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4
物态变化
学习目标:
1.知道物态变化现象和物质的三态;
2.理解熔化、凝固现象,知道晶体和非晶体,会查熔点表;
3.理解液化、汽化现象,知道沸点、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以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4.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并且会识别。
知识梳理
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
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通常物质有固态、液态和
气态三种状态。它们三者之间能够相互变化,同时伴随着吸热和放热这两个过程。
熔化和凝固
熔化的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物质,例如:冰、石英、水晶等。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特点:固液共存、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和
继续吸热。
(3)非晶体物质: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物质。例如:石蜡、玻璃、沥青等。
非晶体熔化特点:吸收热量,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体,温度
不断上升。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和
继续放热。
非晶体凝固特点:放出热量,逐渐变稠、变稠、变硬,最后变为固体,温度
不断降低。
熔化和凝固图像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汽化和液化
(1)汽化的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主要有蒸发和沸腾
两种形式。
(2)蒸发的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蒸发的因素:
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蒸发的作用:蒸发吸热,具有制冷作用。
(3)沸腾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的温度。
沸腾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液化的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体
叫液化。
液化方法:降低气体温度和压缩气体体积。
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液化的作用:液化放热
4.升华和凝华
(1)
升华的定义: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
(2)凝华的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需要放热。
例题精讲
1.熔化和凝固
例1.物理兴趣小组同学用DIS研究晶体熔化过程,得到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
锡的熔点是________,凝固点是_________。
(2)
锡在开始加热时处于
态,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
(3)
锡的熔化用了__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__热,但温度保持_______。????
(4)
锡从6min到7.7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状态。?
例2.现在市场热销的空调扇,与秦王建造的阿房宫相似,盛夏来临时,空调扇的盒子中装入冰块,这样房间的温度就会下降,这是利用冰块熔化时要 热。室外的气温高达35℃,而冰块尚未完全熔化时,冰盒内的温度为 ℃。
2.汽化和液化
例3.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_现象,放出很多热量,使_____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使手不会被烫伤。
例4.下列事例中,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A.用扫把将地面上的水扫开???????????
B.将盘子中的水倒入瓶中
C.把湿衣服上的水挤掉一些???????????
D.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例5.标准大气压下,在盛水的大烧杯A内放着盛有80℃热水的大试管B,如图所示,当对大烧杯内的水加热时,烧杯内的水很快就烧开,若继续加热,试管B内的水将( )
A.到100℃就沸腾
B.到100℃不能沸腾
C.管内水温保持80℃不变
D.无法确定
例6.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分别为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
)
A.a、b两块玻璃外侧均有小水珠
B.a、b两块玻璃内侧均有小水珠
C.a块玻璃内侧,b块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D.a块玻璃外侧,b块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例7.小明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他为图中温度计写了一份使用说明书,其中有科学性错误的一条是____?(填序号)。
(2)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时应注意观察????????以及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
(3)小明发现水在沸腾时产生的气泡情况如图乙中的?????图所示,此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其读数为????????℃。
(4)分析图丁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5)根据图像可以推断,如果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大火继续对水加热,则水的温度将_____(上升/下降/不变)。由此可知,在同样情况下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开后继续用急火煮,第二次在水开后将火焰调小,直到煮熟,两次比较会发现_____(第一次/第二次/两次一样)煮得快。
(6)实验结束后,熄灭酒精灯,让水停止吸热,水
(能/不能)继续沸腾,这说明了
。小明注意到开饭时,当妈妈对砂锅停止加热,将其端上桌,发现砂锅里的汤汁仍然在沸腾,原因是
。
3.升华和凝华
例8.如图所示,将少量的碘晶体放在烧杯中,上面放一个灌有冷水的烧瓶,在烧杯下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这时烧杯中可看到有紫色气体生成,这是碘的???
??现象;停止加热后,把烧瓶拿下来,可看见瓶底外壁有碘的晶体生成,这是碘的??
??现象。
例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0摄氏度的冰变成0摄氏度的水内能不变
B.固体清新剂在使用时发生了升华
C.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D.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三.易错点归类
1.对熔化曲线的考察
例10.如图所示,这是某种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
)
A.这是一种晶体,其熔点大约是50℃
B.第1~3min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第4~6min则没有吸热
C.第8~9min物质处于液态,且正在吸热升温
D.在第6min时,可观察到既有固态成分,又有液态成分,但液态的要多些
2.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
例11.白天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人高空时,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成大量的小水珠或___________成大量的小冰晶,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下落。下落过程中,冰晶___________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上________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如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水蒸气就_________成小水珠附在这些浮尘上面,就形成了“雾”。在秋冬季节,地面温度迅速降到了0℃以下,水蒸气直接_______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霜。
例12.小明同学用如图13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
(1)根据实验记录他绘制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3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10min末这一时刻,杯里的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从AB段和CD段的比较可知,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要 (选填“大”或“小”)。
继续加热到水沸腾,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3丙所示且一直保持不变,则水的沸点是
℃,这说明当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课堂练习
冬天,北方的冰窖里经常放几桶水,这样做的目的是当气温降低时,可以利用水在
时,放出大量的
,使菜窖内的气温不致
而使菜冻坏。
刚从冰箱中取出的棒冰上粘着“白粉”,剥去纸后冰棒就冒“白雾”,若把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放在嘴里变成“糖水”,这四种物态变化依次是
。
用久了的日光管两端会发黑,小华的妈妈用毛巾在外面擦,怎么也擦不掉,妈妈让小华解释一下这个现象,小华说:这不是外面粘上灰尘,而是由于灯丝(钨丝)先后发生了
现象的缘故。
4.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层霜是由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__________(“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__(“内侧”、“外侧”、“内、外侧”)。
5.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 ?? (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该过程水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 (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6.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凝华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7.以下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由小变大
B.水沸腾时,不用温度计测量就知道它的温度是100℃???
C.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时感到冷,是蒸发吸热所致
D.沸水的水蒸气比沸水造成的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在烫伤人时还要液化放热
8.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9.在一个大气压下,对0℃的冰持续加热到全部变成100℃的水蒸气,图中的四个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图中正确的是(?????)
10.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伸进口腔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凉
?????
???
B.进行消毒
C.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
??
D.防止镜框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11.寒冬时节的早晨,汽车司机上车后常发现在前风挡车窗上出现白色的“哈气”,于是他打开暖风,很快就能除掉“哈气”;夏天,在下大雨后,风挡车窗上也出现“哈气”影响安全驾驶,于是司机打开空调制冷,很快“哈气”也被除掉。为什么同样的现象,司机采取不同的方法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12.如图所示为某固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该固体为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因为其有固定的熔点,且熔点为_________℃。
(2)?处在图中CD阶段时,该物体为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3)?处在图中BC和DE阶段时,物体需__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4)?吸收相同的热量,在AB阶段比在CD阶段温度上升快,这是因为该物质在AB阶段时的比热容比在CD阶段时的________。
13.某固态物质加热后成了液态,随后停止加热,并记录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表,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温度/℃
98
91
85
82
79
79
79
79
75
71
67
64
61
(1)该物质______晶体(选填“是”或“不是”),其理由是______。
(2)在第10min该物质的状态是______(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3)在8min-14min是______热过程(选填“吸”或“放”),内能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课后练习
1.寒冷的冬天,早晨起来会看到窗子上有千姿百态的霜花,它是???????????形成的。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棒冰的周围会产生“雾气”,这是?????????形成的。接着雾气会消失在空气中,它是????????的结果。(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电冰箱内部,具有致冷作用的物态变化是??
????,冷凝器内的物态变化是???
????;夏季,装冰棒的杯子会“出汗”,这是????
???现象。
3.“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句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由于温度_____使空气中水蒸气发生_____而形成的;雪后,由于_____而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4.指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1)夏天,湿衣服变干:?????????;
(2)冬天O℃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3)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4)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冒出的“白气”:?????????;
(5)夏天,吃雪糕解热:?????????;
(6)冬天,玻璃窗上结的霜:??????????;
(7)雾的形成:??????????;
(8)雾凇的形成:??????????。
5.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深秋的早晨,草地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B.夏天,我们看到冰棒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C.用久了的白炽灯泡内表面发黑,是钨蒸汽液化后再凝固的结果
D.从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有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6.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初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7.如图所示,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甲容器缓缓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
A.甲容器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
B.甲容器内的水先沸腾
C.乙试管内的水先沸腾??????????
D.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
小明同学在家中用电热水壶烧水,第一次烧了半壶水直到沸腾,第二次仍用该壶烧了一壶水直到沸腾,则两次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正确的是(第一次为细线,第二次为粗线)???(?????)
?
A??????
?
B
????
C
???
D
9.同样质量的0℃的冰和0℃的水冷却食品,用冰的效果好,这是因为???????(????)
A.冰比水凉??
B.冰的温度比水低??
C.冰在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D.冰和食品的接触更充分
10.某物理兴趣小组的三个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他们使用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a、b、c所示,酒精灯和烧杯均为同一规格。甲、乙、丙是使用这三套实验装置实验后作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用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图;用b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图;用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图。
11.如图所示,甲、乙两图是某个同学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其中能正确反映沸腾现象的是图_____;图丙是他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水沸腾的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_________,看图分析还可以知道,实验地的大气压比标准大气压_____(选填“高”、“低”或“相等”)。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4
物态变化
学习目标:
1.知道物态变化现象和物质的三态;
2.理解熔化、凝固现象,知道晶体和非晶体,会查熔点表;
3.理解液化、汽化现象,知道沸点、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以及汽化的两种方式;
4.
知道升华、凝华现象并且会识别。
知识梳理
物态变化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
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通常物质有固态、液态和
气态三种状态。它们三者之间能够相互变化,同时伴随着吸热和放热这两个过程。
熔化和凝固
熔化的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的物质,例如:冰、石英、水晶等。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晶体熔化的特点:固液共存、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和
继续吸热。
(3)非晶体物质: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物质。例如:石蜡、玻璃、沥青等。
非晶体熔化特点:吸收热量,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体,温度
不断上升。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和
继续放热。
非晶体凝固特点:放出热量,逐渐变稠、变稠、变硬,最后变为固体,温度
不断降低。
熔化和凝固图像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汽化和液化
(1)汽化的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主要有蒸发和沸腾
两种形式。
(2)蒸发的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蒸发的因素:
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蒸发的作用:蒸发吸热,具有制冷作用。
(3)沸腾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的温度。
沸腾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液化的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体
叫液化。
液化方法:降低气体温度和压缩气体体积。
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液化的作用:液化放热
4.升华和凝华
(1)
升华的定义: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
(2)凝华的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需要放热。
例题精讲
1.熔化和凝固
例1.物理兴趣小组同学用DIS研究晶体熔化过程,得到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像,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
锡的熔点是________,凝固点是_________。
(2)
锡在开始加热时处于
态,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状态。
(3)
锡的熔化用了__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__热,但温度保持_______。????
(4)
锡从6min到7.7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状态。?
【答案】
(1)230℃;230℃???????????
(2)
固;固液共存???????
(3)
3min;吸;不变????
?
(4)
液体
例2.现在市场热销的空调扇,与秦王建造的阿房宫相似,盛夏来临时,空调扇的盒子中装入冰块,这样房间的温度就会下降,这是利用冰块熔化时要 热。室外的气温高达35℃,而冰块尚未完全熔化时,冰盒内的温度为 ℃。
【答案】吸;0?
2.汽化和液化
例3.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_现象,放出很多热量,使_____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使手不会被烫伤。
【答案】液化;上;水汽化吸热
例4.下列事例中,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A.用扫把将地面上的水扫开???????????
B.将盘子中的水倒入瓶中
C.把湿衣服上的水挤掉一些???????????
D.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答案】A
【解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故选A。
例5.标准大气压下,在盛水的大烧杯A内放着盛有80℃热水的大试管B,如图所示,当对大烧杯内的水加热时,烧杯内的水很快就烧开,若继续加热,试管B内的水将( )
A.到100℃就沸腾
B.到100℃不能沸腾
C.管内水温保持80℃不变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由于烧杯中的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所以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时,与外面的温度相同,不能再吸收热量了,所以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故选B。
例6.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分别为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
)
A.a、b两块玻璃外侧均有小水珠
B.a、b两块玻璃内侧均有小水珠
C.a块玻璃内侧,b块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D.a块玻璃外侧,b块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答案】D
【解析】
玻璃上的小水珠都是液化现象。a玻璃片的液化现象发生在上表面,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玻璃片上遇冷液化的。B玻璃片的液化现象发生在下表面,是由烧杯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片上遇冷液化的。
例7.小明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他为图中温度计写了一份使用说明书,其中有科学性错误的一条是____?(填序号)。
(2)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时应注意观察????????以及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
(3)小明发现水在沸腾时产生的气泡情况如图乙中的?????图所示,此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其读数为????????℃。
(4)分析图丁所示图像,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5)根据图像可以推断,如果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大火继续对水加热,则水的温度将_____(上升/下降/不变)。由此可知,在同样情况下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开后继续用急火煮,第二次在水开后将火焰调小,直到煮熟,两次比较会发现_____(第一次/第二次/两次一样)煮得快。
(6)实验结束后,熄灭酒精灯,让水停止吸热,水
(能/不能)继续沸腾,这说明了
。小明注意到开饭时,当妈妈对砂锅停止加热,将其端上桌,发现砂锅里的汤汁仍然在沸腾,原因是
。
【答案】(1)③
(2)水温的变化(3)a;98
(4)继续吸热温度不变(5)不变
;两次一样
(6)不能;沸腾需要吸热;汤汁可以继续从砂锅中吸收热量
3.升华和凝华
例8.如图所示,将少量的碘晶体放在烧杯中,上面放一个灌有冷水的烧瓶,在烧杯下用酒精灯微微加热,这时烧杯中可看到有紫色气体生成,这是碘的???
??现象;停止加热后,把烧瓶拿下来,可看见瓶底外壁有碘的晶体生成,这是碘的??
??现象。
【答案】升华;凝华
例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0摄氏度的冰变成0摄氏度的水内能不变
B.固体清新剂在使用时发生了升华
C.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D.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答案】B
【解析】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内能增加,温度保持不变;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而液化成的小水滴;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故A、B、C均错。B选项正确。
三.易错点归类
1.对熔化曲线的考察
例10.如图所示,这是某种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
)
A.这是一种晶体,其熔点大约是50℃
B.第1~3min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第4~6min则没有吸热
C.第8~9min物质处于液态,且正在吸热升温
D.在第6min时,可观察到既有固态成分,又有液态成分,但液态的要多些
【答案】B
【解析】从图线中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从第3~7min),这段时间内晶体由固体逐渐熔化为液体,且随着时间的增长,固体越来越少,液体越来越多,由此判断此物质是晶体,且此晶体的熔点为50℃,到第7min时全部熔化为液体,以后是液体的吸热升温过程
2.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
例11.白天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人高空时,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成大量的小水珠或___________成大量的小冰晶,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下落。下落过程中,冰晶___________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当夜间气温降低时,白天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在夜间较冷的地面、花草、石块上________成小水珠,这就是露。如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水蒸气就_________成小水珠附在这些浮尘上面,就形成了“雾”。在秋冬季节,地面温度迅速降到了0℃以下,水蒸气直接_______成固态的小晶体,这就是霜。
【答案】液化
?凝华
?熔化
?液化??液化??凝华
例12.小明同学用如图13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
(1)根据实验记录他绘制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3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10min末这一时刻,杯里的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从AB段和CD段的比较可知,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要 (选填“大”或“小”)。
继续加热到水沸腾,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3丙所示且一直保持不变,则水的沸点是
℃,这说明当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答案】(1)晶体?;固液共存态;小???
(2)98?;低于
课堂练习
冬天,北方的冰窖里经常放几桶水,这样做的目的是当气温降低时,可以利用水在
时,放出大量的
,使菜窖内的气温不致
而使菜冻坏。
刚从冰箱中取出的棒冰上粘着“白粉”,剥去纸后冰棒就冒“白雾”,若把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儿茶杯外壁就会“出汗”,放在嘴里变成“糖水”,这四种物态变化依次是
。
用久了的日光管两端会发黑,小华的妈妈用毛巾在外面擦,怎么也擦不掉,妈妈让小华解释一下这个现象,小华说:这不是外面粘上灰尘,而是由于灯丝(钨丝)先后发生了
现象的缘故。
4.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层霜是由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__________(“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__(“内侧”、“外侧”、“内、外侧”)。
5.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 ?? (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该过程水 ??(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沸点是78℃;水银的熔点是-39℃、沸点是357℃.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 (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 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6.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凝华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7.以下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由小变大
B.水沸腾时,不用温度计测量就知道它的温度是100℃???
C.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时感到冷,是蒸发吸热所致
D.沸水的水蒸气比沸水造成的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在烫伤人时还要液化放热
8.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9.在一个大气压下,对0℃的冰持续加热到全部变成100℃的水蒸气,图中的四个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中,图中正确的是(?????)
10.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伸进口腔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止接触口腔时病人感到太凉
?????
???
B.进行消毒
C.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
??
D.防止镜框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11.寒冬时节的早晨,汽车司机上车后常发现在前风挡车窗上出现白色的“哈气”,于是他打开暖风,很快就能除掉“哈气”;夏天,在下大雨后,风挡车窗上也出现“哈气”影响安全驾驶,于是司机打开空调制冷,很快“哈气”也被除掉。为什么同样的现象,司机采取不同的方法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12.如图所示为某固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该固体为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因为其有固定的熔点,且熔点为_________℃。
(2)?处在图中CD阶段时,该物体为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3)?处在图中BC和DE阶段时,物体需__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4)?吸收相同的热量,在AB阶段比在CD阶段温度上升快,这是因为该物质在AB阶段时的比热容比在CD阶段时的________。
13.某固态物质加热后成了液态,随后停止加热,并记录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表,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温度/℃
98
91
85
82
79
79
79
79
75
71
67
64
61
(1)该物质______晶体(选填“是”或“不是”),其理由是______。
(2)在第10min该物质的状态是______(选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3)在8min-14min是______热过程(选填“吸”或“放”),内能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
凝固;热量;太低
凝华、液化、液化、熔化
3.升华、凝华
4.水蒸气;凝华;会放热;内侧
5.不变;吸热;水银;热胀冷缩??
6.C
7.B
8.C
9.A
10.C
11.水蒸汽遇冷才能凝结成效水珠形成“哈气”,司机采取的措施都是从抑制气体液化的条件入手的。
在冬季,司机用暖风提高风挡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气不能再风挡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
在夏季下大雨时,车外温度较低,关闭车窗后,车内温度较高,风挡玻璃的温度较低.
车内水接汽在风挡玻璃上遇冷可以凝结形成“哈气”;此时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风挡玻璃的温度,车内水蒸气不能在风挡玻璃上液化,从而起到预防“哈气”产生的作用。
12.(1)晶体;0?
(2)液态?
(3)吸热
?(4)小
13.(1)是;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有一定的凝固点”或“有一定的熔点”)
(2)固液共存态
(3)放;减小
课后练习
1.寒冷的冬天,早晨起来会看到窗子上有千姿百态的霜花,它是???????????形成的。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棒冰的周围会产生“雾气”,这是?????????形成的。接着雾气会消失在空气中,它是????????的结果。(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电冰箱内部,具有致冷作用的物态变化是??
????,冷凝器内的物态变化是???
????;夏季,装冰棒的杯子会“出汗”,这是????
???现象。
3.“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句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由于温度_____使空气中水蒸气发生_____而形成的;雪后,由于_____而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4.指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1)夏天,湿衣服变干:?????????;
(2)冬天O℃以下,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
(3)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4)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冒出的“白气”:?????????;
(5)夏天,吃雪糕解热:?????????;
(6)冬天,玻璃窗上结的霜:??????????;
(7)雾的形成:??????????;
(8)雾凇的形成:??????????。
5.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深秋的早晨,草地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B.夏天,我们看到冰棒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C.用久了的白炽灯泡内表面发黑,是钨蒸汽液化后再凝固的结果
D.从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有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6.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初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7.如图所示,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且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甲容器缓缓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
A.甲容器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
B.甲容器内的水先沸腾
C.乙试管内的水先沸腾??????????
D.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
小明同学在家中用电热水壶烧水,第一次烧了半壶水直到沸腾,第二次仍用该壶烧了一壶水直到沸腾,则两次水温随时间变化关系正确的是(第一次为细线,第二次为粗线)???(?????)
?
A???????
B
????
C
???
D
9.同样质量的0℃的冰和0℃的水冷却食品,用冰的效果好,这是因为???????(????)
A.冰比水凉??
B.冰的温度比水低??
C.冰在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D.冰和食品的接触更充分
10.某物理兴趣小组的三个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他们使用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a、b、c所示,酒精灯和烧杯均为同一规格。甲、乙、丙是使用这三套实验装置实验后作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用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图;用b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图;用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图。
11.如图所示,甲、乙两图是某个同学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其中能正确反映沸腾现象的是图_____;图丙是他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水沸腾的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_________,看图分析还可以知道,实验地的大气压比标准大气压_____(选填“高”、“低”或“相等”)。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凝华;液化;汽化
2.汽化;液化;液化??
3.降低;凝华;雪熔化吸热
4.汽化;升华;凝固;液化;?熔化;凝华;液化;凝华?
5.D
6.A
7.C解析: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甲容器内的水先达到沸点沸腾,而后甲容器上方气压增大,甲容器内的水沸点升高(超过100℃),甲容器内的水不沸腾,而乙试管内的水温度超过沸点(100℃),开始沸腾,所以选项A正确。
8.B
9.C
10.丙;甲;乙
解析:(1)由实验装置a、b、c图可知,a装置烧杯上面加了一个盖,受气压变化影响,水的沸点高于100℃,所以用a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丙图。
(2)由甲、乙两图象可知,水的初温相同,乙图加热较长时间水才能沸腾,原因可能是水过多,然后比较b、c装置可知,c装置总烧杯内的水的质量较多,所以用c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乙图;则用b装置做实验作出的图象是甲图。
11.乙;保持不变;低;适当减少水量(给烧杯加盖子;适当提高水的初温合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