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 北京 一年级上册美术 第10课 勤劳的小蚂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 北京 一年级上册美术 第10课 勤劳的小蚂蚁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4-28 15:5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义务教育教科书 一年级上册
《勤劳的小蚂蚁》教学设计
《勤劳的小蚂蚁》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造型表现”领域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本课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标准,以小学美术新课标和教材的编辑指导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积极创作的愿望,让学生在游戏、交流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绘画兴趣和造型能力。以问题引导学生,使学生在观察、交流与探究实践等活动中,学习造型知识,提高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
根据皮亚杰提出的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理论为依据,主要采用抛锚式教学方法,教师搭建知识框架创设情景,抛出问题,确定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协作学习建构新知,最后通过多元评价体现意义建构。本课主要以观看蚂蚁生活的动画图像资料分析辨识蚂蚁的身体结构,以各种课堂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受蚂蚁的外形、蚂蚁的家庭成员、蚂蚁的生活习性、蚂蚁的蚁穴,使学生在浓厚的动态情境氛围中创意实践。通过美术表现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同时感受蚂蚁在觅食过程中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互相帮助的精神。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课题及课时概述——《勤劳的小蚂蚁》选自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册第十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蚂蚁的基本知识:蚂蚁属于昆虫,有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蚂蚁的习性是群居合作觅食。学会用拟人的手法画出蚂蚁的动态,在学习中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不同动态下分工、合作的小蚂蚁。
本课设计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小蚂蚁的基本结构特点,三对足的位置。学习表现蚂蚁的动态特点并构成有趣的画面。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创作不同动态下分工合作的小蚂蚁。第二课时,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体验探究的乐趣与成就感,同时为自己的作品上色,使每位学生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合作、勇于探索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本册地位分析——《勤劳的小蚂蚁》一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第一册的课程,该课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第一册美术书第十课。在本册美术课中,造型表现的课程共有11课。包括《涂涂画画》、《图形变变变》、《可爱的家》、《找妈妈》、《玩泥巴》、《变脸的太阳》、《我的手》、《勤劳的小蚂蚁》、《昆虫的一家》、《多彩的秋天》。而《勤劳的小蚂蚁》作为本书中的最后环节,在整个领域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以下这些课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能够为本节课学习造型表现技法做积累:
相关知识链 形成的技能
《涂涂画画》、《图形变变变》、《昆虫一家》 学生能够正确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条,运用不同的线表现形象。
《可爱的家》、《找妈妈》、《玩泥巴》、《变脸的太阳》、《我的手》、 学生能够正确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条,运用不同的线表现形象。进一步用线描方式或线、面结合的方式表现自己身边的生活或想象创造自己所喜爱的故事。体会线条排列及线面结合的处理方法,。
横观《勤劳的小蚂蚁》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表现昆虫。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认识“勤劳的小蚂蚁”的教学内容不难,但运用拟人化的方式表现蚂蚁的动态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教具体验、直观示范、对比观察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点。本课与第十一课《昆虫一家》同为一个单元,同是以表现以昆虫为题材的“造型表现”领域课程,本课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分析——“蚂蚁”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蚂蚁的结构、觅食方法、习性并不了解。为此,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课前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小蚂蚁的结果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了解小蚂蚁的知识,起到一个先入为主的作用。另外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例如:线描、水彩笔、油画棒等方法,所以本课安排学生用线描的方法表现小蚂蚁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创作。
可能遇到问题——学生在表现创造中,容易出现画面不丰富、构图小、不饱满、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的现象,造成作业效果不佳。
解决方法----通过教师直观教学手段,如:蚂蚁教具让学生摆一摆,教师示范讲解、演示分析、教师范画来解决。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归纳出蚂蚁的结构特征,尝试用基本形表现蚂蚁的基本结构和简单动态,掌握蚂蚁的基本画法并以绘画形式进行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教具体验,结合大量图像刺激是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再通过多次学生活动以及教师专业引领,掌握实践方法并提升审美认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创作“勤劳的小蚂蚁”主题绘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使学生感受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以及不怕困难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基本型(概括和组合的方法)表现蚂蚁的基本结构及动态。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不同动态的小蚂蚁。
教学材料:
教师: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彩纸、勾线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这一天老师走在一片树林里,我看到一颗栗子从树上掉了下来,它滚到了一个花生的旁边,把花生撞得的一起滚了一起来,他们滚到了一块大石头上停了下来。时间久了,栗子发芽了,花生上也长出了几颗小草。栗子、花生和石头慢慢的好像融为了一体,你们能看出来他们组合在一起像那种昆虫嘛?
教师板书:小蚂蚁
过渡语:今天就请同学们和刘老师一起走进蚂蚁王国,感受蚂蚁的生活。
2.播放动画《蚂蚁蚂蚁》
学生:观看影片,了解蚂蚁勤劳的习性。
提问:看完小影片,你能用一些词语简单的评价一下小蚂蚁吗?
学生回答:勤劳、团结协作……
小结:小蚂蚁具有团结、勤劳的特点,我们要学习它们这种精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画一画勤劳的小蚂蚁。
教师板书:勤劳的
出示课题:《勤劳的小蚂蚁》
【设计意图】教师以故事和示范导入新课,引发学习兴趣。通过观看动态图像影片使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初步认识小蚂蚁,感受小蚂蚁勤劳、团结的生活习性。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分析蚂蚁结构,利用基本形概括。
教师提问:请你观察蚂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活动:继续了解蚂蚁的结构。
教师小结:蚂蚁属于昆虫,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教师活动:拿出基本型,请同学们结合蚂蚁外形特点用基本型进行概括。
教师板书:基本型概括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认识分析蚂蚁的结构组成,此环节中,学生初步认识了小蚂蚁,解决了本课教学重点。
2.活动二:利用教具拼摆,分析蚂蚁动态。
过渡语:联想生活中的小蚂蚁,他们还会做哪些事情呢?请你打开书24页,看看书上的小蚂蚁它们都在干什么?请你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这些小蚂蚁的动态。
学生:观察书中的蚂蚁动态,尝试拼摆。
【设计意图】 通过拼摆体验蚂蚁的动态。
3.教师示范:
过渡语:通过活动我们了解了小蚂蚁的形态特点,那如何表现在画面上呢?看看老师是怎样表现的。
教师示范一:边画边引导学生观察蚂蚁动态。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示范,体会蚂蚁动态。
教师示范二:添加背景,完善画面。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示范,了解拟人的表现方法,引发联想。
教师板书:添加细节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直观演示,学生学习蚂蚁的动态画法,并且了解的构图思路以及你认得表现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创设具有情节性的语言环境及故事情节。进一步解决本节课教学难点。
4.活动三:利用对比图片,了解构图思路。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游戏,比一比这两幅画面哪个更好看?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第二幅画面更加饱满。
教师活动:出示课件“画面饱满,有聚有散。”
【设计意图】对比观察,引导学生了解构图思路。
5.活动四:欣赏教师及学生作品,启发联想。
教师活动:展示教师作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欣赏学生作品,开拓思路。
教师提问:怎样让小蚂蚁变勤劳?小蚂蚁会做什么事情?
教师:老师也请来了几只蚂蚁朋友,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勤劳的事情?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及学生作品,联想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大量图像刺激,激发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三)布置作业
过渡语:看了这么多小蚂蚁了,你们想不想自己画一画呢?
作业内容:发挥想象力将小蚂蚁勤劳的情景画出来。
作业要求:
1.能够表现蚂蚁的基本结构特征。
2.大胆画出蚂蚁的动态。
3.能添加简单的环境_è?????_即可。
【设计意图】 明确具体习作要求,鼓励学生大胆构思表现动态各异的蚂蚁。
(四)学生实践与教师辅导
1.学生实践,大胆想象画面情节。
2.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予以纠正,注重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 教师进行辅导,并对一些创作过程中出现困难得学生及时加以指导。
(五)展示、评价
展示形式: “找朋友连一连”的游戏情景进行评价。
教师活动:将学生作品粘贴到范画的蚂蚁窝中。
教师提问:说一说,你画的蚂蚁正在做什么,你的家和谁是邻居,“挖”一条隧道和好朋友连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自评、互评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合作精神。
(六)拓展
教师小结:同学们表现的蚂蚁的生活都很有意思,都体现了它们勤劳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希望我们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小蚂蚁一样遇到困难不畏惧,不退缩,能够互相帮助,勇敢的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七)板书设计
4