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一、单选题
1.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池塘中的一群鱼??????????????????????????????????????????????????B.?池塘里的所有鲤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D.?池塘里的所有生物和池塘环境
2.甲、乙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若在一段时间内甲、乙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则甲、乙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 )
A.?捕食?????????????????????????????????????B.?竞争?????????????????????????????????????C.?合作?????????????????????????????????????D.?寄生
3.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几种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如果大量捕杀蛇会导致()
?
A.?鼠的数量减少??????????????????????B.?草产量增加??????????????????????C.?羊的数量减少??????????????????????D.?人口增加
4.从蛇吃蛙,蛙吃虫,虫吃草可以看出蛇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
A.?蛙????????????????????????????????????????B.?虫????????????????????????????????????????C.?草????????????????????????????????????????D.?阳光
5.在一个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一根长满苔藓的枯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蜘蛛、老鼠、蛇和青蛙等动物,整个草丛共同构成了一个( ? ? ? ?)
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 ??????????????????????????????C.?种群???????????????????????????????D.?食物网
6.下列哪种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
A.?森林生态系统??????????????????B.?湖泊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湿地生态系统
7.麻雀因啄食农作物曾被列为害鸟,我国开展过“剿灭麻雀”行动,这种做法最主要的危害是(?? )
A.?影响农作物的传粉?????????B.?增加农作物的病害?????????C.?破坏生态平衡?????????D.?影响农作物种子的传播
8.如图是我国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A.?碳元素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主要是通过动物摄取食物中的有机物来实现
B.?自然界中存在着的氧、氮、磷等元素的循环也同样可以用此图表示
C.?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D.?碳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循环的形式进行
9.人们常常把冬虫夏草与人参、鹿茸列为三大补品。冬虫夏草是由昆虫和真菌联合而生。虫草(一种真菌)于冬季前后侵入在土壤中越冬的虫草蝙蝠蛾的幼虫体内,吸收幼虫的养分而发展菌丝,待菌丝充满虫体时虫即僵死,此时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到了夏季,从死虫的头顶或口中长出有柄的菌座,露出土面,似直立的小草,故名夏草。夏草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命物质
10.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 ??)
A.?掌握能量流动中的传递效应
B.?了解能量流动的方向
C.?熟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D.?设法调整,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
11.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 ??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12.?“桑基鱼塘”是桑茂、蚕壮、鱼肥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如图所示),对该系统的叙述你不认同的是( )
A.?物质可多级利用,实现良性循环?????????????????????????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C.?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减少?????????????????????????D.?各级产物均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1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生物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B→C可表示一条食物链
B.?②③④可表示呼吸作用,⑤⑥可表示捕食关系
C.?A表示生产者,它能够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D.?C是消费者,它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促进作用
1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看,缺少的成分是( ? )
A.?非生物成分??????????????????????????????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
15.全年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森林生态系统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 )
A.?以乔木为主?????????????????B.?土壤肥沃?????????????????C.?不施农药和化肥?????????????????D.?植物群体有分层结构
二、填空题
16.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树、草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________,兔为消费者,? [C]为________。
(2)树、草、兔死亡后,遗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图中[C]? 把它们分解为二氧化碳、[A]________和[B]________。
(3)在光照下,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________。
17.下图是某一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员及食物关系,据图回答:?
?
(1)图中所示的成分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成分,其中生产者是________,消费者是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________。
(3)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在这条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最高级消费者是________。如果环境受到污染,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
18.如图,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足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
(1)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________。
(2)自然界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动态平衡,如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存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再举1个类似的动态平衡例子。________。
19.? 2018年2月2日是第22个“世界湿地日”。如图所示是宁波市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该湿地是候鸟迁徙路线中的重要驿站,是世界濒危物种黑嘴鸥和黑脸琵鹭的重要越冬地与迁徙停歇地之一,也是我国东部大陆海岸冬季水鸟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故有“鸟类天堂”的美誉。
(1)保护世界濒危物种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
(2)请写出由黑嘴鸥、浮游植物、小鱼、浮游动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
(3)开展以自然修复为主的湿地系统恢复工程,这是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
20.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________。
三、解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鱼翅是由鲨鱼鱼鳍制作的食品.目前全球捕捞鲨鱼仅仅只是为了鱼翅.渔民们在捕猎鲨鱼后,割去鲨鱼鳍便将其丢入海中,这些鲨鱼不会存活太久.在滥捕之下,野生环境下的鲨鱼已经越来越少.
(1)在如图的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________?.鲨鱼是顶级________?,数量最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组成中,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还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3)如果鲨鱼灭绝了,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将遭到破坏,所以我们要行动起来,阻止随意猎捕鲨鱼的行为,保卫我们的美好家园.
22.从2018年开始,杭州厕所革命在不断推进,并在人性化、科技化、智能化、生态化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建成了一批“智能生态公厕”
?
(1)图甲是某一公厕的臭氧除臭机,它利用臭氧(O3)与发出异味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将其氧化为无毒、无臭的物质(包含氧气),臭氧和氧气中氧元素化合价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2)图乙是某品牌干手器的部分产品参数,按照平均每日300人次使用,平均每人次使用10s钟计算,配备两台此型号干手器,平均一天消耗的电能为________kW·h
(3)图丙为某一公厕中配备的“智能取纸机”,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短时间内无法重复取纸,有效预防了厕纸的浪费问题。从遗传学分析,人的外貌差异由________决定的。人脸识别成功后,电机工作,取纸机出纸,该过程的能量转化是________
(4)某智能生态公厕采用微生物降解技术。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分析,此项技术通过添加________对排泄物进行处理,具有零用水、零污染、无臭味等优点,降解物可做有机肥料。
23.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能量只能单向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
(3)2016年4月22日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 “世界地球日”,一百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了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巴黎协定》,要求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的净零排放。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的碳排放量。
(4)作为签约国,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________。(选填序号)
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
24.图甲表示某植物在恒温30℃时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试回答:
(1)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图甲曲线中X点将向 _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2)利用图乙装置来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利用这套装置可以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来判断光合作用速率。
(3)坐标曲线图丙中若纵坐标代表人体内酶的催化效率,横坐标代表温度,那么B点所对应的横坐标值为________。
(4)若纵坐标代表一个初级消费者种群,横坐标代表时间,那么出现该变化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
(5)若纵坐标代表人体内的血糖浓度,横坐标代表正常人饭后的时间,曲线BC段的最主要成因是________。
25.如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除阳光、CO2、H2O、N2以外,其余部分总称为________。
(2)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是________。
(3)若黄雀增加2g,则需至少消耗生产者的有机物是________g。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 B
解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解答:A、池塘中的一群鱼不是同一个物种,故不是同一个种群,A错误;
B、池塘里的所有鲤鱼为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故为种群,B正确;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为群落,C错误;
D、池塘里的所有生物和池塘环境为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
故答案为:B
2. A
解析:(1)捕食关系是指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一般表现为“先增者先减,后增者后减”的不同步变化,且一般捕食者的最大量要低于被捕食者;
(2)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当两种生物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空间、食物有限,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弱者最终被淘汰。如果两个物种生存能力相当,由于竞争和种内斗争的双重调节,使两种生物互为消长,能长期共存于同一环境中,表现出趋同进化。
(3)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活,共生生物之间呈现出同步变化,即“同生共死,荣辱与共”。
(4)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两者之间无必需的数量关系。
解答:题中的图线中,甲数量增加后乙随之增加,甲减少后乙随之减少,甲、乙之间具有“选增者先减,后增者后减”的变化关系,所以是捕食关系,A选项正确。
故选A
3. C
【解析】解答:食物链中生物是相互关系的,当大量捕食蛇时,鼠会增多,草就会减少,羊因为草减少,羊的数量也会减少。故选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了解食物链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相关知识准确解题。
4. 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解答:食物链草→虫→蛙→蛇,中蛇吃蛙,蛇获得的能量来自蛙;蛙吃虫,蛙获得的能量来自虫;虫吃草,虫获得的能量来自草;草体内的能量,是草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因此蛇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阳光.
故选:D
5. A
解析: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一个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构成了食物链,由许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解答:A、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如题中叙述的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整体,是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
B、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不包括无机环境,B错误;
C、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C错误;
D、一个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构成了食物链,由许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D错误。
故答案为:A
6. A
【解析】解答: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地球环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区.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雨水降落到森林后,首先会受到树冠的阻留,顺着树干流到地面后,再被盘根错节的树根缠住,又因森林土质疏松,一部分水又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这样从地表直接形成径流的水就减少了许多,不易造成山洪,避免大水冲刷地表导致水土流失,有绿色水库之称.
故选:A
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有“绿 色水库”之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以沼泽为典型.
7. C
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是如果人为过度的干扰,就有可能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解答:解:生态系统常常处于生态平衡的状态,如果大肆的捕杀麻雀,会避免麻雀偷食稻谷,但麻雀除了吃稻谷外,还吃害虫,如果没有麻雀,那么害虫的数量就会增加,反而会造成稻谷的减产;同时由于在本生态系统中,除了麻雀外,还有其他的生物,不至于增加农作物的病虫害或影响农作物种子的传播.麻雀为动物,属于消费者,参与物质循环,能维持生态平衡.因此会影响生态平衡,故只有选项C正确.
故选:C
8. B
解析: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并掌握它们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②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③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解答:A、碳元素在植物体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被动物摄食,并使得能量流入动物体内,A正确;
B、物质循环示意图主要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出发,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体现了绿色植物在维持自然界中的碳-氧平衡的作用.B错误;
C、由图形分析已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D正确。
故选:B
9. C
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解答:分析资料可知,冬虫夏草冬天在感染的昆虫体内形成菌核,外表保持原来虫形,到次年夏季温暖潮湿时菌体再生长,其属于真菌。冬虫夏草是由昆虫和真菌联合而生,通过真菌的分解从而形成了夏草,因此夏草从死虫的头顶或口中长出有柄的菌座,露出土面,似直立的小草,故名夏草。冬虫夏草是一种真菌,是一种特殊的虫和真菌共生的生物体,是冬虫夏草真菌的菌丝体通过各种方式感染蝙蝠蛾的幼虫,以其体内的有机物质作为营养能量来源,经过不断生长发育和分化后,最终菌丝体扭结并形成子座伸出虫体的外壳,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虫菌共生的生物体,因此夏草属于真菌,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0. D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时会逐级递减。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在一个草场上,如果放养的牲畜过少,就不能充份利用牧草所能提供的能量;如果放养的牲畜过多,就会造成草场的退化,使畜产品的产量下降。
解答: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设法调整、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
故答案为:D
11. D
解析:群落亦称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
解答:A、热带雨林包括多种生物,同时有无机自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包含群落,A错误;
B、红松林包括多种生物,同时有无机自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包含群落,B错误;
C、污染后的共生菌落是由不同种的细菌构成的,可视为一个小的群落,C错误;
D、而无菌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由于物种单一,属于种群,D正确。
故答案为:D
12. C
【解析】?解答:A、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B正确;
C、由于食物链延长,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能量逐级消耗,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增加,C错误;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保护了环境.D正确.
故选:C
分析: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
13. C
解析: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生产者是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消费者自己不能制作有机物,它是吃植物或动物维持生命。
解答:? A、A→B→C不可能表示一条食物链,因为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A不符合题意。
? B、⑤⑥若是为捕食关系?,那么A被B吃,B被C吃,照这样说B和C是动物,但是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B不符合题意。
? C、? 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禁供给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C符合题意。
? D、? C 不是消费者,消费者是动物,C是植物,因为A是生产者,生产者它是植物,植物中的落叶也大量细菌和真菌分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无机物,可供植物 重新利用,因此A可以到C,C是植物又可以制造有机物如无机盐、二氧化碳、水,B是动物,所以它是吃A植物的,而动物死了以后的遗体又可以 被细菌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也就是 ③?指的是被分解,B到C也可以解释的通因为动物的遗体被细菌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因此? ⑥ 它也是被分解,因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B
【解析】解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描述的是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具体为螳螂以蝉为食,黄雀以螳螂为食,但这里面只包含了动物,即消费者。要想使之成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应从生产者开始,因此这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看,缺少的成分是生产者。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主要是考查食物链的构成。
15. D
解析: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根据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分布来比较两者对太阳能的利用率。
解答: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多,有高大的植物也有低矮的灌木,不同层次间都有植物的分布,当光照下来时上下植物都能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对光的利用率较高。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种类单一,由于生长的同时性植物一般在同一层面,对太阳光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植物群体的分层结构增加了对太阳能的利用率,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6. (1)生产者;分解者
(2)水;无机盐
(3)有机物
解析:本题为分析题,结合本节所学知识,根据题目中所给信息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则是循环不息的,即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
解答:(1)图中树、草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产者,兔为消费者,? [C]为分解者。(2)树、草、兔死亡后,遗体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分解者把它们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3)在光照下,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故答案为:(1)生产者;分解者;(2)水;无机盐;(3)有机物
17. (1)生物;草;鼠、狐、兔、蛇、鹰
(2)5;食物网
(3)草→鼠→蛇→鹰;鼠;蛇;鹰;鹰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其中图中的食物链表示的是生物成分。其中生产者是草,消费者是鼠、狐、兔、蛇、鹰。(2)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构成食物网。(3)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蛇→鹰,初级消费者是鼠,次级消费者是蛇,高级消费者是鹰,有害物质积累最高的也是鹰。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主要掌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成以及相互关系。
18. (1)水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上方的空气中,空气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两者的数量保持一致
(2)人体体温的恒定,是由于人体内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其他合理答案举例:饱和溶液 中存在溶解和结晶的动态平衡,人体内的水盐平衡;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大气成分的稳定等。)
解析:(1)从“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入手分析。
(2)结合所学知识思考。
解答:(1)水的液化是空气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水的汽化是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上方的空气,它们处于动态平衡,即意味着两者的数量保持一致。
(2)人体体温的恒定,是由于人体内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和结晶的动态平衡;人体内的水盐平衡;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大气成分的稳定。
故答案为:(1)水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上方的空气中,空气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两者的数量保持一致。
(2)人体体温的恒定,是由于人体内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其他合理答案,如: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和结晶的动态平衡;人体内的水盐平衡;血糖浓度能保持相对稳定;大气成分的稳定等)。
19. (1)设立自然保护区
(2)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黑嘴鸥
(3)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1)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
自然环境,国家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这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2)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3)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
解答:(1) 保护世界濒危物种最有效的措施是 设立自然保护区 。
(2)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故这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是: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黑嘴鸥。
(3) 开展以自然修复为主的湿地系统恢复工程,这是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诶能力。
故答案为:(1)设立自然保护区;(2)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黑嘴鸥 ;(3) 自动调节能力
?
20. 生态系统
解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据此解答
解答: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故答案为:生态系统.
三、解答题
21. (1)海洋浮游植物;太阳能;消费者;少
(2)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3)生态平衡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生产者是海洋浮游植物;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鲨鱼是动物,属于顶级消费者,由于物质能量流动的逐减,它的数量是最少的.??
(2)由图示可知,图中只表示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想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3)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如果外界干涉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1)海洋浮游植物;太阳能;消费者;少 ?? (2)非生物部分;分解者或(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 (3)生态平衡
分析:(1)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它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都是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2. (1)相同
(2)1
(3)基因;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4)分解者
解析:(1) 本题应记住电功的公式就可解答,W=Pt有两套单位:kW?h、kW、h
(2)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3)分解者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解答:(1)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O3是单质,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氧气也是单质,因此臭氧和氧气中氧元素化合价相同。
(2)功率P=1200W=1.2kW
由P=Wt得:300×10s=3000s=50min=56h
W=P总t=1.2kW×56h=1 kW·h
(3) 从遗传学分析,人的外貌差异由基因决定的, 人脸识别成功后,电机工作,取纸机出纸,该过程的能量转化是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4) 此项技术通过添加分解者对排泄物进行处理,具有零用水、零污染、无臭味等优点,降解物可做有机肥料,因为分解者能够分解排泄物。
故答案为:(1)相同(2)1(3)基因;电能转化为机械能(4)?分解者
?
?
23. (1)光合作用
(2)大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以热的形式散失
(3)④
(4)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能量流动,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图中①光合作用;②捕食;③分解者分解;④为能源的燃烧,据此分析。
解答:(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2)能量只能单向流动的原因是大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以热的形式散失;
(3)要减少碳的排放,重要的过程是减少燃料的燃烧,图中表示这一过程是④;
(4)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会污染环境,故①不能选。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大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以热的形式散失;(3)④;(4)②③④。
24. (1)上
(2)有色液滴移动的快慢
(3)37℃
(4)开始植被良好(或食物丰富),天敌数量少,种群数量增加;后来植物减少(或食物缺乏),天敌增多,导致种群减少。(合理即可)
(5)胰岛素的分泌增加,降低了血糖的含量
解析:观察甲图,XY段表示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度大于光合作用的强度,YZ段表示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Y点表示光合作用的强度等于呼吸作用的强度。
解答:(1)25℃为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30℃为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所以将温度调到25℃后,光合作用最强,呼吸作用减弱。X点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因此氧气的释放量大于0,故向上移动;
(2)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不断加强,光合作用的速率会逐渐增大.利用这套装置可以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灯管距离或调节灯管的功率来改变这一自变量,通过观察有色液滴的移动来判断光合作用速率;
(3) 人体内酶的催化效率 在37℃时最高,故B点温度为37℃;
(4) 若纵坐标代表一个初级消费者种群,横坐标代表时间,那么出现该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 开始植被良好(或食物丰富),天敌数量少,种群数量增加;后来植物减少(或食物缺乏),天敌增多,导致种群减少 ;
(5)正常人一天中的血糖浓度基本保持不变,饭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很快降下来,故 曲线BC段的最主要成因是 : 胰岛素的分泌增加,降低了血糖的含量 。
故答案为:(1)上;(2) 有色液滴移动的快慢 ;(3) 37℃ ;(4) 开始植被良好(或食物丰富),天敌数量少,种群数量增加;后来植物减少(或食物缺乏),天敌增多,导致种群减少。(合理即可) ;(5) 胰岛素的分泌增加,降低了血糖的含量 。
?
25. (1)生物群落
(2)生产者和分解者
(3)250
解析: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非生物成分包括空气、温度、阳光、土壤等因素,而生物成分则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群落是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因此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和群落和生态系统从属包含关系。
解答:(1)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属于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2)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将太阳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负责固定太阳能制造有机物。而分解者负责将有机物重新分解转换为无机物。生产者和分解者在物质循环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属于逐级递减,每次只有10—20%左右流入到下个营养级。若黄雀质量增加2克,求至少消耗生产者的质量,应该选择20%进行计算,螳螂摄取的有机物质量:2克除以20%等于10克,蝉摄取的有机物质量:10克除以20%等于50克,生产者固定的有机物:50克除以20%等于250克。
故答案为:(1)生物群落 (2)生产者和分解者? (3)2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