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考抓分卷三
语 文
(试题卷)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2)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牡牧《赤壁》)?
(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采菊东篱下
归雁入胡天
东风不与周郎便
自缘身在最高层
(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和水中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西厢记》中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与此意境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词中常包含新旧更替的哲理,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示例一: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示例二: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2分)?
(3)“不徐不疾”中“疾”的意思是( )(3分)
A.病,身体不舒适
B.疼痛
C.迅速
D.恨
诞
mú
dǔ
帷度
维度
C
(4)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1分)?
(5)请把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2分)
排比
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加起来难道不就是中国梦的模样吗?(2分)
3.希望中学校团委准备开展“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14分)
(1)请按提示修改通知。(6分)
通 知
各位同学:
为了丰富大家的校园生活,促进大家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把劳动教育贯彻到实践中,我校将于2021年3月12日在植物园开展以“体验快乐植树,感受节气文化”为主题的体验活动。请同学们早上7点集合,按班级顺序步行前往植物园。
校团委
2021年3月10日
①画线句子搭配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通知的内容有一处不明确,请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③通知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将“促进”改为“提高”
缺少集合的具体地点
将称呼(或“各位同学:”)顶格写
(2)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到植物园。(3分)
示例:从学校出发,沿着黄河大街向北走,至黄河大街与长江东路交叉口,再左转沿着长江东路向前走即可到达植物园。
(3)植物园内,参与植树的除了希望中学的学生,还有很多稚气未脱的儿童、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和七十岁左右的老年人,他们的年龄可以分别用垂髫、________和________来表示。(2分)?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春天来临时的物候特征的是( )(3分)
A.柳树吐翠 B.桃花开放 C.蝉歌唱 D.布谷鸟鸣叫
不惑
古稀
C
【解析】“蝉歌唱”是夏天的物候特征。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1分)
①萤火虫首先到安静的蜗牛那里进行了一番探索,这个时候的蜗牛常常都是紧缩在自己的壳里的,除了一点透亮的赘肉露在外套膜之外,其他的部分都( )得非常好。萤火虫并不在乎这一点,它们拿出自己的麻醉工具——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工具,而且非常细小,需要在放大镜的帮助下才能看到。
它是两片像獠牙一样的大颚,十分锋利,但是细小得像头发末梢一样。如果用显微镜观察这个工具,我们还会发现在獠牙之上还有一条细沟,这大概就是萤火虫释放麻醉剂的渠道。
②萤火虫用这个工具三番五次地轻击蜗牛的外套膜,举手投足看上去都十分温柔,完全找不到叮咬的影子,倒更像是没有什么恶意的亲吻,似乎根本算不上攻击。
③萤火虫的动作非常有分寸,而且章法明晰,节奏有快有慢,每“亲吻”一次,中间都有一点停顿,好像是要察看一下刚刚行动的效果。一波攻击并不会有很多次,最多的时候也只有五到六次,但是这就足以将猎物制伏,使得蜗牛完全不能再有任何动作。或许萤火虫开始进食的时候,还会进行几次这样的“亲吻”,但我并不清楚这个阶段所发生的事情。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之前的一番麻醉已经效果明显,蜗牛在被注射几次麻醉剂之后便一动不动,没有知觉了。我只能说萤火虫的麻醉方法非常奏效,它用自己带有沟槽的獠牙,把身体内的某种毒液注射进蜗牛体内。看上去,这似乎对蜗牛完全没有影响,可是萤火虫所希望的效果达到了。
④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萤火虫把自己的麻醉剂注入蜗牛体内之后,我曾经将被麻醉的蜗牛从瓶子中取了出来,然后用一根细针刺蜗牛的身体前部,也就是蜗牛露在体壳之外的那部分,可是蜗牛没有任何反应,简直就像一具尸体一样。这充分说明了萤火虫攻击时,麻醉剂所起到的作用。
⑤还有更为( )的场面。有时,一些正在行走的蜗牛也会遇到萤火虫的攻击。此时的蜗牛身体很大一部分是露在外面的,可是在被萤火虫攻击之后,蜗牛的身体便突然变得僵硬起来。接下来,它便一动不动,完全静止了。蜗牛原本竖起的触角现在松弛了下来,它不能继续前进了,这一定是因为萤火虫的麻醉剂产生了作用,( ),这样的状态将保持很长时间。
⑥蜗牛死了吗?当然没有!因为它还能够从这种静止的状态中恢复过来。我将被麻醉的蜗牛从危险的环境中取出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单独放上两三天,并给它冲一次澡,那么,一只曾经静止的蜗牛便会健康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且,它会渐渐恢复正常,无论是活动能力还是自己的知觉。
⑦食肉的膜翅科昆虫都有这种麻醉技术,尤其是还没有捕猎能力的幼虫,它们最常用的捕猎方式就是麻醉对手。而昆虫的这种能力让我们人类了解到它们具有多么高超的麻醉技术。它们靠自己天然的麻醉剂让猎物的运动神经中枢瘫痪,然后为所欲为。人类以为这是我们凭借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明的先进技术,其实,昆虫们已经早早掌握了这种技术。
从这个角度看,动物显然比我们领先许多,只不过它们的操作方法不太一样而已。外科医生们是让需要手术的病人主动吸入乙醚或者其他麻醉剂气体;昆虫却直接用自己的毒牙、毒刺向对方注射极小剂量的特殊病毒。或许人类可以从这些发现中得到一些启示,也或许会因为人类的不断深入观察而发现更多让人称奇的昆虫秘密。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有删改)
4.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隐蔽 壮观 然而 B.隐蔽 直观 而且
C.隐藏 壮观 而且 D.隐藏 直观 然而
B
【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的能力。“隐蔽”,被别的事物遮住不易被发现;“隐藏”,藏起来不让发现。第一空,根据前文可知,蜗牛身体大部分都“紧缩在自己的壳里”,不易被发现,故选“隐蔽”。“直观”,用感官直接感受的;直接观察的。“壮观”,雄伟的景象。
第二处,第②~④段讲的是萤火虫能够利用“麻醉剂”攻击紧缩在自己壳里的蜗牛,第⑤段中“有时,一些正在行走的蜗牛也会遇到萤火虫的攻击”是对萤火虫利用“麻醉剂”攻击蜗牛更加直接的说明,故选“直观”。“而且”,表示进一步;“然而”,表示转折。第三处,根据前文“接下来,它便一动不动,完全静止了……它不能继续前进了”可知,蜗牛因为萤火虫的麻醉剂失去了知觉,与括号后“这样的状态将保持很长时间”是递进关系,故选“而且”。
【抓分指导】选择词语填空,应掌握以下三条原则。
1.辨微——对词义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词语的搭配习惯、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词语中不同语素的意义等方面的细微差别进行细致的辨别。
2.适境——根据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选择适合的词语。
3.配优——思考时从鉴赏的层面进行综合比较,选择“最优”的一项。
5.选文中,萤火虫是如何麻醉蜗牛的?请简要回答。(4分)
萤火虫用自己带有沟槽的大颚三番五次轻击蜗牛的外套膜,把身体内的某种毒液注射进蜗牛体内,每一次中间都有一点停顿。(4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找到第①~③段中“它们拿出自己的麻醉工具……它是两片像獠牙一样的大颚……我们还会发现在獠牙之上还有一条细沟,这大概就是萤火虫释放麻醉剂的渠道”“萤火虫用这个工具三番五次地轻击蜗牛的外套膜”“每‘亲吻’一次,中间都有一点停顿”“它用自己带有沟槽的獠牙,把身体内的某种毒液注射进蜗牛体内”等句子,用简明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
【抓分指导】1.确定筛选信息的区间。首先,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弄清楚题目要求筛选整合什么;然后,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确定答题区间。
2.掌握筛选信息的方法。
(1)抓关键词法。抓住诸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提示性词语来概括信息。
(2)抓关键句法。所谓关键句,就是指过渡句、段首句、文末点题句、问题前后句等,它们往往能给答题提供一些有效的信息。
(3)“点面结合”法。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散布在全文中,这时就要求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3.比对信息的正误。把有关信息全部还原到原文中,寻找信息的支撑点,从而比较分析,辨别正误。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选择题。
6.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萤火虫的动作非常有分寸,而且章法明晰,节奏有快有慢,每“亲吻”一次,中间都有一点停顿,好像是要察看一下刚刚行动的效果。(从修辞手法的角度)(3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萤火虫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萤火虫麻醉蜗牛时动作轻柔、张弛有度的特点。(2分)
“迅速”“四处”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细致准确地描绘出蜗牛恢复知觉时的情景。(3分)
7.鲁迅先生评价《昆虫记》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请结合整本书的内容说说你对“有趣”和“有益”的理解。(4分)
示例:有趣之处:《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如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2分)
有益之处:法布尔关注昆虫的生命过程,把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展示出来,使人们得以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情景,有利于我们获得科普知识。此外,作品中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有助于培养我们敬畏生命的情怀。(2分。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名著并有自己的心得的能力。通过阅读整本书可知,“有趣”主要体现在写作艺术上:法布尔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描述出来,向我们揭示了昆虫世界的许多奥秘。“有益”主要表现在内容和情感上:《昆虫记》作为科普作品,有利于增进大众对科学的了解;法布尔将专业知识与其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这有助于读者获得对生命的感悟。回答时注意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8.在《昆虫记》中,除了萤火虫,你最喜欢的昆虫是什么?请说明喜欢的原因。(4分)
示例一:我最喜欢蝉。它在地下“潜伏”四年甚至更久,经历九死一生的劫难,才能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尽情歌唱五个多星期,这让我体会到生命的珍贵。(4分)
示例二:我最喜欢切叶蜂。它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让我十分敬佩。(4分)
[二](19分)
材料一
记者发现,在各大医院的眼科诊室里已经有不少小朋友前来就诊,而这样的场面,等孩子们正式放了寒假将迎来高峰。为什么青少年们在学期结束假期之前,都不约而同地要来查查眼睛?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主治医师周云帆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复习迎考,近距离、长时间用眼容易导致视觉疲劳、用眼负担过重,需要给眼睛做一个全面的检查”。而提前一些就诊,也是为检查时的散瞳、后续的配镜等留有足够的时间。
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检查和医学验光检查,这些检查项目都能够给视力状况做一个全面的诊断。“孩子通常并不太清楚自己的视力已经下降。”周医生提示道。当家长发现孩子在看书或者看电视时出现歪头、眯眼、挤眉等动作时,就说明小朋友的视力正在下降。当发现上述情形时,去正规医院进行全面专业的检查是相当必要的。而关于视力检查的频率,周医生提醒,对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儿童来说,每学期检查两次视力、屈光度比较合适。
事实上,相比于春夏学期结束,周云帆认为秋冬学期结束后的视力检查更有必要。一个寒假过去,近视度数增加100度、200度,对于生长发育期、视力还没稳定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冬季天气比较寒冷,小朋友不愿意去户外活动。而户外活动恰恰是有利于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周医生说。冬季容易长期窝在室内,无论是看书还是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不远眺,都是冬季视力下降更快的原因。
(摘编自2021年1月17日《扬子晚报》)
材料二
材料三
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且呈现低龄化、重度化、发展快、程度深的趋势。这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全社会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处理好学业与爱眼的关系。
完成学业、爱护眼睛“两不误”,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育教学,让孩子在线时间短一点,也需要家长克制住“报班”冲动,让孩子学业负担轻一点。现实中,眼看着春季学期剩余时间越来越短,课业任务尚待完成,学习的紧迫性可以理解,但这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用视力换成绩。在控制线上学习总时长的同时,还应安排好活动性休息时间,让孩子在上课之余看看远、望望绿、做做眼保健操,尽最大可能接触自然光线,减缓视疲劳。
保护视力,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物理学中衡量光照强度的单位叫作勒克司,明亮的室内环境,光照水平一般不超过500勒克司,而室外环境即便是阴天,光照水平也可以达到一万多勒克司,大晴天更可高达十几万,这是室内光线根本无法企及的。
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因此,已有近视苗头的孩子,应当进一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延缓近视发展。
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公共卫生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全社会应当关心、支持、参与儿童青少年视力保护,营造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家庭关注的良好氛围,早发现、早干预,帮助孩子养成受益一生的爱眼护眼好习惯。
(摘编自2020年5月19日《人民日报》)
9.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周云帆医生认为,秋冬学期结束后比春夏学期结束后更有必要检查视力。
B.让孩子在休息时间看看远、望望绿、做做眼保健操,可以减缓视疲劳。
C.已有近视苗头的孩子,应当进一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以阻止近视发展。
D.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根据材料三第四段“已有近视苗头的孩子,应当进一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延缓近视发展”可知,“以阻止近视发展”说法错误。
10.木木是五年级学生,妈妈担心他视力下降,准备春季学期开学前带他去医院进行检查。请你根据材料一,说说木木妈妈担心的原因,并给出检查建议。(6分)
原因:①经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复习备考,近距离、长时间用眼容易导致视觉疲劳、用眼负担过重;②冬季比较寒冷,户外活动少,长期窝在室内看书、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不远眺,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共4分。每点2分)
建议:去正规医院进行全面专业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和医学验光等检查项目,以对视力状况做全面的诊断。(2分)
11.阅读材料二,请用说明性的文字介绍宣传画的内容。(4分)
示例:画面主体是一双摆出“OK”造型的手,拇指和食指握成的圆形中间是一双眼睛,体现了“保护视力”的主题;上面是“全国爱眼日”五个汉字和“2020/06/06”的时间,下端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字样。(4分)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题目要求用说明性的文字介绍图画内容,注意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介绍并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12.材料三中“电子保姆”具体指什么?(2分)
指长期陪伴孩子的电子产品。(2分)
13.国外某眼科学会推荐了一条保护视力的“20—20—20”法则,即每看20分钟电脑或手机,至少看20英尺(6米)远的物体20秒。请结合材料解释该法则的合理性。(4分)
材料一中介绍用眼时间长会加重用眼负担,法则明确了用眼时长,到了20分钟就要休息;材料三中说明远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法则规范了用眼后的远眺距离(20英尺)和时长(20秒)。(共4分。每点2分)
[三](15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武帝①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②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③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④,跅弛⑤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⑥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⑦者。”
(节选自班固《汉书·武帝纪》)
[注]①武帝:汉武帝。②奔踶(dì):狂奔乱踢,指不驯服。③负俗之累(lèi):被世俗讥刺贬损的过失。④泛驾之马:指难以驯服的烈马。⑤跅(tuò)弛:放纵不羁。⑥茂才:秀才,这里指有才能的人。⑦绝国:极远的国家。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犹,尚且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有时
出使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的能力。注意第(3)句中的“策”,这里是动词,意思是“用马鞭驱赶”;第(4)句中的“或”为课外词语,联系课内的“而或长烟一空”(范仲淹《岳阳楼记》),可知是“有时”的意思;第(5)句中的“使”,联系课内的“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可知是“出使”的意思。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2分)
要有不同寻常(或:非凡)的功业一定要依靠不同寻常(或:非凡)的人才。(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的能力。第(1)题,前一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后一个“其”,大概,表推测语气。第(2)题,“必”,一定;“待”,依靠;“非常”,非同寻常;“之”,结构助词“的”。
16.【甲】文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已明确是关乎千里马“命运”的句子,第一空依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可知,应填写“食马者”对千里马的所作所为。第二空依据“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可答出。
17.结合【甲】【乙】两文,说说统治者应持怎样的用人之道。(4分)
①发掘并重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人才不要求全责备;③使人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并提供用武之地。(共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甲】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过叙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解释了人才被埋没的原因,痛斥了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重用人才,希望人才能被发现和重用。【乙】文强调了建设国家与发掘人才的密切关系,提出了大行不避细节的选拔原则。
【参考译文】
【乙】汉武帝下诏书说:“要有不同寻常(或:非凡)的功业,一定要依靠不同寻常(或:非凡)的人才。因此有的马狂奔乱踢(难以驯服),却能日行千里;有些士大夫受到世俗讥论,却能建立功名。那些难以驯服的烈马、放纵不羁的人,也在于如何驾驭统治他们罢了。(我)命令各州各郡,要发现官吏和百姓中那些有才能,超群出众,可以担任将军、宰相以及能出使极远国家的人。”
三、写作(55分)
18.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在斯坦福大学,有一种说法,叫“斯坦福鸭子综合征”:斯坦福的学生们就像是浮在水上的鸭子,从水面上看,鸭子平静悠闲,水面波澜不惊;然而水下暗流汹涌——鸭子要不停地用脚蹼划水,一刻不能停歇,才能保证自身在水面上继续优雅地移动。这些将优秀变成习惯的学生,往往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危机。
的确,努力会让人更加优秀,但有时适度放松才更容易收获成功的幸福。对此,你有哪些经历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和要求】
(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写作指导】
与其说这是一道作文题,不如说是一次引导考生进行自我心理疏导的谈话。别人都在关心你飞得高不高,你要时时问问自己:我飞得累不累。相信很多考生对于这个作文题都会有较为深刻的感悟,因此,写作的时候,要敞开心扉,抒写自己最真切的经历和感受。
写“将优秀变成习惯”,要着重刻画努力“变成”过程中的担忧、焦虑,这样才能更加突出对适度放松的渴望及其重要性。此外,这篇作文也比较适合写成议论文,比如论述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要注意论据有力、论证充分,切忌文体不分,写成四不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