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毛泽东诗词二首 4(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毛泽东诗词二首 4(冀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5-21 11: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毛泽东诗词二首
教材分析:
《忆秦娥 娄山关》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全文描写了红军越过娄山关,并向遵义进军的情景,反映出红军顽强勇猛的豪迈气魄和无坚不摧、无攻不可的战斗雄姿。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所写的,全诗生动的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虽只有短短五十六个字,却用红军跋涉的脚步把千山万水串在一起;这首诗记录的时空内涵虽只有一年的跨度,却有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沉重和遥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3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4.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主要手段,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长征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课下搜集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长征之难,使学生进入那一段悲壮的历史时空。
2.通过阅读资料,借助工具书,经过反复朗读,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及想象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的交流来理解体会诗词的意思和情感。
4.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长征精神。
课前准备:
课下搜集查阅有关长征的故事资料,相关的视频、音频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激情导入(一)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畅所欲言,教师调控,补充 (二)教师简介长征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11个省,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三)了解毛泽东(出示课件)。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毛泽东青年时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从那时起就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和思想家,而且是造诣颇深的文学家和诗人。毛泽东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选》、《毛泽东诗词》等。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将永载史册。 (四)出示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娄山关,是本词的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二、听录音,整体感知(出示视频1)(一)首先听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给一些字正音,如:咽、血等字,同时让学生体会一下录音在读的时候作者所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二)听完录音后,让学生跟着录音读,要求读出自己的体会来。三、品读诗词,理解意思,体会情感(一)合作学习、深入理解1.这首诗分上阕和下阕,请你仔细读一读,想想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你从中读懂了什么?(1)学生自读学习。(2)小组交流。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的含义:(出示课件)烈:表现西风的猛烈。长:表现无边无涯的天空。碎:使人听到了马蹄之声。咽:形容西风中的军号声若断若续、忽高忽低,显得悲壮深沉。通过理解雁和月在古代诗词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1)(出示课件)边读边想上阙红军在向娄山关进军途中的情景,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画面?凛冽的北风一阵阵吹来,呼呼地响,吹动着红军战士那单薄的衣裳。在这样满是白霜的早晨,战士们紧张、急速地向娄山关进发。战马行进在险峻的山路上,发出杂沓凌乱的声音。凄清的军号声在山间回荡,时断时续,与天空大雁的叫声相为应答。(2)从上阙描述的情景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出示课件)“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点明时间、环境。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声、寒冷的霜华、斜挂的残月等诸多景观相互组合,创造了一个悲壮、苍凉的背景,不仅点明了进军途中的季候特点,而且调动了感觉、视觉、听觉,引人置身于这铁铸般的严酷之境,领略到红军于险山恶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壮烈意味,以及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3)出示课件: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霜晨月”重复上句,固然是词牌格律的要求,但这重复却承上启下,恰到好处地又一次强调了行军的艰苦,从而引出下文对红军战士戴月履霜、兼程前进之状的侧笔描写:战马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前进,蹄声细碎杂乱;军号声为凛冽的西风所切割和撕裂,断断续续,慷慨悲壮。(4)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托无声。给我们展现了美丽而带几分悲壮的如画境界。虽然没有一字说到人,听不到一点人语声,但写了人的活动,写了人所听见的声响,既显得句句有人在,又创造了一种肃穆的行军气氛。的确让我们有一种阴沉抑郁的感觉。3.边读边想下阙红军在向娄山关进军途中的情景,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在感慨什么呢?(1)理解词语:(出示课件)漫道:不要说。对险阻的蔑视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真如铁:代用杜甫《潼关吏》:“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诗句,用以比喻娄山关的险固。“从头越”三字笔势豪放,将全词推向高潮,这两句不仅歌颂了红军再克娄山关的战绩,而且表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藐视和对长征必胜的坚强信念。此外,“从头越”还包含着遵义会议以后,中国革命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新的里程的含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比喻的运用,但这苍凉之中,却又透露出昂扬豪迈的斗争精神与英雄气概。昂扬豪迈与冷峻沉重相交融,遂使这两句包含悲壮美,极富感染力,读之使人感到一种哀兵必胜的壮烈情怀。(2)作者通过看到的景象,抒发怎样的感慨?(出示课件)“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不仅仅是忆秦娥的词牌格律,在诗人心里还有这样一层意思。“而今”和以往相比,大不相同。革命前进的征途上艰难险阻重重,以前错误的领导虽然使革命和红军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但只要确立一条正确的革命路线,就是从头做起,重头再来,也一定能取得胜利,表达了必胜的决心。(二)品味诗词中的画面(出示课件)1.“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读到此句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认为其中传递出一中怎样的情感?2.有的同学认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不仅仅描绘了诗人站在娄山关上所看到的景色,它还应该包含着诗人强烈的情感。你的看法是什么?(三)写作手法(出示课件)1.风格上:上阕的悲凉沉郁与下阕的雄劲豪放融成一体。2.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 明:自然景物。 暗:革命精神 实:行军的所见所闻所感。 虚:娄山关的激战。3.以景传情,景情并茂。四、配乐朗读,情感升华(播放视频1)这首诗引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自然入题(一)背诵《忆秦娥 娄山关》,让我们再次走近毛泽东,感受他那博大豪迈的胸襟,走近长征,感受那段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导入新课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诗《七律 长征》。(出示课件)(二)出示课件,介绍创作背景: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三)读课题,要引导学生读出气势磅礴的感觉。二、初读读课文,整体感悟(一)出示课件,听朗读的录音,把握节奏。(二)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也可以小组解决。(三)出示课件,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四)这首诗的体裁是七律。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三、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一)理解句子中的字词意思。1.(出示课件)有关长征的评价,理解长征的意义。2.联系自己对长征的了解,借助工具书,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思考: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克服重重苦难,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历史的战略转移。长征诗中介绍了长征走过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都怎样的情景?根据你的理解,给下面的图片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句。(出示课件)3.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从哪些诗句中又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预设一:从“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感受到了长征路途之险之难。(1)(出示课件)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2)讨论: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3)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读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预设二: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感受到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无数次战斗,牺牲了无数战士,长征不仅苦,而且难。(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播放视频二、三、四)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2)理解诗句,感受“暖”“寒”不仅是在说天气,也在说人的感受。情景交融。水拍云崖形象地写出了金沙江两岸悬崖高耸入云、江面水势奔腾激荡的景象,描写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险恶而又神奇的情景。一个“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出示课件)桥横铁索形象地写出了泸定桥危险,寒“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出示课件)预设三:理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想象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场景吗?红军的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播放视频五)“更喜”承上文而来,对上文的感情的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了,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经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自然更胜一筹。“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出示课件)(2)如果说翻五岭,走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翻过雪山带给敌人的又是什么呢? (3)展示三军会师的场景,(出示课件)是围追堵截的失败,是红军走出胜利的开始。预设四: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此时你心情与开始朗读有什么不同?(1)(出示课件)概述了红军长征经历的千难万险以及面对困难的态度。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回顾全诗并拓展长征的意义。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出示课件)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不惧艰难,团结一心,意志坚定的民族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播放祖国在发展中弘扬长征精神的事例。五、音乐欣赏,回归文本带着不惧艰难,为中华而努力奋斗的情感到词的背诵中去吧!播放视频六,以唱代诵。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1.继续背诵2.自己评析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从交流中获取新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走进作者,了解伟人,体会情感。介绍词牌,渗透诗词知识。通过听录音,初步把握情感基调。自读自悟、小组交流,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学生说出诗意的时候,教师加以补充,以便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去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介绍词牌填词的要求,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写作方法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使学生产生自己的独特体验,进一步体会词中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学习写作手法,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再次朗读,升华情感,加深体会。结合上课所学导入,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状态。介绍创作背景,使学生对诗词的情感做铺垫。介绍文体,了解七律特点,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串联诗句含义,形成整体认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视频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理解词语在诗句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在日后写过过程中运用此方法。诗词知识的渗透和内容的提炼,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整体把握。课外知识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对长征更好地理解。课后探究,引发思考,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体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