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六课时练 (第一章打包3个)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六课时练 (第一章打包3个)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4-08 12:13:54

文档简介

1.2 环境问题概述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6)
一、选择题
读下列图片,完成1~4题。
1.四幅图片描述的地理事象产生的环境问题属于原生环境问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幅图片描述的地理事象会导致物种多样性减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四幅图片描述的地理事象带来的环境问题是由科学技术进步造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四幅图片描述的地理事象会导致沿海低地减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5~7题。
5.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
6.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尾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
7.图中①环境问题的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C.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如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据此完成8~9题。
8.分析下列生态问题的成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
A.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 B.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
C.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 D.物种减少,水土流失
9.下列属于合理利用资源的是(  )
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②退耕还林 ③山地缓坡修筑梯田
④围湖造田 ⑤随意开挖矿产资源 ⑥适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②③⑥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二、综合题
10.读“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从沿海向内陆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有何变化?
(2)M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发展的最大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D 4.B [第1~2题,①地震是自然力,它引发的环境问题是原生环境问题;②大气污染是工业生产中的废气;③滥捕滥杀导致物种减少甚至灭绝;④计算机显示器等是电子垃圾。它们带来的环境问题都是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第3题,计算机显示器等是淘汰的电子产品形成的垃圾,属于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环境问题。第4题,工厂的烟囱不仅排放废气,还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将使大气的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地淹没。]
5.B 6.D 7.C [第5题,图中①分布在非洲北部和亚欧大陆内部,因此反映的环境问题是荒漠化问题;②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该地区酸雨问题表现突出;③分布在非洲的原始林区和我国东南、东北林区,应是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主要分布在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以及我国南方的低山丘陵地区,故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表现突出;⑤分布在海洋中,应为海域污染问题;因此B选项正确。第6题,欧洲的酸雨主要成分是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工业排放的废气、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和汽车排放的废气主要是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组成的,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而建筑工地的扬尘主要是粉尘,其不能形成酸雨。第7题,图中①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其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8.B [矿产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资源枯竭主要是因为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是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9.D [丘陵缓坡修筑梯田,既可取得经济效益,也可保持水土,有较好的环境效益。]
10.(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到较差状态。
(2)环境污染严重 矿产资源、能源相对不足
(3)土地荒漠化
解析 第(1)题,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可以做出判断。第(2)题,M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环境污染严重,矿产资源、能源相对不足。第(3)题,N区位于我国新疆,气候干旱,人类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1.3 人类与环境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6)
一、选择题
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人类社会的是(  )
A.内圆
B.外圆
C.箭头①
D.箭头②
2.下列人类活动能用图中箭头②表示的是(  )
A.废弃物 B.生存空间
C.物质和能量 D.消费活动
3.若箭头④表示沿海低地淹没,则箭头③表示(  )
A.全球气候变暖 B.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C.极冰融化 D.海水膨胀
4.下列现象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结果的是(  )
①某工厂把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②人们在火山山麓地带垦荒,火山喷发,喷发物毁坏了农田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辛勤劳动,培养成了肥沃的水稻土,形成著名的鱼米之乡 ④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著名的基塘生产环境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④
5.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宗教的教义当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6~7题。
6.我国有句“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古话,说明了(  )
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
B.佛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
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
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
7.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些思想反映了(  )
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
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
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
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8.下列做法中,符合尊重和善待自然原则的是(  )
A.加快对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
B.全面停止对各种生物资源的利用
C.对森林资源实行采伐与抚育相结合的利用方针
D.降低世界居民的消费水平,以节约自然资源
9.环境伦理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下列选项符合正确环境伦理观要求的是(  )
①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②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③经济发展应尽可能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 ④人类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应保持在环境承载量的范围之内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二、综合题
10.阅读下面的一幅漫画,完成下列问题。
(1)该漫画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漫画说明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人与人、个人与群体间的利益应如何调整?
参考答案
1.A 2.A 3.B [第1题,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中,一般用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输方向、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用圆表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表示人类社会的应是内圆。第2题,消费活动是在人类社会中完成的,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用箭头②表示;自然环境向人类社会提供生存空间、物质和能量,用箭头①表示。第3题,沿海低地淹没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冰融化和海水膨胀的结果,而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则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人类活动。]
4.B [环境的反馈作用,主要取决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自然因素,如火山喷发虽能影响环境,但不属于环境的反馈作用。]
5.D [“驯养野兽,种植禾谷”是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崇拜自然阶段,“轮作、间种、生态种养”是谋求人地协调阶段,“以粮为纲”体现农业社会改造自然阶段,“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则体现了征服自然的错误心态。]
6.B 7.C [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并且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佛教和儒家都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8.C [A项可能造成资源枯竭,不符合持续性原则,B、D项谈不上发展,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因为发展是第一位的。]
9.A [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即是可持续发展观。①②③④都是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
10.(1)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任何人对待环境的行为都会影响整个环境,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会限于个人,而会对周围乃至整个人类造成影响;保护环境不仅需要个体和群体的努力,还需要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协调。1.1 环境概述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6)
一、选择题
读下列图片,完成1~3题。
1.如果按照环境的属性划分,最有可能是自然环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生态科学的角度看,图片④的环境主体是(  )
A.生物 B.人类 C.植被 D.水体
3.如果按照空间尺度来划分环境,四幅图中最可能与其他三幅不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若尔盖,意思是牦牛喜欢的地方。相传四十代藏王赤祖德赞(公元815~838年)时期,派大臣征伐边境留守今若尔盖地区,它曾拥有250万亩的湿地,现在大面积萎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6题。
4.下列地理要素中不属于若尔盖地区环境要素的是(  )
A.阳光 B.大气 C.生产力 D.宇宙
5.若尔盖湿地的面积不断萎缩,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人类活动
C.太阳活动频繁 D.过度抽取地下水
6.如果若尔盖地区无限制地增加羊群数量,将直接影响______环境的质量(  )
A.大气 B.土壤 C.生物 D.交通
7.2010年9月22日是“国际无车日”,许多城市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无车日”活动。开展“无车日”活动的目的是(  )
A.反对私家车,拒绝汽车
B.以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替代所有的机动车辆
C.节省能源,彻底改变我国目前能源短缺的状况
D.旨在通过“无车日”引导人们选择更节约的方式生存和发展,从而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2011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呼吁人人行动起来,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共创绿色未来。据此回答8~10题。
8.“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环境友好”强调的重点是(  )
A.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对立 B.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C.环境具有客观性 D.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9.下列措施中,能有效提高北京林木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是(  )
A.善待林木,防止水土流失
B.在北京风沙源地的河北、内蒙古等地区植树造林
C.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D.加强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及通往各个场馆道路两侧的绿化工程
10.首都钢铁公司已基本搬迁到河北唐山曹妃甸地区,首钢的搬迁主要是为了改善北京的(  )
A.大气质量 B.交通
C.水质 D.水土流失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综合题
11.结合下面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中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材料二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家园。
  
(1)如何理解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都是环境的一部分?
(2)图甲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构成了什么环境?
(3)图乙中的组成要素与图甲相比有哪些不同?举例说明,它们构成了什么环境?
(4)图丙与图甲相比又增加了哪些要素?说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怎样?
参考答案
1.D 2.A 3.D [第1题,图片①②③所示的景观均属于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都属于社会环境;只有图片④所示的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小,属于“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和空间”,是自然环境。第2题,对生态科学而言,“环境”是生物环境。第3题,城镇是人类居住和二、三产业的空间,是聚落的一部分;农田(包括绿洲)是人类进行农业活动的场所,也是聚落的一部分;人类遗址是古代人类活动的场所,与农田、城镇一样均属于聚落;只有沼泽是地理环境。]
4.D 5.B 6.C [第4题,环境要素仅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整个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而并不是泛指人类周围所有的自然环境,如宇宙、太阳系等。第5题,环境质量的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为原因。第6题,羊群无限制地增加,将直接导致植被的破坏。]
7.D [汽车作为现代的主要交通工具,已经被广泛接受。“无车日”的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提高人们资源紧张的意识,注意资源利用的节约,从而提高环境质量。]
8.B 9.D 10.A [第8题,“环境友好”实质是尊重与善待自然,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第9题,提高北京市林木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措施,应是在北京市区进行绿化建设,而不是到周边地区植树造林。第10题,首钢会造成所在地区大气污染,因此首钢搬迁主要是为了改善北京的大气质量。]
11.(1)人文遗迹、风景名胜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得来的,因此,它们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2)组成要素有阳光、空气、水、土地、生物等,这些都是自然要素,它们构成了自然环境。
(3)图乙中出现了农田、房屋、道路等,它们已不再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而是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它们构成了社会环境。
(4)出现了高楼大厦、城市风光等,说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
解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环境的概念可知,这里所指“自然因素的总体”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二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