别人才能明白。
1.观察一处景物,想好按照什么顺序介绍。
2.相互交流,提出建议。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
示例:
我美丽的家乡
  早晨,一缕轻柔的阳光照进来,让这里显得生机勃勃。中午,轻柔的阳光变得十分强烈。这时,如果你美美地睡上一觉,便会觉得一下午都精神饱满。你还会发现,有一片葱翠的芹菜正在悄悄地生长着。它们就像正在比赛谁长得快一样,每天都争着、抢着喝那纯洁的清水,朝着阳光茁壮成长。
  下午,阳光在那碧绿的、宽阔的“草原”上洒下颗颗璀璨的“珍珠”。放眼远眺,胶州湾的海面上波光粼粼、金光灿灿。在阳光的照耀下,雄伟的胶州湾大桥显得更加壮丽。
  傍晚的天空也十分美丽,尤其是有了那即将下山的太阳,晚霞才会挂在天边。那晚霞就像彩虹一样,五颜六色。晚霞就像太阳的影子,太阳到哪儿,它就到哪儿。
  啊,这就是最美的地方——我的家乡。
设计意图: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先确定参观顺序,再介绍参观植物园的过程。设计“动笔练习”这个环节,能让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各抒己见,并且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成果。
【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 作 例 文
【教学目标】
1.默读例文,读懂例文的内容,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2.通过阅读例文,根据批注加深对“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
  默读理解两篇例文的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
【教学难点】
  感悟文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文:《颐和园》
师:自由朗读《颐和园》,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一)阅读例文,找过渡句。
1.根据拼音,借助字典,扫清阅读障碍,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或和同桌讨论。
2.默读课文,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预设: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2)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3)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二)探究讨论,体会游览的顺序。
1.学生探究,交流:文章是怎样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的?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出示:长廊——(  )——(  )——(  )
2.根据上面找到的过渡句,这个游览路线图可以补充如下:
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三)课堂小结,明确写法。
1.课文介绍颐和园时,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按照游览的顺序)
2.课文是抓住哪些景物重点写的?
长廊和昆明湖是作为重点景物详细写的。
师小结:学习了《颐和园》,我们了解了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到过渡句在文中的衔接作用。在今后的习作中我们要尝试运用这一写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过渡句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为绘制旅游路线做准备。教师点拨指导,使学生明确作者写颐和园的顺序是怎样的,重点写了哪些景物,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指导。
二、教学例文:《七月的天山》
过渡:下面再以《七月的天山》为例,学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1.默读例文,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找出过渡句。(本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天山的。)
预设:
(1)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2)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3)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2.写出本文的游览路线图: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3.本文重点写的景物是什么?
重点写了原始森林和野花。
4.小结:
  本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将天山的美景呈现给大家,第2—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点明游览顺序。
  让学生找过渡句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面绘制旅游路线做准备。
  教师点拨指导,使学生明确作者写颐和园的顺序是怎样的,重点写了哪些景物,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指导。
设计意图:
在对学生进行点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本课所讲的写景物的方法,还掌握了“抓住重点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游   ?
【教学目标】
1.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下来。
2.把印象深的景物写具体,注意各部分的衔接。
3.能画出游览路线图。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下来。
【教学难点】
把印象深的景物写具体,注意各部分的衔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几张祖国山河的美景图片。
师:祖国的河山无限美,山有山的博大,海有海的深长。回想一下,你去过哪里?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我们述说一段你的旅游经历吧!
预设:
生1:我去过我家附近的公园,我选择的是一条与往常不同的路线。
生2:每到秋天,我都会去果园游玩。
生3:我去过九寨沟,那里的五彩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2.同学们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把游览的景点生动、形象地写下来。
设计意图:
出示一些祖国山河风光图,用提问的方式导入习作教学。
二、理清条理,找准顺序。
1.按游览的顺序写。
(1)写文章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在写“游    ”这篇习作时,“游”字可以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2)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读过的《七月的天山》的游览顺序是什么?(游览顺序: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2.你准备按怎样的顺序写呢?
小组合作交流。
汇报:先——然后——再——
(这就叫游踪)
3.抓住重点来写。
师:《七月的天山》是抓住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这些有代表性的景物刻画的,突出天山的美景。你也可以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设计意图:
和学生一起回顾两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悟自己的习作如何选择材料。
三、研究重点,具体描写。
1.赏析《七月的天山》。
(1)小组讨论:想想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得具体、生动的。
汇报。
所见:“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所闻:“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的声音,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所感:“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2)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作者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形象描绘景物;地点转换时,要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2.写重点部分。
  现在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眼中的景物吧!
①学生动笔写。
②汇报。指导全班学生评议。
③小组同学再修改。
④小组内展示读。
⑤组内推荐同学在全班展示。
师:写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写作目的,我们写这篇习作的目的是什么呢?(在总结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板书: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小结:写游记或参观记,首先要确定游览顺序,其次要精心选材,要选那些特色鲜明的景物,或自己印象特别深刻、感受特别强烈的景物,有详有略,不要面面俱到。
设计意图:
总结本次习作的方法、步骤,为习作实践打下基础,指明方向。
参考范例:
美丽的人工湖
  人工湖位于我们小区的西面。无论是在鸟语花香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在天朗气清的秋季,北风凛冽的严冬,它的水,它的河床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可爱。
  春天,春姑娘把人工湖两岸柳树妹妹的长发梳洗干净后,柳树妹妹便冒出一片片黄色的小芽。春姑娘抚摸着它们,像是在抚摸一群刚出世的小宝宝。在人工湖两岸,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瞧!在那些小草中间,一颗颗形状各异的鹅卵石探着小脑袋,像是在欣赏人工湖的美景。
  夏天,柳树妹妹把长发垂到湖水中,像是在驱逐烈日对它的炙烤。湖面上微波荡漾。在湖底的水草中,一条条顽皮的小鱼追逐嬉闹,不停地摇着尾巴,有的还吐着小泡泡。
  秋天,人工湖两岸树木的叶子变黄了,有的还轻轻地飘到湖面上。这时的湖水清澈见底。小孩子们光着脚在水中玩耍,扑打着湖水。晚上,人们来到湖边散步,给夜色中的人工湖带来了生机。
  冬天,白雪覆盖着人工湖,湖面结了厚厚一层冰。白色的石桥,白色的柳树,白色的湖面……到处是白色。然而,这白色世界中却有着运动的人,欢乐的笑声。
  人工湖四季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游人。它既是美丽的风景区,又是人们活动的乐园。
【板书设计】
习作:游   ?
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景物写下来
赏析《七月的天山》
参考范例:《美丽的人工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