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云雀》导学案+课件+学习笔记-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致云雀》导学案+课件+学习笔记-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8 15:29:34

文档简介

班级:
姓名:
2.《致云雀》
素养目标
1.了解雪莱的艺术构思、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以得到思维发展与提升。
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题,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3.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雪莱,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被学校开除。1818年迁居意大利,与拜伦成为好友。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代表作有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倩契》《西风颂》《致云雀》等。
二、背景介绍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三、文体介绍
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
抒情诗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四、资料链接
云雀,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振翅飞行时鸣唱,接着作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以食地面上的昆虫和种子为生。有高昂悦耳的声音。
西风颂(节选)
雪莱
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
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
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
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
把我的话传播给全世界的人,
就像从不灭的炉中吹出火花!
请向未醒的大地,借我的嘴唇,
像号角般吹出一声声预言吧!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诗的结束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运用了象征手法。这句话表面是说冬天到来了,春天也会很快来的。其实是在说一切的难事都会过去的,希望和成功也就要来了。
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
反馈检测
(一)课内阅读
1.《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表达了怎样的抱负?
明确:雪莱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2.诗歌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
这是一首抒情诗,据雪莱夫人回忆,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
3.诗人对云雀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和赞美?
明确: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
诗人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诗人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表达了诗人的美学观点,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是直接从心灵深处涌现的思想激情和形象。
4.诗人在第二节写出了云雀怎样的姿态?
明确:优美轻盈的美丽美妙的姿态。
这节是全诗写得最美的一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5.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歌颂云雀?
明确: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
(二)课外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鲜明强烈的视觉印象和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应该是美丽的母亲。
答案
1.D
解析:整首诗中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2.D
解析:现代诗诗意较为含蓄,注意分析诗中的内容,找到情感的载体。诗题“金黄的稻束”已点明诗歌所塑造的中心形象;“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是给“稻束”的拟人化的特写,可见“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是“稻束”。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醉汉
非马注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来
注:非马:台湾诗人,祖籍广东,1948年离开大陆到台湾。
1.艾青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你如何理解诗中“醉汉”的形象?他因何而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正努力向您走来”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结合整篇诗歌来理解“努力”一词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中的“醉汉”不是一般意义的酗酒的人,而是一位天涯断肠人,他思念故乡,渴盼亲人,乡愁折腾得他如痴如醉。
解析:“醉汉”的形象特点可结合注释和诗歌内容来把握。据注释和内容可知:诗歌以醉汉喻乡愁盈怀之人,是一首抒发思乡情感的诗作。
答案:2.表现了作者对回归故乡和祖国的期盼和向往;“努力”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无限热爱,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忆母情深、思乡情切的执着,期待着早日团圆的虔诚。
解析:可结合“短短的巷子”被走成了“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的步履的艺术夸张,理解归心似箭的游子的心境。
(三)拓展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综观近年来国内的影视创作,数量居高不下,质量也日渐提高。然而_____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好的作品。诸如抗日神剧类,其极端的恶搞和戏谑历史,可谓“罪莫大焉”。毫不避讳地说,抗日神剧折射出的就是创作者的“三观”不正,导致其艺术水准的不达标。如此创作,实难引导观众人心向善、志趣向上、精神向高。创作者自毁“三观”,然后再去毁他人“三观”,不但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更令文艺工作者被损坏了基本操守。
影视作品特别是军事题材创作只有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方面实现彻底的突破,方可赢取可观的成绩。( ),它的压力就在于如何在历史原型与现实艺术表达之间架起符合观众共同审美的桥梁,如何处理场面、镜头情节、立意和人物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带给观众理性价值判断。
影视创作理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_____,理应给观众提供正向引导和现实教育。因此,做好必修课,练好基本功,多出有实力、见功底的作品,方是正道。一方面,创作者需要自我修炼,作品也需要反复打磨;另一方面,出版发行部门需要强化审鉴监管,提高准入门槛,把好出入口关。
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各种类型风云际会、各种作品_____的创作活跃期,做好审美甄别和良莠区分,去芜存精,正向引导,这应是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光怪陆离 相得益彰 熙熙攘攘 当务之急
B.琳琅满目 相得益彰 纷至沓来 首当其冲
C.光怪陆离 相辅相成 熙熙攘攘 首当其冲
D.琳琅满目 相辅相成 纷至沓来 当务之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但令文艺工作者被失却了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
B.不但损坏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
C.不但失却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更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
D.不但破坏了文艺事业的基本功能,更失却了文艺工作者的基本操守。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是霈要压力的
B.当然,创作—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也是有压力的
C.当然,压力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所必需的
D.虽然,压力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所必需的
4.下面是某校拟给王老师带队获奖的祝贺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
听到你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全校师生高高兴兴,你们能够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与你们整个团队用力分不开,我们为你们的成功而骄傲,预祝你们取得新的更大功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高安中学“消防疏散体验”流程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放言五首
(其一)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释: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柴,语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
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
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2.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3~4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慨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子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C.颈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
D.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4.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演练
答案与解析
一、
1.D
解析:“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芜;“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第一处,是形容各种好的作品,应用“琳琅满目”。“相得益彰”,相互配合,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两种事物互相辅助,互相促成,缺一不可。第二处,是说“影视创作理应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互相辅助促成,应用“相辅相成”。“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第三处,是说各种作品接连不断出现,应用“纷至沓来”。“当务之急”,当前事务中最为紧要的事;“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第四处,说“做好审美甄别和良莠区分,去芜存精,正向引导”是眼下最为紧要的事情,应用“当务之急”。
2.C
解析:A项,“令文艺工作者被失却了基本操守”句式杂糅,删除“被”;B,“损坏……操守”搭配不当,“操守”与“损坏”搭配不当;D项,“不但……更”后内容语序不当。
3.B
解析:试题空缺句与后文不能构成转折关系,据此排除A、D两项;空缺部分后的句子是“它的压力”,因此前文的陈述对象为“它”而不是“压力”,而是“创作一部好的军事题材作品”,这就排除C项。
4.①“听到”改为“欣闻”;②“事情”改为“喜讯”;③“高高兴兴”改为“欢欣鼓舞”;④“用力”改为“努力”;⑤“功绩”改为“成绩”。
解析:“听到你领导的……”中“听到”与语境不合,这是“某校拟给王老师带队获奖的祝贺信的片段”,故用语要正式,“听到”过于口语化,可以改为“欣闻”,即听到好的消息后大为喜悦、欢心;“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中“事情”使用过于随意,且不能体现获奖这一语境,可以改为“喜讯”。“全校师生高高兴兴”中“高高兴兴”过于随意,可改为“欢欣鼓舞”;“与你们整个团队用力分不开”中“用力”不得体,过于随意,应改为“努力”;“预祝你们取得新的更大功绩”中“功绩”不得体,“功绩”指功劳和业绩,用在此处属于大词小用,可以改为“成绩”。
5.示例:本次“消防疏散体验”拟于9月8日举行,分疏散和安全两个方面的工作。警笛响后,各班主任集合学生,按照指定路线疏散学生,学工处工作人员到指定路口,维持秩序,保证学生安全。最后到操场集合。
解析:根据试题要求,首先要注意把握流程图的中心是“消防疏散体验”,根据对中心的把握后,考生要注意流程图疏散体验的流程是由上到下的顺序,要注意工作分为:疏散工作和安全工作,各个工作的负责人是不同的。考生注意语言描述的通顺与简练。用简洁通顺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和概括,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本题了。
二、
1.B
解析:B项,“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分析错误,颔联两句“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意为世人只爱臧生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子那样的高贤,从诗人“但爱”“可知”两词看出诗人认为两者虽然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但性质不同。
2.尾联说明了要辨别真伪,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的道理。尾联诗人用“不取”“可怜”感叹当朝者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辨别真伪失掉了依据,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
解析:“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燔柴”,语出《礼记 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结合诗歌来看,“何人”、“底事”、“但爱”、“可知”、“终非”、“岂是”、“不取”、“何殊”,诗人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结合注释来看,“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诗人处于被贬的境地,而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内中包含诗人对当朝的不满和对自己遭遇的不平。
3.D
解析:D项,“含蓄委婉,慷慨悲壮”分析不正确,应是“通俗易懂,自然纯朴”。此诗先从岳父寄信来报知消息入手,写出了自己接到蜀地来信,知道妻儿都平安地住在岳父家中的喜悦心情,但又不敢深问具体情况的矛盾复杂心理,然后再用温言絮语抚慰妻儿,又感慨哀痛自己身世。诗通篇全以感情运行,通俗易懂,自然纯朴。
4.①表达出了对妻儿的关心思念,面对来使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表现出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怀;②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诗人年事已高,愁病交加,却还得忍受与妻儿的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③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
解析:首联“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意思是有人从巴蜀带来口信,说我的妻子儿女仍然像过去一样,安心在外家居住;颔联“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意思是我深知他是来报消息的,可心中不安,难以开口请他把详细的情况缕诉,表达出对家乡妻子儿女的关切思念之情。颈联“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意思是只要身体康健,用不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亲人之间的骨肉情谊,更不会因分别而有所远疏,抒发了家人不能团聚的分离之苦。尾联“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意思是可叹我年龄既老又多病,功名未立,流着凄伤的眼泪,写下了这几行回书信,写出诗人功名未就,而又年老多病的状况,既点明了一家人不能团聚的原因,也表达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
一、阅读理解
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全诗二十一节。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全诗可以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七节):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是对云雀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八至第九节):诗人借助云雀歌声宣扬了的神圣使命:“唤醒同情”。
第三部分(第十至第十二节):诗人通过对比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明朗、清新、欢悦。
第四部分:(第十三节到第十五节)探讨美的根源,呼应第一节的“欢乐的精灵”。
第五部分:(第十六节到第十七节)诗人解读能够始终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
第六部分:(第十八节到第二十一节)诗人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的一面和人的不幸。
二、鉴赏评价
《致云雀》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1.诗歌中的云雀是怎样的形象?
探究:诗中云雀的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
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2.诗歌中的云雀的形象象征着什么?
探究: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3.诗歌有什么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
探究: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雪莱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认为艺术的创造是根据正义和美的原则来促进生活的改造。诗人渲染高尚的情操,是为了引起读者普遍的激动,抒写对于美德的渴望,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卑劣欲念不能相容的强烈感情。他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
雪莱的诗
波西·比希·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在1792年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12岁被送进伊顿贵族学校接受教育,18岁那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第二年因发表《无神论的必然性》的小册子,被牛津大学开除。
不久又到都柏林,参加爱尔兰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可惜雪菜英年早逝,有一次他驾小艇旅行,途中偶遇风暴,溺水于斯佩齐亚海湾,时年30岁。
雪莱在21岁时发表第一部长诗《麦布女王》,抨击君主制度的专横和英国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引起了英国统治阶级的仇视,此后被迫侨居意大利。
雪莱在《云》、《致云雀》、《西风颂》等抒情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作品想象丰富,节奏明快,在英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面介绍雪莱的一首小诗,只有短短六行,读完却让人心情荡漾。
《小诗》
作者:雪莱
每当我漫步在秋日的黄昏,
片片枯叶在我身后飘荡。
当我仰望柔和的天空,
曾经熟悉的事物,却变得迷茫。
寒冬奇妙的冰雪严霜,
还有夏日的浮云,却又在何方?
雪莱是十八世纪伟大诗人,很多读者都熟悉他的经典作品。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西凤颂》,还有脍炙人口的《致云雀》,都深受读者喜爱。雪莱也是一位有艺术气质的浪漫诗人,他热爱自然,追求生命的最高价值,作品中也充满了遐想与哲理。
这首诗是雪莱成名之后的作品,诗人有一次独自漫步在郊野,看见周围的风景秀丽,于是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诗歌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反映,诗人在秋日黄昏时看见枯叶飞舞,必然会想到时光的流逝,也会感慨人生也像这飘零的落叶,不仅如此短暂,而且经受不住风雨的摧残。
诗人当时才二十出头,渴望美好的爱情,憎恶各种野心和贪婪,同时也希望为人民多做一点事情。
但是很多事情总是事与愿违,所以当诗人仰望天空时,忽然觉得,曾经那么熟悉的场景,变得陌生了;原来非常得心应手的事情,竟然也无能为力。
于是诗人才有一种深陷迷茫的感觉,仿佛刹那间星球也改变了运行的节奏,世界也变得模糊难辨,甚至人与人之间,也不再如以前那样温馨。
诗人又陷入了对往日的回忆,寒冬奇妙的冰雪严霜,以及夏日的浮云,都忽然间不知在何方?作者用“奇妙”二字,表达了对大自然多姿多彩的赞美和惊奇。可是似乎就在转眼间,诗人就迷失了方向,更彰显出主人公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雪莱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也经常受到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可是那种乌托邦的世界,终归只是一种梦幻,就像古代人幻想的桃花源。一旦诗人的梦想与现实发生了剧烈的碰撞,甚至梦想完全破碎时,心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极度的沮丧和苦闷。
细味雪莱的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却描绘了一幅秋日丽景,更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悲愁和无措。秋日傍晚、落叶飘零,天空柔美、诗人深情,虽然没有一句感慨和忧愁,但字里行间都溢满了一种孤寂和迷惘。
生活时常无法圆满,总会在山重水复时,见到柳暗花明:又在开心快乐时,忽然平添忧愁。诗人措辞委婉,情感真挚,读完也让人心情荡漾,更令人遐思无限。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五)
由《致云雀》看雪莱的艺术创作观
《致云雀》是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它不仅在音韵、风格、意境上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几乎融入了雪莱全部的个性气质、道德观念、精神境界和艺术抱负。《致云雀》 体现出雪莱的艺术创作观,承袭柏拉图灵感论,具有明显道德功利倾向,想象瑰丽而丰富。
20世纪80年代以来,雪莱不再被单纯解读为一位反叛、 革命的诗人,他相比于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凸现出的纯净 的心地、深邃的思想,得到今人更多的重视。对于《致云雀》这 首抒情诗的研读和解析,前人对它的音韵、风格、意境、政治 意义有充分的研究,但大多忽略这首篇幅不长的诗蕴含的诗 人雪莱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和观念。本文从《致云雀》诗句入手,从灵感论、功利倾向和想象力三个方面发掘《致云雀》体现的雪莱艺术创作观。
一、灵感论
《致云雀》诗句“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衷心”,表达了从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到雪莱在诗歌创作上的共同追求,美的 诗作应该是从诗人心灵深处直接涌现的激情、思想、音响和 形象。在诗歌创作上,雪莱反对“雕琢”,崇尚“灵感”。他认为 过分的人工补缀,“只因诗才所限才有此必要”;过多的推敲 遣词用句,只会使诗作背离灵感和创作初衷,流于做作的形 雪莱对于灵感的推崇,很大程度上受到柏拉图“灵感说”的影响,甚至说完全由于柏拉图的“灵感说”影响也不过分。
雪莱一生痴迷古希腊文化,而且曾说,“我们都是希腊人”。
他在古希腊哲人当中尤为崇拜柏拉图。关于诗歌创作,柏拉图认为灵感的动力是诗神,“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创作而 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由神凭附着”。
对柏拉图 这番现在看来近乎玄虚的“灵感说”,雪莱却是深信不疑的; 只不过柏拉图的“诗神”被雪莱叫做“诗灵”,但玄妙不减—— 在《为诗辩护》中雪莱说,“诗灵之来,仿佛是一种更神圣的本 质渗彻于我们自己的本质中……它像拂过海面的微风,风平 浪静了,它便无影无踪”。在《致云雀》中,诗人欣羡云雀酣畅 淋漓的乐音,甚至追问云雀美妙歌声的灵感来源:“什么样的 〔作者简介〕李婧月出,包头市第二中学教师。 物象或事件,是你欢乐乐曲的源泉?”是“什么田野、波涛、山峦”,是“什么空中陆上的形态”,还是你对同类的爱,抑或是 “对痛苦的绝缘”?
二、功利倾向
“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 醒。”——作为一个对人世的苦难有深切感受,对眼前的社 会、政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根本问题有清醒而深刻的认 识,对未来的社会、政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根本问题有自 己的设想的诗人,雪莱深深感到作为诗人肩负的改良社会道 德的责任。就像这一节诗中提到的“忧虑”和“希望”,雪莱深 深忧虑着眼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但又能够乐观地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充满希望。雪莱坚信诗服从于道德,诗之美也从属于 谆谆教诲的道德,认为道德是对人有益(即有功利),能给人 带来幸福的行为,并指出道德学是“确定和排列能够产生最 大限度和最实在幸福的那些思想”。
他在进行诗歌创作时, 极力从功利主义原则出发,将诗歌看成是发生社会道德作用 的重要的教育手段,将诗人同社会改革家的作用联系起来。 雪莱曾明确表达他创作的功利倾向:“写诗并加以发表, 不过是我的手段,目的则在于传达我和他人之间的同情;而 这种同情正是我对于同类的强烈的无边的爱激励我去争取 的一种感情。”‘譬这种感情在雪莱一篇名为《道德沉思录》的散 文中,被诠释为仁慈与公正,“仁慈是一种行善的欲望,公正是对行善方式的把握”。雪莱在这种道德功利性驱动下,创作 了长诗《麦布仙后》、《伊斯兰的反叛》、诗剧《普罗米修斯的解 放》等一系列唤醒民众、反抗暴政、争取公正的作品。
而《致云雀》这首小诗体现的道德功利目的是欲以自己的“希望和忧 虑”唤醒“普天下的同情”。小小的云雀就是雪莱心目中道德理想的完美化身,用“婉转的歌喉”穿透“荒凉的黑夜”的勇气、“对同类的爱”、“对痛苦的绝缘”都是诗人珍视的道德品。
三、想象力强烈的道德功利性并没有使雪莱的诗作变成枯燥的道 德说教,也没有阻挡雪莱跻身于19世纪最优秀的浪漫主义诗 人之列,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雪莱诗歌创作中天才的想 在雪莱那里,想象力被视为“实现道德上的善的伟大工具”,“想象是创造力”,诗可以解作是“想象的表象”,甚至“要做一个至善的人”,都“必须有深刻而周密的想 象力”,可见雪莱对想象力的推崇。
无论是花园里的含羞草,狂野不羁的西风,还是本文一 直在谈论的这只小小的云雀,任何自然的实体在雪莱笔下都 有它独特的姿态,可如果缺少想象力,如何能够表达出这样 灵动的诗情?——“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
精神的力量和思想的热度立刻充斥于字里行间。“向上,再向 高处飞翔”的意象,印证了人类对于自由、对于光明、对于崇 高道德、对于纯粹艺术的向往和奋斗。雪莱一直在施展他丰 富而瑰丽的想象力,孜孜求索天际的云雀与诗人内心泉涌的 艺术共鸣。“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俄 从没有听到过/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 极乐音流。”
无论这只鸟儿仅仅是飞禽,抑或是精灵的化身, 雪莱想象它一定会有一种美妙绝伦的思绪,涌出它圣洁欢乐 的心田,汇成至醇至清的音乐佳酿。雪莱又将小小的云雀想 象成高贵的痴情少女,深宫锁不住她“甜美有如爱情的歌 曲”;想象成信念坚定的萤火虫,即使在幽暗的深谷,也要用 自己微弱的灯盏“把晶莹的流光传播”;想象成坚强而慈善的 玫瑰,自身“遭受到热风的摧残”,却依然慈爱地以它的芳菲 “使鲁莽的飞贼沉醉”。(共12张PPT)
致云雀
雪莱
作者简介
雪莱,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被学校开除。1818年迁居意大利,与拜伦成为好友。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代表作有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倩契》《西风颂》《致云雀》等。
创作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文体知识
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
抒情诗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资料链接
云雀,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振翅飞行时鸣唱,接着作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以食地面上的昆虫和种子为生。有高昂悦耳的声音。
雪莱诗歌欣赏
西风颂(节选)
雪莱
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
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
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
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
把我的话传播给全世界的人,
就像从不灭的炉中吹出火花!
请向未醒的大地,借我的嘴唇,
像号角般吹出一声声预言吧!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七节):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是对云雀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八至第九节):诗人借助云雀歌声宣扬了的神圣使命:“唤醒同情”。
第三部分(第十至第十二节):诗人通过对比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明朗、清新、欢悦。
第四部分:(第十三节到第十五节)探讨美的根源,呼应第一节的“欢乐的精灵”。
第五部分:(第十六节到第十七节)诗人解读能够始终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
第六部分:(第十八节到第二十一节)诗人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的一面和人的不幸。
文本研讨
1.《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表达了怎样的抱负?
明确:雪莱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2.诗歌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
这是一首抒情诗,据雪莱夫人回忆,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
文本研讨
3.诗人对云雀作出了怎样的评价和赞美?
明确: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
诗人以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欢乐歌声的神圣,几乎等于说:此曲只应天上有。诗人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表达了诗人的美学观点,他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是直接从心灵深处涌现的思想激情和形象。
4.诗人在第二节写出了云雀怎样的姿态?
明确:优美轻盈的美丽美妙的姿态。
这节是全诗写得最美的一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5.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歌颂云雀?
明确: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
审美鉴赏
修辞:比喻、类比、设问
诗歌节奏短促、轻快、流畅、激昂,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极具艺术感染力。
浪漫主义手法
云雀
比作诗人,深闺中的少女,萤火虫
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赏析形象
探究:诗中云雀的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
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很见功力,文字洗练,节奏感强,风格清丽明快,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诗歌充满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
------雪莱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群 文学阅读与写作
《致云雀》学习资料
一、识作者
雪莱(1792-1822),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1822 年7月8日在海上遭遇风暴去世,不满30周岁。他的墓志铭是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句子: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恩格斯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此外,雪莱还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致云雀》。雪莱的诗歌象征意义很强,常通过描写大自然的力量以寄托自己对光明、自由的追求。雪菜作品中的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了雪菜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二、知背景
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在这首诗中,雪莱也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
三、题目解说
云雀是一种鸟,形如麻雀儿稍大,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展翅飞行时鸣唱,接着做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栖息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沼及沼泽。因其在地面营巢又性喜高飞,常从它的“领地”升腾而直飞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因而云雀经常被诗人选做讴歌的对象。在诗歌中,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四、理基础
1.记字形
1.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并朗读两遍。
(1)hān( )畅 (2)霞wèi( )云蒸 (3)xī( )利 (4)晨 xī( )
(5)ní( )虹 (6)chún( )酒 (7)倦dài( ) (8)zhān( )前顾后
1.答案:(1)酣(2)蔚(3)犀(4)曦(5)霓(6)醇(7)怠(8)瞻
2.诵读指导(示例)
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和右面的诵读指导,诵读1-4节。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饱含深情,“你好”重读,“啊”上扬,“欢乐”重音,“精灵”上扬,拉长)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你”“从不是”重音)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邻近”重音)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渐高,“酣畅淋漓”重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雕琢”“倾吐”重音;“表心”重读,拉长)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上”“高处”重音;“飞翔”重读,上扬)
从地面/你一跃而上, (“一跃而上”重读)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渐高,“烈火”重音,“轻云”读出轻盈感)
掠过/蔚蓝的/天心, (“蔚蓝”重音)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饱满激昂,“歌唱着”“飞翔着”重音,“飞翔”“歌唱”高亢,上扬)
地平线下的/太阳, (“太阳”重读)
放射出/金色的/电光,(“金色”重音,“电光”拉长)
睛空里/霞蔚云蒸,(“霞蔚云蒸”重读)
你沐浴着/明光飞行,(“明光”重音,“飞行”轻快自由)
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开始迅疾的/远征。(“不具形体”“喜悦”“迅疾”重音,“远征”拉长)
淡淡的/紫色/黄昏 (“紫色”重音)
在你航程周圈/消融。 (“消融”重音)
像昼空里的/星星。 (“星星”重音)
虽然不见/形影, (“形影”重音)
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 (“却”重读,“听得清”“欢乐”重音;“强音”上扬,拉长)
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主旨归纳
《致云雀》一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
任务探究
任务探究一 “象”由情生——悟新诗意象之意
任务导引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艾青在《诗论》中对意象进行诗意的描绘:“意象:翻飞在花丛,在草间,在泥沙的浅黄的路上,在静寂而又炎热的阳光中……它是蝴蝶——当它终于被捉住,而拍动翅膀之后,真实的形体与璀璨的颜色,伏贴在雪白的纸上。”这段话告诉我们:意象是诗人感觉到并写入诗中的具体事物。台湾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中也给意象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任务设计
1、读完雪莱的《致云雀》,请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它描绘了在黑夜中呼唤黎明的云雀形象,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报负,诗中模仿云雀高飞的节奏,云雀一边高蹿,一边歌唱,愈唱愈亮,愈飞愈高。诗人一面倾听着云雀的歌声,一边希望自己的歌声也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希望。
《致云雀》中的“云”被描写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东西,它从江河湖海中吸取水分,然后降雨到大地,培育出美丽的花朵。
2、诗歌中的“云雀”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云雀”这一形象
【明确】
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
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了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漏、播撒歌声,体现了诗人不求名利。
云雀代表了光明、欢乐、自由、对生活充满的热爱。这一意象是诗人理想化中的自己,展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理想形象。诗人通过云雀这一意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任务探究二 “意”由言出——赏新诗词句之美
任务导引
新诗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跳跃性;经常借助各种修辞手段,使语言富有节奏感、韵律美。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和富有蕴藉的,咀嚼诗歌语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赏析新诗语言之美需要从遣词、造句等方面仔细揣摩,推敲。
任务设计
【任务指引】
在《致云雀》中,诗人雪莱巧妙地运用了规范而又新意迸发的音韵手法,围绕作品主题灵活穿插了比喻等多种修辞形式,极富音乐性和画面感地烘托出了云雀那自由不羁的形象和欢快激昂的歌声。诗人借云雀抒情明志,向世人传递自由、喜悦与希望,从而使作品达到了音美、形美、意美的有机结合。
音韵与形式之美
《致云雀》一诗形式工整,每节均由四短一长的五个诗行构成。而且每节的前四个短诗行都由扬抑格三音步构成,而后面的一个长诗行则是由抑扬格六音步构成。这种创新性的音韵形式是诗人在刻意模仿云雀那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以期在诗的节奏和感官效果上达到一种融合和对应。纵观全诗,每节诗行都采用了AABB的尾韵韵式构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回旋往复的音乐感。
修辞性语言的烘托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巧妙地运用修辞是增强诗歌语言形象性和艺术性、“丰富诗歌意义、增强诗歌艺术张力的重要手段”。辜正坤先生曾说诗是用比喻写成的,《致云雀》便是如此。诗中比喻覆盖全篇,准确地描述出云雀那欢快的歌声和不凡的精神,把云雀这个被众多诗人反复赞叹过了的形象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推出,使人眼前一亮。
开篇第一节即通过暗喻,突破了世人对云雀的一贯认知,将云雀比作精灵,体现出其将云雀的精神置于形体之上的隐含之意,突出了本诗的精神意义。
诗意的升华
开篇第一句中,诗人便把云雀称作精灵,奠定了诗歌明快的基调。雪莱曾说: “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完善的瞬间的记录。”云雀在诗人心目中已经成为自由的象征、快乐的化身、力量的源泉,而读者也为其所感染,燃起对自由的向往。通观全诗,雪莱运用多种音韵和修辞手法赞美云雀那昂扬向上、不畏艰辛、冲破束缚、自由翱翔的形象,并同时向读者展示了美的色彩、美的声音和美的芬芳等一系列美的事物。雪莱将云雀比作 “承担着历史使命的诗人”,此时作品的意境得以拓展和深化,云雀成了诗人的化身和代言人,云雀的歌就是自由的歌,成为了诗人理想的自我形象以及理想的形象载体。
思考: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巧妙地运用修辞是增强诗歌语言形象性和艺术性、丰富诗歌意义、增强诗歌艺术张力的重要手段。请结合有关诗句对本诗中主要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1)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2)“像一位诗人”“像一位高贵的少女”“像一只金色的营火虫……”“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
(3)“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 ……” “赞婚的合唱也罢,凯旋的欢歌也罢……”“…… 是你对同类的 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 ”“……你的乐曲音流怎能像液态的水晶涌泻 ”
任务探究三 探寻新诗的别样风景——析新诗手法之巧
任务导引
诗歌多用表达技巧,这是与诗歌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相适应的。使用技巧能够收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近显远的功效。赏析时需要从表现手法、结构技巧、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
任务设计
1、诗人是怎么样塑造“云雀”欢乐的理想形象的?
【明确】
①“像一片烈火的轻云”,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云雀一跃而上,边飞边唱的飒爽英姿,也是诗人蔑视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②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运用比喻、通感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③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突出云雀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唤醒人们的灵魂。。
④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总结: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以及比喻、类比、对比、设问和通感等灵活的修辞,对云雀加以描绘,进而赞颂云雀,意蕴深刻。
2. 《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表达了怎样的抱负?
明确:雪莱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也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3.诗歌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这是一首抒情诗,据雪莱夫人回忆,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素材积累——
社会主义的急先锋——雪莱
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马克思称他是“社会主义的急先锋”,恩格斯赞扬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鲁迅先生曾在他的《摩罗诗力说》中以“时既艰危,性复狷介”八个字概括了诗人的时代背景和性格特征。雪莱③短暂的一生也正像他的诗歌展现的那样,虽然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却仍能正直刚强,勇敢前行。
素材运用
1、由于软弱才能做的事情,倘若在做了之后还感到懊悔,那便是更加软弱。——雪莱
2、爱情就象灯光,同时照两个人,光辉并不会减弱。——雪莱
3、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雪莱
4、一首诗则是生命的真正的形象,用永恒的真理表现了出来。——雪莱
5、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两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雪莱
6、所有时代的诗人都在为一首不断发展着的“伟大诗篇”作出贡献。——雪莱
7、感受不到光明是因为本身阴暗。——雪莱
8、希望会使人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一对同胞兄弟。——雪莱
9、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雪莱
10、人生,这伟大的奇迹,我们叹为观止,只因你如此奇妙无比……——雪莱
11、人们常以为犯小过无伤大雅,哪知更大的失败常是有小过导引而来的。——雪莱
12、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13、饥饿和爱情统治着世界。——雪莱
14、最为不幸的人被苦难抚育成了诗人,他们把从苦难中学到的东西用诗歌教给别人。——雪莱
15、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16、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雪莱
17、记取吧人类,因为知识对于你,正如广阔的河水之于埃及。——雪莱
18、人有一颗产生感情的心,一个能思维脑,一条能说话的舌。——雪莱
19、伟大的诗篇即是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雪莱
20、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好像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的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韵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雪莱
核心素养专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古以来,中医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采取_____的方法传承医术。民间中医能够生存下来,大多是因为有一技之 长。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实施,当医生的门槛越来越高。民间中医虽然看得了病,却未必能考得上证,一 纸执业证书挡住了他们的行医路。于是,有的被迫放弃行医,有的无奈流落海外,中医技法渐渐_____。中医是经验医学,大 量的经典验方和独特技法至今仍藏在民间。民间中医的“草根”属性,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目前,许多疑难杂症无法治 愈,事实上,既生斯疾,必有斯药。不少治病方法的特效深埋于民间千百年,我们的清理发掘往往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 果。
今天,中医教育以院校教育为主体,靠书本知识来传承,注重教材的现代化、语言的标准化。而中医师承体系日渐衰落,尽 管有一些源自民间的中医从草根变成名家,但毕竟只是_____。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是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如同生长在不同 土壤里的种子,用统一的应试标准来衡量,不利于优秀中医人才脱颖而出。降低民间中医执业门槛,( ),而是保存民间濒 临失传的中医药种子,。期盼给民间中医一席之地,让中医瑰宝更好地造福人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口传心授 年久失传 凤毛麟角 兴废继绝
B.口诵心惟 年久失修 沧海一粟 推陈出新
C.口传心授 年久失传 沧海一粟 推陈出新
D.口诵心惟 年久失修 凤毛轔角 兴废继绝
选A 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诵心惟:口中朗诵,心里思考。第一空陈述的对象是前面的“中医 的传承方式”,而且是师徒薪火相传的问题,所以用“口传心授”。年久失传:年代久远,没有被人继承而得不到延续。年 久失修:年代久远,荒废失修。前者多用于抽象的工艺、技术、传统等,后者用于具象的事物,根据语境的“中医技法”话 题,只能选“年久失传”。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根据语境 分析,主要讲一些源自民间的中医从草根变成名家之少,选“凤毛麟角”。兴废继绝: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而延续下去之 意。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根据前一句中医“濒临失传” 的语境,用“兴废继绝”。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少治病方法的特效深埋于民间千百年,我们的整理发掘往往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B.不少治病方法的特效深埋于民间千百年,一旦被清理发掘,往往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C.不少有特效的治病方法深埋于民间千百年,我们的清理发掘往往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D.不少有特效的治病方法深埋于民间千百年,一旦被整理发掘,往往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选D 画线语句有三处问题。第一处,不合事理,不是“特效”深埋于民间千百年”,而是“治病方法”深埋民间千百年”, 据此可排除A项、B项;第二处,搭配不当。“不少有特效的治病方法”不是要“清理”,而是要“整理”,据此排除B项、C 项;第三处,暗换主语,“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语是“不少有特效的治病方法”,而非“清(整)理发掘”,据此排除 A项、C项。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并不仅仅是解决“准入难”和民间中医薪火难续的问题
B.给草根中医一席之地,不仅是一种医疗改革和成果创新
C.不是保护落后,也不是给“伪中医”以可乘之机
D.并不是要保护落后,并给“伪中医”以可乘之机
选C 因为括号后面句子由“而是”引导,其前后应该是并列关系,对应的关联词应该是“不是”或“并不是”,排除由“不 仅”引导的表示递进关系的A项、B项;D项,也是可以用的,但相形之下,C项,“不是……也不是……”引导的句子和后面 的“而是”显得更为衔接连贯,在语气、语势上更为自然恰切。
2.根据《致云雀》的诗歌内容,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1) _______(国别)诗人雪莱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溢着智慧与快感 之流的不竭 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诗人运用_______的表 现手法,热情 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
(2)全诗二十一节,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大体可分为六个小段落。第一 小段对云雀 及其歌声作出总体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_______,与 诗圣杜甫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异曲同工;诗人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 吐你的衷心”表达了自己的美学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 在第二小段抓住云雀性喜高飞和边飞边鸣的特点展开想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类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第三小段将云雀比喻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赞美云雀唤醒同情、排遣痛苦、隐藏形影、不求闻达的美德。第四小段 探讨美的根源:云雀歌声之所以甜美欢快,是因为云雀“______________”(用原诗语句作 答)。第五小段以歌颂自然来反衬______________,进一步概括云雀歌声美妙的“艺术技 巧”在于“_______”(用原诗语句作答),这既指云雀“从地面一跃而上”,也指摆脱陈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最 后,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对云雀的赞美:云雀的欢欣,就是和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在一起的欢欣。由此我们可 知,云雀,其实是理想化了的诗 人形象。
答案(1)英国; 浪漫主义; 欢乐; 光明; 美丽; (2)欢乐歌声的神圣; 此曲只应天上有; 好的诗歌应是直接从心灵深处涌现的思想激情和形象; 星光的利箭; 明月的清 辉; 霓虹的彩霞降下的美雨; 诗人; 少女; 萤火虫; 玫瑰; 你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 人类社会的丑恶和人 的不幸; 鄙弃尘土; 美好的理想; 高尚的情操; 真挚强烈的爱;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①__________, 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②________ _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为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 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 之将;但在精神领域,③__________,特别是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答案: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的遭遇; 那中国诗歌史定将黯然失色; 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语段论述国家和诗人的不幸与诗文繁荣的关系。根据语段的内容可知, ① 处应填递进复句的后半句,由国家说到诗人。第3句从反面假设,② 处应填这个假设的结果,说明屈原、李白、杜甫的境 遇改变之后对中国诗歌的影响,并且注意与后面的比喻相衔接。根据“但”这一转折词可知,③ 处应填与“柳宗元是败军之 将”相对的语句。
4.著名学者谢小庆教授在《审辩式思维》一书中说,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表现在认知、表达和人格三个方面,其突出特点有(排序已经由命题人打乱):
①凭借事实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
②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
③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质 疑;
④善于反省自身的问题,对异见保持宽容的态度;
⑤认识和理解一个命题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或概括范围;
⑥凭证据讲 话。
请根据谢小庆教授对“审辩式思维”的六点表述,合理排序,组织好语言,为“审辩式思维”下一个定义,不超过120字。
答案:审辩式思维是一种能在一定范围中认知和学习,善于质疑,能够借助事实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善于反省自我,对异见保持宽容的态度,并能够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的思维方式。 解析:定义的句式为“A是B”,即“审辩式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按照“认知、表达和人格”三个方面的顺序来 整合并组织语言。例如,③⑤是阐述认知,①和⑥都是阐述表达,且可合并为①,②和④都是阐述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