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六课时练 (第四章打包5个)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六课时练 (第四章打包5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4-08 12:16:41

文档简介

4.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2课时 大气污染防治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6)
一、选择题
广东省环保局2008年9月3日公布的《上半年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带来了好消息,也带来了坏消息:全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局部区域有所好转;但波及全省近七成土地面积的酸雨污染仍然严重。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中,除地处边缘的江门市外,其余8个全部名列“重酸雨区”。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1.广东省部分地区上半年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得益于(  )
①产业升级 ②新能源的广泛使用 ③燃烧技术的提高 ④分散供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酸雨严重的主要污染物是(  )
A.SO2、NOx等气体 B.石油烃废气
C.CO2 D.一氧化碳和铅烟
3.下列地理现象是由雨水pH<5.6时引起的是(  )
①河湖水酸化 ②低地淹没 ③建筑物腐蚀 ④赤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为减少酸雨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最好采取________法脱硫(  )
①吸附 ②碱液吸收 ③吸收 ④石灰吸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墨西哥城位于19°N、海拔约2 250米的盆地中(如下图),该市有2 000多万人口, 3.5万家工厂,约有300万辆汽车。据此完成5~6题。
5.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主要原因有(  )
A.该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且盆地地形,多逆温
B.受温室效应影响
C.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小
D.该期间多气旋活动,影响污染气体的扩散
6.下列有关解决该城市光化学烟雾危害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治理工厂废气
B.注意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的控制
C.禁止使用私家车
D.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汽车通行能力
7.据新华社报道,历时9年,累计投入5亿元,我国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可燃冰”。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
①可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②无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③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④可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大气污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二、综合题
8.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造成大气污染。
材料二 见图甲。
材料三 见图乙。
(1)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________月,出现日数最少的是________月。
(2)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
A.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 B.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
C.连续的阴雨天气 D.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E.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原因。
(4)防治该市大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C 2.A 3.C 4.D [第1题,空气质量好转,意味着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受技术条件和成本的限制,当前广泛使用新能源不现实;分散供暖将增加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第2题,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SO2、NOx等气体;石油烃废气、一氧化碳和铅烟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污染物。第3题,低地淹没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第4题,湿法脱硫效率较高;吸收法和吸附法属于干法脱硫,效率较低。]
5.A 6.D [第5题,“11月至次年4、5月”和地形图是题眼,此时太阳辐射强,山谷地形中大气流动不畅,污染气体容易集聚。第6题,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主要是汽车尾气中的化学物质,减少尾气排放量是解决其危害的主要措施,“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和“禁止使用私家车”是不可能的,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控制的做法也不对,道路通畅了,汽油燃烧充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就会降低。]
7.B [海底“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将影响到世界能源结构,它可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可替代部分煤和石油,减轻大气污染。但由于它是天然气水合物,燃烧过程中也会放出二氧化碳。因为水电本身就是一种清洁能源,所以“可燃冰”不能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8.(1)12 7 (2)ABD
(3)工业区污染源比重大(或主要集中在工业区) 原因:工业区工业污染源多(或主城区和其他区工业污染源少)。
(4)控制污染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健全环境法规(或加强环境执法)。
解析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就是不同区域量的差别和变化规律。分析某地防治大气污染措施时要按下列思路进行:
???
第(1)题,该市浑浊天数出现的时间规律可从图甲中直接判读。第(2)题,根据材料一可知,大气浑浊是气溶胶粒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该现象的出现,意味着大气中的气溶胶粒是固体颗粒、液体颗粒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的排放量大,吸收量小。第(3)题,根据材料二可知,该市SO2排放量比例高的区域在甲、乙两个工业区,主城区和其他区较少,说明SO2排放量的大小与能源消费量和结构有关。第(4)题,“防”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治”指污染物排放后的减少。4.1 水污染及其防治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6)
一、选择题
阅读某乡镇中学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报告,完成1~3题。
这里山清水秀,有巍巍青岭山,淙淙渠溪水。……尤其是乡镇后面的大塘,污染非常严重,以致鱼虾绝迹,塘水变臭变黑,由原来清可见底可用之水,变成现在连手脚沾泥都不敢到塘中洗。
1.造成该乡镇鱼虾绝迹、塘水变臭的主要污染源是(  )
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②生活垃圾、家庭炉灶 ③水土流失 ④酸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该乡镇鱼虾绝迹、塘水变臭的后果是(  )
①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的次数 ④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从水污染的类型看,该乡镇的水污染最可能是(  )
A.物理性污染 B.化学性污染
C.生物性污染 D.自发性污染
4.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显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6.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7.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8.下图为几名工人清理受到石油污染的海面,这种污水处理的方法是(  )
A.物理法 B.化学法 C.物理化学法 D.生物法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读下面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太湖目前的藻类比10年前增长了5倍,部分监测点每升水中的藻类数量已超过1亿个,整个太湖水面已有2/3的面积达到中等富营养化状态,如不加以治理,太湖将会因全部富营养化而“窒息死亡”。
材料二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近海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危害越来越严重。1997年到1999年的3年间,共发生大规模赤潮45起,我国已成为一个赤潮灾害多发的国家。
(1)太湖及近海水域的富营养化现象主要来自哪些污染?
(2)无机氮和无机磷化合物大量排入太湖及近海地区会引起哪些后果?
(3)下列区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  )
A.杭州湾 B.莱州湾 C.辽东湾 D.珠江口
(4)如果要在短时间内使藻类植物大量减少,采取下列哪一措施最为有效(  )
A.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
B.完全除去肉食性鱼类
C.大量引入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
D.完全除去摄食浮游动物的鱼类
(5)你认为治理水域污染应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1.D 2.A 3.B [第1题,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第2题,酸雨是人们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所致,土壤次生盐碱化是人类不合理灌溉引起的。第3题,物理性污染主要是热污染及固体废弃物带来的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是寄生虫及虫卵、病菌和细菌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4.D [本题考查学生对赤潮的理解。赤潮是在海洋上发生的,是由于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多所引起的一种水质污染现象,其来源主要是人类活动中的工业、生活和农业污水。]
5.A 6.C 7.A [第5题,从图中看出,废水经过a供给区内水体和供水系统,说明a表示污水处理;供水系统的水经过利用后通过b指向废水,说明b表示污水收集。第6题,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其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增大供水量的重要措施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第7题,针对水体富营养化,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控制污染物排放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题目所给选项,主要是从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方面考虑的,故A选项是正确的。]
8.A [图中清理石油的方法是利用的人力清理,并没有利用化学物质和微生物,属于物理法。]
9.(1)主要来自工业、农业、生活污水以及水运、旅游业污染。
(2)无机氮和无机磷化合物大量排入太湖及近海地区,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富营养化加速了湖泊自然演替过程,还可能使饮用水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
(3)D (4)D
(5)加强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治污;强化人们的环境意识,自觉保护环境,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治污,减少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清除湖底淤泥;有些湖泊可采取引入活水、放养草食性鱼类等措施以减轻富营养化程度。
解析 (1)工业、农业、生活污水以及水运、旅游业污染是造成太湖及近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2)无机氮、无机磷等化合物是植物营养物,大量排入湖海会引起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浮游植物死亡后的分解要消耗掉大量的溶解氧,致使鱼类窒息而死并引发赤潮现象。富营养化加快了湖泊自然演替的过程,湖泊会更快消亡,还可能使饮用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3)珠江三角洲地区轻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含磷洗涤剂被广泛使用并大量排放;且珠江口纬度低、水温高,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上珠江口呈喇叭状,受海流影响小,不利于污水扩散,最易发生赤潮,因此选D。(4)浮游生物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类,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因此选D。(5)应对措施主要从提升观念、减少污染以及加强治理等方面回答。4.4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6)
一、选择题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5题。
      ①         ②
      ③          ④
1.按照声源分类,属于交通噪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减少图片②中噪声的最佳途径是(  )
A.控制声音 B.控制传播途径
C.保护接受者 D.停止营业
3.可以通过佩戴护耳器来减少噪声危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可能对建筑物产生影响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如果孕妇经常出入图片②所示场所,最大的危害可能是(  )
A.孕妇头疼 B.胎儿畸形
C.孕妇多梦 D.孕妇耳聋
建筑布局也要考虑使噪声的影响最小,如利用地形或地物做隔声屏障,使噪声得到降低。据此回答6~7题。
6.上图中,建筑物的布局最恰当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与图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同一类的是(  )
①城区禁止鸣喇叭  ②机动车安装消声器 
③体育馆安置吸声吊顶  ④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二、综合题
8.读“某声波震动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从物理性质看,该声波属于哪种污染物?说出判断理由。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该声波会对人类的________和________造成危害。
(3)如果该声波图采集于某幼儿园附近,它对园内孩子有何危害?
(4)说出降低该污染物危害的三条途径。
参考答案
1.A 2.B 3.D 4.A 5.B [第1题,从声源上看,图片①~④依次是交通噪声、生活噪声、生活噪声和工业噪声。第2题,图片②为一歌厅,控制声音不可行,歌厅内的消费者享受的就是那种氛围;经过的行人和附近的居民整天佩戴护耳器也不可行;停止营业也不现实;为避免歌厅营业时对行人和居民的影响,可通过装音障或吸音材料,减少声音的传播。第3题,图④中的工人整天在嘈杂的环境中,佩戴护耳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第4题,超音速飞机飞行时产生巨大的压力波可使墙体震裂、门窗破坏。第5题,歌厅中的噪声极强,孕妇经常出入的最大危害是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6.B 7.C [消声器、体育馆内的吸声吊顶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均属于在噪声源和接受者间设置屏障,以减弱噪声,这种控制途径属于传播途径的控制。]
8.(1)噪声。该声波的波幅和频率均不规则,属于物理学上的噪声。
(2)生理 心理
(3)影响儿童智力发展。
(4)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接受者的防护。
解析 第(1)题,图中的纵坐标(波幅)和横坐标(频率)是“题眼”;图中声波的波幅和频率均不规则,属于物理性质上的噪声。第(2)题,从环保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造成影响的声音。第(3)题,强噪声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第(4)题,控制噪声应从声源、接受者和传播途径三个方面进行。4.2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1课时 大气污染概述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6)
一、选择题
读“2009~2010年北京a、b、c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的各月污染指数变化情况示意图”(图中大气污染的浓度越高,污染指数越大,空气的质量越差),回答1~2题。
1.如果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主要是下列选项的四种,则据图判断其首要污染物是(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硫 D.可吸入颗粒物
2.下列关于造成这种污染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
B.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C.发达国家把污染转嫁于发展中国家
D.近年来工程建筑较多,工地扬起大量的浮尘
“API”是英文“Air Pollution Index”的缩写,意思是空气污染指数。我国的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式报告。监测的项目有:总悬浮颗粒物(TSP)或飘尘、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颗粒物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粒的总称,二氧化硫主要是含硫煤燃烧产生的,而氮氧化物主要是汽车尾气产生的,这两类污染物都会造成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眼部的刺激,还会造成酸雨现象。据此回答3~5题。
3.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但也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联。下列大气状况能促使API增大的是(  )
A.晴朗微风天气 B.大风阴雨天气
C.空气强烈对流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4.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
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5.我国下列地区中,由于首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而形成重酸雨区的是(  )
A.河西走廊 B.松嫩平原
C.四川盆地 D.黄土高原
6.氮氧化物(NOx)的主要来源和产生的危害分别是(  )
A.燃烧煤炭、酸雨
B.燃烧石油、臭氧层破坏
C.汽车尾气、酸雨
D.空调冰箱、光化学烟雾
7.下列属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的是(  )
A.海平面上升
B.臭氧大量减少
C.燃烧煤、石油等,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所致
D.森林被砍伐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二、综合题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机动车数量增加以及城市建设大规模进行,汽车尾气和施工工地扬尘都会使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据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的观测数据,截至2007年12月18日,2007年深圳共有217天记录到灰霾,刷新2004年176天的最高纪录。
材料二 深圳市2007年1~12月月平均能见度和灰霾日数统计。
(1)简述大气能见度与灰霾天气的关系。
(2)据图说明2007年深圳市灰霾日数的分布特征并作出合理解释。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7年深圳灰霾日数增多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2.C [第1题,根据图中污染指数最高线的最高点出现的时间为3~5月份,此季节正是北方沙尘暴发生时期。可判断其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第2题,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加上近年来建筑工地遍布,城市汽车增加并且尾气的排放不达标,使可吸入颗粒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
3.A [空气污染指数(API)与一定的大气状况有关,空气流通性越差,越稳定,越不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API越大。]
4.B [北方春季总悬浮颗粒物(TSP)明显偏高,主要原因是北方春季空气干燥,植被缺乏,土质裸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较强,沙尘暴频发。]
5.C [四川盆地工业比较发达,二氧化硫排放量大,且盆地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6.C [汽车尾气中的主要物质是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可形成酸雨。]
7.D [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主要受两方面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矿物燃烧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森林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8.(1)灰霾天气会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2)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节灰霾的日数较多。秋冬季节降水偏少,大气层较为稳定,不利于悬浮物质的输送和扩散。
(3)汽车尾气及施工工地扬尘使大气中的悬浮物质增多;降水偏少,相对湿度低。
解析 (1)结合图示分析可知,灰霾天气使得能见度降低。(2)注意结合图示分析总结,不同的月份(季节)灰霾天数有变化,其中秋冬季节受天气影响,灰霾日数较多。(3)注意结合材料分析,灰霾的多少与大气中悬浮物增多和降水偏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