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长江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历 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
A.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2.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摸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 )
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C.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D.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庆历新政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进行的一场改革运动,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由此可推知,这些措施旨在( )
A.节省耗费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B.解决当时的积贫积弱的局面
C.把重农抑商上升为基本国策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4.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 )
A.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5.有学者认为,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心态主要有“接受”“回归”和“再选择”三种主流表现。“接受心态”使中国社会走出封建专制阴影的笼罩。朝着资本主义道路迈进。据此可知“接受”主要是( )
A.接受“民本”等传统文化观念,扫除封建专制的阴影
B.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
C.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D.利用启蒙思想的社会方案,推动民主共和制度的真正实现
6.北伐战争初期,上海《天民报图画附刊》刊登了题为《中国怪现状:无头?多头?》的一幅漫画,画中一位长衫马褂者颈项无头而周身多头。这幅漫画反映出当时( )
A.北伐战争得到群众普遍支持 B.军阀割据的政治格局
C.南京国民政府内部派系林立 D.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
7.影响下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
党员总数 (万人) 工人党员比例(%) 农民党员比例(%)
1927 年 5. 8 50.8 18. 7
1928年6月 13.0 10. 9 76. 6
1949年底 448.8 2.5 59. 6
1956 年 1 250. 4 8.8 52.4
A.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 B.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C.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D.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8.1938年10月底,蒋介石发表《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国民书》,指出:“盖抗战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号召全国同胞继续贯彻持久抗战、全面战争、争取主动之一贯方针,造成最后之胜利。可见,武汉会战( )
A.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B.推动了全面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C.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计划 D.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首次大捷
9.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是以其矛盾学说为哲学基础的。以“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异”的非对抗性质为基本前提,以“异”的具体状况为策略根据,以“同”与“异”的发展变化为客观条件,指导了新中国的外交实践。据此可知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 )
A.舍弃了中国传统文化 B.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
C.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10.据1993年3月26日的江苏《连云港报》报道:“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通知精神,我市决定从1993年4月1日起,全面放开粮食、油料购销价格,不再使用粮食、食油票券。”该报道反映了( )
A.粮油价格不再受政府指导 B.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
C.计划经济体制已完全破产 D.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11.亚历山大在其征战期间,建立了二十多个城市。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及亚历山大市,它很快便成为世界主要的城市之一,成为著名的学术和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在许多城市还建有领先的学术机构,吸引了大批优秀学者来进行学术研究。这些举措( )
A.推动了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C.导致了波斯帝国的最终灭亡 D.继承了波斯的君主专制制度
12.近代以来,非洲岛国赤道几内亚首都的名称发生多次变更。1827年,英国人将其命名为“克拉伦斯城”;1843年西班牙人以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的名字命名该地;1968年,赤道几内亚以民族英维马拉博的名字重新命名该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英国与西班牙在地名问题上存在分歧 B.地名的变更常与殖民侵略和民族意识有关
C.欧洲国家惯于通过奴化手段对外扩张 D.不严谨的人为因素往往造成地名变化无常
13.《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指出:“(协会)要成为追求共同目标即追求工人阶级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这表明第一国际成立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工人运动走向高潮 B.组建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C.加强对各国工人运动的领导 D.加强工人阶级的国际团结与合作
14.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15.根据下表,可以推断出发展中国家( )
1973年—1995年发展中经济体的商品出口结构
1973 1980 1985 1990 1995
农产品 30 15 17.5 14.5 14
矿产品 5 65 47 34 22.5
燃料 39.5 61 43.5 29.5 19
制成品 22 19 34.5 50.5 62.5
A.经济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B.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C.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更高 D.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17、1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9、20、2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3分。
16.材料
时期 基本描述
春秋战国 青铜货币大量出现且货币形状繁多,其中赵国铲币、齐国刀币、秦国圆形方孔钱、楚国蚁鼻钱较著名。
秦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规定在全国范国内通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废除汉初邦国制币权,由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唐朝 621年,唐高祖下令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出现具有高级铸币形态性质的年号钱币,大小钱币的兑换进一步明确。
宋朝 1023年,宋仁宗下令在成都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钞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春秋战国到宋代货币演变趋势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13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是在社会生产力状况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又为这种生产力服务。最早系统论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是亚当·斯密……他生活的时代,英国正处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内部分工日益加强、工业革命曙光显现之时……自由主义就是适应这种要求提出的……“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和国内市场的狭小以及原料的不足,使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凭借其强大经济实力进行自由生产和贸易,扩大国内外市场。但是保护关税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从而制约了经济的自由发展……于是一场反对国家干预,要求自由发展经济的斗争迅速掀起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完成而取得最后胜利。“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对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是经典,是工具,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则是经济侵略的理论的策略的依据。
——摘编自《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二 1930年,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世界经济引入了冰河期。该法案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向进口的工业产品征收最高400%的关税,各国争相提高关税,陷入了报复引发报复的恶性循环。二战后,美国力推自由主义贸易政策,构建“自我利益的多边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滞胀,国内对抗自由贸易的势力迅速发展,新保护主义抬头,其国际贸易政策在此时期充满摇摆性和矛盾性。
——《美国国际贸易政策演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所产生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推行不同贸易政策的原因。(8分)
18.小人物的人生经历也可以反映社会大历史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从1958年始每天不落的记账,20多本家庭账册以平民角度记录下国家历史的巨变。下表数据是从贺星允老人20多本家庭账册整理出来的。
时间 家庭总收入 家庭总支出 一幅大饼油条价格
1958年 971.2元 798.26元 4分钱
1979年 1568.3元 1003.97元 2角5分
2000年 30595.12元 13705.18元 5角
2008年 65872.45元 39564.72元 3元
2018年 112358.68元 78546.23元 6元
---摘编自2018年12月28日《扬子晚报》
根据材料找出相互关联的数据,自拟题目进行历史的解读。(要求:材料数据之间有关联,自拟题目与选取的数据合适,历史解读合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12分)
(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19.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3分)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20.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一个鼓吹殖民主义的代表人物曾公开发表演说道:“英国必须下手干,否则就是灭亡。它必须寻找殖民地,把手伸得越远越好。……英国人至高无上的目标,就是从海上和陆地将英国的势力带向世界各地。”到19世纪80年代,仅在非洲的西海岸就有15家德国公司开设的60个工厂,而传教点则达数百个以上。与此同时,德国国内也出现了要求加强德国海上力量的呼声。一个德国亲王说:“对一个年轻的国家来说,没有扩张就没有前途,没有海外政策也就谈不上扩张,而没有海军就谈不到海外政策。”
——根据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整理
材料二 掠夺殖民地是近代战争的主要起因,战争被视为国家的正当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些战争的继续……现代通信和交通工具的发明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战争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同时,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坦克、飞机、远程大炮等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仍然沿用近代争夺殖民地的方式,企图用战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战争一爆发,就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短期内结束战争的预想……虽然英、法等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可是战争给自身带来的打击和损失巨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殖民争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主要原因。(6分)
21.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蒲安臣(1820—1870),美国对华合作政策的代表人物。19世纪中期蒲安臣积极参加废奴运动,参与组建了共和党。1861年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公使。1865年8月,蒲安臣把《万国律例》送給总理衡门“参酌援引”,使新任普鲁士公使被迫让步。
?? 1867年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外国,蒲安臣被任命为中国首任全权使节。1868年7月,蒲安臣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中国近代首个对等条约《蒲安臣条约》。美国在条约中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则通过这一条约得到廉价的华工,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此后,蒲安臣代表中国与英、法、普等国先后签订了类似条约,但俄国在会谈中竭力回避中俄领土纠纷等实质内容,令蒲安臣心情抑郁愁闷,不久病逝。清政府为表彰其担任驻华公使时及出使期“为国家效力”,授予一品官街并发放抚恤金一万两白银。
——摘編自《中国近代史简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蒲安臣的经历反映的时代特点。(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蒲安臣的行为。(9分)
深州长江中学高二期中考试
历 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C B A D B C B C B B B D A A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16.答案: (10分)
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商业贸易的推动,特别是铸币技术的提高,以及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和政府强力推行,货币呈现形制渐趋统一、兑换规范化、便于携带和铸币权由国家主导的趋势,而货币的演变便于稳定金融和市场秩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17.答案:
(1)影响:有利于推动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有利于推动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有利于提升英国国力,确立了世界霸权;有利于推动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客观上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角度。(10分)
(2)原因:随着经济大萧条的到来,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30年,美国通过立法方式提高关税,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二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战后政治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20世纪70年代,由于自身经济滞胀以及西欧、日本的崛起,美国重新实行贸易保护主义。(9分)
18.答案:题目:改革开放推动国家大发展。(12分)
解读:表中1958-2018年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庭总收入的变化大幅提高,说明总体上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国家大发展的必然结果。贺星允老人的家庭总收入在1979年以前的增长幅度有限,1979年之后几乎是呈几何倍数的增长,说明在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更快。从支出后的剩余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点,1958年几乎没有剩余,1979年略有剩余,之后剩余的也是呈高速增长状态,这也说明人民的生活水平加速提高;从一幅大饼油条物价的上涨150倍的情况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结论:贺星允老人的家庭账本从一个侧面反映反映了改革开放推动了国家大发展。
(二)选考题
19.
答案:(1)共同之处: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侧重制度改革。(3分)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形势不同。(7分)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2分)
20.
答案:(1)原因: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的大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趋势,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6分)
(2)原因: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德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科技进步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6分)
21.
答案:(1)时代特点:工业文明扩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中国开始近代化。(3分)
(2)评析:推动了美国废奴运动的进展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有助于改善中国国际环境和国家形象;体现出个人责任感和正义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掠夺。(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