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中一年级质量测试
语文科试题
本试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说明:1.答題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宇迹的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
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考场号”
座位号”栏内填涂考场号、座位号。
2.选择題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宇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
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存。
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村料一
《周易·家人·彖辞》说“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这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
基础。后世的思想家在论述男女关系时,每每流露出这一思想的痕迹。《内则》说:“礼,
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男不入,女不出。”这大致说出了
男女的不同活动范围。古人还经常引用《周易》来论证这个理论。《左传·昭公元年》:“近
女室,疾如蛊……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从一些细微的地方,如饮食、洗浴、出
行等也可以看出两性的隔离,《内则》说,“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外内不共井,
不共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无烛
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另外,由居处的隔离推延至言论上
的隔离,如“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外言不入相,内言不出梱”,它指男子事务不让女子知
道,这与早期社会中常见的“男子会社”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里,为了保守属于男子
的秘密,女子很自然地就被排斥在外了。
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这一原则最先见于《孟子·离娄上》,《礼记·坊
记》则从礼制的层面对“男女授受不亲”作了规范。前面我们在谈到两性初期教育时,已经
知道“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坊记》所说还可以看到这一原则在现实中的强大東
缚力和贯穿两性始终的精神,其中说:“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冋席而坐。”
这是就常时、常事而言,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礼制又有特殊的规定。《坊记》就说:“礼,
非祭,男女不交爵。”《内则》所言与之相类:“非祭非丧,不相授器。”从《内则》所记
女子的教育中我们看到,女子可以“观于祭祀”,可以“礼相助奠”。也正是在祭祀时,男
女才有合法接触的可能。非礼即为越礼。
男女之防,著于叔嫂。礼书中特別对叔嫂之间的接触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如《礼记·杂
记》:“嫂不抚叔,叔不抚嫂。”《礼记·曲礼》:“叔嫂不通问。”《礼记·奔丧》:“无
服而为位者,唯叔嫂。”考《仪礼·丧服》,家庭同辈成员如兄弟、兄弟姊妹、娣姒之间,死
后皆有相应服制,唯叔嫂无服。古代人死大殓,哭者必以手抚尸,而《杂记》所说是人虽死,
高一级期中质量测试语文科试题第1页(共8页)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中一年级质量测试
语文科试卷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B解析:A项,“女正位于内,男正位于外”才是“男女居处隔离规范的思想基础”。C
项,由第三段“《内则》所言与之相类:非祭非丧,不相授器。从《内则》所记女子的教
育中我们看到,女子可以观于祭祀’,可以礼相助奠’。也正是在祭祀时,男女才有合
法接触的可能”可以得岀“男女就可以直接接触”是错误的。D项,由第四段“淳于髡与孟
子的问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男女之‘授受不亲’”及“但淳于髡与孟子的对话正好说明
了,在正常的情况下,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还是应该遵循的”可知引用孟子与淳于髡的
对话是为了证明应该遵循“男女授受不亲”的礼制。
2.D解析:“人可以适当改变它”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
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
3.D解析:“作者对此深恶痛绝”错,作者是在作理性客观的分析
4.③①首先,作者指岀礼制规定男女性别隔离体现在居处隔离及言论隔离上;②接着,论证
性别隔离还表现为“男女授受不亲”;③最后,论证男女之防,著于叔嫂。(每点1分)
5.①“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阿波罗文化是绝对不能接受这一做法的。因为阿波罗文化主
张将男女从生活到心理加以隔离,男子做了女人该做的事就是对稳定社会关系的破坏
这是离经叛道。(3分)②“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是浮士德文化所认可和欢迎的。对于浮
士德文化而言,追求男女对彼此的充分了解,男人去做平常女人做的事就是了解女人的
途径之一;浮士德文化喜新,求创造,对于他们而言,生命的价值和意乂在于不断地创
新,而“男子休产假照顾孩子”也可以说是一项“创举”。(3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6B解析:“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错误,因为这已经是作者之前计划
好的,所以没有迷茫和无助。
7A解析:“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误,全文情感基调是处于变化中的,情感最初心里
感觉酸酸的,然后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
喜悦
8.①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
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2分)②
时间线索: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
原,思路清晰。(2分)
9.①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晌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借白居易表达“远
高一级期中质量测试语文科试卷参考答案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