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1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冀教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1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冀教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4-28 14:0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自主尝试计算,交流、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3.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1. 师生谈话,由早餐谈起,引出磨面粉问题。
由早餐引出磨面粉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同学们,今天早晨你们都吃了些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面包、馒头、鸡蛋、煎饼……
师:谁知道,像你们吃的这些面包、馒头等食物都是由什么加工而成的?
生:面粉。
师:那面粉又是由什么加工而成的呢?
生:小麦。
2. 呈现文字和情境图,让学生读题、观察情境,了解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信息和交流信息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加强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师:在我们的教材上就有一个和面粉加工有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所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一起看课本第12页。
师:读题并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1:一台面粉机每小时可以磨面158千克。
生2:一天有3班工人工作。
生3:一天有24小时。
生4:问题是: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
二、解决问题 1.让学生根据问题:“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多少千克?”列出算式,然后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再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
结合具体问题,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空间,在已有知识的背景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类推能力。
师:对于刚才教材上呈现的问题:“这台面粉机一天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请同学们自己列出算式。
学生尝试列出算式结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158×24
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同时为新授的内容作充分的铺垫。 师:请大家观察这个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们以前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现在这个算式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师:(用卡片将百位的“1”覆盖,算式就变成了58×24)如果是这样,就变成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乘两位数的乘法,请大家赶快算一算吧。指名板演。
交流计算结果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在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 师:我们利用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很轻松计算出了58×24 的结果。(揭去百位数上面的卡片)那么,158×24的结果究竟是多少呢?面对新问题,我相信同学们定有高招。这节课,我们一起借助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今天遇到的新问题。(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请同学们尝试用竖式计算一下158×24。
学生计算,老师巡视、指导。
2. 让计算完的同学用计算器验算,计算结果不正确的再试着重做,并找一找哪里出现了问题。 用计算器解决学生探索计算方法中出现的计算问题,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数学活动中。 师:计算完成的同学用计算器验算一下计算结果,假如出现问题,仔细找一找错在哪儿,并试着重新做一做。
3. 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展示,更是学生整理与反思、形成新知识的过程。 师:谁愿意把你的笔算过程分享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回答出如下内容:
生1:我在用“24”十位上的“2”乘“8”时,开始不知道和哪一位对齐,其实,计算这一步就和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样,于是,我就计算出来了。
生2:我是这样算的:
生3:我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4”乘“158”再……
生4:我先想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就用两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依次去乘三位数各个数位上的数……
4.教师板书竖式计算的过程,起到示范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了结果,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我把竖式计算的方法写在黑板上,看看和你书写的一样吗。(教师边口述计算过程边板书)
5.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让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概括的过程,提升数学经验,归纳、概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结合我们刚才的计算,谁能概括、归纳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呢?现在先请同桌同学讨论交流,一会儿再说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概括。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总结的方法?
生1:用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乘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
生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
6.提出问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小组讨论。 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自主扩充知识并重新建构知识体系。 师:我们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探究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来观察、比较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都是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生2:不同的地方是,三位数比两位数多了一个百位,乘的时候还要乘百位。
7.提出“你能计算出四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式题吗?”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举例子并尝试计算。 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知识的决心和欲望。 师:我们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我们运用的就是迁移类推的办法,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那么,四位数乘两位数你会计算吗?
师:自己写出一个四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试着计算一下。
学生自己写出算式并试着笔算,教师巡视指导。
8.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师生共同计算方法。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大胆的展示、交流。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四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四位数,用两位数的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
3.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4.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三、尝试练习 呈现试一试的文字和情境,让学生了解题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积是几位数,再用竖式计算,然后交流。
利用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是几位数的经验,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是几位数,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2页,看试一试,列出算式后,请同学们借助我们以前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是几位数的经验还有刚刚计算的158×24的结果,来估计一下这道题的积是几位数。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估计的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生:积是五位数,因为158×24中百位上的1和24十位上的2相乘没有进位,它的结果是四位数。216×69,216百位上的2和69十位上的6相乘要进位,所以结果应该比刚才要多一位,是五位数。
学生的说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鼓励。
了解学生用笔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计算技能。 师:同学们估计的是否准确呢?赶快用竖式算一算验证一下吧。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请一、两名同学到黑板板演。
学生汇报,教师进行问话。如:69个位的9乘216百位上的2等于多少?积要写在儿?为什么?
四、课堂练习 1. 出示教材上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竖式,独立完成后,然后全班交流,让6名同学板演
重点交流: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问题,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交流。学会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位数中间有“0”的乘法,以尝试练习的形式呈现,既巩固刚学习的乘法法则,又有新的变化,使数学学习具有挑战性。
给学生提供独立计算的空间和展示的舞台,通过练习,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师:下面请同学自己试着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题。我请6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
师:谁愿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三位数中间有“0”我不知道该怎样算。
生2:用上面的计算法则计算的,结果是6760。
生3:我用竖式算的:

……
师:乘数中间有“0”, 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我认为一要注意每一次相乘的积的末位和乘数的那一位对齐,二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要遗漏,三要注意不忘记计算时的进位。
2. 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数学学习生活化,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答案:8520毫升。
3. 练一练第3题,先读图,了解两个人打字的时间和打字的速度等信息。再提出教材中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回答。 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师:观察第3题的情境图,并读题,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两个人同时打字。
生2:红红平均每1分钟打47个字。阿姨每1分钟打112个字。
生3:她们9时开始打字,9时25分结束,用了25分钟。
师:你能计算出“红红打了多少个字?”“张阿姨打了多少个字”吗?
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指导,展示交流。
4. 练一练第4题,先让学生了解问题中的“大约”不是求近似数,再解答。 给学生提供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4题,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第一个问题:一本48页的书,每页约有676个字。
●第二个问题,一本96页的书,每页还是约有376个字。
……
师:问题中的约有多少字,这个“约”字是什么意思呢?
●问题中的“约”不是求近似数。因为每页的字数约是676字,676本身就是一个近似数,所以按照这个近似数计算的结果也会是一个近似数,所以最后的问题中出现了这个“约”字。
学生回答正确,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
师:请大家解决这两个问题吧。
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通过交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学习他人学习成果,体验算法多样化,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 师:谁来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1)676×48=32448(个)
(2)676×96=64896(个)
●(1)676×48=32448(个)
(2)96÷48=2
32448×2=64896(个)
学生中出现第二种方法,教师要给予表扬。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种方法,教师可参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