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六课时练 (第三章打包4个)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六课时练 (第三章打包4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4-08 12:15:49

文档简介

3.3 生态环境保护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6)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上图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
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2.该生产模式产生的直接生态效益主要是(  )
A.减少了对森林的砍伐 B.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C.调整了农村生产结构 D.提高了经济收入
读“某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回答3~4题。
3.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用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区域是(  )
A.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B.我国华北平原地区
C.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D.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区
4.为避免土地进一步退化,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大力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C.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D.大力植树造林,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据某报2010年2月28日报道,长江刀鱼价格卖到了1 400元/斤。渔民说,刀鱼前年一网还能打到10来条,去年能打到6、7条,今年究竟能打到多少不容乐观。据此回答5~6题。
5.长江刀鱼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鱼类正常繁殖  ②酸雨危害,长江水酸化 
③生产及生活污水大量排入  ④不合理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下列有利于改善长江刀鱼现状的合理措施有(  )
①发展科技,进行人工增养 ②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 
③修建水库,减少洪涝灾害 ④长江中上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我国野生水稻基因,培育出了高产杂交稻,国家推广种植后,大幅度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充分反映了(  )
A.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B.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储备资源的一种方式
C.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D.地球养活人类的能力是无限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二、综合题
8.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图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河西走廊是我国土地荒漠化非常严重的地区。简单说出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给当地带来的危害。
(2)说出河西走廊土地荒漠化的主导性因素。
(3)河西走廊也是我国沙尘暴多发的地区。当地的土地荒漠化与沙尘暴频发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
1.C 2.A [第1题,判断某种农业生产方式适合地区的关键是看其生产中的核心环节。在该农业生产模式中,沼气池是整个生产中的核心环节;沼气是利用微生物分解作物秸秆和动物粪便的过程中释放的可燃性气体,而温度太低,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能力降低;沼气池为农户提供了能源,可以减少对林、草等植被的破坏;沼气池的废液和废渣是营养丰富的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肥力。第2题,南方地区气温高、沼气的利用时间长。发展沼气可以解决农村燃料问题,从而减少了对森林的砍伐。]
3.C 4.C [第3题,从图中成因来看,该区域风蚀作用较强,说明该地区降水较少,风力作用强,据此判定该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第4题,西北内陆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这与过牧、过樵、过垦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可以从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保护植被开始做起。]
5.B 6.A [第5题,过度捕捞使长江的刀鱼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污染尤其是长江水污染又使刀鱼的生长环境恶化。第6题,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可控制人们的捕捞活动,促进刀鱼的生长繁殖;利用现代科技,进行人工增养,可加快刀鱼的繁殖。]
7.B [物种对人类的价值以及在生态中的作用是无法估计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资源储备的一种方式。]
8.(1)破坏生态平衡,直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或危害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2)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
(3)上风向地区荒漠化的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和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解析 思考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危害时可借助荒漠化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帮助分析:
第(1)题,荒漠化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两大领域。第(2)题,土地荒漠化的主导性因素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植被的破坏。第(3)题,沙尘暴形成需要三个必备条件: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荒漠化的土地就是沙尘暴形成的“沙源”。3.1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6)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5题。
1.该图中的各地理要素可以构成一个(  )
A.生物个体 B.生物种群
C.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
2.图中表示生产者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该区域中的各种生物可构成的食物网中,有______条食物链(  )
A.2 B.3 C.4 D.5
4.该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包含______类生物种群(  )
A.2 B.3 C.4 D.5
5.如果该区域大量捕杀蛇,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
A.青蛙数量减少 B.害虫数量减少
C.老鹰数量增加 D.作物产量大减
6.在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是(  )
①桑 ②基 ③蚕 ④鱼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7.池塘生态系统中正确的食物链是(  )
①虾 ②藻类 ③浮游动物 ④小鱼 ⑤大鱼
A.②→①→④→⑤→③ B.②→③→①→④→⑤
C.③→①→④→⑤→② D.②→①→③→④→⑤
8.我国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中的一片草地构成(  )
A.一个种群 B.一个生物群落
C.一个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不停地进行能量循环和物质交换,构成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脱离了环境将难以生存
C.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均能指示其所在的自然环境
D.生物对其生存的环境影响极为微弱
10.能把有机物变为无机物,重新归还到环境中去,具备该功能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环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综合题
11.读“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是什么?
(2)补画图中缺少的箭头。
(3)如大量捕杀青蛙,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4)由以上可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应在种类和________上保持相对稳定,以维护____________。
12.19世纪中期,墨尔本动物园从英国运来24只澳大利亚没有的兔子供人观赏。不料,1863年动物园失火,幸免于难的兔子逃到草原上大量繁殖,造成了澳大利亚严重的生态灾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兔子在澳大利亚迅速繁殖的原因是什么?
(2)兔子对澳大利亚牧羊业的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澳大利亚不引进兔子的天敌对付兔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袋鼠是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袋鼠皮制成品价格高,因此被大肆捕杀,出售袋鼠皮制品和肉制品。该做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参考答案
1.D 2.A 3.A 4.D 5.B [第1题,图中既有生物成分,又有非生物成分,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第2题,图中的植物①利用太阳能、水、土、空气等非生物物质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是生产者。第3题,图中显示出的食物链是植物—害虫—青蛙—蛇—鹰和植物—兔—鹰两条。第4题,该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植物—害虫—青蛙—蛇—鹰,包含5类生物种群。第5题,蛇大量减少后,青蛙因天敌数量减少而大增,害虫数量相应减少;鹰以蛇为食物,蛇减少后,鹰可以以兔为食物,数量变化不会很大。]
6.C [在生态系统中,桑基鱼塘的基是无机环境,桑是生产者,蚕和鱼都是消费者。]
7.B [任何食物链都是以绿色植物为基础的,池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藻类→浮游动物→虾→小鱼→大鱼。]
8.C [一片草地由在此生活的各种生物和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生态系统。]
9.B [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发生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其中,能量的交换是递减的;所有的生物均无法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并不是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均能指示环境,只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生物才能明显地指示自然环境;生物除了受环境的制约外,还对环境进行积极的反作用——改造环境。]
10.C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分解者具有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再归还到环境中去的功能。]
11.(1)生产者:水稻,消费者:害虫、青蛙,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图略。(水稻指向有害昆虫和细菌、真菌;有害昆虫指向青蛙和细菌、真菌;青蛙指向细菌、真菌;细菌、真菌指向水、土、光)
(3)害虫大量繁生,水稻减产或绝产。
(4)种群数量 生态平衡
解析 第(1)(2)题,水稻利用水、土、光等非生物物质合成有机质,属于生产者;害虫直接以水稻为食,青蛙以害虫为食,间接以水稻为食,它们都属于消费者;水稻、害虫、青蛙的排泄物和遗体均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说明它们是分解者。第(3)题,大量捕杀青蛙后,害虫因天敌数量大量减少而数量大增,最终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产。第(4)题,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靠其自身的调节作用实现的,但这个调节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开发自然资源的程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失衡。
12.(1)澳大利亚没有兔子的天敌,没有严寒的冬天,食物丰富,有利于兔子的繁殖。
(2)兔子吃掉了大量作为畜牧业基础的牧草,同羊争食,对牧羊业不利
(3)可能会引起新的生态破坏
(4)不合理。由于地质历史原因,澳大利亚无高级野生哺乳动物。袋鼠是其特有动物,是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袋鼠要加以保护,若大肆捕杀会令其数量锐减,甚至灭绝。当然,过多时应有计划的捕杀,以保持草原生态系统内动植物种类、数量的相对稳定,保持生态平衡。
解析 兔子对澳大利亚大陆来讲,是外来物种。因为澳大利亚大陆同其他大陆隔开,进化较慢,动植物都比较原始,特别是动物,只有袋类动物等低等动物。兔子进入澳大利亚后,因为缺乏天敌,又有温暖的气候和大量的牧草,因而繁殖迅速。兔子吃掉了大量牧草,同羊争食,从而影响了牧羊业。如果澳大利亚再引进兔子的天敌,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引发新的生态破坏。袋鼠是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对其应加以保护,以维持生态平衡。3.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1课时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及水土流失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6)
一、选择题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低,但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位。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四省中,广泛分布着以毛竹、杉木为主的速生用材林的是(  )
A.山东 B.江西 C.海南 D.甘肃
2.近年来,建设防护林提倡多树种搭配的根本目的是(  )
A.追求森林产品多样化
B.美化林区环境
C.降低植树成本
D.增强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对草场的过度放牧、重用轻养会导致(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4.图片③中的环境问题可直接导致(  )
A.土地退化 B.下游湖泊淤积
C.诱发沙尘暴 D.生物多样性减少
5.形成图片④中环境问题的主导因素是(  )
①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植被稀疏 ③过度放牧 ④滥伐森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6~7题。
6.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7.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二、综合题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生态环境脆弱区北多南少
B.生物多样性锐减南方地区相对严重
C.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D.图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较强烈的地区
(2)说出A区域的生态问题及其引发的次生环境问题。
(3)B、C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危害更严重的是哪个地区?说明理由。
(4)比较D、E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
参考答案
1.B [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地区主要树种的了解。毛竹、杉木主要分布在亚热带丘陵、山地的酸性土壤(红壤、黄壤)地区。题干“广泛分布”已排除个别现象,可通过排除法找到答案。本题还隐含着各地生态建设应因地制宜选择树种的思想。]
2.D [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建设生态防护林等,是我国正在进行的轰轰烈烈的生态环境建设。题干把“提倡多树种搭配”点出来,以加强对学生的观念教育。从“防护林”可排除A、B两项,而“多树种搭配”一般来说会增加植树成本。故可判定只有D项正确。]
3.B 4.A 5.B [第3题,对草场的过度放牧、重用轻养会导致草场退化,生产力下降。图片①中草地稀疏、载畜量过多,反映的是草场退化景观;②中岩石裸露,是水土流失的结果;③为陡坡开垦梯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④为土地荒漠化。第4题,题干中的“直接”是题眼,水土流失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地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下游湖泊淤积是水土流失的间接后果;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后的危害之一;生物多样性减少是由人类不当的活动导致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和丧失、高强度捕猎和采集、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环境污染等原因造成的。第5题,荒漠化是各种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速了荒漠化的程度,是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6.B 7.C [第6题,图中三条曲线反映出该流域具有:降水集中、河流具有明显汛期和含沙量大的特点,含沙量大是水土流失严重的结果。第7题,流失的泥沙在下游河道、湖泊中沉积,抬高河床、淤积湖泊,容易诱发洪涝灾害;水土流失严重说明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拦泥蓄水的功能降低,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河床抬高,河道变浅,不利于航运。]
8.(1)BD
(2)土壤侵蚀。引起石漠化(或土壤贫瘠)。
(3)B 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4)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E: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及危害。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环境脆弱区南方与北方面积基本相当,生物多样性锐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图中生态环境问题并未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而是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较强烈的地区。第(2)题,根据图例可直接看出A区域生态问题。该区域地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降水多,容易导致表层土壤流失,形成石漠化。第(3)题,两地土壤侵蚀危害程度不同主要与两地的地形、气候、土地生产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关。第(4)题,森林在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不同,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在山区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3.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2课时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6)
一、选择题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全球在气候、地形、土地使用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实际确定荒漠化的范畴。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各地经济活动复杂,流水、风力、化学和物理四种营力过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荒漠化。读材料和右图,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石漠化
B.黄土高原——盐渍化
C.云贵高原——沙漠化
D.江南丘陵——红漠化
2.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
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⑤地表水缺乏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3.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作用产生的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的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
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原因是风蚀
《中国气象报》2010年11月27日讯:27日凌晨3时许,安徽省安庆市区出现罕见的“泥雨”天气,很多车辆都被浇得灰头土面。该市环境监测站的监测结果显示,前日晚8时左右外地不明具体来源的、巨大范围可吸入颗粒物侵入该市上空。据安庆市环保局介绍,这已是今年该市下的第二场“泥雨”。据此完成4~5题。
4.你认为安庆地区26日的“不明具体来源的、巨大范围可吸入颗粒物”最可能是(  )
A.森林资源匮乏 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 D.沙尘
5.该生态环境问题发生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①强风 ②沙源 ③不稳定的天气 ④野生动植物的生境遭到破坏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读下面漫画,回答6~7题。
6.此漫画可以用来说明(  )
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草原逐渐进化为沙漠
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D.一个物种灭绝后,又有新的物种产生,因此,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7.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
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恶化
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8.我国藏北高原上某些不法分子大量偷猎藏羚羊,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因此荒芜导致荒漠化
B.水土流失加剧
C.藏羚羊尸体腐烂,污染大气
D.生态破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结合材料和“我国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问题。
目前,我国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1)图中A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形成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B地区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C地区荒漠化加快的人为原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
(4)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黑冠长臂猿是动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主要实验动物,它仅见于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因人类的捕杀,海南岛现存仅30多只,主要生活在坝王岭林区。
材料二 新华社巴黎2006年11月28日电:根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登载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濒危动物已经达到10 954种,其中动物达5 423种,植物达5 531种。以动物为例,全世界现存鱼类的1/3、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的1/4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此外,与1996年统计数据相比,全世界生存受到威胁的鸟类已经从2 059种上升到2 133种,哺乳类动物从1 978种上升到2 133种,爬行动物从407种上升到454种。
(1)上述材料反映的生态问题是什么?
(2)以海南黑冠长臂猿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2.B 3.B [第1题,应认真分析各地区荒漠化现象形成的原因: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以风蚀为主的沙漠化,黄土高原以水蚀为主,云贵高原出现石漠化。第2题,注意分析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荒漠化形成的异同点,黄土高原以黄土为主,土质疏松,而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这正是二者不同之处。第3题,江南丘陵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水土流失之后红壤裸露,因而主要是水蚀作用产生的。]
4.D 5.D [第4题,材料中“前日晚8时左右外地不明具体来源的,巨大范围可吸入颗粒物侵入该市上空”是题眼,说明当时发生了一次沙尘天气。第5题,野生动植物的生境遭到破坏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6.C 7.A [读漫画,需搞清四个问题:一是森林、草地、湿地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二是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三是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8.D [猎杀藏羚羊会破坏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种类与数量相对稳定,是该地区生态平衡的标志。]
9.(1)水土流失(或生态破坏) 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植被破坏
(2)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劲 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植被破坏
(3)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在强大的西北季风的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展。
(4)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
解析 掌握我国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现象、危害和成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题,A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土质疏松、降水和植被破坏有关。第(2)题,沙漠形成除与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有关外,人类的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垦殖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第(3)题,冬春季节,北部地区盛行强大的西北季风,在其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展。第(4)题,土地荒漠化是同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植被破坏后地面裸露、沙源多等方面因素有关。因此华北地区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应该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10.(1)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锐减)。
(2)西双版纳森林破坏严重、人类的捕杀等。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明显看出其反映的内容是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第(2)题,主要考虑人为因素,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和其自身价值引发人类的滥捕是导致数量锐减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